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外耳道异物的手术方法

祝由网 2023-12-17 11:05:17

外耳道异物的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

1、动物性异物如昆虫等,可于耳道内先滴入1%可卡因溶液或乙醚、油类溶液(如4%硼酸甘油),待小虫窒息后,再用镊子直接取出。或用耳道冲洗器以消毒水自耳道后上壁向深部冲洗,使液体在异物与鼓膜间产生一定压力,迫使异物冲出。

2、植物性异物如豆类、玉米等,可用精细的异物小钩子与耳道壁空隙内伸入到异物的后方将异物钩出,或用小麦粒钳抓住异物左右或上下二个方向取出。

3、非生物性异物如珠子、小玻璃球等,选用刊登异物形状的钳或钩取出。如异物过大,不能取出时,可作耳内切口取出。

4、耵聍一般用耵聍钩取出。过硬的耵聍,可用3%苏打液滴入,每日4-5次,3d后待耵聍软化后,再用耵聍钩取出或以耳道冲洗器洗出。

注意事项

1、冲洗时一定要将液体注向外耳道后上壁,以迫使异物冲出。如有中耳炎者不宜用此法。

2、用异物钳或异物钩时,自空隙处伸入,注意避免损伤耳道皮肤及鼓膜,并要当心勿使异物被推入深处。

3、如外耳道已有炎症者,应先加处理。

术后处理

取出异物或耵聍后,须检查耳道及鼓膜,如有损伤,需加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小孩子异物入耳的处理方法是什么呢?

1、让孩子把头歪向一侧,患耳向下,让异物滚出来。

2、如果是小虫入耳,可向耳内滴几滴温水,使小虫浮出来。

3、如果在家里不能排除异物,要尽快去医院检查,千万不要自己试着用镊子或耳挖勺取。

外耳道异物,中医病名。是指异物不慎进入外耳道所致损伤性疾病。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时所遗留。亦见于虫类侵入而造成。

外耳道异物,即异物误入耳内引起的疾病,导致耳内有耳鸣、耳痛、瘙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症状。此病症多见于儿童,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的看护,避免一些外来物质进入耳朵。分三类:非生物类,如石子、小玩具等;植物类,如豆类、种籽等;动物类,如飞虫、蟑螂等。

动物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耳鸣及眩晕,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异物较大或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阻塞耳道,可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压迫较甚者可致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疼痛较剧。

耳朵里面进去了异物应该怎么办?如何急救?

耳内异物,绝大多数为外耳道异物。常见于儿童,因小儿喜将小物塞于耳内。成人则多是挖耳、外伤及昆虫侵入所致,也见于医源性遗留的小纱条、棉球等。外耳道异物种类繁多,可分为动物性(如昆虫、水蛭等)、植物性(如豆类、麦粒等)和非生物性(如小玩具、石子等)三类。

  因异物的种类、大小、形状、位置、停留时间等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耳痛、出血、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反射性咳嗽等。由于刺激性异物或者浸泡存留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诱发外耳道炎、中耳炎等,异物刺伤及动物昆虫的钻咬爬行亦可造成鼓膜穿孔。分泌物或耵聍包裹后会对诊断造成困难。

  异物取出的方法应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患者耳道宽度和弯曲与狭窄的程度,是否并发感染于渗出,异物的大小、形状与性质等,对于异物取出的难易程度都是决定性因素。

  (1)非生物性异物,可尝试患耳向下单脚跳动几次,无法取出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水进入耳中,可按上法跳动或以干净棉签轻轻探入耳中,将水分吸干。

  (2)动物、昆虫异物,应先用食用油、2%丁卡因、75%乙醇、对皮肤无毒性的杀虫剂将其淹毙或麻醉后用镊子钳出、冲洗排出;对小飞虫活体入耳,也可试用暗室中限制性光亮(如电筒)诱出。

  (3)光滑之异物,禁用钳子钳取,以防愈钳愈深,有伤及鼓膜的危险。可用异物钩、小刮匙沿缝隙越过异物将其勾出;塑料小球等圆形光滑异物与耳道结合紧密者,也可尝试用小塑料管或医用棉签蘸取少许502胶水,与异物接触保持不动,待粘牢固后顺外耳道生理曲度缓缓取出,需要注意:胶水避免蘸取过多、禁止碰到耳道皮肤,异物黏结面应提前处理干燥;个体小且无嵌顿的金属异物也可尝试应用眼科电磁铁吸取。

  (4)对于泡胀的植物性异物可先用95%乙醇滴入,先行脱水缩小后取出。易碎异物可分次取出。

  (5)如外耳道继发感染较重,宜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或取出后积极治疗外耳道炎。

  (6)钳取异物时,患者头部必须绝对固定,以免损伤耳道和鼓膜;对于不合作的幼儿、异物嵌顿在外耳道深部不能取出者,可局麻或全麻后,直接取出或经耳后切口,除去外耳道部分骨质后取出。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耳内异物,冲洗法是不能用的。比如,植物性异物(如豆类),以防受潮膨胀;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尖锐多角异物;石灰等遇水发生化学反应者。另外冲洗应用温盐水,且水不可直接冲击鼓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5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