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怎样防止宝宝感染乙肝,宝宝感染乙肝的防治

佚名 2024-05-29 22:28:44

一、宝宝感染乙肝的预防须知

新生儿,由于抵抗力低下,很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因此 新生儿疾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新生儿肝炎应该怎么预防呢?在护理新生儿时有什么要注意的事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给家长们带来帮助。

新生儿肝炎预后较佳,60%~70%可治愈。转为肝硬化或死亡者较少。据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0年的观察(包括胆道闭锁在内)其病死率为13%。近年报道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防止母婴传播。

新生儿乙型肝炎的预防:需尽快落实加强免疫。及时落实有关的预防措施,可以阻断85%以上的母婴传播。对于未发现感染标志的孕产妇,其所产新生儿应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避免乙肝的母婴传播:

首先,在决定是否妊娠之前,应该到医院检查自己的肝功和病毒复制水平,听从医生指导,选择妊娠时机,如孕前检查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较高,则宫内感染可能极大,应先接受治疗,再妊娠。由于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对胎儿会有一定的影响,故孕期使用禁忌较多,用量及疗程均受限制,不亦广泛使用,所以孕前的治疗至关重大。

其次,有文献报导妊娠晚期使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降低母体内乙肝病毒的滴度,从而减少母婴传播。目前此药已通过国家药检局质量检测,可用于临床使用,但要注意购药渠道,最好按医院处方使用,不要私自使用。

第三,选择一家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医院作为孕期检查及分娩的医院,这样一方面可有效监测母婴平安,另一方面产时的处理极为关键,不要图一时方便,耽误宝宝的终生健康。

第四,新生儿肝炎所引起的巨细胞病毒、风疹或病毒性肝炎可能传染给前来与婴儿保持密切接触的人。这些受感染的婴儿不要接触孕妇,因为这样的话孕妇可能把病毒传染给胎儿。

二、新生儿怎样预防母亲乙肝阳性感染

孕妈妈如果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大大增加。母婴传播是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最主要的途径,在产前、产程中及产后都有可能感染,其中产程中和产后最为常见。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但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也会为以后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如何预防宝宝感染乙肝病毒便成为孕妈妈最为关心的事情。

乙型肝炎相关检查有什么意义?

对于乙型肝炎的感染及病程转归一般做乙肝五项检查。包括: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体内感染乙肝病毒。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说明体内对乙肝病毒的侵袭具有保护性。

3、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原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e抗体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复制不活跃。

5、核心抗体(抗-HBc)。核心抗体阳性说明体内感染过乙肝病毒。

6、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也就是常说的大三阳,说明感染乙肝病毒,病毒正在复制,传染性大。

7、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也就是常说的小三阳,说明体内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低。

母婴传播有哪些方式?

母婴传播是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来源。主要途径有:

1、宫内感染。占新生儿感染的15%。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孕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阳性是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产程中感染。分娩时母血渗入胎儿血中或者胎儿吞咽病毒污染的羊水感染。

3、产后感染。新生儿在产后与母亲密切接触,通过乳汁,唾液等传播。

母亲乙肝阳性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

阻断母婴传播是减少和最终消灭乙肝病毒慢性传播的关键措施。包括:

1、做好宣传。向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做好相关知识宣传。

2、做好消毒隔离。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设专床分娩,所用器械专用并严格消毒。

3、主动免疫。母亲携带乙肝病毒的新生儿在生后应尽早使用乙肝疫苗。最好在12小时内及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并可加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提高保护率。

4、被动免疫。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前3个月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对母婴传播起到预防的作用。

三、宝宝感染乙肝的护理方式

众所周知,肝炎是一种传染病,由肝炎病毒引起,常见的有两种类型。甲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多见于流行时,集体托幼机构容易出现流行,这主要是因为此病是通过胃肠道传染的,另一类是乙型肝炎,也叫血清型肝炎,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澳抗阳性肝炎,除通过打针、输血或母婴通过胎盘传染外,也可以通过胃肠道传染。最近几年,随着肾脏学的新进展,开展了对各种肾脏疾患的肾穿刺技术,用针刺取活体肾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发现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对肾脏的损害还是很广泛、很严重的,很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预防乃上上策

国家控制肝炎的主要策略是对儿童进行肝炎疫苗免疫。

★甲型肝炎疫苗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童及其他高危人群。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人的易感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已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要求,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肝炎是可以预防的,但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幼儿园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切断每一个病毒可能传播的途径。

★要教育孩子做好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不喝生水,不买小摊小贩的零食吃,不共用茶杯、餐具、牙刷等,不咬手指和手指甲,以免病从口入。

★学校、幼儿园要定期消毒门窗、墙壁、地面以及孩子容易接触到的地方,孩子用的餐具要经常煮沸消毒。甲肝病毒在100℃,持续5分钟的环境下不能生存。所以,经常沸煮碗筷是家庭消灭甲肝病毒的好办法。

四、宝宝乙肝的检查情况

新生儿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的母亲。因新生儿肝炎起病于1个月之内,故感染可能发生于胎内,多数由病毒引起,尤为巨细胞病毒,是十分重要的病原。此外,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对胎儿肝脏的侵犯早已肯定。近年来又报道,非甲非乙肝炎病毒、FCHO病毒及EB病毒等病原及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leplospirosis)、弓形虫等亦可引起胎儿及新生儿肝炎,目前为止尚有许多新生儿肝炎病因未明。

新生儿肝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体检

肝脾肿大,尿色较深,大便由黄转淡黄,亦可能发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尿胆红素

总胆红素一般低于171μmol/L(10mg/dl)。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增高较多。

早期絮状浊度试验变化不明显。尿胆原阳性,尿胆红素根据胆管阻塞程度可呈阳性或阴性反应。

2、甲胎球蛋白测定

有些患婴甲胎蛋白生后1个月左右虽然转阴,但用定量法,仍在正常值以上。

患婴满月时甲胎蛋白仍阳性,且可持续达5~6个月,用定量法动态观察,可见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

临床症状缓解而甲胎蛋白不下降,可能为肝脏严重损害到不能再生的程度。

3、酶学改变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多数临床好转后下降,部分则反比原来升高,然后再下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43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