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美研究发现,害羞可能是大脑两个区域受损所致(高度敏感者该如何自我保护?)

夕阳红 2024-05-05 02:04:22

美研究发现,害羞可能是大脑两个区域受损所致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焦虑现象,但如果这种焦虑持久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功能,则会发展为一种心理病态――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害羞可能是大脑中两个区域受损所致。

美国范德堡大学研究人员表示,极度害羞的人在与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反应及行为最缓慢。新研究发现,极度害羞的人无法适应新的社交场景,其原因是大脑杏仁核区域和海马区域无法处理新的刺激源。

研究人员向害羞性格和非害羞性格的参试者多次重复展示陌生人的面部图片,并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测量了参试者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发现,非害羞性格的参试者大脑杏仁核和海马区域都表现出“适应”特征。当新面孔出现的时候,其大脑活跃度增强,而熟悉面孔出现时,其大脑活跃度就减弱。而害羞性格参试者则没有出现这种差异。这表明,由于大脑两个关键区域的“过错”,陌生面孔和熟悉面孔对害羞者大脑的刺激几乎没区别。

新研究负责人,珍妮弗厄巴诺?布莱克福特博士表示,这项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害羞的神经学机理。对陌生人群或陌生环境熟悉进程缓慢的人更容易害羞,也更容易发生社交恐惧症。而能够很快适应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人,则更可能积极探索新的社交体验。

高度敏感者该如何自我保护?

很多人觉得敏感就是内向、害羞、情绪化,但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高度敏感是可以极大丰富人格特点的。

如果把高度敏感归为一种病理特征的话,是一件非常离谱的事情。

如果真是这样,那世界上25%的人都是病态的。

高敏感,不是一种负性情绪,更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来消耗自己,很锋利,但是用来强大自己,将更锋利无比。

敏感不是错,更不是性格缺陷
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博士曾说:

这个世界上有15%-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群,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高敏感者。

心理学研究证明,敏感并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

美国著名的研究中心曾经研究了四十多万份案例,他们对比了每个人主要管控着大脑的集中、脉冲控制,和情感障碍和焦虑触发开关的前额皮质和大脑边缘系统。

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3万人这两个部分的大脑系统非常活跃,更惊人的是拥有神经衰弱和容易焦虑特质的比率高达87%,这群人就是高敏感人群。

美国心理学家伊莱恩.艾伦在《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中说:

高敏感并非疾病,而是一种天生的人格特征,并且敏锐度极高,无论是在记忆力还是逻辑能力上,都会高于其他人。

时隔6年后,周杰伦的新专辑异常火爆,而早年的周杰伦给人的感觉非常羞涩内向,甚至在参加节目时会偷偷对主持人说:“千万不要让我多说话。”

随着不断成长,他从最开始那个不善言辞木讷的大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金句频出的高光导师。

表面上是他成功后变得开朗大方,事实上是他本身就是个才思敏捷的人,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50首歌让师父选出10首来出专辑。

同样是内向敏感的牛人,还有以性格内向著称的比尔·盖茨。

他说:“性格内向有很大好处,比如我可以静下心来花几天时间研究问题和可以好好看书。”

内向的同时,又有敏锐的洞察力。

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1975年创办了微软公司。

其实所有人都是敏感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程度不一样而已。

高敏感不是错,而是你与众不同的天赋,不应该拿敏感来消耗自己。

高敏感的人,有3点独特优势
高度敏感人群,一出生便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可以比普通人更深入地感知和处理信息,并且拥有极强的洞察力与觉察能力。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性最特别的一个弱点,就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

高敏感的人就是如此,总是过多地关注别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忘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成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过多的否定自己,只会让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优势所在。

丹麦心理咨询师伊尔斯·桑德在《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中说:

“高敏感,是上天赐予你最好的礼物,要珍惜。”

1、有较强的同理心和共情力

“见你流泪,我亦悲伤”,是高敏感人群的特质。

高度敏感的人,往往都是多愁善感,同时也十分善解人意。

伊莱恩·阿伦研究发现,高敏感人士大脑内的共情区域明显比普通人更活跃。

共情的另一个名字叫“换位思考”,就是完全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考虑。

高敏感人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并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共情能力高于普通人。

因此,高敏感的人比较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和交到朋友。

2、有敏锐的洞察力

高度敏感人,拥有异于常人的发达神经系统,可以敏感地感知到事物细微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加工。

冯唐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曾做过一个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我得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5倍,可能天生就有分裂倾向。”

采访者骇然:“难道这就是传说中超强的敏感力?”

冯唐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创作热情,就来自于天生的敏锐思维。

很多创作人都是高敏感人,他们的感官更发达、觉察能力更强大。

敏锐的洞察力,是高敏感人群拥有的特权。

3、内心丰富,有创造力

《高度敏感的人》书中说,约有20%的人属于高敏感人士,并且他们其中的70%都很内向, 这是适合创新的一项特质。

梵高因为从小原生家庭的原因,性格非常孤僻而敏感。

他的一生都在孤独中度过,因为他出生的那天遇到上一个哥哥夭折,因此他的父母从未给过他爱,一生疾苦。

童年的阴影,导致了他高敏感的性格,但即便如此,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他高质量地创作了超过2000幅作品,其中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

高敏感的人,往往有着令人艳羡的创造力天赋。

?心理分析:公考第一因内向被拒

总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偏偏不愿去信,现在,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有些,突如其来的我们有点难以接受:日前有报道称,毕业于中国人大保险专业的黄红,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面试和总成绩排在青海保监局专业监管岗位第一,却被告知性格内向取消录用。黄红的老师胡波则称她不存在性格影响工作的问题。

我们且不说青海保监局“萝卜招聘”的嫌疑,黄红扮演的只是一个“陪衬”的角色这种悲摧的社会问题!仅仅是谈到内向问题,这就不得不提到性格的重要性,生活、工作中,性格也是一门优势,需要我们摒弃性格弱点,创造辉煌人生。但这并不能就说内向性格是不好的。

就内向的性格来说,内向的人也许结交不是很广泛,但他们在工作上却有着外向人无法企及的长处。美国MSNBC网站4月6日报道称, 一项研究发现,内向害羞大多与生俱来,而且,内向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成功。

研究发现,大约1/5的人拥有内向害羞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行为拘谨,甚至有点神经质。从儿时起,这些人就表现为慢热、爱哭、喜欢提不同寻常的问题、酷爱深思等。

负责该研究的专家发现,与 外向的人相比,内向害羞的人在处理视觉信息的时候,其大脑某些区域更加活跃,因此他们显得更注重细节。同时,在做决策时,他们愿意花大量时间思考,不喜欢闲扯其他的话题,更能专心致志地奔著一个目标努力,因此他们成功的几率也相应增大。

研究者还指出,内向害羞的人还应该克服一些自身的弱点,例如太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等,从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刚到新的公司上班,怎样克服害羞之感?

但凡到了新公司有害羞之感的,多是职场新人。

刚进入新的环境,本身不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都需要从头学起。这个时候的各种局促感和不适应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在同事面前感觉低人一等,在领导面前更是抬不起头来。
这种处于害羞状态,畏首畏尾的人,除了性格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对新环境和同事的不适应。这只是你自己的心态而已,与别人无关,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首先做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一个人的害羞表现与自身性格关系很大。
刚去单位,无论同事还是领导,都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在工作中是不受欢迎的。
可以针对性下手,找到与自己相投的一两个同事,主动跟他们交流,跟他们打熟了,可以由他们引导带动你打开新的环境和工作氛围。

刚进入新环境,更要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公司聚餐,同事间的邀请,部门活动等都要踊跃参加。这是打开工作中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很重要的入口。

其次就是在工作中的态度,要努力学习,按时上班,可以早去一会儿,提前帮同事们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你不会巧说,但你可以多做,多学习的业务知识。

多跟有经验和能力的同事主动交流,嘴巴甜一些,零碎杂事可以多做一些,从一些日常小事入手,才能找到突破口,只有自己做的一些事情让同事们喜欢和认可了,他们便会主动找你说话和沟通。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从沟通开始,只有保持经常身边的沟通,这样才能快速的融入这个新的人群体系中,因为你们只要熟悉,慢慢的才要有共同的话题,不然你会显得格格不入。

有一些新人人,刚进公司总觉得被欺负被孤立甚至不被认同,这个主要还是心态问题,刚进单位,都要从最底层做起,无论工作还是大事小事。

等你通过努力和隐忍打开了人际关系的大门,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学习机会,哪天你的能力能够在单位站住了脚,自身的任何负面情绪都会消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392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