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琳医学院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细胞自噬机制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过利用常见的酵母进行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了对细胞自噬机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因。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随后又阐明了自噬机制的原理,并证明人类细胞也拥有相同的自噬机制。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布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了解细胞如何实现自身的循环利用。在适应饥饿或应对感染等许多生理进程中,细胞自噬机制都有重要意义,大隅良典的发现为理解这些意义开辟了道路。此外,细胞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疾病,因此干扰自噬过程可以用于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本人:非常惊讶和高兴
佩尔曼在宣布现场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他在该奖确定后已第一时间联系了大隅良典本人,获奖者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惊讶,“显然也相当高兴”。
大隅良典生于1945年,是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他将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
了解细胞自噬机制
助攻克肿瘤、帕金森症和免疫性疾病
大隅良典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在今年7月份宣布,已经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成果7月11日刊于知名科学杂志《Developmental Cell》上。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自噬 ”字面意思是“将自己吃掉”,实则是一种细胞自身成分降解和循环的基本过程。通俗地说,细胞可以通过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
细胞自噬除了能够分解细胞内的老化物质及有害物质,维持身体健康外,不少有冬眠习性的哺乳类还会利用这一现象,让细胞内的物质再生以此维持生命。
“自噬”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当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了细胞这种降解自身成分的现象。大隅良典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使用一种微生物酶,成功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内的自噬过程,但一直未能探明具体机制。
小组成员本次将着眼点放在了能够促进自噬过程的Atg13蛋白质上。通过使用酵母进行实验观察到,Atg13蛋白质会与其他4种蛋白质通过网状结构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巨大的细胞自噬启动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创造出二重膜结构,仅吸收分解物质。
自噬在机体的免疫、感染、炎症、肿瘤、心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病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领域研究最热门的三类疾病是肿瘤、包括帕金森症在内的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5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