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痈疡都有些什么病症表现
痈疡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皮肤疖痈、溃疡、囊肿、脓包、粟粒样脓头、脓性分泌物、脓疱、浆液脓性分泌物、疼痛、淋巴结肿大
本病多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的成人,多发生于皮肤较厚的颈项、背部和大腿,大小可达10厘米或更大,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触痛明显,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可见窦道,局部淋巴结肿大。临床上患者自觉搏动性疼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本病愈合缓慢,伴有瘢痕形成。
痈疡属外科化脓性疾病的一种统称。平常所见的有头疽、无头疽、井、疖、丹毒等等都是痈疡。痈疡对人体危害较大,有的甚至会危急到生命,宋代著名医家钱 乙就曾说过:“疮疡病,五脏各有一证,肝为水泡,肺为农泡,心为斑,脾为疹。 归肾者,皆变黑,而难治。”由此可见痈疡对身体的危害。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提 高,只要及时正确的治疗,痈疡也会很快就能治愈。
二、疔毒是什么病
疔毒是以单个毛囊皮脂腺为中心的硬结,局部压痛,硬结增大时以头皮疖肿疼痛剧烈,硬结变软时即已形成脓肿。西医是皮肤毛襄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建议用药物初期可以使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如果溃脓要及早切开排脓。口服或者肌注静脉点滴消炎药。忌吃辛辣烧烤海鲜类刺激性食物。
疔毒是以毛囊炎基础上发展成的,主要是以疼痛、肿胀为主的。
疔毒( 疮肿皆属于毒邪)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呈小结节,并可逐渐增大,呈锥形隆起。继而中央变软,出现白色小脓栓。 全身抵抗力降低时,可出现畏寒、发热。 病理 疔是致病细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又称为“暑疔”。多位于颈项部、头面部、背部、臀部、腋下、会阴部及腿部。
疔毒解释:中医指症状严重的疔疮.
症状:以单个毛囊皮脂腺为中心的硬结,局部压痛,硬结增大时以头皮疖肿疼痛剧烈,硬结变软时即已形成脓肿。感染扩散可引起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区域引流淋巴管红肿,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
三、痈疡的检查与治疗方法
痈疡本病多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的成人,多发生于皮肤较厚的颈项、背部和大腿,大小可达10厘米或更大,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斑,表面紧张发亮,触痛明显,之后局部出现多个脓头,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可见窦道,局部淋巴结肿大。临床上患者自觉搏动性疼痛,可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败血症导致死亡。本病愈合缓慢,伴有瘢痕形成。
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2.组织细菌涂片
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血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3.组织病理
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毛囊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抵抗力,注意休息,保持个人卫生。
2.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
3.局部可采用溶液湿敷疗法,脓肿明显者应切开引流。
四、疔毒这种病的治疗
疔毒的治疗有局部外涂药,全身用药(包括口服和静脉用药),如果形成脓肿需要切口引流等,另外中医外科治疗疔毒也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方药可以选择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药物初期可以使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如果溃脓要及早切开排脓. 饮食调护方面,由于疔毒总是由火热之毒引起,故其饮食宜清凉,清淡,多吃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凉性食品,如菊花,银花,栀子等,忌吃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性热有火的暖性食品,油腻荤腥,煎炸炒爆灯伤阴食物,忌吃鱼虾,鹅肉,香菜等发物,忌烟酒.平时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足部损伤,忌持重物或剧烈活动.
疔毒是外科常见病,随处可生,发病迅速,而病情较重
意见建议:
方药及用法:山栀,雄黄,大黄,葱须,生姜各等份.研为细末,敷手心,用白纸或纱布复盖包扎.一般用后一至二天可发生效果.隔一,二天换一次.反复应用2~3次即可治愈.
痈疽的读音是:yōngjū。
痈疽的拼音是:yōngjū。注音是:ㄩㄥㄐㄨ。结构是:痈(半包围结构)疽(半包围结构)。
痈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痈疽yōngjū。(1)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二、引证解释
⒈毒疮名。引汉桓宽《盐铁论·申韩》:“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急就篇》卷四:“痈疽瘛_痿痹_。”颜师古注:“痈之言壅也,气壅否结,里肿而溃也。痈之久者曰疽。”宋叶适《故赠右_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方谗人尚炽,邪正未分,如痈疽隐起於其身,不决溃之不止。”《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文帝偶然生下个痈疽,脓血迸流,疼痛难忍。”清陈睿思《阅<三朝要典>》诗:“譬如痈疽生腹心,毒气烁体亡身命。”⒉比喻祸患;毛病。引《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三、国语词典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也作「雍雎」。
四、网络解释
痈疽科普中国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_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关于痈疽的诗词
《幽居书怀·不识痈疽与瘠环》
关于痈疽的诗句
因循封植成痈疽猿鸡飞去痈疽溃猿鸡飞去痈疽溃
关于痈疽的成语
吮疽舐痔养痈成患吮痈舐痔养痈贻患养痈遗患决疣溃痈口颊坏疽
关于痈疽的词语
附骨之疽吮痈噬痔短针攻疽决疣溃痈吮痈舐痔养痈成患养痈致患舐痈吮痔养痈遗患养痈自患
关于痈疽的造句
1、从实而论,只要保我大清江山千年永固,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割痈疽,彰善惩恶,有时也不得不降心相从。
2、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3、可杀虫,治皮肤病,涂在顽恶的疮上,可以治疗痈疽,荣养皮肤。
4、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5、临床常用以治疗中风、痰厥、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近代用以治疗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疗效。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痈疽的详细信息
疖、痈患者应忌食生姜、胡椒等辛辣刺激的食品,以及芥菜、黄鱼、虾、蟹、鸡头、鹅肉、猪头肉等发物,应避免食用油煎炸食品及肉类罐头。 狗肉:为温补之物,能益气壮阳。《本草经疏》认为它能发热动火。《本草纲目》亦云: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痈疖疔毒者皆为气壮多火之疾,一切温补食物皆当忌之,狗肉尤忌。 羊肉:性温热而助阳。痈疽疔毒之人,火毒为患,法宜清凉之食,切勿服食羊肉之温补食品,慎之慎之。 雉肉:又称野鸡肉,前人视之为发物。如唐代食医孟诜曾说它发五痔诸疮疥。《日华子本草》还说有痼疾人不宜食。清?王孟英也认为诸病人忌之。所以,患有痈疖疔疮者,应当忌食。 螃蟹:民间及古代医家均视之为诱发病气之发物。《本草衍义》中就曾说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凡痈疖疔毒患者,误食多食,可以加重病情,切勿食之。 虾子:性质温热,味甘咸,能补肾兴阳,同时又是一种发物食品。《食疗本草》中载:虾,动风,发疮疥。《饮食须知》也指出:多食动风助火,发疮疾,有病人勿食。痈疖疔毒之人以火毒为患,虾子性热,壮阳助火,又易动风发疮,故应忌食之。 蚶肉:性温,味甘,能补血、温中、健胃,实为一种温补性食品。正如《随息居饮食谱》中所说: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痈疖疔疮本为热毒之患,蚶肉温补,法当忌食。 糟鱼:又称醉鲞,用青鱼或鲩鱼、鲤鱼等以盐糁酝酿而成。清?王孟英指出:既经糟醉,皆能发疥、动风,诸病人均忌。可见糟鱼醉鲞也属发物食品,凡痈疖疔疮者忌食之。 黄鱼:即石首鱼。根据民众及古代医家经验,黄鱼乃海腥发物食品。如《本草汇言》中记载:石首鱼,动风发气,起痰助毒。《随息居饮食谱》亦有告诫:多食发疮助热,病人忌之。尤其是外科的痈疖疔毒之人,食用黄鱼后会加速化脓,甚至诱发疔毒走黄,切勿食用。 鲈鱼:又称花鲈。性平,味甘,能补脾益气。根据前人经验,有痈疖疔疮者忌食之。如崔禹锡曾说:鲈鱼肉多食发痃癖疮肿。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认为多食发疮、患癖。 鲚鱼:俗称刀鱼。甘温益气,同时又易发疮发疥,助火动痰,实为发物。如唐?孟诜指出:鲚鱼肉发疥,不可多食。《日用本草》也认为食之无益,助火动痰。《食物本草》还告诫:有湿病疮疥勿食。所以,患痈疖疔疮者,切勿食之。 鲦鱼:性温,能补虚暖胃。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鲦鱼,助火发疮,诸病人勿食。痈疖疔疮以及丹毒红肿之人,皆属火毒为患,鲦鱼性质温热,又能助火发疮,故忌食为妥。 鲥鱼:甘平,能补虚损。根据前人经验,鲥鱼属于发物,多食易发动病气,加重病情。如《本草求原》中说它发疥癞。《随息居饮食谱》亦云:诸病忌之,能发痼疾。所以,患有外科感染性的痈疖疔疮之人,理应忌食。 鲤鱼:为发物食品,人人皆知,民间及医家均知其有触发宿疾疮毒之弊。唐代食医孟诜早有告诫:天行病后下痢及宿症,俱不可食。《随息居饮食谱》亦载:多食热中,热则生风,变生诸病。发风动疾,天行病后及有宿症者,均忌。痈疖疔疮者食之,有诱发病气,加重病情,促使化脓之害,切不可食。 鲳鱼:根据前人经验,鲳鱼亦属发物海鲜,食之易发动病气,加重病情,促进化脓。如清?王孟英指出:鲳鱼,多食发疥,动风。凡患有皮肤疖肿疔疮疥癞之人,均忌食之。 黄颡鱼:俗称黄刺鱼。甘平补脾,古代医家认为它乃发物食品。如清代医家王孟英说它发痘疮。《日用本草》中记载: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发物食品有发病气之力,多食之会加速化脓。因此,患有痈疖疔疮之人,切莫食用。 鲢鱼:性温,味甘,有补中暖胃、健脾益气作用。清代食医王孟英指出:多食令人热中,动风,发疥。疮家忌之。因其性质温热,又是动风发疥之物,所以,患有痈疖疔疮之人,切勿服食。 带鱼:性温,味甘,能补气暖胃。根据古代医家和民众经验,它又是一种海腥发物。《药性考》中说:带鱼,多食发疥。清?王孟英亦云:带鱼,发疥、动风,病人忌食。海腥鱼类含有刺激性成分,病者食之,易加重病势,尤其是外科病症,如疔疖疮疡,食之令加速化脓,故当忌之。 林檎:俗称花红。味酸甜,其性多涩气收敛。如《开宝本草》中说: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脉闭不行。《本经逢原》亦说:林檎,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壅闭气道使然。清代食医王孟英也指出:多食涩脉滞气,发热生痰。根据古代医家这些经验,患有痈疖疔毒之人,切忌多食。 辣椒:性太热,味辛辣,吃多了会由于强烈的刺激,引起疮疖疔毒的加剧。因此,凡患有内外科发炎性的疾病,医生常嘱咐病人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无论是咽喉发炎,或是痈疖疔疮,皆当忌食。 生姜:性温热,味辛辣,久食有损阴积热之弊。痈疖疔疮之人皆为火毒为患,《本草纲目》中说:生姜,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阴虚内热,目并喉患,血证疮痛,均忌之。由此可见,外科感染性疾病,皆不宜食。 胡椒:为一种常见的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明?李时珍指出: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热病人食之,动火伤气,阴受其害。清?王士雄亦云: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发疮损目。痈疖疔疮实属火热为患,理所当然要忌吃大辛大热,助邪上火的胡椒。 桂皮:为大辛大热的五香调味品,虽有补火壮阳之功,但也有燥热动火,辛香动血之弊。一切热证火证阳证及阴虚火旺之人,皆当禁忌,故痈疖疔毒者概不可食。 小茴香:为五香调味品之一。性温热,味辛,能温热助火。所以,《得配本草》早已指出:热毒盛者禁用。凡痈疖疔毒之证,皆属火毒炽盛的热证实证阳证,无论小茴香或是大茴香,皆当忌之。 人参:性温热,味甘苦,为温补气血的中药,只宜虚寒之证,不宜热证实证。凡患有痈疽疔疮,或丹毒流火者,概莫服食。误食之,必有加重病情之害。 除上列食物疖、痈患者不宜食用外,还应当忌吃猪头肉、鹿肉、乌贼鱼、鲩鱼、香椿头、洋葱、杨梅、樱桃、龙眼肉、荔枝、红枣、石榴、砂仁、丁香、黄芪、紫河车、西洋参以及香烟、白酒、酒酿等。
一、一个病字框一个用是痈,拼音:yōng 。
二、汉字释义:
1、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
2、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
3、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三、汉字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四、造字法:形声;从疒、用声
五、痈的部首:疒
六、相关词组:
痈疽、喉痈、热痈、痈气、鹚痈
扩展资料:
一、汉字笔画:
点、横、撇、点、提、撇、横折钩、横、横、竖、
二、词语释义:
1、痈疽 [ yōng jū ]?
毒疮。疽(jū)。
2、喉痈 [ hóu yōng ]?
中医病名。是指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腐血败肉,酿成痈脓。
3、热痈 [ rè yōng ]?
凡喉痈生于喉之正中者。
4、痈气 [ yōng qì ]?
痈疡的邪毒。
5、鹚痈 [ cí yōng ]?
病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31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甲减一定会变胖吗,甲减有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