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2日讯 尽管我们对于“正常细胞如何发展成肿瘤细胞”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对于“肿瘤发生的最初步骤”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促肿瘤细胞跳出了正常组织的范围。
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华人学者邓武敏(音译,Wu-Min Deng)的带领下,发现了肿瘤启动以及随后的上皮细胞生长的热点区和冷点区,而这些区域在各自的细胞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PLoS Biology》杂志。
邓博士的这项研究起始于一个问题:“促进肿瘤形成的组织微环境是什么?”他在一则新闻稿中解释道,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研究对象。邓博士强调说:“果蝇和人类在癌症形成的基因和途径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
作为上皮组织中肿瘤形成的一个模型系统,邓博士的研究团队使用果蝇幼虫的翅成虫盘。成虫盘是幼虫的扁平囊样上皮组织,最终在蛹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各种外部结构的成虫表皮,如头、胸、翅膀和腿。成虫盘的一侧由一层高柱状上皮组成,这是翅芽盘(disc proper),它为成虫结构提供了上皮细胞。另一边是一层称围肢膜的鳞状上皮。总之,这两个层面将一个内腔封装在成虫盘内,具有朝向管腔的上皮细胞的顶面。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多个保守的肿瘤抑癌基因(nTSGs)中的任何一个当中的纯合突变--调节着基底端细胞极性和上皮组织中的细胞增殖,可引起上皮组织的破坏,和正在发育的成虫盘中细胞的过度增殖。
当该研究小组利用RNAi敲除掉翼盘的翅芽盘中的nTSG表达时,他们发现,致瘤性增生只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称为背铰链,其中上皮细胞层是折叠的。这表明,成虫盘的特定区域本质上容易受到肿瘤过度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在翼盘中产生小的随机的nTSG敲除细胞克隆,而证实了这一点。在成虫盘关节区中,这样的克隆发展成了清晰可识别的肿瘤,而另一个区域(翼囊)中则没有一个克隆形成肿瘤。基于这些结果,该团队将铰链区--其中突变转化细胞易于形成肿瘤,称为“肿瘤热点区”,而翼囊则被称为“肿瘤冷点区”。
然后,作者检查了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在翼盘中的特定激活模式,后者参与了多种人类癌症和果蝇肿瘤,并已被证明在铰链区是活跃的。通过JAK/STAT的一个报告基因,他们发现,JAK/STAT通路在与肿瘤热点区域相一致的野生型成虫盘区域中是活跃的,在背铰链区中是最强的,而在翼囊--肿瘤冷点区中,则没有活性。
这一结果表明,在翅成虫盘细胞中的JAK/STAT激活,和nTSG敲除导致的肿瘤发生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相关性。当研究人员抑制nTSG敲除细胞中的JAK/STAT信号转导时,这阻止了翼盘中的肿瘤生长,而在肿瘤热点的nTSG敲除细胞中的STAT过度激活,则大大增加了肿瘤的大小。然而,研究人员在仅仅STAT过度活化的正常翼盘细胞克隆中,并未观察到肿瘤的发生,肿瘤冷点区不能转换为热点区,因为STAT在冷点区的nTSG敲除细胞中的过度活化并不会导致肿瘤。因此,虽然JAK/STAT活性是nTSG敲除细胞发生所必需的,但它是不充分的。
肿瘤的热点区和冷点区之间的一个区别在于,铰链区的柱状上皮细胞明显短于翼囊区的细胞。对细胞的结构进行仔细对比发现,与冷点区上皮细胞基底侧相比,热点区上皮细胞的基底侧有更强劲的组织膜和细胞外基质,从而表明促肿瘤细胞不能从肿瘤热点区的基底侧剥离出来。
事实上,三维共焦成像表明,在翼囊中经历细胞凋亡的nTSG敲除细胞,被从上皮细胞的基底侧挤压出来,在铰链区中的相同细胞,在基底侧被发现,但没有从那里挤压出来。相反,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些幸存的促肿瘤细胞从热点区顶部分层,然后,这些细胞似乎在顶面分化为肿瘤的肿块。相反,研究人员在冷点区没有看到细胞的顶端分层。
因为JAK/STAT活性在背部铰链热点区最高,果蝇JAK/STAT配体Unpaired是从上皮细胞的顶端表面分泌的,因此,背侧铰链热点区的促肿瘤细胞的顶端分层,可能使其暴露于高水平的JAK/STAT信号,从而使它们能够生存和增殖。为了检验这一假设,该研究小组通过敲除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RhoGEF2(其诱导肿瘤冷点区域中相同的基底结构),诱导肿瘤冷点区中的细胞顶端分层。从肿瘤冷点区顶侧挤压出来的RhoGEF2/nTSG双敲除细胞,没有发展成肿瘤;然而,当STAT活性也被异位激活时,肿瘤就从这些细胞发展而来。
邓博士和他的小组现在希望弄清:上皮细胞内固有的肿瘤热点区的相同机制,是否也可能发生在哺乳动物的肿瘤形成过程中。他说:“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内在因素导致了肿瘤的形成,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并了解更多。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就越能着手治疗和预防癌症。”
引起肿瘤的食物有哪些
假如你正因为这方面的事情困扰!南昌千家方国医堂熊墨年,千家方抗癌工作室首席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后导师,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恶性肿瘤“益气清毒”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肿瘤》杂志、《肿瘤学杂志》编委。
擅长治疗: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淋巴瘤等各类肿瘤疾病。
是可以的,朋友前不久就是去的这里啦!
1、过食温热性食物
所谓的温热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温度过高、过烫的食品;一是指属于中医药性划分中的温热之性食物。因为过于辛热,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所以这类性质的食品最易诱发的是消化系统的肿瘤。
(1)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平时少见热汤,而多饮用果汁、可乐等冷饮。
(2)酒为辛热之性,长期饮酒,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最常见的因素。
山东西南地区为食道癌的高发区,就与这一地区饮食中嗜热、嗜酒有关。
其实,早在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酒精饮料的过度消费与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关。在分别对江苏启东县肝癌相对高发的通兴乡与相对低发的西宁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后者的2.5倍。而两乡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吸烟率也相当,所不同的是肝癌高发区的人们爱喝酒,低发区的人们则喜欢饮茶。
(3)同样属于中医热性食物的还有煎炸、熏烤的食物,这类食物因经过高温的油炸和烤制,亦随之变为热性食品。经研究证实,长期食用此类食品,易于导致胃癌、肠癌、肝癌等。
(4)还有咖啡,就像中国人嗜茶一样,西方人多喜喝咖啡。
美国学者在经过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后认为,咖啡因对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经常饮咖啡的人比不饮咖啡的人患这两种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于过多饮用咖啡引起的。
(1)肥甘厚腻太过
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后,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癌变。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2)咸味太过
除了食盐,咸味食物还包括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咸味食物最容易导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咸鱼的日本渔民,胃癌、食道癌的发生较为普遍。
嗜食咸鱼亦是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发现,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较多,原因与他们爱吃咸鱼有关。我国普查资料证明,在胃癌高发区,人均每天摄人食盐50克;而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入量仅为6克左右。
实际上,盐本身并不致癌,引起癌变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盐溶液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黏膜糜烂或溃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质的入侵,就会产促使胃黏膜细胞局部癌变。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是不可过量食用。一般认为,正常人摄盐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
脑瘤
生长于颅内的肿瘤通称为脑瘤,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原发性脑瘤依其生物特性又分良性和恶性。良性脑瘤生长缓慢,包膜较完整,不浸润周围组织及分化良好;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无论良性或恶性,均能挤压、推移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威胁人的生命。
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恶性脑瘤约占1.5%,居第11位,列胃、肺、肝、食管、乳腺、直肠、结肠、胰、膀胱及鼻咽部癌肿之后。男性稍多于女性,性别比约为1.12~1.52:1,各个类型脑瘤的性别比例不尽相同,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加大的趋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岁以下的婴儿及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较少。在儿童,脑瘤所占比重较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占全部脑瘤病例的20%。
脑瘤的年发病率约7/10万,占全身肿瘤的2%。死亡率居12岁以下儿童的第1位,成人的第10位。
病因学
本病中医认为有以下几种病因病理。①寒气客于经脉致气血郁结,肿大成积。②脾肾阳虚,清阳不升,痰湿内生,痰阻经络,致痰迷心窍。③肝血亏虚,肾精不足,或先天不足,致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眼吊复视,抽搐震颤。④邪毒内侵,肝郁化火,肝火-L炎,气血上逆,成为湿热淤毒,故颅内肿瘤的内因有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外因为寒气、邪毒入侵及形成痰湿、淤毒等格于奇恒之府,则阴浊积于脑而发为肿瘤。
现代医学对脑胶质瘤的病因尚不甚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归纳起来有:①脑胚胎组织发育异常;②遗传因素,近年来认为胶质瘤有遗传倾向;③化学因素,近年来认为致癌物甲基胆葱及甲基业硝脲或乙基亚硝脲口服或静注都可致脑胶质瘤;些病毒病因,国外一些学者用某些病毒能在多种动物身上诱发小本瘤,但在人身上未能证实。
颅内肿瘤无论是良性或恶性,多呈浸润性生长,由于脑内无淋巴结构,瘤细胞不易侵蚀破坏血管,在其他器官内亦无生长适应能力,因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
TOP↑
播散与转移
脑瘤的恶性程度与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脑瘤转移以颅内转移为主,颅处转移较少见。
1.颅内转移 又称种植性转移,产生这种转移的条件是肿瘤富于瘤细胞而较少间质,因此瘤细胞容易脱落;或因瘤组织暴露于脑脊液的通路内,脱落的细胞要被带至远处或沉积于是脑室壁上。符合以上条件的肿瘤有第四脑室的髓母细胞瘤和脑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此外,脉络丛乳头状瘤及突入脑室的其他胶质瘤亦见有报道。有时肿瘤并不接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但手术、特别是肿瘤活检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细胞脱落而散布于蛛网膜下腔,增加这种转移的机会。转移结节大多位于颅底各脑池及脊髓蛛网膜下腔。
2.颅外转移 一般较少见,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循环系统内具有较强的排斥游离的脑瘤细胞的能力,同时颅内又缺乏赖以转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颅内肿瘤大多数要求较高的生长环境与条件,转移至颅外后常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发病。而颅内肿瘤病人的生存期短,在转移灶尚未被发现前就可因颅内压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枢而死亡。但这些妨碍颅外转移的条件可随着治疗的不断进步而消失。首先颅内肿瘤经手术摘除及综合治疗后,病人的生命得到延长;另外手术中接触硬脑膜、头皮及颅外软组织机会大为增加,有时甚至发生瘤细胞直接进入开放的淋巴管与血管腔内、使术后肿瘤在硬脑膜与颅外组织上复发的机会增多,而这些组织中的淋巴道为肿瘤的更远处转移提供了途径。文献报道过的颅外转移大多发生于手术后,甚至在有人认为手术是脑瘤颅外转移的必要条件。但也有自发的转移,特别是分肿瘤具有较大的浸润性,能穿越硬脑膜而侵入颅外组织时。文献报道过能向颅外转移的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原发性肉瘤等。在胶质瘤中以多形性胶质母细胞为最多,占1/3,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及未分化胶质瘤。脑膜瘤转移以血供较丰富的血管母细胞瘤以上皮细胞型为最多。几乎身体各处都可发生转移灶,但最多见的部位是肺及胸膜,占33%;颈及纵隔淋巴结占22%;肝14%,脊柱及骨髓系统占9%,肾占6%,其他少见部位有心脏、卵巢、子宫、膀胱、腮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胃、结肠、头皮、腹膜等。
临床表现
神经胶质瘤来自神经系统支持组织,属外胚叶肿瘤。很多胶质瘤其瘤细胞与成熟的或未成熟的胶质细胞相似。
(1)细胞瘤
1)星形胶质细胞瘤
这是胶质瘤中最多见者,占胶质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额顶、颞叶等,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半球b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若肿瘤位于在大脑半球,其临床特点则多出现癫痫、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故有长期癫痫发作而无其他体征者。如生长于小脑,则将产生小脑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顿、轮替动作障碍等;当其压迫第四脑室,即可使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孔头水肿等症状。发生于儿童的星形细胞瘤40%位于小脑半球,位于脑干者约占10%,后者首先表现脑干肿瘤的各种临床表现,如交叉性麻痹等。有时亦可影响小脑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约3%星形细胞溜在X线平片上见肿瘤钙化灶。
2)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大脑半球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23.5%,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成年人,常位于大脑半球,从白质长出伸展到皮质,甚至可达脑膜。儿童少见,且多生长在脑干。此种胶质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其临床特征为病情进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内,由于肿瘤生长在大脑半球,可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及各种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出现较早,偶有因瘤内出血,突然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甚至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
3)室管膜瘤
此种脑瘤占胶质瘤的11.3%,为胶质瘤的第3位,较常见于儿童及年青人,本病的特点为绝大多数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脑瘤位于幕上者,主要位于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川,其症状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以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及视神经孔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最为多见、肿瘤位于幕上者多发生在枕后部疼痛。
4)成髓胶质细胞瘤
此种胶质瘤为儿童颅后凹中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胶质瘤的4.2%,占儿童颅内肿瘤15.1%至l8%、临床特点为常迅速出现小脑中线的症状与体征,早期即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孔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5)少枝胶质细胞瘤
本病为成人少见的生长缓慢的肿瘤,仅占胶质瘤的2.9%。其临床特点为大多生长在大脑半球,因其生长很慢,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常表现有癫痫、久语、偏瘫、锥体束征及感觉障碍等,而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X光片有68%可见到肿瘤钙化。
6)松果怀瘤
本病较少见,约占胶质瘤的1.3%,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年人。其临床特点为早期即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冲经孔头水肿等;肿瘤压迫邻近脑组织时,则产生一系列症状与局限性体征。
(2)脑膜瘤
脑膜瘤又称蛛网膜内皮瘤,是原发于颅内脑膜上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7%,但在儿童脑瘤中只占3.1%-6.9%。本病好发生在20-50岁的成年人。其平均发生年龄为30-33岁。病程平均多在2-3年以上,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蛛网膜绒毛,故好发生在静脉窦附近。其临床特点因肿瘤部位而各异。脑膜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及矢状面窦旁占66.5%,后颅凹14%,蝶骨8.7%,中颅凹4.4%,嗅沟2.3%,鞍区2.1%。
1)大脑凸面脑膜瘤
常在脑表面,与脑膜有粘连,也可在脑实质内。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故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从精神症状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均可出现,癫痫发生率较高,并常为首发症状,也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2)矢状窦旁脑膜瘤
头颅外表有时可发现局部逐渐隆起,甚至有压痛,头颅平片可见到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脑膜血管沟增宽等改变。当肿瘤位于矢状窦前1/3时,可有长时间的头痛、视力减退、颅内压增高等症状,并有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懒散、易疲劳等)和癫痫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或肢体运动障碍。
(3)脑垂体瘤(又称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原发于脑垂体上的肿瘤。
垂体瘤系指垂体前叶(腺部)所发生的肿瘤而言,为成年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多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
其临床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视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由于肿瘤生长在蝶鞍内,向上发展则压迫视交叉或视神经而造成视力、视却的改变,90%以上的病人都有视力减退,也可为单眼视力减退,甚至造成一目或双目失明。
2)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症状及体征:垂体腺内分泌功能很复杂,主要是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内分泌周围腺体控制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及性器官、性功能等生理活动的调节。已和垂体前叶有6种激素,即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质激素、催乳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及两种促性腺激素。垂体后叶含有抗利尿激素与催产素等,故垂体后叶受累可出现尿崩症。
3)垂体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的程度与正常垂体腺细胞受压的程度有关。由于垂体前叶机能低下以致其所控制的内分泌腺萎缩,表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4)垂体功能亢进:嗜酸性细胞能产生生长激素及催孔激素。嗜碱性细胞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激表及促性腺激素等。
① 生长激素亢进:嗜酸性垂体腺瘤如发生在骨骺闭合前(成年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病在成年后则为肢端肥大症,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型。
②促性腺激素亢进:促使其靶腺分泌性激素增多,男性初期可有性功能亢进,以后逐渐衰。女性则月经少,闭经,乳房发达,泌乳期可延长至停止哺乳后数年之久。
③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促甲状腺、促肾上腺及促性腺激素等均受影响,可产生柯兴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脸、颈及躯干部更为明显,四肢相对瘦小,脸圆如满月,红润脂,常有痤疮,上背部也有脂肪沉着,皮肤非薄,伴紫纹,呈大理石样。
(4)颅咽管瘤
本病又称牙釉质细胞瘤或成釉质细胞瘤、垂体管瘤、鞍上上皮样囊肿等。居颅内先天性肿瘤的首位,占顿内肿瘤的5.1%,占儿童脑瘤的13%-15.8%,为儿童幕上最常见的肿瘤。其临床特点为: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多见于肿瘤位于鞍上者,因肿瘤阻塞室间孔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头疼、呕吐技视神经孔头水肿等。
2)脑垂体及丘脑下部损害症状:主要为内分泌障碍,儿童表现身体发育停滞,出现性器官或其他器官发育障碍,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糖代谢障碍及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3)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症状:可造成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和视力、视野的改变,因肿瘤的位置不同,对视神经或视交叉造成的损害亦不相同,两眼视力减退的程度亦常不同,视野的改变亦不规则,多数为双颞侧偏盲或象限盲,但亦可为同侧偏旨或单眼失明。
TOP↑
生活提示
中医治疗
(一)辨病治疗
脑肿瘤合剂:牛尾草40g,鹿茸草30g,天葵子20g,阴地蕨30g,葛根30g,僵蚕15g,川红花10g,铁扫帚30g,珍珠粉1瓶(0.6g装,吞服)。
脑动脉瘤加川芎、白芍;脑静脉瘤加升麻、金银花;脑垂体瘤加花椒;脑胶质瘤加薏苡仁、制附片;脑膜瘤加玳瑁粉、煅石决明;脑外伤加王不留行、田七粉(冲服);癫痫状发作加积实、半夏、赤石脂;吞咽困难加威灵仙、僵蚕等。
(二)辨证分型治疗
脑瘤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患者,肿瘤尚小,正气尚盛,瘀毒不深,多采用以攻为主,或大攻小补,或先攻后调;中期,脑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正气亦伤,但正邪相争处于势均力敌阶段,宜攻补并重;晚期,肿瘤已增至严重阶段,正虚邪盛,患者不任攻伐,当扶正为主,少佐祛邪抗瘤药。
1.痰毒凝聚型
主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身重倦怠,舌强语蹇,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痰多胸闷,舌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或弦细。 治法:化痰散结,解毒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味。胆南星10g,清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陈皮10g,白术10g,云苓30g,石菖莆15g,全蝎5g,蜈蚣2条,山慈菇15g,徐长卿20g。
2.气血郁结型
主证:头痛头胀,面色晦黯,视物模糊,口唇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白芷30g,蝉蜕5g,白蒺藜10g,全蝎10g,王不留行15g,麝香0.2g(绢包入药,每包煎3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896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色念珠菌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