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网3月4日报道,俄罗斯人体冷冻公司KrioRus表示,能用于深空飞行的人体冷冻技术可于2032年前面世。据报道,KrioRus公司总经理瓦列里娅·普赖特在一个商用航天论坛上表示,5年后会出现首个可复苏的冷冻人体器官,再过10年左右技术就能实现复苏整个人。可复苏冷冻技术最多15年后就能成熟。
在一间白色大仓库里,安置着两个巨大的桶,里面满是冻起来的大脑和躯体,它们的所有者来自九个不同的国家。
她说,美国从2005年起就在积极开展该领域的实验,美科学家近期已成功复原了冷冻保存的兔脑。
俄罗斯人体冷冻公司KrioRus成立于2005年,提供液氮冷冻遗体全身或头部的服务。
科技 战略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量子技术、海洋和新能源领域的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25亿美元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站10月29日消息,NSF为推动量子技术、海洋和新能源领域的突破性科学研究,为3个中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25亿美元,用于更新设备、仪器以及培训研究人员。这三个项目分别为:一是康奈尔大学的高能同步加速器,其发射的高磁场光束线有助于了解材料的量子特性,推动量子感测和量子计算的发展。二是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阵列,该阵列是由500个机器人传感器浮标组成的网络,可以收集海洋化学和生物学数据,有助于监测并改善海洋 健康 。三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分布式能源网络测试基础设施,有助于推动可再生和分布式能源用于未来的电网。
美国防部发布《电磁频谱优势战略》,旨在保持全域优势
据国防 科技 要闻11月2日消息,美国防部发布2020年版《电磁频谱优势战略》,旨在协调美国防部全部电磁频谱(EMS)资源、能力和行动,解决电磁频谱作战环境复杂性的问题,确保国家安全,兼顾经济繁荣。该战略提出将电磁频谱管理和电磁战整合为统一的电磁频谱作战系统、使商业EMS准入要求符合国家安全利益等5项指导原则。该战略还提出开发卓越的EMS能力,建设敏捷且一体化的EMS基础设施,全面做好EMS作战的准备,为获取EMS优势建立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建立有效的EMS管理体系等5个战略目标。美国防部将在未来几个月围绕此战略制定实施计划。
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发布《选择性披露:长期竞争的战略方法》报告
据CSBA官网11月2日消息,美国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CSBA)发布《选择性披露:长期竞争的战略方法》报告。报告指出应将选择性信息披露作为重要的美国防战略要素,分析了信息在长期竞争中的作用,概述了标准程序、机密程序及选择性披露等3种信息披露框架,讨论了公开或隐瞒信息的标准,提出对未来研究和行动的建议。报告指出,特定的信息披露有隐藏实力、威慑及误导等作用,需考虑竞争对手的目标、偏好、反应速度和潜在响应,以及关键技术和能力在启动、部署、应用等不同时间阶段。可揭示信息包括已开发和部署的能力、新颖操作概念、尚不存在的能力及已过时能力等,以提高对手对美国的军事效能评估,增加不确定性从而扰乱对手计划,增加对手的研究成本。报告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披露将可能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竞争:一是使对手相信其有实现关键目标的强大能力,从而提高防御复杂度;二是使对手重视内部关键目标防御,从而将力量和投资从周边地区转移至本土防御;三是使对手担心其核威慑力量的安全性,从而将投资从常规部队转移到核威慑力量等。
信息
巴西政府宣布启动国家人工智能创新网络
据ZDNet网11月2日消息,巴西政府已宣布启动针对人工智能(AI)的国家创新网络,该网络旨在提高巴西国内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该网络由巴西 科技 创新部(MCTI)和巴西工业研究与创新公司(EMBRAPII)共同合作创建。巴西政府将在未来5年内拨款约1200万美元,用于加强对AI研究机构的扶持,促进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该创新网络还将促进私营部门不同组织间的合作、推动大企业与初创企业合作,以带动 汽车 行业、农业等行业的AI发展。
美国一网络安全企业称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超360亿条
据E安全11月3日消息,美国网络安全企业“Risk Based Security”在其2020年第三季度数据泄露速览报告中称,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已超360亿条。该报告是根据全球各类公开信息、报告和新闻报道汇编而成,其中汇总的数据来源于网络攻击、服务器配置错误等事件导致的信息泄露。报告称,第三季度共有6次公开的严重数据泄露事件,共泄露80亿条数据,占全年泄露数据总数的22%以上;医疗行业受网络攻击影响最大,该行业遭遇的入侵事件占入侵事件总数的11.5%。
生物
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发出突破性技术CRISPR-LICHT
据生物通公众号11月2日消息,奥地利科学院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突破性技术CRISPR-LICHT,该技术可在人体组织中并行分析数百个基因。该技术基于CRISPR-Cas9技术和双条形码法的结合,将一个引导RNA和一个遗传条形码添加到用于培育类器官细胞的基因组中的一段DNA中,从而可以看到每个类器官的整个细胞谱系,并能计算每个起始细胞产生的细胞数量。该技术被称为异质组织细胞分辨率的CRIPSR谱系追踪(CRISPR-LICHT),可使科学家们筛选出所有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美国兰德公司发布《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执法中的潜在应用》报告
据RAND官网11月2日消息,美国兰德公司发布《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执法中的潜在应用》报告,表明可利用可穿戴传感器技术(WST)识别高优先级需求以改善官员的安全和 健康 。报告指出,目前的WST还未充分开发,无法用于整体的执法目的。尽管商业设备价格低廉且便携,但其缺乏通知和支持决策所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因此,短期重点是使WST更适用于执法部门,让执法部门参与开发WST,并制定管理和监测数据的政策。报告建议,应向官员们介绍WST的多种用途和目的;进行试点测试,并收集经验反馈;开发有序或分阶段的方法,对经验证的WST进行实地评估;建立个人基准,以解决个人间的差异;对数据采用端到端的加密;为WST用户制定关于解释数据和度量标准的指导和教育。
美国科学家首次揭示细胞自我修复的分子机制
据生物谷公众号11月2日消息,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揭示了细胞中自我修复的分子机制。所有细胞都拥有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其对细胞的迁移、生长、伸展等过程至关重要。当细胞破裂时,人类基因组中编码的70多种LIM结构域蛋白会快速检测损伤并聚集在患处,与肌动蛋白丝的拉伸构象直接结合,使过度拉伸的细胞开启自我修复反应。该研究揭示了细胞内的特殊蛋白质是如何检测到驱动力量并开启修复的过程。
能源
著名核能专家发布《2020年全球核能报告》
据能源跳动11月3日消息,《世界核工业状况报告》主要作者、著名核能专家施奈德(Mycle Schneider)发布《2020年全球核能报告》,报告围绕五个关键议题进行讨论。一是详细对COVID-19的流行对核部门的影响以及运营商和监管机构的反应提供初步的国际评估。报告认为对COVID-19危机的安全和安保影响的深入评估不能仅局限于过去几个月,而且应该着眼在未来几年,因为大修计划将在未来至少两年内受到影响。二是中东的核电。报告认为随着阿拉伯世界第一座核反应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启动,现在是分析该地区能源政策和核电作用的适当时机。三是本报告深入讨论了主要的七个重点国家的核能发展情况。四是福岛核电站的状况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核设施或达到预定的使用寿命,或由于经济状况恶化而关闭,它们的退役正成为一个关键的挑战。五是可再生能源与核能的对比,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和发电比核能部门更好地抵御了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
阿根廷投资51亿美元提振页岩业
据国际能源参考11月3日消息,阿根廷政府出台“未来四年页岩产业财政刺激计划”,该计划将为阿根廷本土页岩气以及常规天然气开发提供补贴。阿根廷政府预计将在2021年投入15亿美元,此后每年将至少投入10亿美元,为参与本土页岩开发的企业提供补贴。据悉,阿根廷本土的Vaca Muerta资源区为全球第二大页岩气藏区域。多年来,阿根廷政府为这一区域的开发已提供了多项支持政策。然而,由于近年来全球天然气供应多处于过剩状态,低迷的天然气价严重打击了企业开发的积极性,同时,该地区管道建设受限,开发成本高企,导致该地区天然气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则进一步放缓了该地区页岩气开发的步伐。阿根廷能源部长Dario Martinez表示,新的政策将为Vaca Muerta地区吸引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从而为上述问题带来转机。
俄将建造三艘全球动力最强的核动力破冰船
据中国核网11月2日消息,俄罗斯总统已签署一项有关俄罗斯联邦2035年前北极地区发展与确保国家安全战略的命令。根据命令,俄罗斯为开发北极将建造3艘“10510型”全球动力最强的破冰船,以及5艘“22220型”破冰船。“10510型”为全球最强的核动力破冰船,将用于保障北方海路全年通航。其动力为12万千瓦,航速22节,长209米,宽47.7米,破冰厚度4米,排水量近7万吨。“22220型”核动力破冰船为全球最大的破冰船,用于保障俄罗斯在北极的领导地位。船长173.3米,宽34米,排水量3.34万吨。该破冰船能够在北极为船队领航,破冰厚度可达三米。
海洋
土耳其公布首型武装无人快艇,可用于执行情报、监视、侦察及水面作战等任务
据国防 科技 要闻11月3日消息,土耳其近期公布首型武装无人快艇“ULAQ”。该艇由先进的复合材料制成,航程400km,速度65km/h,有昼夜可视及加密通信能力,可在移动车辆和指挥部或海上平台(如航母、护卫舰)进行操控,用于执行情报、监视、侦察、水面作战、非对称作战、护航及战略基础设施保护等任务。该艇设计已于8月完成,目前刚完成结构建造,计划在舾装完成后于12月投入地中海水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出无需电池的水下导航系统
据cnBeta网11月3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导航系统,该系统无需电池就可在水下进行导航。新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采用压电材料,这些材料在受到机械应力时,就会产生电荷。随后,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方法,让这些传感器将声波信息转化为二进制代码,以测量周围海洋的温度或盐分含量等。研究人员称,新系统以及基于相同技术的未来系统可以更好地绘制海底地图,并进行各种自动监测和海底导航。
航空
美军印太司令部进行“先进作战管理系统”第三次演示验证
据航空简报11月2日消息,美空军在印太司令部举行的“英勇盾牌”(Valiant Shield)军事演习中对“先进作战管理系统”(ABMS)进行了第三次演示验证。此次演示验证充分展示了ABMS系统对战场基础设施状态、决策指挥行为的支撑作用。据悉,此次军事演习是ABMS系统首次在美国本土之外的作战司令部进行测试验证。
美国平流层公司计划于2021年对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平台开展测试
据微视航天11月3日消息,美国平流层公司正在对Talon-A和Talon-Z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平台进行研发,并计划于2021年对其开展飞行测试。Talon-A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自主液体火箭动力飞行器,长8.5米,翼展约3.4米,既能自主水平着陆,又能借助自身动力水平起飞,用于测试飞行速度达6马赫的高超声速装备。Talon-Z重约29吨,最大飞行高度152.4千米,最大射程1481千米,飞行速度10马赫。
航天
俄罗斯将于2021年开始部署卫星互联网
据卫星界11月2日消息,俄联邦航天局局长罗戈津宣布,俄罗斯计划于2021年起开始着手实施“球体”(Sfera)计划,将打造由640颗卫星组成的卫星 星座 。该 星座 将由多种类型卫星组成,可提供定位、雷达探测及通信服务等功能。同时,该 星座 将可为北海等偏远地区提供网络通信服务。
美国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称,“星链”网络服务有望于2021年中期进入印度市场
据TechWeb网11月3日消息,美国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社交网络上表示,“星链”网络服务有望于2020年中期进入印度市场。据美国网速测试统计公司Ookla的最新数据显示,“星链”网络服务的试用速度已突破160Mbps,超过美国95%的宽带连接。目前,SpaceX公司已发射了近900颗“星链”卫星,可为美国西北地区提供初步网络服务。
新材料
欧洲航天局正在研究能够抵挡月球尘埃的新材料
据新华社11月3日消息,欧洲航天局正在研究能够抵挡月球尘埃的新材料。相关人员称,新材料不会是某种单一材料,而是某种创新型分层材料,但成分待定。目前,研究人员正利用一种名为EAC-1A的人工材料模拟月球尘埃对物质的磨蚀作用。研究人员希望确保太空服的密封处、所用橡胶和任何接头都不会因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而被过度堵塞或损坏。据报道,欧洲航天局目前正与法国科梅克斯公司、德国纺织和纤维研究所以及民间科学组织奥地利太空论坛等合作伙伴讨论此事。
先进制造
迪士尼研发出首款无皮肤机器人,能够做出眨眼以及其他微表情
据环球网11月2日消息,迪士尼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理工大学合作,联合研发出了一款无皮肤机器人,该机器人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动作,做出快速眨眼、凝视、摇头等微表情。机器人胸部的传感器能够指导机器人与人类进行交互,使其眼球运动从直接停留凝视转变为微微上下移动,模仿人类真实眼神。迪士尼一直致力于研发逼真的类人机器人,并计划将这项技术用于打造旗下主题乐园的动画人物。该机器人的问世也反映了未来机器人研发的精细化趋势。
-END-
由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整编
转载请注明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 科技 社会 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 科技 、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 科技 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电话: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事业上独立完成人体冷冻的机构目前在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此类研究机构,其中我国有一家是济南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 也是是我国唯一的人体冷冻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的三家都在国外,还有一家比较出名的就是美国阿尔科尔生命延续基金会。
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但这个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应该可以实现!
取代火箭
这种垂直升降装置最终将取代不太安全的火箭,从而开创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到那时,人类可以利用“电梯”来发射人造卫星和宇宙探测器,运送太空站设备,也可以乘坐“电梯”直上云霄,遨游天际……
原理简单
早在1960年,苏联工程师尤里·阿尔楚塔诺夫在自己的学术文章里提出过建造“电梯”的设想。后来,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幻小说作家对这一设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著名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天堂的流泉》一书中将“电梯”变为现实。表面上看起来一切都很简单。“电梯”的主要部件是缆索,一头固定在地球表面,另一头伸向太空。它的长度肯定超出你的想像————10万公里,约相当于地球到月亮距离的1/4。缆索在两股方向相反的强力————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绷得紧紧的,就像琴弦一样。而且它与地面保持绝对垂直状态,直指地心。其原理就如同小孩子将绳子一头绑上个铁疙瘩原地挥转一样。我们知道,物体离地球越近,引力就越明显;反之,离地面越远,离心力就越强。在缆索的重心位于距地表3·6万公里的高度时,它所承受的引力和离心力就会达到平衡,缆索便会矗立空中而不倒。这个高度也就是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
这便是“电梯”的基本原理。原理很简单,但有一个难题:缆索采用什么材料?用钢索行不通,因为它太重。仅仅将50公里长的钢索悬挂空中,其自身的重量就足以将它抻断。如果改用质量轻且更牢固的合成纤维,其所能承受的长度可达到数百公里,这个长度可达到近地轨道。然而对于太空升降梯来说,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也是远远不够的。设计人员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电梯”计划也就此搁浅。
新材料
90年代初,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重大突破。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于1991年发现了一种新材料————碳纳米管。这是一种细管状的碳化物,其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毫米。这种材料极为坚固,用它织结起来的直径一毫米的细丝足可承受20吨的重量!
新材料的发现为建造“电梯”清除了障碍,使这一科研项目最终从科幻小说进入了实验室。美国已经对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第一阶段,科学家们面临的任务是:对该计划进行理论论证,确定设计方案、工程造价和工期。美国航天局专门为此向Highlift Systems公司拨款。目前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
该公司创建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布莱德利·爱德华博士坚信这一项目会获得成功。他说:“只要资金充足,我们2年后就可以实施这一项目。我们不应拖延:谁抢得先机,谁就能在新的世纪控制太空。”
节约资金
太空“电梯”到底有什么诱人之处呢?首先,它能节约大量资金。现将1公斤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需要花费1万美元,送上地球同步轨道则需要4万美元,而用“电梯”将1公斤货物送上太空只需100美元。随着更多“电梯”的建成,平均运输成本甚至可降至10美元。这样的话,“电梯”每年的经济效益将达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此外,采用“电梯”也会使发射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保护,安全系数也更高。
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将为人类开发太空开辟惊人的前景。人们可以在太空中建立更多的科研基地,建造生产特殊药物和新材料的工厂,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开办旅馆……在月球上也可以建造同样的“电梯”,便于人类随时往返。到那时,太空旅游将真正开始蓬勃发展。
当然,这些只是遥远的理想。一切都将取决于第一架“电梯”能否成功建成。我通过因特网同爱德华博士取得了联系,询问了有关这一项目的一些细节。
“一些文章中说,要想建成‘电梯’,必须在地面上建造高达5万米的塔楼,然而修建高度达到平流层的建筑显然是不大可能的。爱德华博士,您会选择另外的途径吗?”
当然。我们的方案中根本没有什么塔楼。“电梯”的地面站将位于海上,就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那样。它可以建在赤道附近,即风浪最小的地方。“电梯”所用的不是普通缆绳,而是用碳纳米管制成的宽“布条”,这种带状缆索既轻又坚固。然而它也是有重量的。根据你们的设想,缆带长度为10万公里,宽度为1米,厚度为2微米,总重量仅为800吨。
如何‘铺’到太空站
如何将其“铺”到太空站甚至更高的地方呢?先由火箭将40吨缆带送上太空站。从太空站向地面铺设一条小型缆带(宽5—11·5厘米,厚1微米)。它的载重量约为495公斤。随后铺设太空站以上的部分。最后再借助专门的小型升降舱沿着已经铺好的小型“电梯”,逐步将缆带加宽加厚。
升降舱如何才能固定在缆带上呢?升降舱装有两套履带装置,从两侧紧扣缆带,就像汉堡包一样。升降舱可以上下滑动,也可借助磨擦力牢牢固定在缆带上。
激光为能源
爱德华博士还解释道,“电梯”升降舱运行的能量来源于地面发射的激光。激光发出的光能转变为电能,驱动升降舱的发动机。升降舱的运行速度为每小时200公里。
在正式建造“电梯”之前,当然还要做许多复杂的试验。用碳纳米管制成的纤维要经过各种技术测试,技术人员将检验它在原子氧、高低气压、辐射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的性能。升降舱和光学设备也要通过一系列测试。此外,太空站上也将进行许多相关试验。
时间表
科学家们对这一切都制定了相关的时间表。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一切基本工艺流程将于2年后攻克。工艺技术的测试与完善需要3年时间。下一个阶段便是工程建设,建造初级“电梯”(即铺设窄缆带)约需6年,缆带加宽还需2年半。这样,第一个载重量为5吨的“电梯”将于2017年铺设完成。
代价高昂
然而也有不少专家没这么乐观。首先,资金问题尚未落实。铺设第一架“电梯”就需要70亿—100亿美元,而完成整个“电梯”计划约需400亿美元。目前还没有哪个机构或财团愿意投入这么大一笔资金。其二,许多技术难题尚未攻克。如“电梯”如何避免陨星的撞击。再比如,怎样应对狂风的冲击?1米宽的缆带如同一面巨帆,而指望海上不刮大风是不可能的。不过,即使是持悲观论调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在宇航领域运用缆索运输方式具有光明的前景。目前争论的只是时间问题。美国航天局专家罗伯特·卡扎诺夫认为,第一架太空“电梯”至少要到50年后才可能出现。他同时坚信,缆索运输方式最终将彻底取代火箭运输方式。
死而复生这个话题,其实一直是人类对于科技的一个幻想,比如把人类意识移植到电脑或机器人身上,例如著名的电影《超能查派》里的故事。
而死而复生这一个表述最早来自于,三国·魏·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而人来对于死而复生的追求,最早已经能追溯到埃及木乃伊了。
在埃及人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永生的第一步。
所以早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制作木乃伊,对尸体进行防腐处理,想要永葆生命。
而现代人类追求的死而复生的起源其实来源于1931年,科幻小说《奇异故事》里的一个描述,一个叫詹姆斯的人去世后,遗体发射到太空进而通过寒冷和真空环境让身体一直保存下来,几百万年后,人类灭绝了,外星人来到地球发现了这个冰冻的尸体,于是把他的头颅移植到机械人身上,詹姆斯得以复活并永生。
所以这也激发了现代人开始研究如何用液态氮冷却遗体进行长时间的保留。
最早的一例要追溯到1967年,当时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詹姆斯贝德福因为得了胃癌,癌细胞转移后治不好了,所以把希望寄托于冷冻术,想要通过冷冻自己的身体在几十年后复活。
虽然在当时这是非常不可置信的,但是生物界中有一种娃叫林蛙,冬天的时候会全身冻住,而林蛙的体内糖分很足,不会结冰,所以林蛙得以存活下来。
而詹姆斯贝德福牙找到科学家为他的身体实现冷冻,先把血液抽干,再注入化学物质二甲基亚砜替代,并最终将遗体放入低温的液氮溶液中保存。
而随着冷冻人的发展,中国本土首例冷冻人,也随之诞生。
2017年,49岁的展文莲生前在一家银行工作,因得了肺癌,且时日不多了,去世前决定把自己冷冻起来。山东银丰生物工程集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床工作人员把她的体温降到18℃,接着为她身体注入防冻液,目前她的遗体存放在容积2000升,-196℃的液氮罐中有3年多了。
这个冷冻人试验尚未明确效果,但是仍然挡不住人们对它的期望。
就在同年,冷冻着的詹姆斯贝德福传出要复活的消息,结果是后来也没了消息。
说好的复活,但却不吱声了,这是否意味着,冷冻人试验,失败了?
未来的科技,也不知道会怎么发展。
或许以后真的有永生的方法呢?或冷冻,或移植到机器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4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性刮完阴毛后私处皮肤红肿
下一篇: 宫颈出血需要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