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炎症侵犯巩膜或表层巩膜组织中的部位,症状及预后,一般公认将巩膜炎分为如类型是比较合理的。
(一)表层巩膜炎
表层巩膜炎(episcleritis)是巩膜表层(或浅层)组织的炎症,多位于角膜缘至直肌附着线之间赤道前部。有周期发作的病史,愈后不留痕迹。成年男女皆可患病,但女性较多见,多数患者为单眼发病。
原因常不明,多见于外原性抗原抗体所致的过敏原性反应,其他全身病如代谢性疾病-痛风。本病多在妇女月经期出现,亦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过敏反应容易发生在前部表层巩膜,这与表层巩膜组织主要是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所组成,有丰富的血管网及淋巴管,适合多种免疫成分积聚沉着有关。
表层巩膜炎在临床上分为两型:
1.单纯性表层巩膜炎(simple episcleritis):又称一过周期性表层巩膜炎(episcleritis periodica fugax)。
临床症状为病变部位的表层巩膜及其上的球结膜,突发弥漫性充血及水肿,色调火红,充血局限或呈扇形,多数病变局限于某一象限,范围广泛者少见。上巩膜表层血管迂曲扩张,但仍保持为放射状,无深层血管充血的紫色调,亦无局限性结节。
本病有周期性复发,发作突然,发作时间短暂,数天即愈的特点。占半数病人有轻微疼痛,但常为灼热感,刺痛不适。偶见因虹膜括约肌与睫状肌痉挛而致瞳孔缩小与暂时性近视。发作时亦可出现眼睑神经血管反应性水肿。严重者可伴有周期性偏头痛,视力一般无影响。
2.结节性表层巩膜炎(nodular episcleritis)结节性表层巩膜炎以限局性结节为特征的一种表层巩膜炎。常为急性发病,有眼红、疼痛、羞明、流泪、触痛等症状。在角膜缘处表层巩膜上很快出现水肿浸润,形成淡红色到火红色局限性结节。结节由小及大直径数毫米不等。结节上方之球结膜可以随意推动,并有压痛。
淡红色系病灶部位球结膜血管丛充血,火红色则系上巩膜表层血管丛充血。用眼前节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区分。
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多为单发,有时可达豌豆大小。结节位于上巩膜组织内,结节在巩膜上可被推动,表示与深部巩膜无关。巩膜血管丛在结节下部保持正常状态。
病程约2周左右自限,结节由火红色变为粉红色,形态也由圆形或椭圆形变扁平,最后可完全吸收,留下表面带青灰色调的痕迹。此处炎症愈后也可在他处继发,一个结节消退后一个结节又出现,多镒复发可以绵延数月。由于在不同部位多次发作,最后可形成环绕角膜周围巩膜的环形色素环。眼痛以夜间为甚,也有疼痛不显著者。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轻度角膜炎是表层巩膜炎的唯一并发症。如有羞明、流泪则预示有轻度角膜炎,且以临近结节处的角膜缘部多见。
(二)巩膜炎
巩膜炎(scleritis)或称深层巩膜炎。较表层巩膜炎少见,但发病急,且常伴发角膜及葡萄膜炎,故较表层巩膜炎更为严重,预后不佳。一般表层巩膜炎极少侵犯巩膜组织,巩膜炎则侵犯巩膜本身。巩膜炎多好发于血管穿过巩膜的前部巩膜,而伴于赤道后部的巩膜炎,因不能直接见到及血管少,发病亦少,容易被忽略。巩膜炎依部位可分为前巩膜炎及后巩膜炎。前巩膜炎是巩膜炎中常见的。多发于青年或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双眼可先后或同时发病。
巩膜炎主为内源性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所引起,且多伴有全身胶原病,故属于胶原病范畴,与自身免疫有关。Benson(1988)将免疫原性归结为:炎症直接侵犯胶原本身或巩膜基质(氨基葡聚糖)。原发性坏死性前巩膜炎病人对巩膜特异性抗原的耐受性可能有改变,并对巩膜可溶性抗原呈迟发型超敏反应。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发现免疫复合物就是对这种理论的支持。但多数巩膜炎却难查到原因。
1.前巩膜炎
⑴弥漫性前巩膜炎(diffuse anterior scleritis):本病是巩膜炎中最良性的,很少合并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症状为突发弥漫性充血及巩膜上组织肿胀,而无法查清巩膜的情况,对严重病例结膜可高度水肿,因而需滴1∶1000肾上腺素于结膜囊,以便确认有无深层血管充血及结节。弥漫性比结节性更容易扩散。病变范围可限于一个象限或占据全眼球前部,且多伴发巩膜表层炎。
⑵结节性前巩膜炎(nodular anterior scleritis):临床症状为自觉眼痛颇为剧烈,且放射到眼眶周围。占半数病人有眼球压痛。炎性结节呈深红色完全不能活动,但与其上面之上巩膜组织分界清楚。表面的血管为结节所顶起。结节可为单发或多发。浸润性结节可以围绕角膜而蔓延相接,形成环形巩膜炎。此时全眼球则呈暗紫色,间有灰白色结节,吸收后留下绀色薄瘢。病程较短者数周或数月,长者可达数年。浸润渐被吸收而不破溃,巩膜变薄呈暗紫色或磁白色。由于不敌眼内高压而形成部分巩膜膨隆或葡萄肿者。上巩膜深层血管丛充血呈紫红色,血管不能移动。表层与深层巩膜外血管网,扭曲失常,在深层血管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因而显示血管呈串珠样扩张与充盈。如出现羞明、流泪症状,应考虑有合并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其结果常严重损害视力。
⑶坏死性前巩膜炎(necrotizing anterior scleritis):本病亦称炎症性坏死性巩膜炎,此型临床上虽比较少见,但却最具破坏性,也是全身严重胶原病的先兆。病程迁延缓慢。约半数患者有并发症及视力下降。
临床症状为病变早期表现为限局性炎症浸润,病变区急剧充血,血管迂曲及阻塞。典型表现为局限性片状无血管区。在此无血管区下面或附近巩膜水肿,巩膜浅层血管向前移位(用无赤光线易发现此体征)。病变的发展可限于小范围内,亦可发展成大面积坏死,或从原始病变处周围向眼球两侧发展,最后损及整个眼球前部。病变愈后该处巩膜仍继续变薄,可透见葡萄膜色素呈蓝紫色,除非眼压持续高达4.0kpa(30mmHg),一般不形成葡萄肿。如坏死区域小,新生的胶原纤维可将其修补。如其上方的结膜有破坏则会产生凹陷性瘢痕。眼球压痛约占半数。
⑷穿通性巩膜软化(scleromalacia perforans):亦称非炎症性坏死性巩膜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巩膜炎,病情隐蔽,几乎毫无症状,约半数患者与类风湿关节炎或强直性多关节炎有关。眼病可先于关节炎病。患者多为年逾50岁的女性。病变一眼为双侧性,但其表现程度不一。病程发展缓慢,但也有表现急剧,于数周内导致失明者。
本病很少伴有炎症或疼痛反应。病变的特点为发生在角膜缘与赤道部之间的巩膜上,有黄或灰色斑。在最严重者局部巩膜逐渐呈腐肉样而陷入坏死性改变,坏死组织一经脱落巩膜可完全消失。在残留的巩膜组织中的血管明显减少,从外表看呈白色搪瓷样。约半数患者有一处以上的坏死病灶。由于坏死而造成的巩膜缺损,可被一层可能来源于结膜的很薄结缔组织所覆盖,除非眼压增高,一般不见葡萄肿。无一例有眼部压痛。角膜一部不受影响。
2.后巩膜炎
后巩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系指发生于赤道后部及视神经周围巩膜的炎症。其严重程度足以导致眼球后部组织的破坏,由于此病表现的多样性及在诊断时很少考虑到它,本病在未合并前巩膜炎,外眼又无明显体征,所以本病是眼部最易漏诊的可治疾病之一。但是检查不少被摘出的眼球时,发现患过原发性后巩膜炎或前巩膜炎向后扩展的眼球并不少见,表明后巩膜炎在临床上的隐蔽性。本病也是女性多见于男性,并常见于中年人。
⑴临床症状:后巩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有程度不同的疼痛、视力减退、眼红,但也有一些人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这些症状中的一种。重症病例有眼睑水肿、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或复视,或两者皆有。症状与眼眶蜂窝织炎难以区别。其鉴别点在于本病的水肿程度较蜂窝织炎为明显,而蜂窝织炎的眼球突出,则又较后巩膜炎为显著。疼痛轻重不等,有的甚轻,有的极度痛苦,常与前部巩膜炎受累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可能主诉眼球本身痛或疼痛涉及眉部、颞部或颧颞部。
视力减退是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是伴有视神经视网膜病变。有些人主诉由于近视减轻或远视增加而引起视力疲劳,这是后巩膜弥漫性增厚导致眼轴缩短,更换镜片可使症状缓解。
临床和病理方面均可见,后巩膜炎病人都有前部巩膜受累,表现有穹窿部浅层巩膜血管扩张、斑片状前巩膜炎、结节性前巩膜炎。也可没有眼部充血。但有疼痛和眼充血的病史,或可能已局部用
眼白的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身体状态,黑白分明才是最健康的颜色。
眼白发蓝,医学上名之为蓝色巩膜。这种征象多是慢性缺铁造成的。铁是巩膜表层胶原组织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缺铁后可使巩膜变薄,掩盖不了巩膜下黑蓝色的脉络膜时,眼白就呈现出蓝色来了。而慢性缺铁又必然导致缺铁性贫血。凡中、重度贫血患者,其眼白都呈蓝白色。
扩展资料
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壁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眼球纤维膜的后5/6部分。前方联接角膜,后方与视神经的鞘膜延续。巩膜在视神经穿出部附近最厚,愈前愈薄,在肌腱附着处又复增厚(巩膜厚度:后极部1mm,赤道部0.4~0.5mm,直肌附着处0.3mm)。其与角膜交界处,外面有环形的角膜沟,深部有巩膜静脉窦。小儿的巩膜为浅蓝色,成年为白色,老年因脂肪沉着而带黄色。巩膜结构坚韧,有支持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巩膜炎类型】
结节性前巩膜炎
本型起病缓慢,但常逐渐发展,巩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均充血,外观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巩膜本身因炎症浸润肿胀而形成结节,不能推动,但与上面的表层巩膜组织分界清楚,约有半数以上仅为一个结节。患眼一般自觉疼痛或有压痛,但在炎症未波及眼内时视力可不受影响。
巩膜弥漫性前巩膜炎
本型预后较好,通常全身状态较佳。临床表现比结节性前巩膜炎更为弥漫的深浅层充血,约有1/3病例侵犯全周,严重者由于球结膜高度水肿,无法看到巩膜情况,此时可滴肾上腺素,使浅层血管充血消退后来帮助诊断。
巩膜坏死性巩膜炎
这是破坏性较大的一种巩膜炎,大多见于女性,常双眼患病,症状较其它型为重。晚期大部分出现眼内其它合并症,且多影响视力,多表现为局限性巩膜炎病灶。随着病情急剧发展,巩膜外层血管可以发生闭塞性脉管炎,在病灶上面及周围区出现无血管区,此乃本型的重要特征,病灶可以局限化亦可蔓延扩展,如治疗不及时,巩膜将陷于坏死,而暴露出葡萄膜,或因有高眼压而形成巩膜扩张。
巩膜穿通性巩膜软化
又名坏死性巩膜软化,此病较为罕见,患者多为年逾50岁的女性,一般为双侧发病,但双眼程度常不一致,发病隐伏,进展缓慢。约半数患者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眼疼痛轻微,炎症也不明显,但巩膜首先出现无血管区,随即巩膜组织发生软化坏死,表面呈灰色或黄色,以后变薄甚至完全消失,暴露出下面的葡萄膜组织,扩张的巩膜可因受压而穿破,在坏死区的边沿可见有较粗血管,其上覆盖着薄层结缔组织,预后视坏死区大小而定,但一般不良。
巩膜后巩膜炎
此型罕见,多单眼发生,患者常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因病变位置不在前部,在诊断上有一定困难。临床表现为剧烈眼痛、视蒙、复视、球结膜水肿,眼球稍形突出,并常有运动障碍,反复发作可使巩膜变薄,形成后葡萄肿或甚至穿破;此外,还可并发角膜炎、葡萄膜炎、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神经乳头水肿、白内障及青光眼等。本型巩膜炎与眼眶蜂窝组织炎的鉴别点在于前者的球结膜水肿远较后者剧烈,但眼球突出度则不如后者明显。
参考资料:巩膜-百度百科
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多为年轻的健康人,男女比例均等,多数有角膜接触镜配戴史或眼外伤史,绝大多数为单眼受累,个别患者也可双眼发病,起病一般比较缓慢。炎症早期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浑浊,上皮粗糙或反复上皮糜烂,有时可表现为假树枝状改变。患者常有畏光、流泪伴视力减退、剧烈眼痛,其程度往往超出体征,形成“症状与体征分离”的现象。
随着病情发展,炎症逐渐浸及基质层,形成角膜前基质层的斑状、半环状或环状浸润有些病变类似于盘状角膜炎的改变,部分患者可有放射状角膜神经炎。
如未得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角膜浸润很快发展成角膜溃疡、基质脓肿,并有卫星灶形成和前房积脓严重者发生角膜坏死穿孔。如果角膜溃疡累及到角膜缘,常导致角膜缘炎,甚至巩膜炎。
严重的病例中,有20%以上发生白内障尤其在病情迁延、角膜移植术后、以及长期滴用过糖皮质激素的病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84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辅助检查巩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