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本身病变可引起牙痛,其他的疾病也可引起牙痛发作,如三叉神经痛、心绞痛等。出现牙痛病的病因病机为阳明积热上壅,阴虚火热上炎、湿聚热腐,或肾气不足,肾髓不充及先天禀赋薄弱和外伤直接伤及牙龈牙齿,或长期恣食辛辣厚味,过食甜食又食后不漱口,酸甘日蚀,日久积热,内外合邪,结于阳明之络,或素体阴虚又兼湿热内盛,虚火挟湿热上攻胃络,偶触风、寒、湿、热、虫、外伤而发。以寒热为纲,虚弱为本临床概为五型治疗每获效果。
寒热错杂型
此型牙痛临床特点为齿龈疼痛,得寒得热而牙痛程度无增重或减轻。处方以小续命汤化裁。方药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久煎)10克、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如口渴多饮、小便黄、舌红苔白或厚或微黄、脉数,则去人参用沙参,方中黄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长,则小续命汤中桂枝、白附子、麻黄用量各增至13克,而黄芩、人参用量减至6克。
胃火型
该型牙痛临床特点是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方用白虎汤化裁。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粳米10克。若大便燥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如便燥如羊屎则加大黄、黄连、黄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妇、幼及老年体弱者则减量或慎用。
风邪型
本型牙痛临床的特征是不畏冷热而齿龈痒痛,甚或难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数,方用归芎散化裁。方药组成:全当归35克、川芎15克、白僵蚕30克、蝉蜕30克、防风10克、薄荷(后下)10克、连翘10克;面白、唇白、舌淡红、脉沉者去川芎、连翘、薄荷,加黄芪50克;伴心悸怔忡则加阿胶30克。
肾虚型
该型牙痛的临床表现特点是自觉牙齿松动或觉增长而痛,或麻木不仁,小便清长或微黄,脉细或细数。方用知柏地黄汤化裁或七宝美髯丹化裁。方药组成:知母20克、黄柏(盐水炒)20克、山茱萸20克、山药20克、丹皮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熟地黄50克、补骨脂10克、制首乌30克、怀夕10克;腰膝酸软加菟丝子30克、杜仲(盐水炒)20克,口渴咽干加枸杞子30克。
龋齿型
龋齿型牙痛的特点是初期无症状,仅表现牙齿组织变白,继则逐渐变成黄褐色。后病变部位的牙齿组织变软脱失,坏成龋洞,常因食物进入龋洞受到刺激而疼痛。方用小续命汤化裁。偏寒者加细辛6克、偏热重者加石膏20克。并用2%硼酸漱口,早、中、晚各1次。
治疗牙痛病不但要抓住龈为胃之络,齿乃骨之余这两大生理联系,分清内外因,侧重运用温、清、补、泻、发散等法,还应重视经络受侵害致使牙痛。掌握正确的刷牙漱口方法,避免过多的糖、辛辣厚味的摄入及残留物对口腔牙齿的损害,养成良好的营养卫生习惯对该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牙周炎 3.1 牙周炎的临床表现 3.2 牙周炎的诊断 3.3 牙周炎的治疗 3.3.1 局部治疗 3.3.1.1 洁治术 3.3.1.2 牙周袋的处理 3.3.1.3 松牙固定 3.3.1.4 牙周脓肿的处理 3.3.2 全身药物治疗 4 中医·牙周炎 4.1 牙周炎的病因病机 4.1.1 风火 4.1.2 实火 4.1.3 虚火 4.2 牙周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4.2.1 风火牙痛 4.2.1.1 症状和体征 4.2.1.2 证候分析 4.2.1.3 针灸治疗 4.2.1.4 艾灸疗法 4.2.2 实火牙痛 4.2.2.1 症状和体征 4.2.2.2 证候分析 4.2.2.3 方药治疗 4.2.2.4 针灸治疗 4.2.2.5 艾灸疗法 4.2.3 虚火牙痛 4.2.3.1 症状和体征 4.2.3.2 证候分析 4.2.3.3 方药治疗 4.2.3.4 针灸治疗 4.2.3.5 艾灸疗法 4.2.4 肾阳虚 4.3 牙周炎的其他疗法 4.3.1 耳针疗法 4.3.2 电针疗法 4.3.3 艾灸对症治疗 4.3.3.1 口渴 4.3.3.2 牙齿松动 4.4 医案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牙周炎的穴位 2 治疗牙周炎的中成药 3 牙周炎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牙周炎 1 拼音 yá zhōu yán
2 英文参考 periodontitis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dental arthritis [朗道汉英字典]
Fauchard’s disease [朗道汉英字典]
gingivopericementitis [朗道汉英字典]
osteoperiostitis alveolodental [朗道汉英字典]
paradentitis [朗道汉英字典]
parodontitis [朗道汉英字典]
peridentitis [朗道汉英字典]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朗道汉英字典]
cementoperiost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pulsive gingiv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rodonto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西医·牙周炎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和破坏[1]。
2.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探诊深度大于3mm,袋底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可有牙周袋溢脓[1]。
3.牙槽骨吸收,X线片上可显示牙槽骨高度降低,呈水平或垂直吸收[1]。
4.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导致咀嚼无力[1]。
5.可伴发根分叉病变,牙周脓肿,牙龈退缩所导致的牙根面暴露、敏感、根面龋,食物嵌塞,口臭,咬合不适或咬合疼痛[1]。
6.往往有明显的菌斑、牙石及局部 *** 因素[1]。
要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签或牙间隙刷,以长期控制菌斑,保持口腔卫生[1]。
重度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伴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需辅助全身用药和局部药物治疗[1]。
3.3.1 局部治疗 牙周炎以局部治疗为主,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氯己定溶液局部冲洗[1]。
3.3.1.1 洁治术 针对局部 *** 因素,可作龈上洁治术(图1)或龈下刮治术,必要时调整咬合、消除食物嵌塞和纠正不良修复物等。
图1 牙石刮除术
3.3.1.2 牙周袋的处理 牙周袋溢脓时,可用1~3%过氧他氢液冲洗,袋内置10%碘合剂或螺旋霉素、灭滴灵等药膜。在去除局部因素后,浅袋可用碘酚液烧灼。较深的袋需作牙周手术,以消除牙周炎。牙周袋深达根尖、牙齿松动明显时可考虑拔除。
3.3.1.3 松牙固定 松牙固定,经治疗后,炎症虽已消除,但牙齿仍松动者,可作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牙周夹板以固定松动的牙齿。
3.3.1.4 牙周脓肿的处理 脓肿已局限时,可切开引流。牙周袋也应同时作冲洗、上药膜或碘甘油等。
3.3.2 全身药物治疗 重度牙周炎患者或伴有全身系统病的牙周炎患者可选用全身药物治疗[1]。
(1)甲硝唑:200~400mg,一日3次,连续服用5~7天[1]。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也可有头痛、眩晕等;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活动性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者禁用[1]。
(2)替硝唑:首日2g顿服,以后0.5g,一日2次;连续服用3~4天[1]。
不良反应:较甲硝唑少见,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也可有头痛、眩晕等[1]。
对替硝唑或吡咯类药物过敏者、有活动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者禁用[1]。12岁以下患者禁用[1]。
(3)阿莫西林:500mg,每6~8小时1次;连续服用7天[1]。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
青霉素过敏者禁用,阿莫西林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之间存在部分交叉过敏[1]。
(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00mg:28.5mg(7:1)]:457~914mg,每12小时1次[1]。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较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者、妊娠期妇女禁用[1]。
(5)红霉素:一日1~2g,分3~4次服用,口服[1]。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如腹泻、恶心、呕吐等。对大环内酯类药过敏者、妊娠期妇女禁用[1]。
(6)多西环素:口服首次剂量0.2g,以后0.1g,一日2次;10~14天为1个疗程[1]。
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1]。具有肝毒性和过敏反应,长期应用可导致真菌感染[1]。
有四环素类药物过敏史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1]。
小剂量多西环素用做调节宿主反应时:20mg,一日2次,3个月为1个疗程[1]。长期应用需注意控制真菌感染,并定期随访检查血常规以及肝功能[1]。
4 中医·牙周炎 针灸对牙周炎有较好的止痛效果[2]。
4.1.1 风火 风邪外袭经络,郁而化火,循经上犯而致牙痛[2]。
4.1.2 实火 大肠、胃腑积热,火郁阳明,循经上炎,发为牙痛[2]。
4.1.3 虚火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不足,不能上荣于齿,更合虚火上炎,引起牙痛[2]。
4.2.1 风火牙痛 4.2.1.1 症状和体征 牙痛剧烈,齿龈肿胀,兼形寒身热,苔薄白,脉浮数[2]。
牙龈红肿,牙齿疼痛,遇冷痛减,遇热痛甚,常伴有轻微发热恶风,口渴舌干[3]。
4.2.1.2 证候分析 风寒外客,郁而化火;或口腔不洁,垢秽蚀齿,风热引动伏邪,以致出现风火牙痛及表热证[2]。
4.2.1.3 针灸治疗 [2]
治法:疏风清热,止痛。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
处方:合谷、颊车、下关、外关、风池
随证配穴:咽喉痛者,加少商、商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手、足阳明相接,故取合谷、颊车、下关等阳明经穴通经止痛。配风池、外关疏风解表。
4.2.1.4 艾灸疗法 [3]
选穴:合谷、大椎、外关、颊车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痛止即止。
4.2.2 实火牙痛 4.2.2.1 症状和体征 牙痛甚剧,牙龈红肿,兼有口臭口渴、便秘,或有牙宣肿胀,连及腮颊,出血出脓等,苔黄,脉洪[2]。
牙齿疼痛剧烈,牙龈肿胀或渗脓血,肿胀可波及整个腮颊,可伴有头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身热汗出[3]。
4.2.2.2 证候分析 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故牙痛剧烈、牙龈红肿[2]。
火灼脉络,则出血[2]。
热伤肌膜,则化腐成脓[2]。
火热结聚,则牙宣肿胀、痛连腮颊[2]。
热伤津液,故口渴口臭、便秘[2]。
苔黄、脉洪,均为阳明腑热之象[2]。
4.2.2.3 方药治疗 宜清胃泻火,用清胃汤加减。
4.2.2.4 针灸治疗 [2]
治法:清胃泻热,止痛。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太阳。梦魇者,加厉兑。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颊车、下关、合谷皆属于阳明经,通经止痛。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荥穴,清热泻火止痛。
4.2.2.5 艾灸疗法 [3]
选穴:内庭、大迎、胃俞、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以穴位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可配合放血疗法,痛止即止。
4.2.3 虚火牙痛 4.2.3.1 症状和体征 牙痛隐隐,时作时止,常在夜晚加重,或呈慢性轻微疼痛,齿龈微肿微红,齿根松动,咀嚼无力,口不臭,可兼头晕耳鸣、腰酸等症,舌红,脉细或细数[2]。
牙齿隐痛,牙龈微红肿,日久则出现萎缩,牙齿松动,午后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口渴但不欲饮[3]。
4.2.3.2 证候分析 肾阴虚,虚火上炎,结聚齿龈,故隐痛微痛、牙龈红肿[2]。
火烁齿龈,又失濡养,龈痿骨松,故齿根松动[2]。
齿龈不坚,则咀嚼无力[2]。
因以肾阴虚为主,故有头晕耳鸣、腰酸乏力等[2]。
4.2.3.3 方药治疗 宜滋阴补肾,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4.2.3.4 针灸治疗 [2]
治法:滋阴补肾,降火止痛。以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太溪、合谷、颊车、下关、行间
随证配穴:伴有腰痛者,加肾俞。头痛眩晕者,加涌泉。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太溪针用补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合谷、颊车、下关皆属于阳明经,是治疗牙痛的效穴。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用以清热降火。
4.2.3.5 艾灸疗法 [3]
选穴:照海、太溪、行间、颊车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痛止即止。
4.2.4 肾阳虚 肾阳虚型:宜温补肾阳,用附桂地黄丸加减。
4.3.2 电针疗法 颊车、下关、合谷。先行毫针刺,得气后用脉冲电流,选用密波,通电20~30min。每日1~2次,直至缓解为止[2]。
4.3.3 艾灸对症治疗 常伴有口渴,牙齿松动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3]:
4.3.3.1 口渴 选穴:三阴交
灸法:艾条温和灸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4.3.3.2 牙齿松动 选穴:阴陵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孙某某,女,34岁,工人。牙齿疼痛4天,咀嚼时加重,晨起痛缓,午后加重,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为胃火牙痛。拟清热泻火止痛法,取左侧内庭、行间及右侧大迎、下关穴,每穴雀啄灸10分钟,灸完痛止,2个月随访未复发。[3]
5
所谓牙龈肿痛,实即牙齿根部痛,而且其周围齿肉肿胀,故称牙龈肿痛,也叫牙肉肿痛。牙肉肿痛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普通的牙龈发炎,吃一点普通的消炎药就可以了,比如甲硝唑片、替硝唑片都可以,如果是蛀牙引起的牙肉肿痛,你最是到医院去看一下。 上火会导致牙肉肿痛 天气非常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本来就很容易感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将病菌带到全身,引发牙肉肿痛、流鼻血、干咳、喉咙发炎等症状。 注意不要吃太多易上火的煎炒油炸的东西,喝点凉茶。 另外这是从别人的最佳答案中节选过来的哦!~~楼主看看吧,呵呵!~~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不一,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蛀齿等,故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一、胃火上盛:症见牙龈肿痛,患侧面颊肿胀,甚则不能嚼食,局部灼热,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治宜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减。石膏25,黄连10,生地15,丹皮6,升麻10,淮牛膝15,大黄6,赤芍10,知母10,刁竹10,痛甚者可加白芷10。若牙质过敏,每触热辣即痛者也同此治。 二、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齿龈微肿、微红,隐痛绵绵,齿摇不固,或兼有牙血,余无特殊。治宜滋阴降火、补肾固齿。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25,女贞15,萸肉10,淮山15,淮牛膝10,泽泻10,骨碎补10,细辛3。若牙龈红肿较甚,则可加知母10,黄柏6。 三、风寒牙痛:症见突然发作,痛连头额、两侧,势如电掣,牙龈不红不肿。其中,若痛有游走,痛如电掣,连及头额、两颊者,是为风痛。若吸触冷气冷物即痛,部位固定者,是为寒痛。治以祛风、散寒、镇痛。寒痛为主者用当归10,细辛6,川芎10,白芷10,川椒5,只壳10,桔梗6,甘草6。风痛为主者用桂枝6,防风6,白芥子10,桔梗10,苏叶6,细辛3,刁竹6,白芍10,甘草5。不论风痛或寒痛,均可用细辛、白芷、苍耳子、甘草各10克,煎水含漱,日多次。 四、龋齿牙痛:蛀齿引起的牙痛也很多见,单纯内服药物,疗效一般较差,宜结合局部处理为佳。内服方用定痛散,当归10,生地12,细辛6,白芷10,连翘10,苦参10,川椒5,黄连10,乌梅10,桔梗6,甘草6。外用川椒、胡椒、五倍子各5克,冰片0.5克,共研为细末,用消毒药棉裹药末少许,放入龋齿洞内,流涎出后,痛可停止。也可用牙痛一粒丸一粒塞入洞内,可得同样效果。 齿痛的预防:平时注意口腔清洁,勤刷牙、勤漱口;早晚各叩齿10分钟;善待牙齿,勿咬过于坚硬之物,避免牙齿与牙龈损伤;牙齿一旦出了问题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单位诊治。 冬天气候寒冷,牙齿容易过敏酸痛,尤其是牙齿有磨耗和牙颈部有楔状缺损的中老年人,吃苹果、葡萄、橘子和糖果等甜酸食物就会引起牙齿酸痛,有的痛得不敢进食。对付这种过敏牙痛可用以下方法防治: 一、用温水刷牙、温茶水漱口:因为牙髓神经对温度比较敏感,尤其是患有牙齿磨损,牙本质暴露的牙齿,一遇冷刺激就可引起牙痛,而温水对牙齿来说是一种天然的保护剂,可防治过敏性牙痛;茶水含氟,常用温热茶水含漱,可护齿防龋治牙痛。 二、进食宜温热,勿吃过酸过甜的食品,因为牙齿最适宜在35℃?D36℃的口腔温度以及PH值为6.8左右的弱酸性环境中进行新陈代谢,若吃过冷、过热温差很大的饮食或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品,都会引起牙痛。 三、常用脱敏或防酸牙膏刷牙。这两种牙膏中含有氟,而氟可阻止牙齿在酸性环境中脱磷脱钙,有抗酸、防龄、止酸痛之功效。 四、用大蒜头磨擦止痛:有较严重磨损的牙齿,并有明确的酸痛区者,可用生大蒜头反复磨擦敏感区,每天1?D2次,每次1?D2分钟,1?D2周后酸痛就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五、吃酸性食物如醋、酸奶或带酸味的水果后,如出现牙齿酸痛,即可用核桃仁放在嘴里咀嚼,因为核桃仁为碱性食品,慢慢咀嚼可中和牙面上的酸性物质,牙齿就不会酸痛了。南京军区总医院寿柏泉 一、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 2、发现蛀牙,及时治疗。 3、睡前不宜吃糖、饼干等淀粉之类的食物。 4、宜多吃清胃火及清肝火的食物,如南瓜、西瓜、荸荠、芹菜、萝卡等。 5、忌酒及热性动火食品。 6、脾气急躁,容易动怒会诱发牙痛,故宜心胸豁达,情绪宁静。 7、保持大便通畅,勿使粪毒上攻。 8、勿吃过硬食物,少吃过酸、过冷、过热食物。 二、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寿堂牙痛安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 (2)灭滴灵片,每次0.2克,每日3次。 (3)牛黄解毒丸,每次3片,每日3次。本方有通便泻火作用。 (4)补肾固齿丸,每次4克,每日2次。用于年老牙松、隐隐疼痛者,宜久服。 2、验方自疗法 (1)徐长卿12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1剂。 (2)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五倍子15克,煎浓汁含漱。 (4)赫石、生石膏、生地黄各30克、麦冬12克、川牛膝20克、知母9克,水煎,每日3次,每日1剂。 (5)葱白1根、白矾15克,将上药共捣烂,置于牙痛处,每隔5小时换1次。本方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包括实火牙痛、虚火牙痛、龋齿牙痛等,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炎等疾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症状。 (6)老蒜2瓣、轻粉5克。二者捣烂贴经渠穴,用小蚌壳盖住,或以他物盖上亦可,捆好,少时觉微辣揭下,内起一泡,用针挑破,流净黄水即愈。经渠穴在两手大拇指根上,脉下小窝处。 (7)生姜6克、大蒜6克、茶叶12克、威灵仙12克,将药物捣烂,调拌麻油、蛋清,外敷贴合谷穴、涌泉穴。本方主治虚火上炎、肾阴虚之牙痛。 (8)独头蒜2-3只,将蒜去皮,放火炉上煨熟,趁热切开熨汤痛处,蒜凉再换,连续多次。本方用治牙齿疼痛,具有灭菌、解毒之功效。 3、饮食自疗法 (1)绿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饮汤,每日2次,每日1剂。 (2)猪腰子1只、食盐少许、骨碎补15克,水煮食肉饮汤,每日1剂。用于肾亏牙浮、牙隐痛,劳累后易发者。 (3)红糖适量,荞麦根一把,水煎,分数次服。用于治小儿牙痛。 (4)猪肉适量、水芹鲜根30克,水煎,分数次服。 (5)鲜姜100克、丝瓜500克,将鲜丝瓜洗净,切段,鲜姜洗净,切片。二叶加水共煎煮3小时。每日饮汤2次。本方用治牙龈肿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4、外治自疗法 (1)云南白药粉加热水调成稀糊状,直接涂在龋洞和牙龈上即可。 (2)取六神丸数粒,置于龋洞中,咬紧即可止痛。 (3)切一片生姜咬在痛处,必要时重复使用,即可止痛。 (4)樟脑、冰片适量,共研成细末,放于牙痛处,并令病人吸气即可止痛。 (5)荔枝10只,在其肉内填入少许食盐,用火煨干后研末,擦痛处即可。 (6)取陈醋120克、花椒30克、熬10分钟,待湿后后含在口中3-5分钟吐出(切勿吞下),可止牙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症状 6 辨证分型 6.1 恶露不下·寒凝血瘀证 6.2 恶露不下·气滞血瘀证 6.3 恶露不下·气血两虚证 7 辨证论治 8 针灸治疗 8.1 体针 8.2 耳针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恶露不下的穴位 2 治疗恶露不下的方剂 3 治疗恶露不下的中成药 4 恶露不下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恶露不下 1 拼音 è lù bú xià
2 英文参考 lochiosche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lochiosta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恶露不下(lochioschesis[1])为病证名[2]。是指以分娩后恶露蓄积胞中,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小腹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4 病因病机 多因产后外感受寒凉或内伤生冷,寒邪乘虚侵袭胞脉,瘀阻冲任[3]。或因气血虚弱,产后益虚无血可下所致[3]。
多由气滞血瘀,恶露难下,或失血太多,无血以行而致[2]。
5 症状 产后恶露滞留不下或排出很少而言[2][3]。
气滞者,兼见小腹胀满作痛,胸胁胀满等症;血瘀者,兼见小腹疼痛拒按,痛处有包块等症;血虚者,兼见面色苍白,神疲畏寒,心悸头晕等症[2]。
6 辨证分型
7 辨证论治 寒袭胞脉者,兼有小腹胀满,刺痛无时,治宜散寒活血化瘀,生化汤加减[3]。
中气虚弱者,兼见小腹乍痛乍止,或绵绵作痛,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炮姜、肉桂[3]。
血虚者,兼见面色苍白,神疲畏寒,心悸头晕等症[5]。
8 针灸治疗
9
中医口臭辩证施治分型
1.脾胃蕴热:多食辛辣厚味,宿食停滞,兼有牙宣、口疮、或温热病,火气上蒸,舌红苔腻,脉浮,眼肿滋脓,口臭有腐气,宜消食导滞,用积实导滞丸。
2.心胆积热:口气热臭兼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脉滑;去口臭以五香丸、鸡舌香丸及草豆范丸等治之。
3.肺热壅盛:肺热口臭,口中如胶,口干口渴,小便多,用地骨皮丸。膏粱多饮,劳心过度,肺金有伤,以致气出腥臭,涕唾稠粘,咽隘不利,口苦干燥,以加减泻白散主之。
4.肾虚热:口臭,牙龈赤烂,牙齿松动,牙缝出血,腿膝疾软,脉细数,用六味地黄丸。
劳郁:因愿不遂,忧思过度;或劳逸过度,无所事事损伤脾气,致运化失健,水湿内停,湿浊内生,浊气上升,出于口而至臭。表现为口臭、纳呆、乏力、大便溏等,需补脾益气。
中医药物治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7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牙痛与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