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中科院学者发表Nature免疫学综述(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

佚名 2024-05-30 19:40:52

中科院学者发表Nature免疫学综述

2016年10月06日讯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是细胞表面不可或缺的一层半透膜。这种结构将细胞内部与外环境隔离开,同时允许必要的信号和物质交换。质膜主要由蛋白质(占60%-80%)、类脂(占20%-40%)和碳水化合物(5%)组成,碳水化合物分布在类脂和蛋白质之间。

人们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质膜的脂质复杂性。脂质组学和成像技术最近的发展,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对质膜脂质动态的了解。一些研究显示,质膜脂质在T细胞信号传导中起到的重要调控作用。

前不久,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上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质膜脂质对T细胞信号传导的调控。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许琛琦(Chenqi Xu)研究员。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而T细胞是免疫系统抵御入侵者和癌细胞的主力军。不少研究表明,调解质膜脂质可以控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许琛琦研究员指出,基于脂质的免疫疗法有望成为前景广阔的新临床策略。

脂质是活细胞内的重要组分,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脂质组学主要是鉴定和定量脂质分子,研究脂质与其他物质的互作,以及它们在生物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一个研究脂质组的强大技术,不仅有助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还能实现更快的癌症诊断。

科学家们早在二十五年前就推测细胞膜具有筏结构域(raft domains),但一直没能真正看到它们的存在。日本、印度和美国的研究人员使用自己开发的荧光探针,首次在活细胞中向人们展示了筏结构域的真实动态。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上。

脂质主要通过与蛋白质互作发挥自己的功能。Scripps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开发了研究这种互作的强大技术,不仅能够鉴定与脂质互作的蛋白,还能找到选择性阻断这一互作的小分子或配体。这样的配体往往可以成为潜在的新药,实际上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大量的脂质-蛋白互作,绝大多数还没有成为药物靶标。

第一个发nature的中国学者究竟是谁

中国人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30年, 作者是YH Woo。
这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前辈吴有训先生了,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正是他以此出名的X光散射问题:

至此,第一位发表Nature论文的中国学者,就水落石出了。不过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妨顺便再查一下解放后新中国发表Nature的第一人:

这篇论文到1979年才出现,来自邹承鲁先生。而这,是检索出来的自1900年以来来自中国的第24篇Nature论文,包括那些读者来信。而截至2017年,以China为地址检索出来的Nature论文,已经有1231篇:

虽然说Nature论文只是一个缩影,从中也也可看出我们走过的百年历程。

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2023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揭牌成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
研究院面向“健康中国”战略,由国际著名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教授领衔,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仁济医院进行系统性建设。
研究院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炎症疾病与移植免疫、传染性疾病与疫苗等研发方向和应用领域,致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免疫创新策源地、免疫学领域的高端和关键人才的引育基地、国际一流的免疫学基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基地。
为满足研究院的科研发展需求,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课题组科研人员。
一、招聘岗位基本要求
1.热爱党、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坚持科学精神,严守科研诚信。
2. 热爱科研工作,身心健康,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读写能力。
3. 生物医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免疫学研究背景者优先(具体岗位的专业要求详见招聘岗位、人数及要求)。
二、招聘岗位、人数及要求
招聘岗位及人数:副研究员13名,助理研究员3名,科研助理7名。
具体如下:
课题组
招聘岗位
学位要求
专业及其他要求
投递邮箱
鲁林荣教授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博士毕业不超过6年,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或微生物学相关学位或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2.具有一定的科研领导能力,能领导小组开展研究攻关;研究方向或研究兴趣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
3.在课题组长指导下带教研究生并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协助课题组长或独立申请各类科研项目。
linrong_lu@hotmail.com/lili7583@renji.comLai Guan Ng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医学或者生物学相关专业,生物信息学或者神经生物学背景优先;2.协助课题组长或独立申请开展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的项目。
nglaiguan@renji.com科研助理2名硕士/学士1.生物学或者医学专业背景者优先;2.负责实验室运行及行政管理相关工作;协助开展研究,辅助进行日常实验。
3.有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有行政/财务相关经验优先。
钟怡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1名博士免疫学、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肿瘤学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有免疫学研究经历者优先。
yi.zhong@shsmu.edu.cn陈硕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负责团队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为主)/计算生物学(深度学习为主)方向科学研究;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2.在课题组长指导下设计并进行科学研究,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3.独立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协助指导和培养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及研究生。
chenshuo@renji.com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1.协助团队结构生物学(冷冻电镜为主)/计算生物学(深度学习为主)方向科学研究,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2.在课题组长指导下设计并进行科学研究,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3.独立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申请;协助指导和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
科研助理2名硕士/学士1.协助课题组实验平台建设;2.协助科学研究项目申请;3.协助课题组管理。
付国通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计算生物学/生信分析师2名博士/硕士1.具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或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有免疫学相关研究背景者优先。
2.能独立开展与课题组研究方向契合的实验或计算工作。
guotong.fu@shsmu.edu.cn科研助理1名硕士1.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者优先;熟练掌握流式技术和有动物实验经验者优先;2.需要稳定工作至少两年;根据个人意愿与团队需求参与科研项目。
吴凡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1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免疫学、病毒学、生物信息学等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wufan@renji.com周磊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肿瘤免疫或计算生物学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zhoulei@renji.com刘志研究员课题组副研究员2名博士1.生物学或基础医学相关专业,具有扎实的免疫学基础,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或肿瘤免疫背景者优先;2.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3.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能协助或者独立申请科研项目。
liuzhi160703@sina.com科研助理2名学士及以上1.生物学、医药学相关专业。
2.熟悉常规生物学实验操作(如PCR,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等),以及有动物实验经验者优先;3.有相关实验室工作经验者优先。
4.负责实验室运行及行政管理相关工作;协助开展课题研究,辅助进行日常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课题组简介
董晨院士课题组
董晨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Th17细胞分化、调节和功能相关研究领域的奠基者和国际研究权威之一,还在Tfh和Tfr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中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董晨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免疫学研究,重点研究T细胞相关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深入探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和肿瘤中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鲁林荣教授课题组
鲁林荣教授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
鲁教授领导的ICS(Immune Cell Signaling)课题组主要研究T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
实验室重点关注自身免疫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在抗病毒与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免疫效应作用及调控机制等。
Lai Guan Ng研究员课题组
Ng Lai Guan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系统免疫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化机制、迁徙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在髓系细胞学领域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研究工作。
在技术创新和开发开发并优化了诸如活体多光子、器官3D整体成像等显微成像技术。
从2015年到2023年期间,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超过60篇SCI文章,其中超过20篇为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文章。
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目前文章总引用超过15000次,h-index达到60;并于2020、2023年度连续两年在全球领域被评为“论文高被引用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髓系细胞在稳态下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和机制,开发基于中性粒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以及高通量动态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发和优化。
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方向一:中性粒细胞分化谱系研究;方向二:肿瘤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研究;方向三:髓系免疫细胞在肥胖及2型糖尿病环境中的异质性和功能重编程;方向四:高通量显微成像技术开发及在免疫学中的应用。
钟怡研究员课题组
钟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年于德国图宾根大学获生物信息学博士学位。
博士阶段获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
后于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HHMIRudensky院士实验室从事免疫学博士后研究。
2023年以人才引进途径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开展系统免疫学与计算生物学研究。
先后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Immunology (2022), Immunity(2019,2020),CellResearch(2010,2011)和Bioinformatics(2017)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团队课题研究以学科交叉为特点,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单细胞测序技术等策略来研究免疫学问题。
实验室详细信息见主页:zhong-lab.com。
课题组涵盖以下研究方向:T细胞分化及长期记忆形成过程细胞亚群动态定量表观遗传调控;T细胞时空发育的调控图谱构建,及相关临床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分子病因研究;免疫细胞多层级转录调控网络的重构及细胞命运预测模型的建立。
陈硕研究员课题组
陈硕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在牛津大学医学院师从皇家学会会员Yvonne Jones和Dave Stuart学习肿瘤信号转导、病毒等的结构生物学,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之后于Yvonne Jones实验室及皇家学会会员卢欣负责的牛津大学Ludwig研究所从事肿瘤抑制研究。
现回国加盟研究院,任医学结构生物学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以结构生物学为契入点,聚焦癌症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等人类重大疾病中关键分子枢纽的作用和机制,深耕针对这些分子作用机制的精准医学,通过人工智能、蛋白工程等方法发现创造药物、构建纳米机器、打造分子工厂,从而为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付国通研究员课题组
付国通,2017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开展博士后工作。
2022年1月入职SITI,研究方向为体液免疫和肿瘤免疫。
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和JE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同时以共同作者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实验室正在充分利用小鼠模型、免疫学方法、系统生物学(如CRISPR筛选和单细胞测序等)及计算生物学等方法揭示体液免疫和肿瘤免疫的调节机制。
如:1. Tfh cell development;2. Metabolism in tumor immunity;3. CRISPR screening to study humoral response.
吴凡研究员课题组
吴凡研究员主要从事重大传染性病毒疾病的免疫致病机制、中和抗体和疫苗研究。
在包括Nature、JAMA Internal Med、J Clin Invest、Cell Research、Cell Discovery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次数逾万次(google citation),连续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详见个人Google Scholar主页citations?user=aJxlxP0AAAAJ)。
周磊研究员课题组
周磊研究员,2011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2016-202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入职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黏膜免疫学和神经免疫学。
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Immunology(共同通讯作者)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在Immunity、Science Immunology期刊发表综述文章,详情请见个人Google Scholar Citations主页(citations?user=u5PBXYsAAAAJ)。
课题组将在利用小鼠动物模型和临床病人样本的基础上,结合高通量筛选和计算生物学方法来(i)揭示固有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稳态、炎症和癌症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ii)探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及肠神经系统的互作机制与功能。
刘志研究员课题组
刘志,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2016-2022在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得MelvinCohnAward,2023年1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
先后以第一作者在NatureImmunology,CellDeath&Differentiation,JMolCellBio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并以共同作者发表多篇重要的研究论文。
本课题组聚焦于组织T细胞的异质性与功能多样性,综合利用遗传突变小鼠、疾病模型,单细胞测序技术,并结合临床样本展开以下研究:1.调节性T细胞组织特异性功能(tissue-specialized function)的调控机理;2.免疫细胞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的分子机制;3.组织T细胞在机体衰老、自身免疫及癌症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机制。
四、应聘方式
1. 请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包括教育和科研经历、发表文章、所获奖项和主要科研技能等)和学历、学位证明等支撑材料以PDF文件格式发送至对应的邮箱;邮件命名为“**课题组 应聘岗位 姓名”;
2. 申请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岗位者,请同时提供如下申请材料:两位同行专家的推荐信及联络方式、其它能够说明科研和工作能力的材料;
3. 招聘公告2023年12月31日前有效,招满即止。
五、岗位待遇
1. 富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具体面议)和良好的科研环境;根据个人兴趣与需求支持职业发展。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相关福利,包括五险二金、带薪年假等。
六、招聘程序
1. 我们将根据应聘材料进行初选与资格审查,并确定面试候选人员,由研究院组织院内外专家进行面试,确定拟聘人选。
通过院部面试后确定录用。
应聘材料恕不退还,招聘单位将予以保密。
2. 体检:参照《国家公务员通用体检标准(试行)》,现三甲医院体检合格。
3. 考察:由医院进行组织考察,主要考察应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和诚信记录。
根据考核、体检、考察结果,对拟录用在编人员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7天,公示无异议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公示如有异议影响聘用的,根据查实结果确认是否录用。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余老师
联系电话:13004178748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2023年02月27日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越挠越痒,为什么?

(资料图/图)

人人都有过瘙痒的经历,皮肤干燥、被蚊虫叮咬、过敏都会引发瘙痒。对大多数人来说,瘙痒可能只是一种短暂的刺激,但于临床医生和研究科学家而言,他们看到更多的是慢性瘙痒所带来的长期痛苦。如果你曾经有过挥之不去的痒感,就会知道不停地抓挠却无法缓解瘙痒是多么难以忍受。皮肤瘙痒会刺激神经,经历者会把自己抓伤,有些人甚至在睡觉时也会不自觉抓痒。瘙痒有许多的原因和机制,其中有不少尚不清楚。科学家们正在解析其生物学基础,希望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1660年,德国医生塞缪尔·哈芬弗雷(Samuel Hafenreffer)提出了瘙痒症状的第一个定义,即“一种不愉快的挠痒欲望”。蚊虫叮咬的急性瘙痒是短暂的,但慢性瘙痒每年可能困扰全球约7%的人。为了摆脱瘙痒,大多数人会用抓挠来缓解。虽然这感觉很好,但当手触碰皮肤的那一刻,所谓的搔痒-抓伤周期就被触发了,我们会陷入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痒痛并存的死循环。许多人抓痒的最终结果就是将皮肤抓破,让痛感掩盖痒感,但这可能会增加额外的痛苦,严重的抓伤甚至会导致出血和感染,也会导致抑郁、睡眠不足和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

疼痛和瘙痒的神经和路径似乎是深深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缺乏对这两种反应如何连接到身体的清晰理解。所以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瘙痒曾一度被认为是疼痛的低级版本。直到2007年,认为瘙痒只是疼痛的一个子集的想法开始瓦解,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一篇论文报道了第一种专门的瘙痒受体——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它专门对瘙痒做出反应,但对疼痛无感。而经过基因改造而缺乏这种受体的老鼠在接受瘙痒实验中,仍然能感觉到疼痛但几乎感觉不到痒,这表明这种感觉可能会通过它自己的单独通道进入大脑,自此瘙痒的感觉终于从痛苦的阴影中剥离出来。2013年,同样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的另一篇文章也发现,瘙痒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感觉,它有一个专门的神经回路,将身体外围的细胞连接到大脑。

为了停止不断抓挠头皮、背部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许多人越来越渴望进一步知道到底哪些机制引发了瘙痒以及如何制定进一步阻断瘙痒的治疗方案。

简单地说,瘙痒是因为皮肤上有一种叫做瘙痒感受器的瘙痒神经末节,它们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瘙痒的感觉。瘙痒症虽然令人讨厌,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感觉和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提醒我们注意有害的外部因素,帮助生物体抓去外部威胁。但挠痒本身会诱发一种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更痒,但如果不加以治疗,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瘙痒发生的机制复杂,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瘙痒可能起源于从皮肤到大脑的不同的神经回路。发痒途径有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引发痒觉的特异性神经通路至少包括组胺依赖性神经通路和组胺非依赖性神经通路。2018年发表在《过敏与免疫临床综述》(Clinical Review in Allergy and Immunology)上的综述文章详细分析了引发瘙痒的两个途径:组胺途径和非组胺途径。组胺途径主要与急性瘙痒有关,当蚊子叮咬等触发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释放组胺,它命令我们的瘙痒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脊髓,在那里进行处理,然后快速传递到大脑。抓挠可以通过打断神经冲动的节奏或对神经造成短暂的损伤来暂时缓解瘙痒。持续的抓挠会导致皮肤发红、丘疹和结痂。非组胺瘙痒可由各种各样的内部和外部诱因引起,包括免疫系统分子,如细胞因子、蛋白酶等。综合来看,当一个触发器激活任一路径中的受体后,酶被激活,刺激离子通道的打开,促使神经激活,并将瘙痒信号发送到脊髓和大脑,从而刺激摩擦或抓痒反射。

然而,组胺并不是体内唯一引起恼人的刺痛感的化学物质。2019年4月《免疫学》(Immunity)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揭示了非组胺途径引发的过敏瘙痒机制,这就解释了抗组胺剂为何不能总是有效地治疗过敏。

自2007年,第一个瘙痒受体被发现后,研究人员发现了更多参与慢性瘙痒的细胞,急性瘙痒和慢性瘙痒的引发机制逐渐被区分开来。现在已经知道,慢性瘙痒和急性瘙痒是由不同组的神经元传递的,这些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沿着各自的专用轨道发送信号。

持续时间超过6周的瘙痒被定义为慢性瘙痒。慢性瘙痒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从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到神经紊乱,在很多情况下,病因和治疗方法大都是未知的。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慢性瘙痒是多种皮肤病的基础反应,如特应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和牛皮癣。除皮肤外,瘙痒还与多种系统性疾病有关,包括但不限于慢性肾脏疾病、肝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各种感染,甚至精神疾病。最近的科学进展揭示了以前未被认识的瘙痒特异性途径,这些途径是由特定介质调控的,包括神经递质、药理学介质和炎症细胞因子。

以湿疹为例,它是一种让人发痒、有斑点的皮疹,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0%的儿童和3%的成年人深受其困扰。目前湿疹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抑制免疫系统疗法,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得到缓解。2020年2月一项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发现,一种在老鼠身上增强免疫系统和增强一种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的用药策略,可以有效地治疗湿疹。在动物体内,自然杀伤细胞在攻击免疫系统识别的外来细胞(包括一些肿瘤细胞)时起着特殊的作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增强自然杀伤细胞也能有效治疗老鼠的湿疹。而另一项2020年8月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发现,KIF3A基因中两种相对常见的变异导致了皮肤屏障受损、使皮肤水分流失增加、促进发展成湿疹。KIF3A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该蛋白参与从细胞外到细胞内产生的信号,它是复杂感觉器官的一部分。这项研究确定了后代会增加湿疹风险的遗传因素,对于生命早期预防和治疗湿疹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瘙痒产生的机制在不断被揭开,但是目前专门针对慢性瘙痒作为一种病理实体的治疗方法仍不可行。患有慢性瘙痒的病人有很多复杂的情况,目前来看,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粒药丸或一种药膏,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关心。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祝叶华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5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