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减轻慢性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
杜克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将2300多名出现抑郁症状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心脏病和抑郁方面的知识培训并进行普通护理,另一组接受培训后,在3个月内根据医生指导每周至少完成90分钟的有氧锻炼,随后9个月在家自行完成每周120分钟有氧锻炼。
研究人员发现,一年的研究期后,有氧锻炼组患者抑郁症状出现中等程度减轻,锻炼最积极的患者减轻幅度最明显。他们还发现,较严重的抑郁症状与心脏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上升至少有20%的相关性,这与心脏病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其他已知风险因素并无相关。
研究人员介绍说,美国目前约有500万心脏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约50万,40%左右的心脏病患者受不同程度抑郁困扰。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
得了心脏病后就该静养,
运动更是被认为是禁忌。
对于心脏病患者,周围的亲朋好友似乎都会格外地"关照":
好像对他们而言,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静养。
难道得了心脏病,真的就只能当"温室花朵"吗?
心脏病患者,究竟是静养休息好,还是运动锻炼好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一说。
很多患者都会有这样的误区:生病一定要静养休息。
殊不知,只是一味地强调卧床休息,严格限制身体活动,有时不但养不好病,反而还会因为运动量降低,带来更多危害。
因为人体的心肺功能需要通过主动运动才能得以强化,如果长期卧床或不动:
一个方面 会导致各脏器功能减退、身体机能退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不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另一方面 ,心脏病患者相对而言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甚至血管斑块,长期不动只会使情况加剧,甚至还可能因血液循环不畅导致静脉栓塞,引发肺栓塞等危重疾病。
这种时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使心脏病患者即安全又有效地恢复心脏功能。
有研究指出,心脏病患者发病后, 假如能保持体能上的良好状态,就能减低60%第二次发病的概率!
因为科学的运动对患者身心 健康 都有益,特别是身体障碍程度高的患者,运动是有很多好处的。
1、运动是控制体重的关键
2、运动可以延缓动脉硬化
3、运动可以调节血压和心率
4、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肌缺血。
5、运动降低猝死风险
所以,适度科学的运动有助于心脏病病情的控制与恢复。
当然,心脏病患者毕竟不同于普通 健康 人群,运动也不能太随心所欲。
而且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不一样,所适合的运动强度也不同。
因此需要经过医院的体能检查和身体评估 (从患者的体能、心脏负荷、心率、肺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做到运动有"方",使患者更安全而有效的参加运动锻炼。
这个"方"指的是医生开的 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 运动强度 ,一个是 运动方式 。
其中,适度运动很重要。 运动强度大容易导致损伤,甚至让心脏不堪重负。
我们自己如何判断运动强度是否适度呢?
主要可以通过下面这三个指标来进行判断:
1、靶心率: 就是运动要达到的心率。运动时,心率会加快以满足肌肉对氧的需求,运动越剧烈,心率就越快。你可以根据运动处方所制定的靶心率调节运动强度,如果心率低于靶心率,你可以缓慢增加速度及强度,以此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谈话: 运动使你呼吸较平时深长且加快,但不应该感到气促。当你在运动时还可以保持正常的谈话速度,说明此时运动强度是适度的。
3、自我感觉劳累程度: 用自我感觉用力评分法( RPE)从低到高分为6-20级,自测劳累程度,一般选择13级,也就是运动时感觉稍稍用力,但不应该感到很用力。
当然,运动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 有氧运动 是首选!
有氧运动是指以增强人体吸入、输送与使用氧气为目的的耐久性运动。人在运动中需要增加氧气的供给,而在有氧代谢运动的同时机体自身通过适度增加心跳与呼吸就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实现氧气供与需的平衡。
以跑步为例,中长跑(800、1500米)属于半有氧代谢,再长的距离就以无氧代谢为主了。
其实在心脏康复中不提倡无氧运动,因为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对于老年人这种高强度锻炼可能存在引发心绞痛、心梗的风险。
在有利于心脏的有氧运动项目, 快走 是最安全的,更是老年人的明智选择。
当然, 慢跑 也是很好的运动项目,只是与快走相比更容易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快走可以使人们获得理想的耐力,又不会因为运动量过大而刺激产生过多有害的自由基,也没有损伤骨骼和肌肉的危险。
此外, 太极、爬山、太极拳、骑车和游泳 都是不错的有氧运动选择
同时,在进行运动的时候还要注意运动频率和时间:只有有效规律的运动,心脏才会受益。病情稳定后建议运动每次大于15min,最好是30-60min或3公里左右,5次/周。
大部分病情稳定的心脏病及心脏手术前后的患者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执行适合自己的运动康复方案,但如果患者有下列情况则不适合运动锻炼:
必须要特别提醒心脏病患者, 运动康复有诸多好处,但缺乏医生指导反而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如果心脏病患者不经检查、选择了不恰当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超出安全范围、错误的运动时间、准备活动不充分等,极有可能促使原发疾病加重,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有条件的话,建议最好能在专业心脏康复医师的监护下进行科学的康复运动。
总之,大部分心脏病患者都可以通过坚持科学适度的运动,使症状得到改善,延缓疾病发展。但前提是必须在医生指导和 健康 监测下进行,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马上停止运动并寻求专业救护。
所以,心脏病患者们,可别让心脏病背了你懒癌晚期的黑锅,走出门,痛快地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 健康 吧。
说不定就能把心脏病给控制得死死的,让它没有作乱的机会。
而对于广大 健康 群体来说,运动好处更多,趁着现在身体还不错,赶紧动起来吧!
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心脏病患者也能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尽量不要选择那些过于激烈的运动,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或者是太极,每天运动的时间也不要太久,最好控制在一小时左右,而且大家在吃完饭之后不要立即去运动,否则的话也会让大家的病情加重。
1、适度快走。目前最推荐的有氧运动是适度快走。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曾表示,适度快走和快速跑一样能强健心肌,调控血脂。
2、游泳。游泳能锻炼心肺,有利于缓解心衰患者心肌功能衰退。除了常规的游泳姿势,水中漫步和轻水健身操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衰患者游泳时最好有家人及专业运动医师陪护,出现胸闷等要马上停止。?
3、骑车。骑自行车对心衰患者也很有利,尤其对于那些超重的病人。骑车能锻炼腿部肌肉,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从而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
4、踏步机。踏步机附带有平衡拉索(手拉绳)和摇摆功能,伴随踩踏的节奏,手臂牵拉弹力绳可以左右旋转,或者像跑步那样上下前后摆动,可以同时锻炼上肢与下肢肌肉,有利于心肺功能的锻炼。
5、乒乓球。2013年刊载于美国《运动科学与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适度打乒乓球能降低心衰患者的急性发作风险。此外,乒乓球作为多人运动,也能促进交流、提振情绪。
6、瑜伽。瑜伽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让人着迷,据统计,美国有3600万人练习瑜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曾发现,瑜伽对包括心衰在内的所有心血管疾病都有好处。
瑜伽包含多套动作,不同的动作难度不同,因此患者最好在专业的运动医师指导下选择特定的瑜伽动作进行锻炼。?
扩展资料:
心脏病人运动原则:
大量研究证明,有规律的运动对心脏病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那些糖耐量低的患者来说,如果他们每天多走2000?步或进行约20?分钟的适度步行运动,一年下来,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减少8%。目前建议,心脏病患者运动应遵循“1、3、5”原则。
“1”指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数。运动处方通常包括运动强度、频率、时间和类型等方面。拿运动强度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肺功能测定结果,制订一个“靶心率”,即运动时所要达到的心率。
但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数。此外,运动前后要数脉搏,以运动后增加不超过20?次/分钟为宜。
“3”指每天步行约3000?米,时间在30?分钟左右。一般情况下,运动要定量,避免运动强度过小或过大。很多时候,心脏病患者刚开始运动时,也许仅能维持5~10?分钟,随着心功能的恢复,运动时间会慢慢延长到30?分钟或更久。
临床上认为,合适的运动量应是运动后微微出汗、呼吸略快但感觉舒畅,无明显疲劳感,第二天睡醒后心率仍然稳定。
“5”指初始运动每周不超过5?天。最开始的时候,依据个人情况,每周活动最好别超过5天,随后可增加至每天都活动。
大家要将运动变成生活中的固定环节,就好像吃饭一样。要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可能比干坐着不动更糟糕。
参考资料:
人民网心衰患者最适合的运动
人民网心脏病人的运动原则 牢记1、3、5,强度、频率都关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9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研究显示咖啡因可减轻帕金森氏症症状
下一篇: 超重母亲增加了孩子患糖尿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