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怎么样的工作情况可称为高温作业,高温作业是指在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异常作业条件进行超过人体承受范围的工作。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作业能力随温度的上升而明显下降。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映速度、运算能力等功能都显著下降;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而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在30℃时只有正常情况下的50%-70%。
作业人员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除了可能会有职业性中暑外,还将导致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多个方面生理功能的紊乱。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血压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
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通过人体的反馈调节可自行复原,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汗液流失使血液浓度升高,造成心率过高,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给心脏带来负担,会影响循环系统。同时高温会抑制唾沫分泌。使胃液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胃部蠕动缓慢使胃液酸度降低,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作业会使得小肠运行缓慢,带来一些肠胃类疾病,影响消化系统。高温下体液多以汗液形式排除,导致尿液减少,加重肾脏负担,影响泌尿系统。
在高温工作下尽可能保护工作者,可以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如合理安置热源,使之远离操作者,做好设备隔热,做好通风措施,和及时应对措施。 高温作业人员上岗前要做好职业性体检,对患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甲亢、肝肾疾病等职业禁忌症人员,不能从事高温作业行业。
在高温环境中停留很长时间,体温会逐渐升高,局部体温高达38摄氏度,会产生不舒服的反应。人体深部体温通常用肛门温度来表示。在体力劳动中,休息时可耐受的肛门温度为38.4-38.6摄氏度和38.5-38.8摄氏度。
高温下极端不适反应的临界肛门温度在39.1~39.4℃之间,当肛门温度超过此极限时,出汗率和皮肤热传导不再增加,说明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已达到极限。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就会出现生理危机。会引起大量出汗,
长期大量的出汗会引起电解质丢失,水分丢失,会引起晕厥,低血糖,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内脏器官慢性损伤,所以要减少高温作业。
/iknow-pic.cdn.bcebos.com/32fa828ba61ea8d324ac8a01990a304e251f582d"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32fa828ba61ea8d324ac8a01990a304e251f582d?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2fa828ba61ea8d324ac8a01990a304e251f582d"/>
扩展资料:
一、防护?
在高温环境中,为了防止局部烫伤,主要使用由隔热耐火材料作成的防护手套、头盔和靴袜。对于全身性高温的主要防护方法是采用全身性降温的防护衣服。这种衣服有两种:
1、通气冷却服:即在衣服内通以空气,以达到全身性降温的目的。
2、通水冷却服:这种防护服的夹层内衬有细小的水管网。这两种防护服中以通水冷却服防护效果较好,不过结构复杂,价格较高。研究表明,头部和脊柱的冷却对于提高人的高温耐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通水冷却服制成只保护头部和脊柱部的防护服,价格可大为降低。
除了防护服外,事先进行全身冷水浴,或充分饮水,也是对抗高温的重要措施。对抗高温的最好方法是:采用环境温度调节装置,使环境温度保持在舒适的范围。
二、高温习惯?
人长期在高温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或者有意识地在高温环境中经常锻炼,人体对高温环境就会习惯,称作"高温习惯"。习惯于高温的人对高温环境的耐力可较一般人高得多,但高温习服是有限度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高温习惯的上限为49℃,但也有少数人(约6%)对于高温难于充分习惯。他们长期生活于高温环境之后,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称作热习惯不良症或热区虚弱症。产生这种症状的人不适宜在高温环境工作。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高温作业/2805233#5"target="_blank">百度百科-高温作业-健康影响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高温、辐射作业
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搪瓷、玻璃、砖瓦等工业的窑炉车间;火力发电厂和锅炉房等。
高温、高湿作业
这种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温高,而辐射强度不大。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汽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印染、巢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以上,相对湿度常高达90%以上。潮湿的矿井内气温可达30℃以上,相对湿度达95%以上,如通风不良就会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
夏季露天作业
夏季在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中,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接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辐射线。露天作业中的热辐射强度较低,但其作业的持续时间较长,加之中午前后气温升高,形成高温、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高温作业环境下的女职工要高度警惕职业危害,具体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正确掌握生产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
(2)经常性检查生产设备和防护设施,控制跑、冒、滴、漏现象发生,确保正常运行。
(3)规范保管好保留在车间或工作现场的化学物品,用完及时加盖密闭,减少化学物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尽量减少和控制有毒物质挥发。
(4)企业要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尽可能避开高温时段作业,连续生产应当安排好作业人员进行轮岗休息。
(5)作业工人要正确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不能袒胸露背进行作业,皮肤外露极易造成毒物通过皮肤吸收。切忌由于天热而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现象。
(6)职工应当在规定的休息室进行休息,不要在存放有化学物品的作业场所吸烟、饮食、喝水。
(7)保证充分的睡眠休息,加强饮食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8)一旦发生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1)高温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人体从事高温作业时,生理功能可出现一系列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此范围,则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①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②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
③神经系统。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④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2)中暑。高温作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当人机体产生的热量和获得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温升高,因大量出汗造成机体严重缺水和缺盐、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增加、血压下降,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严重时还可导致中暑。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规定有热射病、日射病及热痉挛三种。
①热射病。在高热或伴随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机构失调,体温、脑温上升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障碍,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皮肤干热、体温上升、昏睡、意志不清的状态。
②热射病。主要病因是强烈的太阳辐射或高温辐射直接作用于人的头部引发的。由于颅内积热,温度过高,脑神经系统出现急性的功能失调,产生头疼、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热痉挛。因人体大量出汗后,人体电解质损失过多,不能及时地得到补充而引起的。主要的症状是肌肉痉挛和疼痛,引起呕吐、昏厥。
实际中常按临床表现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
④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作业人员有轻微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⑤轻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脱离高温环境,经短时休息,可在4~5小时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
⑥重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有热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3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带很清打湿内裤无色无味正常吗
下一篇: 产后80天阴道有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