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小儿胆道蛔虫症(小儿蛔虫病的特点是什么?)

祝由网 2023-12-13 09:07:10

小儿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疾病。该病以儿童多见。主要症状是腹痛,可以突然发生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持续一定时间后可自行缓解,间隙期可以完全不痛。常可伴恶心、呕吐,常见有吐出蛔虫者。

胆道蛔虫症是人类尤其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病。在农村及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肠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消耗人体的营养,并妨碍消化吸收功能,造成小儿营养不良、贫血、腹痛等症。

蛔虫习性喜钻孔和扭结成团,并能产生一种致肠痉挛的物质以及从肠内带来感染,由此可引起一系列外科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肝脓肿,肠穿孔等。胆道蛔虫症只是其中之一。

临床表现

本病发作突然,病人感到上腹部剑突右下方有剧烈疼痛,使之屈膝弯背,手捧腹部,坐立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冷厥。这种疼痛通常称“绞痛”。其发作是阵发性的,在两次发作期间,症状完全缓解。有的病人在剧烈绞痛发作时,自觉有物向上“钻顶”,这是胆道蛔虫病的特有症状。此外,常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胆汁,有时可吐出蛔虫。

检查时可发现绞痛与上腹部体征不成正比:即绞痛发作时,腹部柔软,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只剑突下有压痛。如出现发烧、寒战、黄疸及腹肌紧张时,可能有继发胆道感染、肝脓肿合并症。

诊断检查

1.B型超声波。波型反射有与胆总管平行的蛔虫阴影。

2.X线检查。静脉胆道造影。根据造影剂显示情况能见到与总胆管平行的蛔虫虫体。

3.实验室检查。大便能找到虫卵,血红蛋白偏低。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安蛔散:药用乌梅、川椒、槟榔、黄连、藿香、明矾,水煎服。

2.气滞型。症见上腹部剑突的右下方阵发性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腹部仅有轻度压痛,无发热,无黄疸,舌苔白腻,脉弦紧。治宜理气止痛,安蛔驱虫。可服乌梅丸、乌梅安胃丸等。

3.湿热型。症见腹痛,为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腹痛加剧,发热畏寒,或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热利胆,通里驱虫。可服乌梅丸,乌梅安胃丸,并加服甘露消毒丹、三黄丸或茵陈五苓丸。本病临床症状消失后,约有1/3的病人蛔虫仍然残留在胆道,因此需继续服药7~10天,使蛔虫排出胆道。

(二)西医治疗

1.服驱虫净或驱蛔灵、肠虫清。

2.服阿斯匹林(如有溃疡病者慎用或不用)

3.可选用杜冷丁、氯丙嗪、阿托品肌肉注射以解痉止痛。

4.控制胆道感染:常用抗菌素为青霉素或链霉素;或去医院静脉补液中加适当抗菌素。

5.手术治疗: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切开胆总管取虫。

(1)有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胆道内出血,坏死性急性胰腺炎等。

(2)内科治疗无效或虽然症状消失,但在短期内仍多次复发者。

(三)饮食疗法

1.气滞型

(1)米醋100克,花椒6~9克研末,加水100毫升同煮,1次温服。

(2)生豆油500克、花椒皮50克,将油烧开,加入花椒,待花椒变焦脆、棕黑色并有很浓的椒油味时,去之即成,成人每次温服50毫升,小儿酌减。

(3)鲜苦楝根皮、葱白各100克,浓煎取汁,加米醋100克,搅匀,1次温服。

(4)乌梅15~2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5)槟榔10~3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食。

2.湿热型

(1)黄瓜藤100克、花椒6~9克、米醋10克、鸡苦胆1个,先煎前二味,取汁去渣,再与米醋煮开后冲鸡胆汁,1次温服。

(2)蒲公英40~60克,大乌梅10个,同煎,取汁去渣,入大米100克煮稀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3)车前草15克、薏米30克、米醋100克、白糖适量,车前草煎汤去渣,入薏米煮成粥,后加入米醋、白糖服食。

(4)糯米粉、蜂蜜各30克,加入适量拌成糊状,煮熟食。

护理

1.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吃、不吃生冷食品。

2.观察腹痛发作情况,及时就诊。

3.腹痛发作时要诱导患儿安静,用手按摩腹部,减轻腹痛程度,并防止患儿因腹痛乱撞而发生意外伤。

4.呕吐时,要观察有否蛔虫吐出,及时清除呕吐物,以防窒息。

5.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驱虫药。以免因不确当的服用而加重症状。

6.服药后,要观察大便中排虫情况。

预防

1.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的水果蔬菜,避免蛔虫感染。

2.口服驱虫药时,一定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好用药量(肠虫清除外)。

小儿蛔虫病的特点是什么?

小儿蛔虫病的特点是易出现精神、神经系症状。由于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后较易引起低热、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好、磨牙、易惊,甚至反复呕吐等。

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蛔虫过多或于小儿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时均可使蛔虫产生骚动,引起严重的临床现象。常见的并发症有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脓肿,蛔虫性阑尾炎。

4.5岁的小孩生蛔虫有那些症状?

1. 蛔虫引起的症状 ①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和腹痛。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常可自行缓解。痛时喜揉按腹部,无压痛亦无腹肌紧张。个别小儿可表现为有偏食或异嗜癖(如吃炉渣、土块等)。易发生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有时可吐出或便出蛔虫;②精神症状:精神不宁、易怒、磨牙、易惊等。过敏可引起顽固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个别严重感染在某些诱因下(如感冒、消化不良、劳累等),可突然发生惊厥、昏迷;③营养障碍:营养不良、贫血,甚至生长发育迟缓。
2. 蛔虫蚴虫引起的症状 ①过敏症状(死亡虫体的异性蛋白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鼻或喉黏膜刺激等症状);②蛔蚴性肺炎(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短暂轻咳,重者可出现发热、咳嗽、气喘、咳痰或痰带血丝,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3.并发症 当蛔虫过多,寄生环境发生改变(如发热、脱水、胃肠功能紊乱等)或驱虫药量不足时,可激惹蛔虫骚动及乱窜,而产生各种并发症,如①胆道蛔虫病;②蛔虫性肠梗阻等。
根据临床症状,近期有排虫、吐虫史或大便检查有蛔虫卵,均可确诊。
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注意饮食卫生是最好的预防。

感染蛔虫有什么症状?为何小朋友更容易感染?

蛔虫感染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或便秘、睡觉磨牙等。

蛔虫蛔虫是无脊椎动物,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感染蛔虫的症状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

当蛔虫在其寄生的环境发生改变,如过饥、受寒、高热、腹泻、驱蛔药使用不当时,它就会乘胆总管及括约肌由于炎症,结石等功能失常处于松弛之时而“逆流而上”,钻人人体的胆道。这时就会引起发作性的上腹剧烈绞痛,并成为外科中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胆道蛔虫病之所以称之为急腹症,一是因为它来势急骤,患者往往在毫无预感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上腹“钻顶”样疼痛;二是疼痛剧烈,甚如锥刺刀绞,病人常抱腹屈膝,俯卧床上,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呻吟不止。腹痛后不久,病人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严重者甚至可吐出胆汁及蛔虫。另外,这种腹痛常是时作时休,虽然剧痛时难以忍受,但间歇期间患者又静如常人。经医生检查时,腹部平软,压痛轻微。

患上此病后,患者及家属既不要惊慌,也不要麻痹。应当抓紧时间积极治疗,早期经非手术疗法,一般可以治愈。若经非手术治疗一周以上仍不能缓解者,可考虑手术疗法,但这种疗法仅属于少数人。

除去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预防蛔虫之外,如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以防虫卵进入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旦发现有肠道蛔虫病,使用驱虫药一定要足量使用,以免因剂量不足而激惹虫体,诱发起此病。

如何驱虫普通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详见常用驱肠虫药。由于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存活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约一年蛔虫病可“自愈”。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感染。早期驱虫可防止复发与并发症。蛔虫有厌酸习性,可选用食醋一次2~4两,每日三次,以达到安虫目的。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肝胆感染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蛔虫性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应及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腹痛缓解后驱虫。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时要及时手术治疗。

儿童为什么更容易感染

小儿由于喜欢玩土,手上可能沾有蛔虫卵,如果饭前不洗手,蛔虫卵即可以通过手而被吞入胃内,所以儿童更易得蛔虫病。虫卵被吞人体内后,孵化发育成幼虫、孵出的幼虫并不能立即发育成成虫,必须在体内经过一番“旅行”,它首先是侵入肠壁,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内,以后沿支气管、气管逆行至咽喉部,再进入到胃,最后在小肠内定居而发育成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在1年左右。就这样小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蛔虫病。

小儿蛔虫病怎么治

驱虫导滞 主证:轻者无症状,或绕脐疼痛,时作时止,腹痛时可有条索状物,时聚时散,胃纳差或有异食痹,夜睡不安或磨牙。重者面黄肌瘦,甚则爱挖鼻孔,咬唇角,嗜食土、菜叶、生米、火炭等。面部有淡色虫斑,巩膜有灰蓝点,下唇内可出现颗粒样透明小白点,舌尖红,有刺点或舌尖红赤,苔黄腻或花剥,脉弦滑。部分患儿有成虫排出,偶见呕虫或大便镜检有蛔虫卵。

症状: 虫栖肠道。

方药:驱蛔连梅汤。

使君子12 克,榧实10 克,雷丸10 克,青皮5 克,槟榔8 克,花椒3克,乌梅10 克,枳壳8 克,苦楝皮15 克,川连3 克。

方解:川连、乌梅、花椒、苦酸辛并用以制蛔;使君子、榧实、雷丸、苦楝皮杀虫;槟榔、枳壳、青皮导滞以下虫。

加减法:大便坚实者可加大黄、元明粉。

安蛔定痛 主证:此为蛔虫窜入胃或胆,突然右上腹或剑突下绞痛。并向右肩及背部放射。弯腰曲背,或辗转不安。剧痛时捧腹踡卧或哭叫打滚。恶心呕吐,肢冷汗出,或吐出蛔虫。腹痛阵作阵止,重者可持续腹痛。畏寒发热,如因溼热蕴伏,胆汁外溢可见黄疽。

症状:蛔厥(胆道蛔虫)

方药:乌梅丸。

乌梅10 克,细辛3 克,川椒3 克,川连3 克,黄柏6 克,当归5 克,桂枝3 克,附子5 克,使君子12 克,干姜3 克。方解:本方取蛔“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意。乌梅、川椒、细辛、川连、黄柏是酸、辛、苦并用,以乌梅为主药。干姜、桂枝、附子温脏去寒,以助川椒、细辛以伏蛔。使气机通达,调整胃肠,故又能止痛止呕。

加减法:痛甚加元胡10 克。积实10 克;便结加大黄6 克。

清热利胆驱蛔法 胆道蛔虫继发感染出现黄疽时,可用清热利胆驱蛔法。以小柴胡汤合驱蛔汤。茵陈12 克,白芍10 克,使君子12 克,柴胡6 克,法夏8 克,黄芩8克,元胡8 克,苦楝皮12 克,银花10 克,槟榔8 克。

其他治法。 (1)剧痛时,可用陈米醋口服,每次20~30m1,隔1 小时1 次,连服3~5 次。

(2)炒使君子肉,使君子去壳及衣,用其肉炒黄,每岁服1 粒,清晨空腹服,连服2 天。

(3)苦楝根二层皮:每公斤体重3~6 克(鲜皮),睡前煎服,或晨间空腹服。

(4)针灸:腹痛剧烈:天枢、中院、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蛔厥先刺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后刺内关、足三里、中院、人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93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