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药物中毒性耳聋治疗与康复

佚名 2023-12-17 10:05:44

药物中毒性耳聋治疗与康复

药物中毒性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常用耳毒性药物的种类:

1、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托布霉素、洁霉素等。

2、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卷曲霉素、春雷霉素、里杜霉素、巴龙霉素、尼泰霉素、多粘菌素B等。

3、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非那西汀、APC、保泰松等。

4、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汞撒利等。

5、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来霉素、氨甲嘌呤等。

6、中药:乌头碱、重金属盐(汞、铅、砷等)。

7、其他:奎宁、氯奎、心得安、肼笨达嗪、胰岛素、碘酒、洗必泰等。

药物中毒性聋的临床表现:

药物中毒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不同药物致聋各有其特点,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致聋表现为早先出现4kHz以上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此外,该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

药物中毒性聋的治疗与康复:

耳药物中毒重在预防,应严格掌握各种耳中毒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对有家族中毒史和肾炎患者,应忌用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对婴儿、老人、孕妇、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忌用耳毒性药物。避免利尿剂、抗癌药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联合使用。在应用耳毒性抗生素治病时,定期复查听力,一旦病情许可,应立即停药。治疗应早期进行,以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ATP、辅酶A、高压氧等,中药苍术、生地、枸杞等对内耳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轻度中毒者,听力多可恢复,对于中毒时间较久的耳聋,一般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可选配适宜的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人后进行听觉语言康复。

怎样预防药物致聋?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新增的聋儿中,有近半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加强儿童的听力保健,谨慎使用一些以氨基糖甙类药物为代表的耳毒性药物,以免因药物使用不当造成儿童听力损伤。

引起耳聋的原因很多,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等。有关数据显示,在0~14岁听力言语残疾儿童致残的原因和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原因不详的占27.79%,中耳炎占17.47%,高烧疾病占12.97%,药物中毒占11.92%,家庭遗传占9.08%,发育畸形占6.95%,妊娠期疾病占2.8%,地方病、产钳外伤、噪音等均占不到1%。

可见,耳毒性药物已成为造成儿童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以及部分抗肿瘤的药物和利尿剂等均对耳朵有毒副作用,可能引起耳聋等听觉疾病。由于儿童用药时剂量、浓度都与成人不同,所以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用药,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非用不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掌握耳毒性药物的使用,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用药的种类、剂量、时间和途径。在使用耳毒性药物之前及过程中,对药物的峰谷浓度及听力进行监测也是必要的,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

儿童药源性耳聋常为双侧性、永久性损害。特别是幼儿,由于不会诉说或表达不准确,待家长发现时,语言发育已经受损害,不仅致聋而且致哑,给儿童、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儿童药源性耳聋重在预防,要防止滥用对位听神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绝不能将这类药物作为预防性用药,同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研究表明,药源性耳聋听力损害的程度和发生率与用药剂量及疗程大致成正比,两种或多种耳毒性药物联合应用时,发生损害的几率增高。给药途径的选择也很重要,椎管内给药的危害性最大,其次为静脉给药、肌肉给药和皮肤损伤后表面给药,口服相对安全,因而能口服时不要肌注或静滴。作为医务人员,在给儿童使用具有可疑耳毒性的药物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家庭中有药物耳聋史,特别是属于母系遗传者更应谨慎,尽量不用。

为了防止和减少耳毒性反应,在临床应用可疑耳毒性药物时,医务人员和家长在用药期间要密切配合,注意观察,并进行听力监测,有条件时应定期进行血药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药物中毒性耳聋的治疗一般是比较困难的,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对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早期积极治疗可收到一定效果。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过程中进行监测,发现有听力下降迹象时,早期使用维生素A25000U、维生素B类、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这些药物均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维生素A还可促进神经上皮的生长,经上述治疗,听力多可保持稳定,不再继续下降。

婴幼儿患病机会多,有时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剂量偏大,加上患儿体弱,发生耳毒性药物中毒的机会多于成人。小儿耳聋自己不会诉说,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及早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有时可加激素治疗。对于婴幼儿更应积极治疗,因为他们处于生长发育期,治愈的希望更大。

对于使用常规剂量氨基甙类抗生素耳中毒听力进行性下降者,要给予维生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持续用药3~6个月,6个月后用药间隔加长,直到听力稳定为止。对于积累型中毒者,一般仅有高频听力损失,症状比较轻,用药治疗后,有的患者可有部分恢复。中草药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黄精、苍术、骨碎补、枸杞子、桑椹、黄芪、女贞子、丹参等。

近年研究认为,损伤的耳蜗生理功能有可能恢复,药物可从内耳的淋巴液及耳蜗细胞上的通道排泄,耳蜗毛细胞的亚微结构可以修复,血管纹具有可逆性变化,毛细胞有望再生。这一发现为药物中毒性聋的治疗展示了美好前景。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和听力趋于稳定的耳聋患者,应积极进行听力言语康复,这对小儿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避免因聋致哑。

目前效果肯定的康复措施主要有3种。一个是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另一个是植入人工耳蜗。通过人工耳蜗植入,可将患者听力提高到接近正常人水平,从而为学习语言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对无能力植入人工耳蜗的极重度聋人,可通过配戴听觉替代装置?振触觉器提高社会交流能力。以上几种康复措施皆需要配合听力训练和言语训练,才能达到最佳的听力言语康复效果。

近年,由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遵照循证医学的观点达成共识,鉴于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为代表的耳毒性药物在临床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疗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完全禁用,可能会贻误病情。但其耳毒性作用明显,故应慎用。“慎用”首先是详细了解患儿家族史。因为据研究,药物中毒性耳聋有家庭遗传性。因此,高危患儿应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非用不可时,要向家长说明原因,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在使用耳毒性药物之前和过程中,对药物的峰谷浓度及听力进行监测是必要的,一旦发现异常反应立即停药。

耳毒性药物所致听力障碍在早期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耳聋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因而,专家强调指出,耳毒性药物致聋,关键在于预防。

药物性耳聋有哪些并发症

药物中毒性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6个月后逐渐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直至全聋。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
一、典型症状
1、头痛、头晕、耳聋:服用耳毒性药物后,刚开始引起听神经损害时,可能有头痛、头晕、耳鸣的症状,耳朵里嗡嗡嗡地响,一般是双侧性发生。这个时候如能及时停用耳毒性药物或采用一些治疗措施,或许还能有效康复;如不及时治疗,即使停了药,这些症状也还会加重。也有的人耳聋的发生有些突然,事前没有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儿童自己不注意,也可能是听神经的损害进展快,发生这些症状的阶段特别短。
2、听力下降、耳聋:常在出现于头痛、头晕、耳鸣这些症状之后,出现听力下降,开始时可以只对高频率声音的听力下降,渐渐地对低频率声音的听力也会下降。听力下降、耳聋可在用药期间内出现,也可在停药几个月、几年后出现。
3、眩晕:眩晕比一般的头晕要严重,发作起来使人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严重者可出现站立不稳、走路时步态不稳、两侧肢体动作不协调等。
二、其他症状
部分婴幼儿患者伴有大脑发育迟缓,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发育迟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5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