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前,街上刚有咖啡馆的时候,一个咖啡店的宣传语中,在“小聚”,“聊天”旁边,写着“发呆”二字。适时,人们正被“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催打着,这个和当时氛围背道而驰的消费提示,没人,也没时间顾及。
就在近日,“每天发呆5分钟”被卫计委作为健康生活理念推荐给民众。很显然,当医术的发达和病人的增加同时出现时,医院主管部门想通过“发呆”,来帮人们收收“心”了,“心”是疾病的立足之地。
大脑皮层是身体的最高指挥中枢,它保障也约束着身体的各种机能,这个约束的通路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内分泌”,不管是能降血糖的胰岛,还是能产生卵子的卵巢,无一不与大脑皮层以“内分泌轴”的方式相连,这也是为什么除了感染、外伤,现在疾病的绝大部分都属于“身心疾病”的原因。
只要心不静,大脑皮层就要对下属“发号施令”,心中杂念过多,这些号令中就有了“昏招”,疾病就会发生。遗憾的是,身与心的这个固有联系,曾经被“生物医学模式”的西医学忽视过,在重视治病而忽视治人的习惯性思维中,在心动超过身动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发呆”一直被认为是件耽误工夫、有损效率的事。
最近,陪几个朋友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刘天君教授,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气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找到他的病人,多是被医生告知手术失去机会、化疗无效的癌症病人,为刘教授之前的成功案例所鼓舞而来学习。
抛开借气功之名行骗者不论,就算是正规气功,也被误会已久,因为气功不能眼见为实,它不像吃药打针,可以眼看着治疗在自己身上实施,气功治病的原理,简单说,就是比“发呆”更加主动的头脑清空,在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什么都不思、不想,此时,约束甚至羁绊身体潜能的大脑,开始放手,身体的自我调节乃至疾病治疗就此开始了。
西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说过:“最好的药物,是身体的潜能。”只可惜,这个潜能在医学越来越发展的同时,被忽视甚至替代了,更麻烦的是,这种替代,至今仍旧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治疗,直到被医学宣布不治时,返回来寻找身体的潜能,才成了自我救赎的最后途径,才有了连卫计委都要提倡的“每天发呆5分钟”。
有几个研究结果很有意思:曾经有人对出家人做体检,发现他们的身体指标都不合格,要是放在俗人身上,早该就医甚至住院了,但他们却活出了天年,古往今来,长寿者多是出家人;一组癌症病人在罹患癌症后精神失常了,本来是雪上加霜的事,于他们却带来了柳暗花明,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到医院复查,同时诊断癌症,但精神正常者中,很多人不治而亡,但这些精神分裂者的癌症却消失了……凡此种种说明一件事:病由心起,而这一点,早就在中国古人造字的时候体现出来了:
中国的“病”字下面是个“丙”,因为在天干地支中,“丙”和中医说的“心”相对应。古人早就意识到,与疾病的发生关系最大的是“心”,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大脑皮层,后者既是欲望和奢求的沃土,也是情怀和心胸的根基。
古人说:“仁者寿”,这个结论用医学原理解释也是成立的:仁者,首先是人性敦厚者,有了敦厚的人性做基础,才可能清空心中的不平,他们的健康长寿,是宽容的回报,也是心静的疗效。
最近,韩国首尔举行的“发呆大赛”在网络成为热门话题,主办单位表示,现代人缺乏时间休息,故举办发呆比赛,让国民大脑能休息一下。专家们表示,每天接受信息轰炸、过于忙碌的我们,需要适当“发呆”,给大脑放假,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好处。
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来自电视、互联网、手机的海量信息,大脑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间。正如第十届慕尼黑数字生活设计大会上曾发布数据显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除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就看一次手机;再加上工作中的连续用脑,我们的大脑得不到片刻休息。
“大脑本身容量可以说是半无穷的,但同时一下子进入大脑的信息太多,大脑就会超负荷。”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肖震宇指出,大脑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大约是30~50分钟,如果长时间用脑,耗氧量增加,大脑就会超负荷,长期如此,不但工作效率下降,还会出现失眠、头痛等问题。
发呆就是让大脑休息的一种好方法。
北京回龙观医院一科二区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解释说,人只要有精神活动,就会有脑电波活动,深睡眠的时候,人的脑电波频率是0.5~3赫兹;躁狂症病人兴奋时脑电波频率能到30~40赫兹。而人在发呆的时候,脑电波只有8~14赫兹,这时人的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对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发呆”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博士提出的“正念减压”类似,即通过冥想、坐禅、呼吸控制等方式观照自身,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刘兴华副教授发表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的一项对照试验中指出,正念训练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而卡巴金博士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也表明,做正念疗法六到八周之后,参与者大脑皮层的灰质变厚,脑细胞活跃程度也有了明显提高。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太忙,太容易被各种信息轰炸,而忘记了发呆。肖震宇推荐一种“强制休息”的方法:在手机上设个闹钟,每隔50分钟提醒自己站起来给花浇浇水,伸伸胳膊,让大脑暂从工作中脱离出来,放空自己。此外,睁开两眼,让自己尽量不眨眼,专注于眼睛的控制,头脑的思维就停止了,大脑也能进入休息状态。
“有条件的话,闭目冥想5~10分钟也不错。”肖震宇介绍,还有一种方法叫“腹式呼吸”:将目光注意在自己的腰带或肚脐上,进行5~8次缓慢腹式深呼吸,不但可以减压,也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使大脑更灵活。
因为平时工作生活劳累,我们的身体处于超负荷的状态,身体自动启动了调节机制,这时,我们会在自己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进行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这种机制就类似一个压力调节阀,当精神超过一定的压力之后,调节阀就会自动起跳,来保证我们的大脑机制能够持续地稳定地运行。就会开始发呆导致精神恍惚。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突然会有一种潜意识里的感悟,但是大脑却无法捕捉到这样的思绪,于是,我们的大脑会无意识地在潜意识里追踪并寻找思绪。这种现象不仅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会遇到,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生活中如果遇到了突发的事件,当事件超出了我们意识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时,我们的大脑意识就会暂时不在线,在潜意识里寻找更加合适的应对策略。这类的发呆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一道自动的防御机制,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一些缓冲的空间来增加心里承受的弹性。
发呆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来说,有很多的好处。因为每天适当地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发呆,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缓解疲劳,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对于外界是隔离的,不会理会外界发生的一切,这样让自己的大脑和身体都进行适当的放空,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身体的血液循环,为我们的身体中的各个部分输送大量的氧气,从而有效地缓解焦虑感。
从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发呆是一种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十分有好处的事情,适当地发呆可以加快身体的血液循环,清理大脑中无用的思绪,从而缓解我们的疲劳和压力。当然,发呆也不能滥用,如果沉迷于发呆,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一种叫做“飞蚊症”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奇怪的事情,有些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生病了,有些我们无法用常识来回答。例如,当人们闲暇时,更容易被发呆。当一些人发呆的时候,他们感觉到一些半透明的东西漂浮在他们眼前。当他们仔细观察时,他们发现它不存在。许多人惊慌失措,认为自己生病了。然而,真的是因为他们生病了吗?
这不是因为疾病,而是一种叫做“飞蚊症”的现象。它的出现不是由于病毒或寄生虫,而是与我们视网膜的运动有关。大多数时候,我们眼前的漂浮物体会移动,因为它们会随着眼球的移动而移动。它们是什么?这些东西范围很广,它们可以是细胞碎片、红细胞,甚至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找不到它们,但是当它们靠近我们的视网膜时,它们会在我们眼前放大,从而形成“漂浮物”。此外,当眼睛暴露在强光下时,“漂浮物”现象会特别明显。
漂浮物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这种现象对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这只是我们眼睛的正常运动。此外,还有另一个非常相似的现象,那就是“谢瑞尔氏现象”,但它是与“飞蚊症”相反的运动。
事实上,人体内有许多正常现象。例如,这种“飞蚊症”也是正常现象。当你遇到一些小情况时,不需要太惊慌。从医生或百度那里了解一下,也许没有问题,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575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体酮注射液和固肾安胎丸是什么
下一篇: 地中海饮食咖啡因有助于预防黄斑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