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就难免备受各种疾病的困扰,所以药物是老年人日常离不开的东西,老年人服药的禁忌有很多,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人用药坏习惯却不少,下面为您介绍老人12大常见的用药坏习惯,顺便看看老年人服药的禁忌吧。
1、四五种药一起吃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服药的种类也不少。但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药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药最好在服用时间上尽量间隔开。
2、偏听偏信
许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疗效,便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药经验进行治疗,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滥用“祖传秘方”“灵丹妙药”。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尽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3、乱用补药
老百姓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认为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可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性欲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4、不遵医嘱
主要有两种情况:超量服药和减量服药。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5、停药不问医生
患多种疾病时,老人可能要看多达3~4位医生。不同科室医生会根据专科治疗需要,考虑是否用药。患者应告知医生正在用的药,以免影响判断。必要时需要多科室医生同意,才能停换药。
6、用药也跟风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有些老人发现自己用某种药效果不好,但其他人用效果却很好,这多是因为病情有差异,以及体质不同造成的。用药应遵医嘱,不能看到其他人用着效果好,就随意换药。
7、不控制种类
很多老人会自行使用非处方止痛药和止泻药。它们虽然副作用较小,但由于老人可能记不清需要服用的剂量、时间和顺序,如果服用不当(如间隔时间不够、剂量错误等),易引起过量。如果是复方药,还可能增大与长期服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建议老人咨询医生后使用。
8、轻信伪劣假冒
老人是非法销售各种伪劣假冒药品的主要对象。建议从正规医院、药店选购药品,不仅质量有保障,还有专业的医生和药师提供指导。若从网络购药,老人最好请子女帮忙,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网站找合法的网上药店购买。不要相信在街头兜售或到家里传销的所谓药品和保健品,也不要通过电话和健康讲座买药。
9、偏听偏信广告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各种药品宣传广告形式多样,不易分辨真伪。老人选择药品时,最好咨询正规的医生和药师。现在许多医院药房设有免费的用药咨询窗口,药店有执业药师,可以向他们咨询。不要轻信广告宣传,未经医生诊断就随意买药服用。
10、凭经验自服
用药依从性对老人慢性病的治疗非常重要。依从性也称顺应性,是指患者用药、饮食和运动等行为与医务人员建议相符的程度。好的依从性就是按照医生和药师的指导服药。当老人看到别人用某种药物疗效很好,或听到亲朋好友推荐某种治疗方法时,一定不要简单照搬他人经验。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最好先咨询医生和药师看是否适合自身情况。
11、随意丢弃包装
药品说明书和外包装上的信息是很好的用药指导,买药后不要将药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随意丢弃。老人应养成用药前细读说明书的习惯,重点看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治什么病)、禁忌证(什么病症不能用),以及用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品应存放在什么地方。药品包装盒上主要看有效期,以防药品过期失效。
12、变质过期服用
家庭药箱管理的核心是有效期管理,建议每3个月检查整理一次。整理家庭药箱有“三部曲”:一是挑出过期药。过期药品不仅药效降低,延误病情,还可能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二是整理散装药。打开包装却没吃完的药片或胶囊,如果有效期不明确,或通过观察性状,发现变质,就要弃用。三是根据需要添置新的药品。
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老人12大常见的用药坏习惯,供参考。
文/卫允琳
陈伯伯身体向来硬朗,前一阵子不小心跌了一跤,结果因髋关节骨折不得不卧床,整个人一下子元气都不见了,没想到卧床之后,问题又接二连三的来,一下是肺炎,一下又是泌尿道感染的,把陈伯伯折磨的不成人形。难怪大家都说,老人家最怕跌倒,深怕这么一跌,就很难再站起来,更不用说恢复原来的生活了。
台湾 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 12 %,共计有 281 万人左右。台北荣总高龄医学中心主任陈亮恭表示,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合并有多重的慢性疾病及身心失能。根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统计,国内老人半数以上具有慢性病,平均有 3.1 种慢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包括退化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等。
至于在身心失能部分,轻重程度不一的失能老人约占老年人的 16 %左右,也就是每 6 个老人当中,就有 1 位有失能问题,而近年来大家都关心的失智问题,约占老年人口 5 %左右。也因为老人的疾病因素及失能问题,使得老人家跌倒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许多,根据美国统计,每年有 1 / 3 的老人会跌倒。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治疗药物的使用,也是导致老人跌倒机率居高的原因之一。国内即有研究指出,老人因潜在不当的用药问题,就增加了 53 %的住院风险,而老人家在刚住院的前 2 天,因为疾病与环境变更因素,跌倒的机率也很高。
所谓的潜在用药,是指医师开给老人家的用药上并没有什么不对,但老人家的身体状况不比年轻人,一些药物的反应在老人家的身上会更加明显,所以,使得用药的风险高于效果。举例来说,感冒药常用的抗组织胺,有些老人家吃了会头昏得更厉害,同时意识产生混乱,甚至出现谵妄,这会明显增加跌倒风险。另外,像是安眠药的服用,老年人使用长效型安眠药要非常小心,往往隔天起床时药效仍在,老人家很容易一起床就跌倒。
心理障碍让行动力受限
根据美国的统计,老人家在跌倒之后,有 10 %的老人会有外伤,例如髋关节骨折、脊椎压迫性骨折及脑出血等,尤其是髋关节骨折,因而产生卧床并发症, 1 年的死亡率有 20 %。另外 90 %的跌倒老人虽然没有外伤,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事,但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从此十分害怕再度跌倒,也因而行动力受到限制,不若以往正常活动及走路,逐渐走向失能。
陈亮恭指出,根据临床的治疗经验,这些过去跌倒虽然没有外伤,但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再跌倒的老年人相当难治疗。经由观察发现,这些老人走路都有特殊的样子,类似帕金森氏症病患,走路的步伐小而碎。有些老人家脑部的状况本来就不好,生活上若再遇有重大的压力事件,活动力就会变得更差,平衡力也会受影响,有些失智症病患会逐步退化,结果一步步走向卧床。
卧床之后死亡率大增
中、重度失能的老人一旦失能后,死亡率就会大幅增加,而所谓的中、重度失能,是指在巴氏量表 9 ~ 10 个的评估项目中,如果有 3 项以上,即为中、重度失能。根据国健署统计资料显示,台湾 65 岁以上的中、重度失能者,在三年追踪期间,平均死亡率高达 50 %。而欧洲方面的研究, 80 岁以上的老人若有失能的状况, 4 年追踪期间的死亡率高达 7 成。
除了脑中风所导致的失能之外,失能都是缓慢发生的,而卧床时间较长的老年人,就会容易出现身心方面的退化,因为躺久了,气管会变得较扁,气体交换能力变差且痰不容易排出,增加了肺炎的风险。另外,也因为缺乏运动,肌肉与骨质会流失,若加上失禁而使用尿管,相当容易泌尿道感染。
还有卧床四肢没有活动,很容易有血栓的产生,最常见的就是发生静脉栓塞,此外躺久了,如果没有经常翻身,褥疮也就跟着来,这些都会升高死亡风险。
老人卧床注意事项
老人家一旦卧床,一定要帮他多翻身、多动,多做一些姿势上的变化,可以站着,就尽量多站,不要只是坐着,可以坐着就不要躺着,可以下床就下床,不要一直待在床上。另外,也要多为卧床老人 *** ,才能避免产生血栓及罹患关节炎、褥疮等疾病。
卧床老人吃东西时,最好坐起来吃,因为躺着进食的时候,食物容易呛到气管里面,即便是装上鼻胃管也一样,装上鼻胃管并不会完全预防病患呛到。还要注意每次的灌食量,以免灌太多的话,增加食物逆流的机会,也很容易呛到。
避免老人跌倒 7 重点
●控制好慢性病:慢性疾病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如果有高血压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定要依照年龄的控制标准与医师配合,按时服药及做好饮食控制。
●整合用药问题:先前有提到老人用药会增加跌倒机会的问题,若要避免这方面的问题,老年人的用药能少就少,能不用就不用,才能将药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浴室厕所保持干爽:居家的浴室,最容易处于湿滑的状态,所以,地板不要采用平滑的磁砖,最好选用粗面防滑的材质,同时也要有防水效果;浴缸则最好加铺止滑垫,避免老人家在浴缸内淋浴时滑倒;马桶旁则要加装扶手,过去有不少老年人坐马桶时,一时重心不稳没坐好,往侧跌倒,或是坐马桶上起身时,因大腿没力,没办法站起来,结果又往后跌坐马桶或是整个人滑下来,造成压迫性骨折。还有浴室地面排水要好,空间也要通风,有助于浴室地板快乾,保持浴室的干爽。
●避免厨房地板积水:相较于浴室,厨房很容易被忽略,由于厨房也是用水多的地方,最担心地板被流理台泼出的水弄湿,老人家重心本来就较不太稳,一旦厨房地板湿滑,很容易一脚踩滑。除了注意不要积水之外,厨房也不要堆积太多杂物,老人家视力不好、看不清楚,很容易在厨房踢到或者是绊倒。
●沙发高低差不要太大:客厅则要注意高低差不要太大,沙发不要太低,因为太低的话,老人家的腿没有力,很容易坐下去后,就爬不起来。
●床的高度不要太低:至于卧室,要注意床的高度不要太低,以老人家坐床边,脚还可以 90 度垂直放在地面为准,还有卧室中的杂物及衣物也不要堆太多,避免踢到跌倒。
●小孩子的玩具要收好:家中若有小孩子,切记玩具要放好,尤其是有轮子的小汽车一定要收好,过去即曾发生老人家踩到小孩玩具一时重心不稳,结果重重摔一跤,造成相当严重的髋骨骨折,一定要小心。
避免老人卧床,家人可做 3 件事
要避免老人家功能退化到卧床的地步,一定要增加人际互动及运动,如果发现活动力明显下降,就要介入改善,这个阶段有三件事是非常必要:
第一件事:要让老人家摄取优质营养,才能够维持足够的肌肉量。
396
老年人用药常见问题几个方面:
不要种类过多。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防用药过量。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忌滥用药物。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没弄清病因就随意滥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对毒性较大的药物不要长期使用。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过滤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所以,老年人用药的时候要十分小心,如果身体多处不舒服的时候,不宜同时间就吃很多种类的药,否则会产生很多的不良反应,也不应服用过量。还有就是不宜滥用药物,身体哪里不舒服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后,根据医生来配药,有时长期服用抗生素等药物,会造成食管损伤。
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生本病呢?
老年人服药机会多。老年人食管有形态和动力学上的异常。由于主动脉弓和心脏的扩大,压迫食管,使管腔变狭窄。老人常患糖尿病、神经疾患导致食管动力学的异常。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少,食管滑润度低下,使丸剂、胶囊剂粘滞于食管腔;唾液中的碳酸氢离子有中和酸的作用,唾液量少,中和药物酸的功能降低。此外,卧位、睡前服药,服后喝水少也为食管损伤的重要原因。据观察,直立位吞水服药,药品于 15秒通过食管到胃;不饮水或饮水后仰卧位者,有50%的人10分钟后,尚未排到胃。一旦胶囊剂粘在食管,即使再饮水也难以短时间到胃。因此,为了避免老年人药物性食管损伤,应注意:服药应遵医嘱,莫自行滥用。服药饮水不宜少,应取立位或坐位,至少一刻钟后再躺卧,尽量减少睡前服药
他汀和阿司匹林药物在中老年人的生活中很常见,有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会长期服用这种药,还有一些中老年人为了避免患上心脑血管疾病也会经常吃几片阿司匹林或者是他汀类的药物,尽管这两种药物的安全性都是非常好,但是在服用期间也还是要注意一些小问题的,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身体 健康 。
一、他汀类药物
1、留意他汀的副作用。
他汀类的药物副作用不是特别常见,并且影响也不是特别大,比较常见的有头痛,头晕,失眠,腹胀,恶心以及便秘等。但是偶尔也会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说对肌肉以及肝脏产生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一个副作用叫做横纹肌溶解症,所以一些医生在给中老年人开这种药的时候,会嘱咐这些人一定要来医院定期做检查检查一下干酶和肌酶,如果出现肌肉疼痛,一定要去医院里面进行检查。
2、注意他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由于中老年人在患了心脑血管疾病之后,需要联合很多的药物,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些影响,如贝特类药物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包括氨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这些药物可能会彼此增加血药的浓度,和这些药物一起使用可能还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嘱咐下使用。
3、注意血糖
有研究发现一些病人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之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体的血糖水平,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饮食
他汀类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患者体内的血脂水平,所以患者在服药的同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
二、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出血,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期间,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出血症状,如果皮肤有淤斑或者是鼻子出血的话,尤其要注意自己排便有没有带黑色,如果带了黑色的话,很有可能就是胃溃疡,需要及时去医院里面进行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再重新使用药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2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排卵期在月经前还是月经后
下一篇: 同房阴道出血是怎么回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