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如何预防禽流感,这样预防禽流感最科学(如何防治禽流感)

佚名 2024-06-02 23:10:47

如何预防禽流感,这样预防禽流感最科学

一、禽流感的基本信息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

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后,此流感一直在亚洲区零星爆发,但从2003年12月开始,禽流感在东亚多国──主要在越南、韩国、泰国爆发,并造成多名病人丧生。现时远至东欧多个国家亦有案例。

二、禽流感怎么分类的呢

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分类

禽流感病毒则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位于其套膜上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若干亚型,血凝素(H)有16个亚型;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以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序号命名。所有的这些亚型都可以感染鸟,在禽类中高致病性的属于H5、H7亚型。典型的鸡禽流感病毒是H7N7型,造成1983年、1984年在美国东部大流行的是H5N2型。目前东南亚地区出现的人类感染是H5N1型。1997年发现的H5N1型毒株被认定是当时流行性感冒的病源。1999年,香港出现过H9N2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2003年,荷兰出现过H7N7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2006年1月,美国出现H3N2型。

根据病原体分类

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一、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二、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约是60%,家禽鸡感染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无一幸免。

三、人感染禽流感有什么表现吗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病程短,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检查

大部分人感染禽流感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均低于正常值,其中,淋巴细胞水平不高甚或降低。如果血小板水平降低,需考虑有无因重症感染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情况,应结合凝血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等结果综合鉴别。血生化检查多有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可升高。

影像学检查发现,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出现片状影。重症患者病变进展迅速,呈双肺多发毛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合并少量胸腔积液。发生ARDS时,病变分布广泛。

最为可靠的仍是病原学检测。在抗病毒治疗之前,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尽可能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实时荧光PCR检测)和病毒分离。

人感染禽流感患者除了禽流感病毒感染之外,往往在早期即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在较长时间或较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和不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之后,也可合并真菌感染,因此,临床上应多次进行痰培养、呼吸道吸取物培养,检查细菌和/或真菌的类型,及其敏感或耐药类型,以便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指导临床治疗。

四、预防禽流感的四个方法

不要与活禽密切接触。市民应尽量不跟候鸟、活禽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很久,比如在禽的粪便中,它能够存活105天,在羽毛中间能存活18天,所以接触病禽者感染的机会要大得多。因此,接触禽类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儿童尤应避免与活禽接触。另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在摸过鸡蛋或者生冷禽类制品后洗手的习惯。

不要自行宰杀禽类产品。鉴于目前有禽流感疫情存在,市民不要自行宰杀禽类食用,因为直接接触患病家禽的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时就有可能感染上禽流感。如果市民需食用禽类肉品,应到正规卖场和商业网点采购经检疫过的包装好的禽肉,可以向营业员索取相关检验检疫证明。

不要生食禽肉。在厨房中要将生熟分开,牢记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鸡肉、鹅肉、鸭肉等,尤其是其血液制品,一定要烧熟才吃,不要吃“白斩鸡”、“荷包蛋”等未煮熟的禽类食品;为安全着想,煮蛋前需先清洁蛋壳,避免沾染病鸡粪便,然后再把蛋煮熟才食用,半生熟的鸡蛋也是少吃为妙;市民养鸽、养鸟者,必须加强对鸽、鸟笼的消毒,遛鸟和喂鸟后必须用消毒肥皂洗手;注意避免接触受病禽及其分泌、排泄物污染的器具,特别是水。

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少数情况下,还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患者应当戴上口罩,立即到医院就医。就诊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接触过病禽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如何防治禽流感

分类: 医疗健康
解析: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传染发病为主的剧烈传染病。该病毒不仅血清型多,而且自然界中带毒动物多、毒株易变异,这为禽流感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家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疫病传播快、发病致死率高、生产危害大的特点。二十世纪全世界共发生了17次较大规模的禽流感,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禽流感的发病频率加快,传播范围更广。特别在近十三年中,全世界已发生了11次较大规模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不仅对家禽业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且属于A型流感病毒的禽流感的某些强致病毒株,也可能引起人的流感,因此这一疾病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一、禽流感病原及其特点

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流感病毒 *** 白和基质蛋白的不同,流感病毒分A、B、C三型。A型主要感染禽类,但人和多种陆生和水生哺乳动物、禽类带毒,B型和C型主要感染人。禽流感病毒根据其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差异性,依血凝素不同有15种之多;依神经氨酸酶不同有9种之多,而它们之间相互组合后,可以产生100多个血清型的毒株,各血清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且毒株之间不仅常发生变化,而且各毒株之间的致病力及病变也不一。如国内鸭、鹅在2000年以前常携带病毒而不发病,但此后鸭、鹅也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个禽流感毒株中绝大多数是低致病力毒株,具有高致病力毒株主要集中在H5、H7两个亚型,H9亚型的致病力和毒力也较强,但低于前两型。在国际上,凡发生H7、H5亚型禽流感的家禽,必须扑杀,欧美国家对H9亚型引起的发病也采取扑杀措施。从二十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看,致病的毒株主要有H5N1、H7N3、H5N9、H5N8、H5N2、H7N7、H7N4、H5N2、H7N1。我国2000-2003年对禽流感流行毒株进行调查,共收集107株禽流感病毒,其中H5N1有95株,H9N2有11株,H7N2有1株。因此我国禽流感疫情主要由H5和H9两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这为禽流感的疫苗生产和免疫提供了依据。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其抵抗力较弱。日光、干燥、加热、多种消毒剂均对其有杀灭作用。如加热60度病毒10分钟、加热70度2分钟即可灭活。在直射的阳光下40-48小时可灭活病毒。氢氧化钠、消毒灵、百毒杀、漂白粉、福尔马林、过氧乙酸等多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可有效杀灭病毒。堆积发酵家禽粪便,10-20天可全部杀灭病毒。禽流感病毒对低温和潮湿有较强的抵抗力,存活时间较长。粪便中的病毒在4度温度下可存活30-35天,20度下存活7天;病毒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存活10个月。在凉爽潮湿的自然环境中病毒的存活时间也较长,常可从有水禽活动的湖泊及池塘中的水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

二、禽流感的流行及其症状

禽流感多发于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但发病3-4天的种禽蛋中可以分离出病毒,经蛋带毒而呈垂直传播。发病的传染源可来自感染和发病的家禽,也可来自于野生鸟类及迁徙的水禽等。病原通过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污染环境和饲料、饮水,经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是感染的最主要途经。

家禽感染禽流感的潜伏期由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表现的症状因禽种、年龄、毒株致病力、继发感染与否而不同。家禽发生禽流感一般没有特征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停止采食,羽毛松乱,母禽产蛋量下降15-70%不等。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表现呼吸困难,鸡冠疳紫。病禽流泪,头和面部水肿。部分有神经症状,头颈扭转,共济失调。病程稍长的多伴有继发感染。强毒株引起的急性暴发可不见明显症状而大批死鸡,死亡率可达80-100%。非急性暴发的死亡率10-50%不等。

综合近几年禽流感的发病情况,家禽发生禽流感有以下特点:一是在某一区域内发生禽流感,虽禽流感的病毒血清型很多,但引起发病的病毒毒株相对单一,很少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毒株共同作用。二是发病的损失程度除病毒毒力外,还与家禽种类有关。对鸡敏感的对鸭、鹅不一定敏感。三是同一禽种,高产快长的良种家禽比地方品种家禽敏感。四是家禽日龄。老龄鸡抵抗力强于青年高产蛋鸡。五是家禽健康状况。家禽的群体健康状况好则发病损失小,发病反应程度轻于病弱家禽。六是受应 *** 况。未受应激影响的家禽反应小于受应激的。七是继发感染与否。家禽单纯患禽流感病而没有继发感染,其损失小于继发感染的家禽。如果发生禽流感,早发现、早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可有效降低发病损失。八是快大肉鸡对H9亚型疫苗免疫的效果不理想,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九是新城疫抗体水平较高的鸡群,发生禽流感时比抗体水平低的鸡群损失小,这可能由于新城疫免疫产生的干扰素作用于禽流感病毒的结果。

三、防治措施

1.搞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禽流感流行的最主要措施。禽流感疫苗目前主要有单价和两价两种,由于在某一地区流行的禽流感多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掌握当地疫病流行的毒株情况,接种单价疫苗是可行的,这样可有利于准确监控疫情。当发生区域不明确血清型时,可采用2-3价疫苗免疫。疫苗免疫后的保护期一般可达6个月,但为了保持可靠的免疫效果,通常每三个月应加强免疫一次。建议首免5-15日龄,鸡、蛋鸭每只0.3毫升,个体较大的肉鸭和鹅每只0.5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二免50-60日龄,肉鸭、鹅1毫升,鸡、蛋鸭0.5毫升。三免开产前进行,鹅2-3毫升,鸭1-2毫升,鸡0.5毫升。商品蛋禽和种禽在产蛋中期的40周龄可进行四免。

2、治疗

家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应坚决扑杀淘汰,如发生中低致病力禽流感可以用药物治疗。

(1)抗病毒:病毒唑每公斤料拌100-200毫克,连续用药4-5天;或用金钢烷胺按每公斤体重10-25毫克饮水4-5天。此外也可用中药的大青叶、板兰根、黄莲、黄芪煎水让家禽饮服。

(2)控制继发感染:发现家禽出现类似禽流感病情时,尽早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如用50-100PPm的恩诺沙星饮水4-5天;在饲料中每百公斤加入5克土霉素等。为了提高家禽体质和抗病力,可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

3、加强对禽流感流行的综合控制措施

(1)不从疫区或疫病流行情况不明的地区引种或调入鲜活禽产品。

(2)养禽场饲养家禽品种单一,不将不同品种的家禽或畜禽混养,推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养禽场及其工作人员不养其他畜禽。

(3)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禽场,确需进入则必须消毒。生产中的运饲料和运禽产品的车辆要分开专用。

(4)控制其他动物带毒。禽场不种高大树木,尽量采用草地地坪绿化环境,防止野鸟集聚;经常开展灭鼠活动,生产区内不养猪、狗、猫等动物,这些动物从目前看虽不发生禽流感病,但常带毒。

(5)自备饮水系统,采用深井水或自来水,不用河、湖、塘水。养鸭、养鹅用的湖、塘水,应固定水域,不让野鸟和其他畜禽进入,有条件的应定期消毒。

(6)家禽粪便和垫料堆积发酵或焚烧。堆积发酵不少于20天。

(7)不将外界的鲜活畜禽产品带入养禽场。养禽工作人员上班要穿工作服、工作靴、戴口罩,进出养禽场必须更衣。

(8)加强饲养管理。在高发区域,每天可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开展1-2次带禽消毒和环境消毒,平时每2-3天带禽消毒一次。尽可能减少家禽的应激反应,必要时在饮水或饲料中增加万分之二的维生素C和千分之一的维生素E,提高家禽抗应激能力。提供适应生产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饲料,保持饲料新鲜、全价,增强家禽体质。改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加强禽舍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勤清粪便和打扫禽舍及环境,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卫生。

(9)每养一批家禽出笼后,空舍期不少于3周时间,在此期间按照清扫—清洗—干燥—消毒—再清洗—再干燥—再消毒—再清洗—最后封闭熏蒸的禽舍清洁消毒程序处理禽舍;消毒剂使用两种以上,清除禽舍病原残留,防止病原感染下一批家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9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