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疗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的基本知识)

佚名 2024-06-01 08:13:59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疗细菌性痢疾

一、细菌性痢疾有哪些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天(数小时至7天),流行期为6~11月,发病高峰期在8月。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

1、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

(1)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畏寒、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和左下腹压痛。一般病程10~14天。

(2)轻型(非典型) 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

(3)重型 多见于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

(4)中毒型 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患者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皮肤花纹、反复惊厥、嗜睡,甚至昏迷,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和混合型(兼具以上两型的表现,最为凶险)。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2、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为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分型如下:

(1)慢性隐匿型 患者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炎症或溃疡等菌痢的表现。

(2)慢性迁延型 患者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黏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3)慢性型急性发作 患者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二、细菌性痢疾的常规治疗方法有哪些

1、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疗 因志贺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长,并呈多重耐药性,故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的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的有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莫西林、头孢曲松、中药小檗碱,但需要注意喹诺酮类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增加。儿童尽量不采用喹诺酮类药物;有肝病、肾病、磺胺过敏及白细胞减少症者忌用复方磺胺甲恶唑。

(3)对症治疗 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失水者,无论有无脱水表现,均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或有呕吐不能由口摄入时,采取静脉补液。痉挛性腹痛时给予阿托品或进行腹部热敷。发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本型来势凶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2)控制高热与惊厥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退热药。伴惊厥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

(3)循环衰竭的治疗 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严格控制入液量,应用甘露醇或山梨醇进行脱水,减轻脑水肿。

3、慢性菌痢的治疗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 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可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酌情给予镇静、解痉药物。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乳酸杆菌等益生菌,以利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2)病原治疗 通常需联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足剂量、长疗程。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三、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病原菌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荚膜及牙胞,不具动力,最适宜于需氧生长。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将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和51个血清型。目前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

志贺菌进入机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有关。痢疾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宋氏志贺菌感染多呈不典型发作。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只要10~100个细菌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某些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等因素可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志贺菌侵入。

志贺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后,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所有志贺菌均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2、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以轻症非典型菌痢患者与慢性隐匿型菌痢患者为重要传染源。

3、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4、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四、细菌性痢疾的检查诊断有哪些

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菌痢患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呈轻至中度升高。慢性患者可有血红蛋白低等贫血的表现。

2、大便常规

典型者外观为鲜红黏冻状的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或脓细胞≥15个)和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3、细菌培养

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可确诊。

4、特异性核酸检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探针杂交法可直接检查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早期诊断。

5、免疫学检查

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有助于菌痢的早期诊断,但易出现假阳性。

6、肠镜检查

急性菌痢患者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大量渗出液,有浅表溃疡。慢性患者肠黏膜呈颗粒状,可见溃疡或息肉,并可取病变部位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7、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慢性菌痢患者,可见肠道痉挛、动力改变、袋形消失、肠道狭窄、黏膜增厚或呈阶段状。

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初步作出诊断,病原学检查可确诊。可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三类。

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具有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

细菌性痢疾的基本知识

【答案】: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管理。典型的菌痢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菌型繁多,传染源类型多样,传播途径复杂,感染后免疫不持久,且发病率高,极易发生流行等特点。痢疾杆菌为肠道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菌,从形态上很难与其他肠道阴性杆菌相鉴别。无鞭毛,无动力,不形成芽胞。痢疾杆菌分为A、B、C、D4群47个血清型和亚型。菌痢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菌痢分为急性与慢性痢疾,急性痢疾又分典型、非典型与小毒性痢疾。急性病人粪便含大量的痢疾杆菌,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痢疾杆菌随病人、带菌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外环境和各种物体,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菌痢持续散发的主要传播方式,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是菌痢暴发流行的重要传播方式,苍蝇也起一定传播作用。人群对菌痢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时间的免疫力,但各群、各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短期内可发生再感染。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答案】:(1)急性菌痢
①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饮食调整。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②病原治疗: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SMZ-TMP)。
③对症治疗:高热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腹痛剧烈可用解痉药如阿托品及颠茄。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情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素。
(2)慢性菌痢
①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②病原治疗:应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须1~3个疗程;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③对症治疗。
(3)中毒型菌痢:本型病势凶险,应及时采用综合措施抢救治疗。
①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由于病情变化迅速,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做好护理工作,减少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用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
③对症治疗:降温镇静;休克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脑型:脱水,防治呼吸衰竭。

治疗细菌性痢疾吃什么药?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痢疾杆菌污染食物、饮用水或食具,或通过苍蝇、蟑螂为媒介污染食物或食具,经口入感染。菌痢起病急,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特征。 细菌性痢疾吃什么药呢?如何治疗?今天小编为大家列举一些治疗细菌性痢疾的药,供大家参考。 1、磷霉素钙胶囊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包括细菌性痢疾)等。也可与其他抗菌药联合应用治疗由敏感菌所致的重症感染,如败血症、腹膜炎、骨髓炎等。 口服适用于对磷霉素敏感的致病菌所致的下列感染。 2、穿心莲内酯滴丸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胃炎,肠炎,细菌性痢疾。症见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咳嗽头痛,痢疾腹泻等。 3、清热消炎宁胶囊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舒筋活络。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肺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阑尾炎,烧伤,疮疡脓肿,蜂窝组织炎。 4、黄芩片 消炎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5、安必仙 用于治疗对本品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菌及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和百日咳等)、胃肠及消化道感染(肝、胆感染性疾患、急慢性胃肠炎、菌痢、伤寒及副伤寒等),泌尿道感染(淋病、尿道炎、膀胱炎等)、软组织感染和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6、黄藤素片 清热解毒。用于妇科炎症,菌痢,肠炎,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眼结膜炎。 7、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主治肠道感染: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肠炎、沙门菌属肠炎、伤寒及副伤寒。 8、哇诺酮类。本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是细菌性痢疾治疗的首选药物。喳诺酮类药物因动物试验显示本类药可影响骨箭发育,故有学者认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如非必要不宜使用,而世界卫生组织(WHO )认为对儿童关节破坏的风险性非常小,而其风险与治疗价值相比,更是微乎其微。 9、其他药物如匹美西林和头抱曲松,可用于任何年龄组,对多重耐药菌有效,阿奇霉素也可用于成人患者治疗。 10、中草药如小聚碱(黄连素)对志贺菌亦有效,口服每次0 . 3 一0 . 4g ,每日3 次,儿童每日5 一l0mg / kg ,分3 次服。穿心莲内醋4g ,每日4 次,疗程为7 日。有报道用异烟脐治疗菌痢,因其能抑制杆菌体内氨基酸的代谢而发挥抑菌作用。如用异烟脐0.2g ,每日3 次,加TMP0.2g,每日2 次,连续口服5 日,治愈率可达98 %。选择应根据不同时期进行处理。

肠道传染病如何防治?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关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等。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一、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感染痢疾杆菌后数小时至7天,一般在1~3天内即可发病。痢疾杆菌从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生活接触、被污染食物、水源或苍蝇等方式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除了感染因素外,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原因均有利于菌痢的发生。一旦水源和食物受到痢疾杆菌的污染,容易发生暴发和流行。值得注意的是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儿童,起病急,痢疾杆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体内几个小时就可发病,病情在几分钟内便可急转直下。病势凶险,大多以突发高烧或超高热(42℃)起病,继而出现感染性休克症状和中毒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常导致死亡。不少患儿腹泻症状比中毒症状出现晚,且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1.急性菌痢的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呕吐者需静脉补液,由于耐药菌株增多,应选用2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注意补充电解质和水分,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必要时用糖皮质激素。注意控制高热与惊厥。待病情好点后改口服药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

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改用乳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二、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进的。临床上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由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染病初起时,病人觉得浑身无力、厌食,特别不愿吃油腻的东西,常感恶心、腹泻、右上腹痛,有的患者还出现发烧、眼球发黄,小便也黄得似浓茶,若眼球皮肤发黄的叫“黄胆型肝炎”,如皮肤、眼球不发黄,为“无黄胆型肝炎”。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及时去医院检查肝功能。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切不可乱用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病人应及早卧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

甲肝病人一般需要住院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病人过多时应集中隔离,专人管理。对没有条件住院的病人,须实行家庭隔离。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脚盆、餐具、便器等要专用,呕吐物和粪便要用漂白粉消毒处理,病人和家属都要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

预防甲肝的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注射2次,终身受益,必要时还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

三、做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特别利于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体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夏季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肠道传染病发病突然,症状严重,传染性很强,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把好病从口入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是关键。

1.注意环境卫生,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开展除四害运动。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严把食品采购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4.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贮存食品或加T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5.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烧透后再食用。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

6.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应在去医院的同时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概括起来,预防肠道传染病有一个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

健康指南

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可使本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遵传染病的爆发流行。霍乱、伤寒、菌痢被称为三大水媒病。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4.昆虫传播:苍蝇、蟑螂等都能起机械搬运病原体的作用,有些病原体还能在昆虫的肠管里存活一段时间,甚至繁殖。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也是造成肠道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2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