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将合作推动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临床试验及成果转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和昆药集团总裁戴晓畅代表双方单位在协议上签字。
屠呦呦团队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效果明显。此前,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项目是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紧紧瞄准国际医学难题,对青蒿素进行再研发的成果,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
王国强指出,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昆药集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合作贯彻落实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未来如何把更多中医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还需要中医药人不断探索。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也强调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昆药集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要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弘扬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所展现的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把项目尽快做好做实,让中医药再次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介绍,现有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有确切、稳定疗效,对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超过9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超过80%。激素治疗对控制红斑狼疮早期病情有效,而青蒿素在整个病理过程中都有明显治疗效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查德忠,昆药集团董事长汪思洋、副总裁杨兆祥以及青蒿素团队工作人员代表等参加会议。
新闻延伸
1973年,屠呦呦课题组继从中药青蒿中发现抗疟活性成分青蒿素后,成功合成了第一个青蒿素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由此创制出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片剂,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
红斑狼疮是一种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双氢青蒿素用于红斑狼疮的治疗是受到另一个抗疟药氯喹的启发,氯喹临床上对盘性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屠呦呦课题组通过药理实验发现双氢青蒿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可加速免疫缺陷动物的免疫功能重建。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于1999年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
不仅是新纪元,这是一件可以挽救人类生命的举动。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疟疾已经没有那么熟悉了,因为疟疾这种东西在我国已经销声匿迹了多年,可是当你去了非洲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疟疾被称之为世界级疾病,这种病症的发病周期非常短,可能只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突然间发病。
而且这种病的传染性又变得特别强,蚊虫叮咬或者是血液传播都可以让这种病毒肆意妄为,但是自从人类开始依赖抗生素之后,我们对于疾病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视了,因为我们知道任何疾病都可以使用抗生素来抵挡。
但我没有忽略了另外一个情况,抗生素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的科技进化,我们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找到了强而有效的抗菌物品,但是病毒也在进化,专家在通过研究的时候发现有大量的疟疾病毒出现了变异,并且开始具备强烈的抗药性。
一旦这种新型的疟疾病毒大范围爆发,而抗生素又起不到作用时,那么人类将要面对的就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可由于青蒿素的出现,这场灾难被无声无息之中扼杀在了摇篮里,如果把它称之为21世纪的医疗新纪元,实在是有些太低了。
青蒿素完全改变了接下来人类医疗的研究方向,让我们不用再对疟疾病毒去继续考察,所以青蒿素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1992年。
1992年,屠呦呦历时多年主持研发的青蒿素类新药——双氢青蒿素片获得《新药证书》,并转让投产。
双氢青蒿素片是屠呦呦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新型抗疟药广被重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屠呦呦教授开始重点研究青蒿素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在研究中发现,双氢青蒿素片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也有明显效果。
扩展资料:
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2005年,全球青蒿素类药物采购量达到1100万人份,2014年为3.37亿人份。”
姜廷良介绍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青蒿素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名副其实。
名至实归的,还有屠呦呦荣获的两个国际大奖: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两项大奖,均为中国本土科学家的“零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屠呦呦研究成果24年后申请新药 目前已提交待审批
人民网-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71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耐药菌偏爱有机肥?
下一篇: 把遗传密码存进“生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