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血糖控制是否获益的循证探讨(为何2型糖尿病血糖总控制不好)

佚名 2024-05-28 17:37:29

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血糖控制是否获益的循证探讨

2016年9月,发表在《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的一项由墨西哥科学家进行的系统评价提供了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血糖控制的证据。

背景:旨在考察1998年至2015年UKPDS(UK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发布后2型糖尿病严格vs不严格血糖控制影响的累积证据,并审视发表在期刊文章和实践指南上的证据。

方法和结果:研究者检索了2006年至2015年期间顶级普通医学和专科医学期刊,获得涉及血糖控制的文章,并检索最近的实践指南。为了总结证据,研究者纳入所有已发表的血糖控制对患者重要微血管和大血管结局影响的基于随机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并补充完成延伸研究的荟萃分析。最终确定了16部指南和328个相关观点的声明。证据的主体产生了中等强度可靠的效应,这些证据显示严格血糖控制对透析/移植/肾死亡、失明或神经病变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过去10年,大部分发表的观点(77%~100%)和指南(95%)明确地赞同严格血糖控制的获益。同样,严格血糖控制对全因死亡、心血管相关死亡或卒中的影响也不显著,但会使非致死性心梗的相对风险降低15%。2006年至2008年,大部分观点(47%~83%)支持获益;2008年(ACCORD)后,仅有少部分观点(21%~36%)支持获益。

结论:研究证据与学术和临床政策观点之间对于严格血糖控制降低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效应之间存在不一致性。

为何2型糖尿病血糖总控制不好

1、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不恰当: 由于缺乏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部分病人认为生病就应该休养,运动量减少或不愿多活动。另有一些病人存在急进心理,盲目加大运动量,使病情加重,血糖增高。糖尿病专家说,合理的运动可以起到恢复糖代谢,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作用。 2、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不规范: 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是降血糖的主要手段,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选用了合理的药物或胰岛素,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由于服药不当而影响了疗效。专家提示,降糖药物不能随意突然停用,应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3、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不及时: 很多糖尿病人对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盲目服用降糖药物,造成治不达标。通过监测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理想的血糖控制,有利还有于及时发现和治疗急性并发症,防治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4、2型糖尿病患者缺乏认识: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特别是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病人,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觉得多吃一点,多喝一点,小便多一点无所谓,采取不诊不治或已诊不治的态度,延误了治疗时机。 5、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不合理: 有的病人认为得了糖尿病不吃糖就可以了,没有限制主食的量。有的病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尽量少吃,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和低血糖。有的病人坚持一段时间的饮食治疗,血糖稍有所控制,就不能坚持,结果导致血糖再次升高。所以要求在保证饮食质和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不同的品种,经常改变口味,使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进餐要有规律,少吃零食,饮食疗法要严格执行,长期坚持。 为了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不出现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患者应该多了解糖尿病卫生保健知识,对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对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进行调控,达到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isei health:日本不断发展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不断发展的糖尿病治疗

 目前,DPP-4抑制剂是日本治疗2型糖尿病的最常用药物。 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促进药物和非胰岛素促进药物,前者通过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后者通过胰岛素分泌以外的作用降低血糖水平。

 世界上第一个DPP-4抑制剂于2006年在美国获得批准。 在日本,DPP-4抑制剂于2009年获得批准,并作为10年来第一个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口服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而引起关注。 自DPP-4抑制剂问世以来,具有新作用机制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也相继问世,迄今为止,糖尿病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1970年左右发现了一种叫做增殖素的荷尔蒙。 胰岛素作用于胰腺β细胞,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是在我们进食时由消化道分泌的。 由于递增素被蛋白酶DPP-4迅速灭活,DPP-4抑制剂的开发始于可能阻断DPP-4的作用这一想法。

 在小鼠身上的实验表明,抑制DPP-4可以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当血糖水平高时,将其降低到正常水平的能力),自2000年以来,DPP-4抑制剂的发展速度加快。

 DPP-4抑制剂的特点之一是,它们 "只 "在餐后血糖水平即将上升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因此,低血糖症是相对罕见的。 单一制剂尤其如此,这种情况很罕见。

 通过用药物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意味着存在低血糖的风险。 我们应该如何严格控制血糖......? 在DPP-4抑制剂出现之前,有几个大型的临床试验在研究严格的血糖控制是否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998年发表的一项大型临床研究UKPDS33发现,与接受传统饮食治疗的患者相比,严格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降低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三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风险,但与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相关。

 同样发表于1998年的UKPDS34,是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大型临床研究。 结果显示,与传统饮食相比,严格血糖控制组的并发症风险降低。 然而,UKPDS 33和34都有大约10年的随访期,结果显示,严格控制血糖的一组在干预后立即改善了HbA1c,但在长期内并没有保持血糖控制。

 2008年,ACCORD对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血糖控制的研究发现,将HbA1c控制在正常范围的6%以下的目标会导致体重增加和严重低血糖的高发生率。

 换句话说,这项大型临床试验并没有对是否应该严格控制血糖以避免并发症的问题提供明确的答案。 不难理解为什么医生和患者将DPP-4抑制剂视为一种突破性药物,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需要一种能够很好地控制血糖并减少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它们的副作用也比其他药物少。

 目前市场上有九种DPP-4抑制剂,包括大量的固定剂量组合。 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肾脏损害,但有些DPP-4抑制剂对肾脏损害的病人来说比其他产品更容易使用,这取决于产品,所以我们根据病人的情况来使用它们。

糖尿病人经过饮食控制和锻炼后血糖正常了,是不是痊愈了?-

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第一次发现自己患糖尿病时,自己的胰岛功能还是可以的,血糖只是稍微偏高一点,这时候我们有很多患者吃几天降糖药就停了,但是他们却惊奇的发现血糖处于正常水平了,给他们一种“治愈”的假象,但其实这是糖尿病的蜜月期,这时候不吃药血糖也能保持一至数月的正常,但是时间一过,血糖就会飙升。所以, 我们建议糖尿病初发的患者可以打一到三个月的胰岛素,让胰岛休息一段时间,胰岛功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会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如果您本身血糖值不高,通过运动饮食控制,血糖水平一直达标,那么您只要坚持您的生活方式,注意监测血糖就好了,如果您血糖并不能一直处于正常水平,那么建议您按照以下五点来生活!

我们可以参考上图选择食材, 避免富含单糖、双糖的食物 ,如蜂蜜、糕点、红糖、白糖,避免喝稀饭等富含淀粉且消化快的食物,宜多吃白菜、菠菜、黄瓜这些含糖低、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每日至少进餐三次,每餐最好主副食搭配,精粗粮搭配 ,精粗粮搭配的比例为6:4,提倡多干少稀,少吃油炸食品,在血糖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可适当吃水果,而且要放在两餐中间吃,可以避免血糖大幅度的波动。

尽量运动上应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运动到感觉身体发热、出汗但非大汗淋漓, 推荐在餐后1-2小时开始运动,每次30-60分钟,每周有氧运动至少150分钟 。运动时,应备有可立即进食的糖类/淀粉类食物,预防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不管在饮食、运动亦或是药物治疗方面,我们都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糖尿病患者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自己所患疾病的认识,更新疾病的治疗观念,还能提醒我们不要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最大的获益!

治疗糖尿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血糖达标,怎样才能准确及时地评估出血糖水平?那只能是血糖监测,规律的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调整治疗方案,才能选择出最适合我们的药物和合适剂量!

如果您以后诊断为糖尿病,就应该尽早治疗。糖尿病的治疗药物有很多,比如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二甲双胍,胰岛素促泌剂格列美脲、瑞格列奈,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利格列汀,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以及各种胰岛素等等!所以说,可供选择的降糖药物有很多,而哪种是最适合你的?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评估后选择!

【浅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 糖尿病家庭护理的论文

  【关键词】  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  ?  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1.71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66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11.34%[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
  1.1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
  1.2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
  2.1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2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
  3.1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3.2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
  4.1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4.2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DiabetesCare,2004,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15]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8.?
  [16] 养生堂慢性病保健课题组.糖尿病居家调养及食疗.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80-84.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2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