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中毒性耳聋中氨基甙类抗生素占90%。其中以链霉素中毒致聋最为常见。根据研究表明,在使用链霉素而在主观上未感觉耳聋的人,经过听力计测听,约有20%左右的人8000Hz听力损失明显增加,可达30dB以上。而正常40岁以下的人在8000Hz不超过15~20dB,其中70%双耳同时发生变化,听力损失多在30~50dB。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已发展到不仅8000Hz听力损失增加,4000Hz的听力损失也超过30dB,个别人2000Hz也有轻微的变化。一般链霉素中毒首先侵犯高频,然后依次向中、低频方向发展。上述20%人中,8000Hz虽然有明显的听力损失,但由于很少波及语言频率,所以主观上不易察觉到有听力损失的问题,这说明是在病人还没有耳聋感觉的早期阶段。也即是说链霉素中毒致聋有一个过程,当然,也有一些对药物极端敏感的病人,虽用药极少,也可迅速导致严重耳聋。如果等到病人已察觉到有耳聋的感觉时,常常是比较严重了,错过了预防和治疗的时机。资料表明,对于大部分人,通过听力监护,每日检查,是可以早期发现链霉素中毒性致聋症状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在病人使用链霉素前进行测听,如8000Hz、25dB的纯音,两耳均能听到,可放心注射链霉素。以后每天在注射前依法测听一次,如发现8000Hz、25dB听不到时即停药。特别对那些进展很快的敏感病人更应提高注意力及早停药,尽可能改用其他非耳毒性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到专科诊治,以预防耳聋的发生。
(一)传导性聋 1.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2.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
(二)感音神经性聋 1.先天性: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等。 2.后天性:有下列几种原因: (1)传染病源性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2)药物中毒性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都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耳药物中毒与机体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药物中毒性聋为双侧性,多伴有耳鸣,前庭功能也可损害。中耳长期滴用此类药物亦可通过蜗窗膜渗入内耳,应予注意。 (3)老年性聋: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螺旋器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供血不足,发生退行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 (4)外伤性聋:颅脑外伤及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导致内耳出血,或因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有时伴耳鸣、眩晕。轻者可以恢复。耳部手术误伤内耳结构也可导致耳聋。 (5)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多认为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病变可累及螺旋器,甚或前庭膜、蜗窗膜破裂。耳聋可在瞬间显现,也可在数小时、数天内迅速达到高峰,多为单侧,亦有双耳患病,伴耳鸣,有的可伴眩晕。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最常见有耳物性药物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等。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些药物短期应用者有1%~~10%会发生耳聋,长期使用者则有30%~70%的患者出现耳聋。一些医生不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是造成婴幼儿药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肾病患者、老年人因为肾功能低下,影响氨基甙类抗生素自体排出,血液中药物浓度升高,亦易产生药物性耳聋。
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有迟发性的特点,即常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耳聋。所以卫生部医政司早在1999年就出版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明确规定了多种耳毒性药物,并禁止6岁以下儿单、60岁以上老人及孕妇使用。因为孕妇用药用很容易将耳毒性药物带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引起先天性耳聋。除奎宁和抗生素外,能引起耳聋的药物和化学药物尚有水性杨酸盐类(如阿司匹林)、磺胺类(如磺胺嘧啶)、吗啡、酒精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54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药物中毒性耳聋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