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健康新知第164期:大笑相当于冥想(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抄报)

妙手生春 2024-05-31 10:20:07

健康新知第164期:大笑相当于冥想

生活忙碌,连冥想一次(约十五分钟)的时间都抽不出来?无法盘起双腿精心听自己的呼吸?那就找找《生活大爆炸》或者国产的《屌丝男士》来看看解闷吧。在圣迭戈举办的2014实验生物学会议上的一项报告表明,大笑带给人的心理刺激类似于冥想。

罗马林达大学的病理学与人体解剖学教授李·伯克(lee berk)最近主导了一项研究。受试者需要观看多种类型的视频资料,同时接受脑电图测试。实验发现,31所大学的学生们在观看搞笑视频时,伽马(γ)波的产出量与冥想时的数值一样。崇高、圣洁的视频资料,则会给人带来休息般的享受,使人产生更多的阿尔法(α)波。令人痛苦的视频,则会使脑电图生出平缓的波浪。

伯克教授介绍称,伽马波影响的是大脑各部分的频率。当大笑的时候,大脑的各部位一次性得到了使用,使人感到“同步”与满足感,从而更清晰地思考问题、改进困难。

笑得越多的人,越能体会这些好处。这就像是在定期锻炼,通过时间来修复、改变身体。而经常大笑的话,大脑对这种经历的反应会更敏感。

以前的研究表明,大笑有抗抑郁效果,可以减少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并有助于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相比控制饮食、坚持锻炼,这种简单易得的方法没有理由不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抄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抄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抄报一:

  一、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二、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影射着自己特别是对自己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遗言,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三、摆脱忧郁情绪的方法:

  1、 不要为自己寻找借口

  2、 再给自己一点爱

  3、 分散你的注意力

  4、 改变你的行为

  5、 走出忧郁,创建?三人空间?

  6、 了解自己的极限

  7、 寻找心灵的绿洲----让身心安宁的放松术和冥想术

  8、 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9、 计划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应付枯燥的生活

  10、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

  11、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宽容、自嘲及?愉快疗法

  12、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13、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

  14、运动是自救的基础

  四、中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五、中学生心理健康十项标准:

  ① 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② 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③ 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

  ④ 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中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⑤ 人格逐渐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

  ⑥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

  ⑦ 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⑧ 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逆反状态。

  ⑨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⑩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六、心理健康的中学生的行为有如下特征

  ①中学生应当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

  ②中学生是有朋友的'。他们乐于和别人交往,并且能和同学、教师、友伴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持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友爱等,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如憎恶、嫉妒、怀疑、畏惧等。

  ③中学生对于他自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能进而高兴地接受自己。他们能努力发展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正确对待,不怨天尤人,不自寻苦恼。

  ④中学生应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现实环境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观察,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企图逃避。

  总之,中学生是高高兴兴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是有自己友伴,并乐于和别人交往的;是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对自己抱肯定态度的;是能客观地认识世界并能有效地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的。

   七、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坦率地交谈。

  (2) 暂时地逃避。

  (3) 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

  (4) 对人谦让。

  (5) 为别人服务。

  (6) 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

  (7) 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

  (8) 对别人要宽宏大量。

  (9) 给对方机会。

  (10)自己动手。

   (11)制订一份休闲计划。

  这十一种方法,具体的要求和做法是:

  A:坦率地交谈。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头脑冷静的人交谈,把你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向他倾吐,彼此思想交流,感情共鸣。君忧我悲,我喜君乐,因同情而相对流泪,因高兴而相对开怀大笑,不让内心积存任何消极不良的情感情绪。

  B:暂时地逃避。如果你遇到了紧张的刺激冲击,或遇到挫折、困难、失败而陷入深深的自我烦恼之中,那么这种自我烦恼无异于一种自我惩处。这种惩罚也是于事无补,不解决问题的。自我诅咒、赌气不吃饭、躺倒不干等等,都是没有用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不妨暂时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过段时间后,就会恢复心理上的平静,或者把心理创伤填平。

  C:把思想感情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当你的情感遇到激烈震荡的时候,你可以把思想暂时放在谋求"第二职业上",比如专心致志地写字、绘画、洗衣服等,总之去"忘我"地热衷于一件你可以干的事情。这就可以把你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绪转移换掉。

  D:对人谦让。一个人如果总是好自我表现,干什么都抛头露面,那就会使他忙碌不堪。如果你经常地甘当配角或后台工作人员,那你就会感到时间充裕,就会享受到从紧张里解脱出来的乐趣。

  E:为别人服务。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服务,可以帮助你消除自己的烦恼。做好事,帮助弱者会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F: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你面临很多难题的时候,先解决一个问题,且要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下手。有了成果,就会有信心,成果越多、越大,信心也就会更足、更强。

  G: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不要一个一个连续承担难题,否则你会一事无成。认为"没关系",什么事都一古脑儿包揽下来,结果会招架不住。这不仅是"大伤脑筋",而且使你感到非常紧张、烦躁,严重时甚至会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H: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要对别人要求过甚,让别人一定要执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别人的批评、责难要合情合理,给别人一个考虑反省的机会。否则,会增加自己的烦恼、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

  I:给对方机会。有时你可以处于被动的守势状态,给对方一个表现他自己的机会。这样做可以避免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使自己烦恼苦闷。

  J:自己动手。不要总是停留在观望阶段,不要推诿说"我忽视了",或者说"我正想去做"等。路是要人走的,应该自己动手去做,要破除依赖心理。

  K: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如果你能制订一份既愉快而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个时间还没到来之前,你的心情是愉快的,有盼头的。而一旦实施,更会受益不浅。

  大千世界中,人的情感和思想也是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最多变的。特别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面临的诸多心理矛盾及他们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在健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我们需要思考,并为之努力的!

  八、最佳学习状态的特征

  1.头脑宁静愉快,身体放松,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积极思考、记忆;

  2.高效率又长满愉悦;

  3.迷恋于学习,达到忘我以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训一

  诸葛亮在《诫子书》曾提出宁静致远,澹泊明志的思想。司仪是说,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应以静思来治理学问和情性,以节俭来修养品德,没有宁静的心境不能在做人和治学方面达到深远的境界。如果骄傲、散漫就不能使、学问达到精深的水平,着急、焦躁难以治理情性。

   古训二

  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读书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他写道:?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虑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司仪是说,处于平静状态下读书,学习和思维的效果好,若心情急迫烦乱,想不出什么道理,学习效果差。他又说:?新不定,故见理不行。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意思是说,读书必须定心,保持平静轻松的心情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陈景润的学习状态:

  陈景润是誉满全球的大数学家,攻克了著名的歌德-猜想(1+2)难题。在中学、大学学习和读书时,陈景润就非常的投入。上课时他总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从中学时期开始,歌德-猜想就如一颗神奇的种子扎根于他的心,成为他的远大志向。在中学他的外号是?书呆子?,在大学被叫作?爱因斯坦?。最令人敬佩的是陈景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学习和研究状态。在研究和攻克歌德-猜想的过程中,三平方米的厕所、六平方米的锅炉房就是他的研究之地;此外,不管是在挨批斗的艰难岁月还是获得赞誉的风光日子里,陈景润都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坚持研究。不管是在在逆境,还是在顺境,陈景润始终保持一颗质朴宁静的心,一颗纯朴的赤子之心。此时的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达到陈景润就是歌德-猜想,歌德-猜想也是陈景润,两者融为一体了。

   九、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放松大脑,想象画面:放松大脑,不要刻意控制你的意识,然后看一看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象,如果图象比较清晰,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能说明你的大脑处在学习状态,即你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

  2.尝试回忆: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要背诵的对象,然后闭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形成对其的一个整体印象,这个印象越清晰,表明目前你大脑的学习状态越好。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抄报二:

   受挫后的心理对策

  挫折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困难和挫折,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失去希望和信心。

  受挫后的心理失衡,不仅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还严重影响人的健康。长久的心理失衡,不仅会引起各种疾病,甚至能使人丧生。为了避免受挫后消极结果的产生,提供如下几种心理对策。

  一、倾诉法 。也叫发泄法,即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倾诉法是近年来医学心理比较提倡的一种治疗心理失衡的方法。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适度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如果倾诉对象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实践经验,将会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优势比较法 。受挫后有时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序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认识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挫折同样蕴含力量,挫折刺激能激发的潜力,正确运转挫折的刺激,挖掘自身潜力。

   三、目标法。 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度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的确立是人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的中介,是主观见于客观认识实践飞跃的起始阶段。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人已经从心理上走出了挫折,开始了下一步争取新的成功的历程。目标法既可以抑制和阻止人们不符合目标的心理和行动,又可以激发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从而鼓起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更多有关心理健康推荐:

   心理健康手抄报的内容2015

?

;

第14期1课 点滳骨血

第14期1课? 点滳骨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每一个家人自己过上自在人生,影响更多的家人。

到目前为止心想生是这么认为的:自在人生自在经这26堂课就是我们古圣先贤,中华文化的点滴骨血。

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用儒释道三家的,就一部《道德经》够你研究一辈子的,光道家的。

你一辈子,你可能从这个经典当中都钻不出来。

如果你不见性,你去学这个传统文化,真的就很容易入魔。尤其你学佛教,很容易入魔,如果你不见性,很多东西你根本分不清楚。

我们这个课程不是说要带领你一步一步地去研究我们古老的文化,或者说金典。

比如《楞严经》《法华经》《道德经》,如儒家的这些经典。如果干这个,那是家学者的事情,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要当专家学者,我们不要一辈子去研究这些东西。那我可以告诉大家5000年的文明,

一部周易就够你一辈子钻研的吧!你能读得懂吧。我们不是干这个的。

我们的目的很明确:自在人生。

就是,怎么能过上自己人生就可以啦。

那怎么能过上自己人生?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讲的,把这里面的点滴骨血摘录出来,就行了。

其他的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去钻研,如果你不感兴趣,就把这点滳骨鱼继承下来。

上自在人生26堂课,就相当于读了一本书,你就读到了千古圣圣的点滴骨血。

就是把这些我们浩如烟海的经典当中的点滴骨血,继承下来就行了。

什么是点滴股血?

印广法师他说:之所以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得到正法,而自以为得到了正法。

未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你是否能识别出来?是否具备火眼金睛呢?根本性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你修很多年没修出来,为什么心想生两年就修出来了?因为正法,你只有修正法,你才能修出来。

引用宗萨仁波切的话:除非你拥有正见,否则你一无所成!

不是你会打坐就行的,不是你会禅定就行了,不是你会静心就行的。除非你拥有正见,否则你一无所成,你仍然是网中之鱼。就是你还无法自在人生,你无法有成就,在修行路上,你是不会有成就的。

什么是正见?除非你修习正法,就这么简单。

现在问题来了,到底是谁告诉我的是正见?我怎么知道?有衡量标准吗?心想生你的就是正法吗?凭什么某某老师,人家为什么就不是正法,你怎么就敢这么肯定,你是正法?

我始终会说一个人是正法谁呢?王阳明。

我们在这些所有的古圣先贤当中,我们选一个人,我们选王阳明很简单,他是活的教导,活的教导是什么意思?他活出来给你看了,而且他可以明确告诉你,他怎么活出来的,你还要什么?

那王阳明是千古圣人,圣人是什么?圣人等同于佛,佛就是圣人。圣人就是佛。

圣人就是开悟的人,开悟的人就是佛,佛者觉,谁开悟,谁是佛,谁开悟,谁是圣人,王阳明龙场悟道他说那句话和佛陀出定说的一模一样。

佛陀出定说什么?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你本来就是佛,但是为什么没成呢?妄想执著而没成。

王阳明龙场悟道他说的什么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误也!

我本来就本自具足,六祖慧能说的: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是什么?就是觉悟呀。

向外求,全错了,方向全反了,着相了。

千古第一等人和千古圣人不一样,

千古圣人:就是所有的开悟的人。了悟宇宙天地万物真相的人,悟道的人,觉悟的人,这种人很多。出事,离世间法,明白真相,他站在本源看问题,他站在造物者的角度来看宇宙。佛陀,老子王阳明六祖慧能都做到了!

千古第一等人:就是你在地球上,你在这个肉身的时候,你在你的身体当中,你活出了你的自在人生,就这么简单。王阳明做到了。

我们古代追求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000年中华文明,古今中外,就是有人类历史以来,能够做到三不朽的第一个人,没人超过王阳明。

孔子,诸葛亮,曾国藩,都不够全。

军功,官位,兵部尚书,就是立功,

活给你看,就是立德,

王阳明心学,就是立言。

他是千古第一等人,他又是圣人,他出世和入世完美结合。

出事他是圣人,入世他是千古第一等人。

那你想要什么呢?你想修什么呢?

那我的偶像,或者说我的目标就很明确:王阳明。

比如说你自己现在想要财富?你想要多少钱吧?你想经营多大的企业吧?你觉得马云够大了吧?那马云比王阳明,这能算什么呢?几百年之后谁还知道马云呢?但是是王阳明,几千年之后依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如果说你可以把你的企业用王阳明的心学,经营好的话,其它你做不到吗?

王阳明活到56岁,人生使命可能已经走完了,他活到86岁没意义了。

佛陀活81岁,在活下去没意思了,你知道吗,该讲的都讲了,再待他也只是每天打坐睡觉,所以该走啦。

明朝历史要发生转变了,由盛转衰落,王阳明如果在那,怎么转哀?历史的车轮要滚滚前进的。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事情背后发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一定是他的最佳利益。

自在人生的核心骨架是什么?王阳明心学。当然里面也融合了佛法、融合的灵性、融合了我们传统文化,因为毕竟到现在500年过去了,我们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让这个心学,让我们古圣先贤的点滴骨血显得更加饱满。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王阳明

良知学说就三条

第一:心即理,

第二:格物致知

第三:知行合一。

这也是我们这个课程的骨架,我们下一堂课就是心外无理,我们在明心见性这个篇章,跟大家讲的全是心即理,讲得全是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的基石,叫心即理。

下半篇,悟后起修篇: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以他为龙骨的,但是融合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告诉你如何更好的有求必应。

告诉大家王阳明在明代,集儒释道三家集于一身,最后创立了心学,

他也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最后经历求死也就九死一生的,他自己说的,百死千难,他终于龙场悟道,就像佛陀终于菩提树下顿悟是一样的。

他说神通是拨弄精神而已,非正道也,非正觉也,雕虫小技而已。

神通再大,敌不过业力。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

只有一个东西是点滴骨血:良知

王阳明告诉你: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古人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我们古人的。我们古人也会方步也会占卜,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仰观天象。都是传统文化,但不是点滴骨血。

你不用管哪个老师?哪个老师?哪个老师,连心想生都是个屁,什么都不是,只有一个你可以信的:王阳明,就信王阳明。

很简单,你出世,入世必须结合,告诉你,出世是圣人,入世是第一等人。

很多人就不入世,天天冥想天天冥想,天天打坐,天天静心,你仍然是网中鱼,你连圣人都成不了。圣人必须是空空大道,一冥想你就有状态了,一不冥想就没状态了,这叫着相,风所有相皆是虚妄。

你明白心学后你就什么都不用学了,你学只是因为兴趣。

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最后让老天爷帮你做。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

你想研究儒释道、灵性吗?关于宇宙真相的,关于道的,关于觉醒的,就研究王阳明。研究王阳明就够了。

而且王阳明的学说非常简单,他的理论和实操完美结合。

理论就一个:心即理。明心见性。

实操就两个功课: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就像老子说的: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非常自豪王阳明他是我们中国人。

当我发现,儒释道三家讲的是一样的,尤其当我发现王阳明是千古第一等人。轻松点可以说是千古第一圣圣大咖,千古第一灵性上师。

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

~王阳明

我的任务很简单,致良知。

人生一个老师王阳明,就够了,而且花钱最少。

只是如果你读不懂王阳明,你可以参考其他老师的。这就是告诉你点滴骨血。

就是,如果你在继承王阳明的心学,你就继承了我们千骨圣圣的点滴骨血。

那你是谁?出世是圣人,入世是第一等人。

心即理:是点滴骨血的核心。

很多人也都在讲,很多灵性老师也在讲心,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太大的差别。

悟后起修王阳明的方法就两个: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修行的方法就大了去了,很多人会教你要这么来做功课呀,或者有的人说不用做功课呀,什么年代了,还要做功课呀。

现在的功课不是心想生的,是王阳明的。做不做由你。

你否定王阳明那我也无话可说了。你就信信念系统,你就小我,你就那么傲慢,那公高自大,业力太大,慧根不够,也很完美。

最后的悟后起修环节,可就差别大了,您可能学了很多法门,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告诉您,那些方法比起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小巫见大巫。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把你带往空空大道,把你带住良知光明,把你带往有求必应,把你带往彻底解脱,自在人生。

沙因和王阳明讲的一样一样的。

1、他书的前半部分讲的:一切都是全息图,一切都是全息幻像,一切都是假的。

等于王阳明的:心即理

2、最重要的功课:用流程,

流程就是格物致知。

迷你流程等于知善知恶。

赞赏感谢,

3、响应模式

每天活在响应模式当中:知行合一。喜悦之道。

彻底解脱:从此你就像拥有宇宙无限透支保障,拥有宇宙银行,把全世界的石油给你,把全天下的钱都给你。

不要拿任何一个老师来跟王阳明来比,他最多是个传法的。

在实践当中去检验,

你不是要出家的,你是要干嘛呢?

你是要红尘当中,财富更多,情感更美,满,身体更健康,一切更美好,谁能给你?王阳明。

最后修的方法就落实到两个: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如果你不是修这两个,你就不是修的心学。你可能会修出一些别的东西,但你无法成为第一等人。

信很重要!

关于健康的小常识

一、健康小常识之每日宜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
二、加强锻炼。每天起床后坚持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早锻炼,持之以恒可精神饱满、神清气爽。
三、健康小常识之早餐要摄取较多的热量 养成每天早餐摄取大部分热量食物的习惯,以便供给人体充足的热量。
四、健康小常识之平衡饮食。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满足春季因人体代谢旺盛而蛋白质需求的增加。
五、健康小常识之吃一些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饮食要清淡,油腻的菜肴可使人饭后产生疲惫现象。
六、多吃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功能的胡萝卜、菠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黄绿色蔬菜.

七、健康小常识之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健康小常识之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例如枇杷、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八、健康小常识之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既可中和体内酸性产物,又可补充维生素。例如葡萄干,桔子,香蕉,苹果中都富含这种矿物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1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