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腹泻的危害大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2、病毒性心肌炎: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肠套叠: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4、营养不良: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
建议对腹泻这种疾病有所了解,并且重视腹泻疾病,在出现腹泻之后,要及时正规治疗,腹泻非疾病因素而导致的话,也是比较容易治愈的疾病之一,但一定要注意警惕腹泻复发的可能性。
二、儿童腹泻的三大中医治疗方法
夏季腹泻的传染性极高,很容易通过日常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儿童的抵抗下较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治疗措施能够效预防宝宝腹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来治疗。
1、食疗:腹泻的孩子要适当控制喂奶量,大些的孩子以面食、米汤为主。大便量大,象蛋花汤样的,可将乌梅(药店能买到)加水煎汤,煎好后加些茶叶,稍加点白糖让孩子喝。这可以起到止泻补水作用。
2、泡脚:3岁以下的小孩子,洗脚也可以治腹泻。具体方法是:律草20克、石榴皮10克。水煎后,趁温热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一日两次。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吸收得好。用这两样药泡脚,药物可通过皮肤吸收和温热的理疗作用,起到涩肠止泻效果。
3、敷脐:对于小娃娃受凉引起的腹泻大便带沫,可以用平时当调料用的肉桂、丁香各3克,研成细面,用醋调和后,贴敷在肚脐上。药膏用胶布固定,中间夹一层塑料薄膜,每日一换。对胶布者,用3层干净纱布缝包,装调和好的药,用绷带绕脐固定。
三、中医怎么治疗小儿腹泻
部分体质不足、调护失宜的小儿,脾胃之气本虚,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腹泻反复发作,形成迁延不愈的“脾虚泻”。秋季腹泻一般起病急,多为暴泻,临床还易出现伤阴伤阳,甚至阴阳两伤的证型。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将秋季腹泻分为以下3型:
风寒证初起症状多表现为风寒证,可见发热,鼻塞,流清涕,大便清稀、颜色淡黄,舌淡红,舌苔薄白。
脾虚证 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时常出现脾虚证。这时,大便时而清稀,时而呈糊状,孩子食欲不振,面黄形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气阴两伤证 若暴泻,腹泻次数和大便中水分比较多,常易出现气阴两伤证。可见泻下过度,大便质稀如水,精神萎软,目眶及囟门(1岁以下孩子才有)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药
秋季腹泻比较多见的证型是风寒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有藿香、苏叶、茯苓、泽泻、厚朴、大腹皮、神曲、半夏、马鞭草、铁苋菜、生姜等(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在中医生指导下应用。下同)。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
病程迁延,证属脾虚泻时,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黄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出现气阴两伤证候,可选用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有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等。
饮食疗法和外治法
对不愿服中药的患儿,饮食疗法也是可以选择的一种途径,风寒泻可用薤白30~60克,洗净切碎,加糯米30~60克煮粥分次服,每日1剂,疗程3~5天。脾虚泻可用糯米30~50克,莲子、山药各10克,红枣10枚,煮粥服食,或用芋艿、薤白各30~60克,洗净切成块,加糯米30~60克,煮粥分次服,每日1剂,疗程5~7天。
此外,药物外治方法因方便易行,也可以选择运用。风寒泻、脾虚泻的患儿都可以用吴茱萸、葱白等份捣烂,以食醋调成糊状,敷肚脐,以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或用温开水将五倍子、肉桂、冰片各15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并加热熨。另外,还可用丁香2克,吴茱萸30克,胡椒30粒,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1~3克,以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每日1次。
【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中药汤剂、中成药、饮食疗法还是外敷疗法,都要进行辨证,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虽然说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但如果暴泻不止,气阴两伤证的孩子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若泻下不止,需要及时去医院诊治,补充液体,防止出现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危险状况。
四、中医对付不同腹泻有妙招
1、伤食型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2、风寒型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湿热型
常见症状有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
4、脾虚型
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泄,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发白,精神萎靡,睡时露出晴,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治宜温补脾肾,常用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
病证名出《中藏经》。指小儿泄泻,便色白稀薄。临床常伴有腹胀、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水湿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湿,用《中藏经》白术丸(白术、当归、白芍、木香)。
小儿泄泻
病证名。指小儿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或呈水样带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而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均可发病。一般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详见各条。若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若两者兼施。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哦哦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淡,脉濡。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冰,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
①风寒泄泻证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止泻一号(验方)。
②湿热泄泻证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止泻二号(验方)。
③伤食泄泻证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调中一号(验方)
④寒湿泄证
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
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陈皮、厚朴、藿香、诃子、炮姜。
⑤脾虚泄泻证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调中二号(验方)。
⑥脾肾阳虚泄泻证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推拿治疗
①风寒泄泻: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等,每日1次。
②湿热泄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③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内八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④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湿热泻:
⑤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药灌肠法
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C之间,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肠。禁忌症:肛门周口及直肠疾病患者。
(2)敷贴疗法: 该疗法可调整胃肠功能,促进吸收,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相应制剂如下:
暖脐散(中药制剂):温中散寒,用于寒性泄泻。
泻痢平(中药制剂):清热止泻,用于热性泄泻。
将以上药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根据患儿证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脐部,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①针法
常规取穴:止泻穴、足三里、三阴交。
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
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或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4)电磁波疗法
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治疗。
基础治疗
(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
(2)体温超过38.5℃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
(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5、护理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脱水(伤阴):在中医或综合治疗前提下,正确掌握补液疗法,轻症口服补液盐,重症借助实验室检查判断脱水性质和程度,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中药可用连梅汤以酸甘敛阴。
(2)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纠正酸中毒。根据相关公式计算使用适量碳酸氢钠或乳酸钠。
(3)低血钾症:及时补钾。
2、泄泻除治疗外,饮食控制非常重要,轻症患儿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须禁食6~12小时,以后随病情好转可恢复母乳喂养及进食米汤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以免产生红臀。红臀者可用黄连油外用。
3、感染性腹泻,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7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吃过避孕药后第二个月没来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