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讯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17年间在自然科学领域共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其原因何在?获奖繁荣的背后又有什么隐忧?澎湃新闻专访了诞生其中三分之一诺奖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
松尾清一认为,中国和日本都要避免一味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视能实用化的研究,而应对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支援。天野浩则很怀念那个“研究者们满含热情埋头研究的时代”。
17位诺奖获得者,15人为日本本土博士
2016年10月3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自汤川秀树1949年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第25位获奖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进入21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日本以“17年17人获奖”的成绩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澎湃新闻查阅发现,这17名获奖者均为男性,最年长的是时年87岁现已去世的弦理论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最年轻的则是43岁的仅有本科学历的岛津制作所研究员田中耕一。其中物理学奖最多,有8人。化学奖次之6人。生物学或医学奖最少,只有3人。从学历上看,除了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根岸英一,大多为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本土名校博士出身,仅田中耕一一人以本科学历获奖。获奖研究则大多在二三十年前完成。
17位诺奖获得者与名古屋大学相关的占到6名(小林诚、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故事?澎湃新闻独家专访了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和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
日益缩减的政府拨款
谈起21世纪后日本诺奖获得者突然增多的原因,名古屋大学校长松尾清一对澎湃新闻说道,“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在这二、三十年间,这些研究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原因是从那个年代开始,日本着手打造能够孕育出这些诺奖级研究的科研环境,其中包括对很多富有独创性研究的研究者的大范围支援。”
正如松尾清一所言,经澎湃新闻统计,17位诺奖得主的获奖研究平均在27.65年前完成。比如,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大隅良典对“细胞自噬”的研究就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向前回溯,201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对“中微子震荡”的研究、2014年物理学奖获得者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对“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均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的。
在战后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促进科研的政策,并加大经费的投入。1960年,池田勇人内阁规划并实施了被称为“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的长期经济计划。“国民所得倍增计划”的五大目标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振兴,理工学科扩充、奖学金提高、大学数量激增、鼓励学生去美国留学、原子能和宇宙开发等国家级计划设立,有关科学技术的整体政策基础在此时基本确立。
自1995年开始,根据《科学技术基本法》,日本每五年制定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如今已是第五期(2016年-2020年)。第五期的目标是政府民间合计投入科研经费占GDP比为4%以上。在2001年第二期中,日本制定了“50年间,诺贝尔获奖者30人”的计划,现在此目标已完成过半。
多位诺奖得主表示,获奖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自1982年始共获得17.8亿日元研究经费。
201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在2003年正是靠“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获得的3亿日元经费才能完成初步的iPS细胞开发。2007年日本政府又为他追加了70亿日元的支援经费。获奖之后,2013年,文部科学相(即教育部长)下村博文表示,要对ips细胞研究施行10年1100亿日元的长期支援。
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对于不对称合成的研究也正是得到“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计划”的支持才得以成功。
2015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梶田隆章发现中微子震荡的“超级神冈探测器”的建设、管理费用也全部来自政府支援,时任东京大学校长的有马朗人教授曾经游说当时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这个设备建起来,起码能得两个诺贝尔奖。”
而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下行,泡沫崩溃,对科研的经费支援已经明显下降。2015年11月6日,由11所顶尖大学校长组成的“学术研究恳谈会”发出一封呼吁提高科研资金的公开信。公开信称,日本国立大学近年所能拿到的资金日渐减少,2015年86所大学4所研究机构共拿到1兆945亿日元,比2004年减少了1470亿日元(13.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GDP在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成长而来的是对科研投入的增强,自2006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后,中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据《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之比首次突破2%。
除了科研经费的增长,中国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从2016年10月12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信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指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为29.68万篇,连续第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份额的16.3%,仅次于美国。
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消失的企业“中央研究所”
除政府方面通过大学对研究者们支持,30年前日本企业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也很大。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天野浩对澎湃新闻讲起他的学生时代,“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设立了中央研究所,那是个基础科学研究大爆发(boom)的时代。很多研究者在企业的中央研究所中进行极富多样性的广泛研究,其中有些成果在30年后的今天开始获得荣誉。那是个研究者们满含热情埋头研究的时代。”
与天野浩一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奖的中村修二就是一位工程师,在德岛大学完成硕士课程后,他入职日亚化学工业公司。因为中村修二竭力主张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前景,公司破例拨给中村3亿日元的研发经费。1993年,中村发明双流式MOCVD方法(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在基板上成长半导体薄膜的一种方法),日亚化工得以量产实用级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并取得LED照明市场的全球地位。
受企业支持而获诺贝尔奖的最好例子莫过于2002年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田中耕一因为“开发出鉴定生物巨量分子质量分析的脱付游离法”而获奖时,还只是岛津制作所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一名只有本科学历的普通上班族,获奖研究也是上世纪80年代所做出的。接获英语电话通知时,田中耕一正在公司加班。他从“Nobel”“Congratulation”这些单词推测自己可能获得了“一个海外的小奖”,身旁的同事则认为是整人节目的恶作剧。一直到记者纷纷现身道贺,田中耕一才接受了事实。获知消息的第一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与媒体皆无所适从,因为默默无名的田中并非学者,也没有博士学位。岛津制作所马上给予了他董事待遇,母校东北大学也随即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田中耕一完成获奖研究时年仅26岁,比汤川秀树还年轻一岁;在他之前,诺贝尔奖也从没有授予过本科学历的研究者。
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企业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科研当中,随着经济下行,索尼、松下等大公司都相继关停了“中央研究所”,日本历史上这段独特的企业带动科研的时代也告一段落。天野浩教授对澎湃新闻说道,“太可惜了。”
仔细观察日本17名诺奖得主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和名古屋大学有关系的教授特别多。17位诺奖获得者与名古屋大学相关的占到6名(小林诚、益川敏英、赤崎勇、天野浩、野依良治、下村修)之多。
这背后又隐含了什么原因致使新世纪后日本诺奖的增加呢?松尾清一校长和天野浩教授都提到了自由学风的重要性。
松尾清一对澎湃新闻说道,“相较于其他几所曾经的‘帝国大学’,名古屋大学还比较年轻,院系之间的隔阂尚浅,教授与学生的距离也很近,有一种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因此,跨学科、富于独创性的研究很容易开展起来。在保守的传统研究团体中,可能一些颠覆常识的想法比较难诞生,但独创性的自由想法在名古屋大学是完全有空间的。”
松尾清一所说的“年轻”是指,相较于1886年建立的东京大学和1897年建立的京都大学,1939年建立的名古屋大学是七所所谓“帝国大学”中最晚建立的。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回忆起自己从京都大学工学部助手转到名古屋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时说,“这里充满清新、自由的学术风气,比起师兄弟间关系森严的京都大学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前任名古屋大学校长滨口道成将这种风气与文艺复兴时的佛罗伦萨相提并论,“15世纪,美第奇家族下云集了佛罗伦萨各界人才。战后的名古屋大学也产生了类似效果,作为最年轻的帝国大学,一方面没有那些老校的桎梏,另一方面国家资金又相当充实,所以汇集了来自于各个大学的人才。”
作为同时获奖的赤崎勇教授的弟子,天野浩也持同样看法,“我只能谈谈赤崎研究室的情况,赤崎老师是非常鼓励学生们自由研究的。而且那个时代我们的研究经费还不多,一年只有300万日元,所以只能自己购买零件组装实验设备。因为是自己组装的设备,泄漏检查是非常辛苦的,但那时我们一点都没有觉得痛苦,反而是抱着‘想做出二极管!’、‘想演示给大家看!’的热情整天沉浸于实验之中。”
“也因为是自己组装的设备,所以能任意做我们想做的实验,如果是市面上的高价设备,我们可就不敢这么随便了。”天野浩教授还谈道,“那个时候在我们的研究室里,经常能听到不分长幼、学术立场而爆发的论战,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言。”
赤崎勇曾经这样对学生们说,“搞研究,不是什么流行做什么,而是要做你想做的。”
提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天野浩说,“我认为在大学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做研究更重要。这点国立大学比私立大学要好。我在私立大学也任教过,那个时候每天必须讲很多课,没办法集中精力在科学研究上。讲课虽然也很重要,但我觉得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与学生们一起讨论更重要。”
同时,名古屋大学还发挥它位于日本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强调“产业-学术-政府”联动,成立了“学术研究产学官合作推进总部”,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要的两大因素即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支持与学校科研相结合,不断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的转化。
对未来的期望:不可忽视基础学科
虽然名古屋大学提倡“产学官联动”,但松尾清一校长也强调,“不能一味地追求只有实用性的研究,诺贝尔奖方面尤其如此。基础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自由地进行独创性地基础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和诺贝尔奖相关的惊人发现。避免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和只重视能实用化的研究,而是对做基础研究的研究者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支援,这一点我想是中国和日本都要注意的。今年获奖的大隅良典教授也这样认为。”
日本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雪国》被称为日本现代抒情文学的经典。代表作《雪国》、《古都》、《千纸鹤》。
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代表作《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个人的体验》。
扩展资料
川端康成人物评价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
“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大江健三郎人物评价
诺奖评语
1994年10月1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宣称,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度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浓缩了现实生活与寓言,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扰与怅惘”。
学者评价
大江健三郎的很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或者取材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有家人朋友的影子,因而更令人瞩目;由于从小生活在日本农村,熟悉日本的方言俚语,而后来又深受法国语言文学的影响,因此大江健三郎小说的语言呈现出“和洋合璧”的奇妙色彩;同样由于深受法国作家萨特等人的影响,他的小说惯用象征的手法,从小说标题、故事情节到主人公姓名,常常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结构迥异于传统小说所强调的前后照应、脉络清晰,情节场面的跳跃很大,因而也比较费解。
——陈云辉(韩国庆南大学教授,韩国庆尚大学日本文学博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川端康成?
百度百科:大江健三郎
在人类科学史上,有两个企业家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他们分别是诺贝尔和索尔维。倒不是因为他们提出了什么划时代的理论,而是他们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实打实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体来说,前者贡献了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后者包下了每三年一次的科学盛会“索尔维会议”。
1927:群星璀璨,智慧巅峰,前不见古人,甚至有可能“后不见来者”世界上再没有第二张照片,能让人类感叹至今即使跨越百年,仍然被疯狂点赞,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这张合照,几乎囊括当时世界上所有伟大科学人物,29人中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留下了?“史上最强朋友圈”合影。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合照”,量子学派修复绝版高清彩照,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它见证着?科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它不仅仅只是一张合影,也是?“量子力学”的微缩简史。群星璀璨,智慧巅峰,即使再过1000年,人类只怕仍然会感慨科学史上这个伟大的先贤时代……这次会议证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交锋。
诺贝尔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本人的研究课题包括化学、工程、军工装备等等,出生于1833年(对应中国的清朝时期的道光帝执政时期),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有355项发明成功申请了专利,他拿着这些技术发明,在世界各地开了1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为他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赚到钱后,不忘记回馈科学界,他把自己的财产分割出一大部分,用于奖励后辈中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这也就是诺贝尔奖的来历。诺贝尔作为一名成功的科学家,为各位科学界人士开了一个好头,与诺贝尔同一时期的比利时科学家索尔维,也效仿诺贝尔,设立了一个索尔维科学奖,同时他为了让科学家们进行更换的交流。
在这17位诺奖得主中,有两位女性?:居里夫人和她女儿;加上居里和女婿,居里一家占了4人。得主中有3位美国人,3位日本人,2位英国人,一位德国人,一位瑞士人,一位匈牙利人,法国人有6位,占最高比例。获奖学科以物理最多,共10 位,医学4位,化学3位。
诺贝尔奖是指根据科学家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世界级奖项,涵盖了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五个方面,旨在表彰“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
对于中国人来说,诺奖好像一直是一个比较高不可攀的奖项,因此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诺奖梦。到目前为止,中国获诺奖的人屈指可数,其中完全以中国公民身份获奖的人仅有莫言和屠呦呦两人。因此我们一直觉得诺奖是一支“高岭之花”,难以攀折。
50年拿30个诺奖
但是,日本在21世纪初却“口出狂言”,提出了一个如20世纪的大东亚共荣圈一样荒唐的计划。2001年,日本政府拿出一个亿,提出“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宣称“50年内要拿30个诺贝尔奖”。
并且集中投资在生命科学、信息通讯、环保和纳米材料四个领域,以竞争性的研究资金吸引和培养年轻的研究人员等。这个“计划”一出台,许多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想要坐等日本被打脸,却没有料到被打脸的是自己。
超额完成计划?
迄今为止20年间,日本已经诞生了19位诺奖获得者,也就是说,日本用了五分之二的时间完成了近三分之二的诺奖计划,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
那么,日本是如何实现这一个被人看作笑话的计划的呢?许多人或许都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了,认为日本诺奖获得者的井喷式增长正式由于日本所制定的诺奖计划,实则并不然。
我们都知道,科研是厚积薄发的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成功的,日本不可能在计划一出台就取得巨大成果。诺贝尔奖专注于基础科学研究,其实日本目前在诺贝尔奖上取得的成就更应该归功于上世纪。
我们发现,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并非最高学府东京大学,而是次之的京都大学,这得益于京都大学的教学制度。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京都大学采用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德国洪堡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研讨班制度,后来普及到全日本的大学。这种模式的运用大大地推进了日本基础科学的发展。
不被国内专家看好的“科学计划”
反而是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遭到了日本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贬斥。这个计划实际上是日本科研经济效益过低的焦虑下的产物。基础科研的成果并不能迅速转换为经济效益,而是成果由“科学没有国界”的造福全世界的研究。
日本上世纪末的一直致力于专攻基础科研,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逐渐降低,所以日本的第二次科研计划其实更重视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致力于应用科学研究。这个计划显然不能使日本的诺奖获得者显著增多,只是这个弊端要经过一点时间的发酵才会初漏端倪。
小结
不过,相较于日本,我国的科研水平还是略微逊色。大和民族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并且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科教兴国”,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诚如诗圣杜甫所说的“转益多师是我师”,在科学研究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东西要学。??
专业:人文学各专业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共有11个专业,文学部共有12个专业。通过各种方法和角度探索人性本质是该学部追求的目标。其在人文学科领域中有优良的研究成果,毕业生们大都在日本中部地区的教育、文化、新闻等行业大显身手 。
当今世界,人文学科的研究面对剧烈的变化,在各种研究项目中跨学科研究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的倾向在研究和教育领域里不断地增强。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文学部改变了旧有体系,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增强学科间的联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们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各自的研究计划。每名学生都将带着个人研究题目被分配到各个专业,并将由专属老师指导 。
通过完成论文课题,每名学生都将会熟知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充分地获得面对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各种技巧 。 大学院专业:教育科学、心理学
学部专业:终身教育和开发、学校教育和信息学、 国际社会和文化、 心理社会行动、 发达教育临床
自1949年创立以来,该研究科在教育科学、心理学、人类发达科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基本目标是推动尖端的教育学研究,为培养各种教育学研究者和有关教育专家提供优良的教育课程。在大学院,提供教育科学和心理学、人类发达科学两个专业,都分别提供修士与博士课程。其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其中已有许多毕业生成为日本国内外各高等学府的教师,还有许多毕业生也在全国各地的政府、企业、机构中致力于教育学研究工作 。 专业:综合法政专业、实务法曹养成专业(法科大学院)
法学研究科和法学部为了适应不同的人才需求,制定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毕业生将被训练为未来的法官、律师及其它各种法制专家。综合法政专业包括3种课程:研究者养成课程是专门培养研究人员的课程;应用法政课程是定位于培养能在日本社会里扮演主角的各种高水平专家的实用课程;国际法政课程着重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能承担现代化法制体系挑战的外国留学生,且多用英语授课。通过多样的法政学习,教员们将打造出头脑清晰且能作出全面判断的法务人才。许多毕业生都作为中央和地方的公务员,或工作于日本的公司。在国际交流上,其教职员工和教育课程也享有一定的声誉 。 大学院专业:社会经济体制、产业经营体制
学部专业:经济学科、经营学科
名大经济学部的前身是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于1920年设立,并一直活跃于日本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经济学部的毕业生,大多活跃在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前线 。
经济学部有两个学科,分别是经济学科与经营学科。经济学科聚焦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政策,经营学科主要研究经营原理与会计体系。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也有两个专业,分别为社会经济体制与产业经营体制专业。经济学部注重强化信息处理部门,具备完善的信息处理室,重视在课堂和研究指导中的计算机学习。此外,经济学部里还设有国际经济动态研究中心,内有企业连协、产业动态、地域合作3个研究小组,以及政策情报研究室,分析现代经济与经营的各种问题 。 大学院专业:微粒子天体物理学、多元数理科学、生命理学、地球行星科学
学部专业: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理学、地球行星理学
理学部和理学研究科是名大最重要的学部、研究科之一,迄2014年已经诞生了4名诺贝尔奖得主。基础自然科学是一项扣人心弦的事业,它揭露了自然规律并奠定了技术革新的基础。该学部及研究科的目标是通过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以推动理学领域的科研和教育发展 。
目前,跨学科领域的产生是出现在基础科学里的一个重要趋势。比如,为了揭开宇宙的起源,天体物理学与基础微粒物理学密不可分。物理学与化学的密切合作,也产生出了使用金属氧化物或其它物质的新超导体。生物现象的解明需要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共同研究。显然,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应具有灵活性,才可支持跨学科领域的出现。为此,该研究科提供了可覆盖各学科最新知识变化的教育研究体系。而为了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毕业生,理学部也在不懈努力 。 博士课程:分子综合医学、细胞情报医学、机能构筑医学、健康社会医学等
修士课程:医科学、医疗行政学等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起源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当地医学院,至今已拥有130余年的历史,且不断发展壮大。医学部为学生提供各种独特的教育课程,在基础医学课程里,学生们能在6个月中不断体验到日新月异的医学研究成果。此外,医学部还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各种小课堂学习和问题解决型指导。医学系研究科和医学部与美国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8所欧美顶级大学签订了交换生留学项目,医学院的学生通过评审会测试便能在海外的合作大学接受3个月的临床训练。本着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学生也能参与教育委员会的会议,这使得课程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医学院的教育使命是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提供安全和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 。 大学院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学、生物机能工学、材料工学、应用物理量子能源工学、电气电子工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学、航空宇宙工学、社会环境工学、结晶材料工学、能源理工学、量子工学、微米/纳米系统工学、物质制御工学、计算理工学
学部专业:化学生物工学科、物理工学科、电气电子情报工学科、机械航空工学科、社会环境工学科
工学部和工学研究科也是名大最重要的学部、研究科之一,迄2014年已经诞生了2名诺贝尔奖得主。自设立以来,其一直致力于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创新,将传统的学科部门有效地结合到跨学科领域,以适应日趋多样的工业技术增长需求。该学科部门向所有本科生提供最基本的工学知识,并且为研究生提供最核心的理论研究知识。工学部分为五大专业,进入各大专业的本科生将会学习工学领域所需的基础知识,并且在一年后各自选择专业课题。另一方面,跨学科领域的新学科则致力于研究生教育和各种研究,同时每位教授都负责各领域相关的教育与研究。新结构加强了新旧学科的联系,成功地推动了新旧学科的相互转化 。 专业:自然信息学科、社会体系信息学科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在这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为了从这变动中获取更大的文化利益,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个质的飞跃。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信息为轴的文化遗产,丰富我们的知识创造 。
该学部的目标不仅是研究信息处理技术,而且帮助我们的学生掌握真正的信息知识。只有掌握了真正的信息知识,才能以深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洞察力面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辩明并创造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解明丰富多样的信息现象,该学部正进行包括材料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体系的研究,以及探求人类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社会体系的研究 。 专业:国际开发、国际协力、国际交流
该研究科的目标是在尊重各国固有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寻求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与国际理解,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是日本最早设立的有关国际开发的大学院,现有博士的前期课程与后期课程,设有三个专业,覆盖研究领域广。且预定于2006年4月开始按照经济开发的政策与管理、农村和区域开发管理、教育和人才开发教育、治理和法律、和平构筑、社会开发和文化、人的迁移与跨文化理解、语言教育和语言情报 等8个核心项目编写所有课程。该研究科鼓励学生参加海外实地研修项目,多方面获取有关开发课题的第一手知识,重视实用性强、跨学科的教育,为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 专业:数理学各专业
多元数理科学研究科是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场所。
该研究科的研究课题几乎覆盖所有纯数学、应用数学和其它数理学领域,现有算术几何、表现论、代数、复合几何和数理物理学等专业,在海内外的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
其教育目标是,促使学生能在相关领域中勇于探求、不断创新,培养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巧以及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
为此,研究科按照不同的水平和课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提供交互式小课堂学习和周到的研究指导,鼓励学生开展具有独创性的研究 。 专业:日本言语文化、国际多元文化
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GSLC)为独立大学院、针对多种多样的言语与文化进行研究 。
通过实践手法对于现代国际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批判性、理论性研究。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并不断探求知识真理的人才为教育目的,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在不断努力奋斗 。 大学院专业:生物圈资源学、生物机构.机能科学、应用分子生命科学、生命技术科学
学部专业:生物环境科学、资源生物科学、应用生物科学
农业科学研究各种生物资源的生产、加工和分配。该学部不断创新知识与技术,以保证可持续性发展的生物资源,解决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农学部重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一贯性。在本科阶段,通过分析与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探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巩固对基础生命过程的广泛认识,从事有效利用生物资源的教育与研究。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生物环境、生物信号、高等生物工学等最尖端的研究,培养高水平人才,革新农业科学 。 专业:地球环境学、都市环境学、社会环境学
人类必须关注环境问题,尤其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可持续性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其中包括如何对待污染和环保等环境问题 。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该研究科分为地球环境学、都市环境学、社会环境学三个专业进行研究。地球环境学专业主要集中于研究地球的科学特征,而都市环境学包含建筑学、土木工程和材料学等领域。社会环境学包括法学、经济学、都市区域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讲座。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注重推动教育与研究的结合发展,其开设了诸如环境政治学、国际环境法等跨学科专业。环境学研究科是目前名古屋大学授予学位种类最多的学科,含环境学、工学、理学、建筑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 。 专业:计算机数理科学、信息系统学、媒体学、复杂系科学
该研究科成立于2003年4月,简称GSIS,拥有五个学科。作为促进信息社会发展的研究教育机构,其研究领域广泛覆盖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跨学科领域,在信息学的基础上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GSIS通过各种研究和培养信息科学的专家,不断为先进的信息化社会作出贡献,促使信息科学飞跃性的发展。另外,其和名古屋大学生态科学研究所、信息技术中心、信息文化学部、工学部工学研究科、名古屋大学博物馆等都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 名古屋大学宇宙地球环境研究所(由原名古屋大学太阳地球环境研究所、名古屋大学地球水循环研究中心和名古屋大学年代测定综合研究中心合并而成)致力于研究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空间构造和变动原理,其研究领域兼有宇宙科学与地球科学的特点。该研究所也被文部科学省选为全国共同利用共同研究基地 。
目前,其设有大气圈环境部门、电磁气圈环境部门、太阳圈环境部门和综合解析部门等。其目标是推动海内外的合作研究与观测活动,以促进观测数据的有效利用和空间模型的预测研究 。
该研究所不仅在日本国内拥有多处观测站,在海外也拥有多个观测基地 。 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目标是“在接下来50年内培养出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从2001年至今,日本共诞生了13名拥有日本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名古屋大学就产生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且这6人获得的全部是自然科学类的诺奖 。
2001年,京都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时任名古屋大学理学研究科教授野依良治,因对不对称合成的贡献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2008年,名古屋大学毕业的有机化学博士、前名古屋大学理学研究科副教授,著名的化学与海洋生物学家,时任美国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研究员下村修(1960年),因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在美国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
2008年,名古屋大学毕业的两位物理学博士,同时也是名大学生时代的一对师兄弟,时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现名古屋大学粒子和宇宙起源小林益川研究所主任益川敏英(1962年),与时任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名誉教授、现名古屋大学教授小林诚(1972年),因提出小林-益川模型而共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14年,名古屋大学毕业的两位工学博士,同时也是名大的一对师徒,现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天野浩(1989年),与现名城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特聘教授赤崎勇(1964年),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注:括号中的时间为获奖者在名古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年份。) 藤野严九郎:医生、教师,和学生鲁迅熟稔。
森博嗣: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殊能将之: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椎名素夫:前日本自民党副总裁、外交大臣、通商产业大臣椎名悦三郎的次子。是日本国内著名的知美派、国际派政治家。
唐骏: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原总裁,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原总裁,新华都总裁。
丹羽宇一郎:2010年至2012年日本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丰田章一郎:丰田汽车社长。
蔡茂寅:台湾法学家,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刘宗德:台湾法学家,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65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妇科炎症为什么要做白带常规
下一篇: 霉菌性阴道炎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