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想要长寿就得胃口好,然而食欲不振降低了老年人对美食的欲望,这样一来就难以补充营养,长期下去体质会越来越差。
胃口好老人才能长寿
老年人想要长寿就得胃口好,然而食欲不振降低了老年人对美食的欲望,这样一来就难以补充营养,长期下去体质会越来越差。
有些老人常感到食欲不振,吃啥都没胃口,有时候甚至懒得吃饭。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老人的胃口与死亡率存在联系:胃口不好的老人死亡来得更早。研究人员对1258名70~82岁的老年病人进行了长达9年的跟踪调查。从事该项研究的丹尼特?沙哈博士表示,在排除了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得出,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低。
中国传统医学也有“人以胃气为本,以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说法。胃不仅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免疫器官。在保证胃肠本身消化与吸收功能的同时,还参与调节全身几乎所有系统或器官功能的活动。因此,胃出问题,会引发老人多器官紊乱,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临床上,老年患病者的饮食习惯也常常成为医生评估其病情恶化或死亡风险的重要参数,为家人提供“预警”作用。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人都出现了胃口不好的毛病。一是因为老人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影响食物的吸收,使老人食欲变差;二是有些老人上了年纪以后主动选择吃软烂、清淡的食物,而这样的食物一般不容易刺激人的食欲。因此,要想改善老人的胃口,进而使老人延年益寿,就要从日常生活上多改善。
一是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二是细嚼慢咽,充分利用唾液咀嚼食物,每口咀嚼不低于20次,并慢慢吞咽,减轻胃的负 担。三是餐前“预热”,比如在饭前半小时左右喝一杯山楂汁或陈皮茶,效果会更好。不爱吃肉的老人,可选择生姜和草豆蔻作为菜品的调料,能起到温胃散寒、刺激味觉、增强食欲、减少油腻的作用。
脾胃不和也影响老人胃口,可以煎服肉桂、干姜、山药、甘草、青皮、白术,每味约9克,一天服用两次,连续服用半个月至一个月,就能一定程度上刺激味蕾 反应,从而提高他们的食欲。此外,平时多按摩足三里穴也是提高脾胃功能的方法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盖下面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按摩时,可将拇指指 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尽力按压,然后推拨筋肉,连做7次,两侧交替进行。
一对有名的老夫妇,107岁,妻子93岁;走近这对百岁老人,发现他们的养生其实很简单,简单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复制。
秘诀一:老年人要少吃多餐一天最好吃五顿
早餐:一袋半牛奶,咖啡(加少量糖或加蜂蜜),还会用面包机烤两片面包。
午饭:主食是一份很软的米饭个豆包或花卷之类的,粗细搭配;菜品:一荤两素,豆制品搭配。
下午三点:榨杯鲜橙汁。
下午五点:喝一杯牛奶或一杯咖啡,偶尔吃两片饼干。
晚餐:一碗杂米粥,里边有大米、小米和江米,两只豆沙包,一只鸡蛋(有时做成蛋羹),还还有一份青菜泥。这样的饮食,他们坚持几十年了
秘诀二:做饭要求:软饭、烂菜、热汤
“软饭烂菜、热汤。”这是因为,老年人牙口不好,就要吃软、吃烂,便于吞咽消化。每天早上喝牛奶、吃带草莓酱的面包,草莓酱。同时,吃一片复合维生素。中午是蔬菜泥、高汤、软米饭。特别要说的是汤,般是鸡汤、排骨汤、牛肉汤。晚餐基本上是馄饨、油菜鸡汤面换着样吃。老伴每天都吃鸡蛋。
秘诀三:过冬常喝罗宋汤
冬天,要多喝罗宋汤,酸酸的味道特别开胃;牛肉是高蛋白肉类,能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西红柿不仅能增加汤的酸味,而且能补充番茄红素等保护心脏的营养。胡萝卜里胡萝卜素可以保护视力,还能防癌;葱头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芹菜能补充叶绿素等。
古今中外有许多长寿老人,例如大圣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道家老子活了101岁、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现代的长寿老人更是不胜枚举。世界上也有许多长寿区、长寿村。专家们为了揭开人类长寿的秘密,对长寿老人进行了许多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生活特点如下:
一是少愁多乐。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达的乐天派。知足长乐、助人为乐、心理平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二是少车多步。他们都有爱好体力活动的习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上山采药,许多长寿村也多分布在山区,出门就走路,常走多动,血液流通,有益于延缓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的共同特点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饭时对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饭,要在口腔内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于达到饱腹感,避免吃得过多。
四是少肥多菜。这些长寿老人在饮食上,都是拒绝肥甘厚腻的,吃青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此他们多是“老来瘦”身材。
五是少盐多醋。长寿老人饮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数喜吃醋。这种习惯非常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而长期适量吃醋,有利于软化血管、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
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直到老死前还在行医采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据史书记载,孙氏70高龄时,唐高宗召见他,见他精神饱满、面色红润、步履稳健,就问他健身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山采药,四处奔走行医,这样长期磨炼,身体就结实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长寿,还在养生长寿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简要明了的见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饮食方面他说“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觉肚空,须索食,不得忍饥”。指出“厨膳勿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还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在运动方面孙氏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养生者,不但饵药……其生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避年。”在精神养生方面他主张:“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情情怀念恨……则得长生也。”
他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现代医学养生的观点:
老年人胃肠虚弱,消化能力降低,饮食一定不要过饱,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几次,这样既易使食物消化又营养丰富。不要忍着饥饿,饿了就吃一点,既中和胃酸,又保护了胃黏膜。要少吃荤,不要天天大鱼大肉,多吃素,这更是现代均衡饮食的内容。餐后揉腹,加强胃肠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养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对身体大有好处。
人到了老年,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对加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是大有益处的。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都有坚持劳动、多活动这一特点。
精神养生方面,和现代医学的心理保健内容是一样的。他认为老年人忧思、发怒、悲愁、嫉恨等情绪的变化,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还认为善于养生者,必须避免世俗的名利欲望、色欲,保持心胸开阔,精神愉快,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获得长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42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孕晚期吃不下饭想吐怎么回事
下一篇: 老年人外出旅游,谨防4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