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食物的温度超过65℃,可变成致癌物,请勿长期食用

中医世家 2024-05-20 03:21:14

食物的温度超过65℃,可变成致癌物,请勿长期食用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曾经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看到的肉类,现早已变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而且,越来越多的西式餐饮文化流入我国,中国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是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肥胖、代谢类疾病等!

除此外,“癌症”近些年发展到爆发期,与饮食之间也有密切关联。食物虽然并不会直接致癌,但是却可能给身体造成物理、化学损伤,某些食物中甚至是含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食用,就可能会增加自身癌变的几率。

比如以下几类食物,真正就是“病从口入”:

1、滚烫食物

有很多地区的朋友都比较偏爱烫食,特别是四季划分明显的北方,进入冬季后习惯吃热汤面、热奶茶、热火锅等。

但你不知道的是,反复进食烫食,恰恰会增加自身患胃癌、食管癌的风险。这是因为在消化道表面,有一层薄薄的黏膜覆盖,它们对温度的耐受十分有限;

通常情况下,消化道黏膜能承受的温度在45℃左右,最高耐受温度也不过是50~60℃左右。超过65℃以上的食物,通过黏膜时就可造成轻度烫伤。

虽说黏膜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反复烫伤和修复之下,就会逐渐发展为炎症、溃疡、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继而增加了癌变几率。

也正因如此,世卫组织早已经将超过65℃以上的食物,列入了2a类致癌物中。

2、腌制食物

虽说现在的物流和种植技术十分发达,即便是冬季严寒的北方,也能买到各种新鲜蔬果。但是,腌制食物仍然没有退出大家的餐桌,各种腌制肉类、蔬菜类比比皆是。

然而,腌制食物恰恰也与癌症有关联,越是含盐分较高的食物越具有高渗透性,可直接对消化道黏膜造成损伤,诱使慢性消化道疾病出现;

同时,经过腌制加工后的肉类和蔬菜,还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虽说这是可被国家允许的食品添加剂,但是长期摄入大量亚硝酸盐,它们进入机体后会转化为一类致癌物:亚硝胺。

而且,部分腌制食物本就含有亚硝基化合物,长期与其接触,受致癌物和慢性病的双重影响,癌变几率也会有所增长。

3、烟熏、烧烤、油炸等加工肉类

这是餐桌上最常见到的食物,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头之爱。然而,经过加工后的肉类,本身就添加了大量盐分,对健康不利。

且在肉类烟熏、烧烤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系列的致癌物质,这包括了苯并芘、多环芳烃、丙烯酰胺等,它们飘散在空气中、粘附在食物上;

而经过高温油炸后的肉类,其营养成分不仅会被破坏,同时也会产生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同时,经过烧烤、油炸后的肉类,属于高热量食物,长期摄入可导致肥胖出现。而肥胖恰恰又是部分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包括了乳腺癌、大肠癌等!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食物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了长期大量接触的基础上。且癌症病发本就是一个综合因素造成的结果,它与年龄、遗传基因等多个方面都有关联。

并不是只要摄入这类食物就会致癌,这仅仅是增加了致癌可能而已。但是,为了身体健康、降低后期癌变几率等方面着想,远离不健康食物还是很有必要的。

砂锅底部粘了编织袋煮东西有毒吗

砂锅底部粘了编织袋煮东西有毒。这是因为普通编织袋的制作原料是聚苯乙烯,这是一种致癌物质。当温度超过65℃时,就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物质。如果用这种编织袋煮食物,二恶英等有毒物质就可能渗入食物中,被人们食用后,对人的肝脏、肾脏危害很大,甚至可能引发癌症。因此,如果砂锅底部粘了编织袋煮东西,应该及时清洗掉。

实锤!世卫组织公布致癌清单:除了中式咸鱼,还有哪4种食物少吃?

咸鱼,既便宜又下饭,很多人喜欢吃这种食物,但没想到,54岁的顾女士吃了半辈子咸鱼,却吃出了事。

一、天天咸鱼咸菜,女子查出鼻咽癌

半年前,顾女士从老家到杭州陪伴女儿生活,在家里,咸鱼是每天的必备菜,咸菜也经常出现在餐桌上。

最近一个月,顾女士发觉自己左耳“闷闷的”,感觉听力下降了,本来以为只是得了中耳炎之类的小毛病,吃点药就能好,但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发现顾女士有中耳鼓室内积液。



进一步做鼻咽CT检查,发现了“左侧鼻咽占位”,于是又做了增强鼻咽MRI,结果显示:顾女士患上了鼻咽癌中期,伴有周围骨质破坏。

医生判断,这和顾女士的饮食习惯有不小的关系,咸鱼中含有致癌物质N-亚硝胺,早就被证实是导致鼻咽癌最直接的危险因素之一。

二、咸鱼竟然也致癌?世界卫生组织给出实锤

“中式咸鱼”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定为1类致癌物,即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咸鱼在腌制时,使用高浓度的盐进行脱水,会生成亚硝基二甲胺等亚硝胺类化合物,这些亚硝基化合物就具有致癌性。此外,咸菜和其他腌制品中会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虽然其本身不致癌,但在被人吃进去后会和胃里的蛋白分解物结合,形成亚硝胺这种致癌物。

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等权威组织联合发布了《食物、营养、身体活动和癌症预防》指南第2版,其中就曾经明确的指出,中式咸鱼很可能是鼻咽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三、除了咸鱼,这些食物也被列为致癌物,除了上面的咸鱼外,很多日常食用的食物也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了致癌物名单。

1.红肉,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大量进食红肉和加工肉类,会增加患癌风险。

知名医学期刊BMC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红肉有一种名叫Neu5Gc的糖类分子,它会增加人体中的相关抗体,而这种靶向Neu5Gc的抗体会增加癌症风险。Neu5Gc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但由于相关编码基因的缺失,人类自身无法合成,家禽和鱼类也没有发现。

但如果人类食用了含有Neu5Gc的肉类和乳制品,Neu5Gc就会结合到人体细胞的表面,尤其是癌细胞。在动物和人体研究中,有某些Neu5Gc抗体能够作为癌症的标志物。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他们发现,食用了更多含Neu5Gc的红肉和奶酪的男性,体内的Neu5Gc IgG抗体水平明显更高。

生活中,牛肉、羊肉等肉制品都属于红肉,虽然红肉有一定的致癌风险(2A),但与摄入量、摄入方式有关,正确食用红肉,就能大大的降低风险。

专家建议,红肉每日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80克,一周不超过500克。食用时最好选择瘦肉,尽量避免油炸煎烤,炖煮能够保持红肉的营养,也有助于消化。在食用的时候,不要单纯的只吃红肉,可以搭配一些白肉、蔬菜等,有助于消化吸收,营养也更全面。

2.发霉的食物

发霉的食物中可能会有黄曲霉毒素,而黄曲霉毒素早在1993年就被列为1类致癌物,其毒性极强,是氯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致癌能力是二甲基亚硝胺的70倍。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破坏性很强,摄入黄曲霉毒素,会增加患上肝癌的风险。

在储存豆类、谷类等食物时,选择阴凉干燥的地方,一旦发现霉变就不能再吃。粮油制品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吃到变味的坚果,一定要吐掉并漱口。

3.太烫的食物,有些人喜欢吃很烫的食物,喝很烫的水,但高于65℃的热饮也被列为了2A类致癌物。

2016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评估报告显示,在中国、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居民有饮用65~70℃的咖啡、茶等习惯,这些人的食管癌风险随之升高。

201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凌轶群的文献指出,口腔和食道的温度维持在37℃左右,在接触到75℃以上的食物时,娇嫩的口腔和食道黏膜就会被轻度的灼伤,虽然这些烫伤一般很快就会恢复,但长期食用过热食物,会反复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增加食道癌变风险。

因此,我们在吃东西和喝热饮的时候,不能急着趁热吃或趁热喝,这样虽然很爽,但的确不利于健康。

4.烧烤、油炸食物

烧烤产生的苯并芘被列为1类致癌物,很多烤制和熏制食物中含有多环芳烃和杂环胺,研究证明,长期食用含苯并芘较多的食物会增高患上肺癌肝癌等癌症的风险。

不仅是烧烤,包装材料污染、环境污染、厨房油烟等也可能产生苯并芘。

在烹饪的时候,不建议高温烹饪或直接放在炭火上,想吃烤串可以选择电烤,最好搭配新鲜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能帮助消化和缓解烤肉对健康的危害。在家中烹饪的时候,要注意通风和排烟,减少油烟中的苯并芘被人吸入体内。

如此说来,岂不是所有东西都不能吃了?其实不然,致癌也讲究剂量,下面小九简单总结一下:

红肉是2A致癌物,可以适量吃,注意食用方式。香肠、腊肉等加工肉,以及中式咸鱼,是1级致癌物,要尽量少吃。黄曲霉素毒性大,是1级致癌物,吃一点伤害就多一点,发霉变质的食物,一点也不能吃。烧烤中的苯并芘、多环芳羟等是1级致癌物,平时也要少吃,最好半年不超过1次。

总之,无论是吃什么东西都要讲究适度,哪怕再美味也要控制好量,不要吃着吃着把健康吃没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3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