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腮腺炎的初期症状主要为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大化脓性腮腺炎,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炎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感染,可使腺体组织坏死,扩散到整个腮腺组织并向周围组织扩散。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增高。全身反应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和病人机体的情况。
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病原菌不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要予以鉴别。后者主要为儿童,有接触史,多为双侧,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但在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增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淀粉酶增高。流行性腮腺炎一般有终身免疫力。
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或大手术后的病员。 正常时,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经腮腺导管排入口腔,有帮助消化及冲洗自洁作用。重病及消耗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后期或胸、腹部大手术后的病员,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致病菌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外,外伤或周围组织炎症的扩展,涎石、疤痕挛缩等影响唾液排除,亦可引起本病。
化脓性腮腺炎主要是逆行感染,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其发病的重要环节。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必要时应做牙周洁治术。一些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患者在进行大手术后,特别是腹腔手术,涎腺可发生反射性功能降低或停止。医生应该想到患者有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可能性,并加强手术前后处理,维持患者正常出入量及体液平衡,纠正机体缺水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发生。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有试用干扰素者似有疗效。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等时可考虑短期使用。
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
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并发症按病情处理。
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菧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生的功效。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 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存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分钟即失去活力。-65℃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 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指标,V抗体有 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发病机理】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为世界各地常见的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地区以春、冬季最多,夏季较少,但也可发生流行。在热带无季节性差异。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国外文献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7~8年有周期大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美国1967年12月开始逐步扩大腮腺炎疫苗预防工作以来发病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980年规定除有禁忌症,否则所有易感小儿、少年、成人都需免疫预防。但美国1986、1987流腮年发率与前5年平均发病率相比增加了3倍,1989年又规定4~6岁小儿加强免疫。但近十年多来我国流腮持续稳定上升。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传染病门诊1982年1月至1993年12月十二年期间的流肋病例共计38,517例,其中因病重(如体温高,热程长等)或并发症住院者1763例。该资料并发现流行高峰持续1~3年后有一年的低谷,而后迅速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高峰期的规律。12年中共有3次。本病全年发病,4~7月为流行高峰。
【临床表现】
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十多年来我国流腮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占门诊患儿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肿大。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特征性一侧首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程,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而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
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而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著。
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腮腺炎分几种类型: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单侧腮腺受累,腮腺区轻微疼痛,肿大,压痛,腮腺导管口轻度红肿疼痛,有脓液流出。严重者疼痛加剧,出现持续性疼痛或跳痛,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更明显,耳垂被上抬,触痛明显,全身症状明显,体温可高达40度以上
2、流行性腮腺炎:大多发生于5~15岁儿童常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生,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导管口无红肿,唾液清亮无脓液
3、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腮腺反复肿胀,轻度水肿,皮肤潮红,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
4、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由于腮腺导管口黏膜被咬伤,瘢痕愈合后引起导管口狭窄,或由于导管结石引起。每次进食都肿胀,有时早晨起来腮腺区发胀,自己稍加按摩后有咸味液体流出。
你的症状描述过于简单,不能下结论,需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需要做B超,腮腺造影等来诊断。还有肿了有很多因素,可能由于牙齿引起,可能由于皮肤黏膜引起,也可能由于颌骨引起,还有就是腺体引起。因此建议你去医院检查。
1.针对发病原因纠正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液平衡。必要时输入复方氨基酸等以提高肌体抵抗力。
2.选用有效抗生素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适量头孢霉素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性分泌无作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
3.其他保守治疗炎症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如意金黄散,引用酸性饮料或口含维生素C片或口服1%毛果芸香碱3~5滴(2~3mg)恩,每天2~3次,可增加唾液分泌。温热的硼酸、碳酸氢纳溶液等消毒漱口剂也有助于炎症的控制。
4.切开引流以发展至花农时,必须切开引流。其特征是: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踌躇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切开引流的方法:局部浸润麻醉。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咬肌筋膜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的脓腔中引流脓液。因常为多发性脓肿,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冲洗后安橡皮引流条,以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腮腺炎又称流行性腮腺炎,多见于5~10岁的儿童,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最为多见,主要通过飞沫及病人接触传染。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如果小儿患了腮腺炎,体内产生了抗体,可获得终生免疫。
药物治疗
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用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说腮腺炎得过一次,人就会产生永久性的抗体,不可能在得二次或几次以上。
腮腺炎单方治疗
1.青黛3~5g,紫金锭一片(研末)加醋调成稀糊状涂患处,干后再涂,约一日6~8次,涂至疼痛减轻,约4~5日。
2.以靛青或嫩柳叶膏敷局部,每日1~2次至消肿。
3.10ml食醋于砚台内用香墨磨成黑汁,以毛笔涂肿处,每日3~4次,共2~5日。
4.鲜天花粉、车前草各50g洗净捣烂加少许食盐敷患处,每日1~2次、共2~5日。
5.鲜仙人掌除去表面绒毛茫刺洗净捣烂敷之,每日2次,共4~6日。
6.冰片粉加冷米汤半匙调匀敷之,每日2~4次,共1~3日。
7.六神丸5~10粒以食醋或白酒调敷,每日2次,共2~4日。
8.黄柏粉与生石膏以3:7比例混匀后,用醋或酒调敷,每日1次,共2~3日。
9.榆、桃、柳、桑、槐于春天发芽时采枝混合煎煮两次,把两次煎汁一起浓缩成膏,敷局部,每日1次,共3~4日。
10.赤小豆50~70粒捣成粉,以温水或鸡蛋清或蜂蜜调糊,摊布上贴敷患处,每日1~2次,共2~4日。
11.鲜蓍草30~60g,分2~3次捣烂取汁加冷开水口服,渣加少许盐敷患处。
12.明矾50g,雄黄45g,冰片3~5g研成细末密封存用,取3~5g以75%酒精调敷患处,每日2~3次,共1~3日。
13.以醋将纱布浸湿,敷患处,30分钟至1小时,每日2次,共2~3日。
14.鲜鱼腥草连根洗净捣烂敷患处,每日2次,共2~4日。
15.如意金黄散以醋调成糊状,每日1次敷至肿消。
16.以金不摸根块捣烂外敷,及注射液(每m1含8g生药)每天1次肌注至消肿,认为疗效显著。
针灸治疗
针灸穴位耳针:
(一) 取穴:主穴:屏尖、面颊。配穴:肾上腺、胃、胰胆、对屏尖。
(二) 治法:主穴屏尖每次必取,如效不显可酌加1~2个配穴。屏尖穴针法,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挟持耳屏,拇指指切耳屏尖上缘,右手持30号1寸长不锈钢毫针垂直刺入,深度以不刺透屏尖穴内侧皮肤为度,捻转得气后急速出针。余穴采用捻入法进针,留针60~120分钟,每30分钟运针1次,反复运针2次后起针。每次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每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
拔罐:
(一) 取穴:主穴:身柱、阿是穴。
(二) 治法:共有二种拔罐法,宜任选一种。
一为刺络拔罐之法,先令患儿取正坐位,以1~1.5寸30号毫针刺入阿是穴,深约0.8~1寸,得气后用捻转泻法,行针半分钟后即取针,用消毒棉球轻压不使流血。接着嘱患儿伏卧,在身柱穴常规消毒后,用小三棱针点刺,一点即出,随之以双拇指挤压针孔,出血一滴。根据年龄大小,选择合适口径的罐具,以架火法(即用青霉素瓶盖,倒置于穴上,上放一个浸有95%酒精的半干棉球,点燃),或真空拔罐器在身柱穴上吸拔。留罐7~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日治疗一次,不计疗程。
另一为水罐法:令患儿正坐。在小型抽吸罐内装上半瓶左右温水,口朝上,倒扣于阿是穴。接紧罐具,嘱患儿缓慢仰卧,使罐具恢复口朝下的位置、然后将装上4或5号针头的注射器,插入罐内,抽去空气,使罐具吸附穴区,令温水充分接触皮肤。如患儿局部肿胀面积较大,可同时吸拔2~3个。留罐约15分钟左右。取罐时,以注射器将空气推入罐内,罐口朝上取下。每日吸拔1~2次,不计疗程。
刺血:
(一) 取穴:主穴:少商、关冲、少泽。配穴:大敦、合谷、关元、大椎。
(二) 治法:主穴每次取1~2穴,少商每次必取,配穴据症而取,头痛加合谷,发热不退加大椎,并发睾丸炎加关元、大敦。取准穴后,用消毒三棱针(或28号0.5寸毫针)在主穴上点刺,并挤压出血3~6滴。双侧肿大取双侧,单侧肿大取一侧。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配穴大椎、大敦穴亦依上法点刺,合谷、关元以28~30号毫针刺,得气后施泻法或平补平泻不留针。轻者隔日施治1次,重者每日1次,对5日以上腮部肿胀不消者,外敷锡类散膏,淋巴结肿大者外贴紫金锭膏,具体方法为:将锡类散或紫金锭0.1~0.2克,倒在3~5厘米见方的胶布上,滴入食醋1~2滴,均匀涂于胶布中央,贴于患处,隔日1次。
三、小儿患腮腺炎要留神并发症
腮腺炎虽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但对腮腺炎并发症,父母可不能疏忽大意。
●并发症之腮腺炎脑炎
一般出现在腮腺肿胀前6天或肿胀后2周内,表现为高热不退、头痛明显、反复呕吐、颈部发硬、嗜睡等脑膜刺激性症状。腮腺炎脑炎大多预后情况较好,一般在10天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很少留下后遗症。
●并发症之睾丸炎或卵巢炎
年龄大一些的患儿,大多发生在腮腺肿胀后的1周左右,发生睾丸炎或卵巢炎。睾丸炎表现为高热、寒战、恶心、呕吐、腹痛,一边或两边睾丸肿胀并伴有疼痛,病后睾丸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如果只是一侧睾丸炎,不一定会使日后的生育受影响,若是两侧睾丸炎则可能会妨碍今后的生育。睾丸以一侧受累居多,所以很少引起不育症;卵巢炎很少见,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和阴道分泌物增多。
四、如何护理患腮腺炎的宝宝
隔离:一旦发现孩子患了流行性腮腺炎,首先要立即与健康人分开居住,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病发期间至腮腺消肿之前不要去幼儿园或是学校,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病儿要卧床休息,不可过于劳累。
饮食: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给病儿吃易咀嚼和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以减轻孩子吞咽的困难。要多喝开水,以利于身体内毒素的排出。
消毒:小儿患腮腺炎后,其所有饮食用具要与其他人分开,并进行定时煮沸消毒。病儿的衣服、被褥等物品,在生病期间可拿到室外曝晒,脸盆、毛巾、手绢等物,每天需用开水烫1~2次。
降低体温:定时给孩子测量体温,必要时,可以采取降温措施。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减轻疼痛:在腮肿的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炎症充血的程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亦可用如意金黄散调茶水或食醋敷于患处,保持局部药物湿润,以发挥药效,防止干裂引起疼痛。如果男孩的睾丸疼痛,可以用绷带把阴囊托起,以减轻疼痛。
保持孩子口腔卫生:要孩子经常用温盐水漱口。
局部热敷:用包了毛巾的热水袋给孩子在患处热敷,可以减轻孩子患处的疼痛。
病情观察:脑膜炎多于腮腺肿大后1周左右发生,患儿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或惊厥。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应立即送往医院。
五、如何预防腮腺炎
1、接种疫苗。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或腮腺炎疫苗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接种腮腺炎疫苗可产生高达95%的抗体。但由于腮腺炎疫苗是属于第二类疫苗的范围,需要父母带孩子自愿、自费去接种,于是会被有些父母忽视。专家强调,儿童是这种病的易感人群,所以凡是年龄在8个月以上的儿童(从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或5年内未接种过腮腺炎疫苗的人),特别是5~9岁的儿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该去接种腮腺炎疫苗。
但如果孩子有急、慢性感染症状,或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是不宜接种腮腺炎疫苗的,而对鸡蛋过敏的孩子也属于不适宜人群。
2、小儿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最为多见,甚至在局部地区出现小的流行。因此,在每年的冬春季节,一些托幼机构及学校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时通风,让孩子们饮用菊花水,或板蓝根冲剂等,一旦发现病人应及时隔离,可让孩子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3至5天,同时避免让孩子跟患儿接触和相互使用物品。
3、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告诉孩子不要与患病者密切接触。
4、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家里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流行期间不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
5、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六、患腮腺炎宝宝的饮食调理法
因为痄腮使宝贝张口出现疼痛,因此宝贝食欲差,为了促进宝贝尽快痊愈,妈妈要给宝宝的饮食进行精心调理,才能使宝宝好得更快。
多吃流食、多喝水
多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稀粥、软饭、软面条、水果泥或水果汁等;多饮温开水、淡盐水,保证充足的水分,以促进腮腺管管口炎症的消退。
不可吃酸性食物和饮料
腮腺有炎症时,进食酸性食物时会增加腮腺的分泌,使疼痛加剧。因此,忌进食酸性食物和饮料。
不可吃发物、刺激物、硬物
忌吃鱼、虾、蟹等发物;忌吃辛辣、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忌吃不易咀嚼碎的食物。
吃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
有些食物具有清热解毒功能,如绿豆汤、藕粉、白菜汤、萝卜汤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69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颌面部淋巴结炎
下一篇: 周围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