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祝由网 2023-12-12 14:14:40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什么?

腹泻主要是病毒、细菌、食物毒素或化学性毒物、药物作用、肠过敏、全身性疾病等原因造成胃肠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紊乱的结果。

我们知道,人体摄入的食物和其他物质,经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正常人每天摄入的饮食和从各种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等)及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分泌到消化道的消化液和水分,总量约9L ,并含有大量电解质,一般24小时内,空肠吸收水分3~5L,回肠2~4L,进入结肠者只剩约 1~2 L,且大部分被结肠吸收,最终随粪便排出的水分不过100~150ml,还有少量的电解质。由于肠道吸收水分的潜力强大,所以正常人粪便的含水量一般是稳定的,不会因饮水的多少受影响。在小肠上段肠腔内,由于食糜质和量的差异和电解质含量的多少,其渗透压可呈高张或低张状态,水分不断由血浆渗入肠腔,或从肠腔吸收入血浆,使血浆与肠腔之间的渗透保持着动态平衡。

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功能发生障碍或紊乱,以致分泌量增加,消化不完全,吸收量减少和(或)动力加速等,最终导致粪便稀薄,可含渗液,大便次数增加而形成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是什么

【病因学】](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4)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5)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不致腹泻。 (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等。 4.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瘀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 2)小肠吸收面减少:①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②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3)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5.运动性腹泻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发病机理】[编辑本段]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肠、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每日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液体约2L,其中90%被结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胃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中发生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一)高渗性腹泻 在正常人,食糜经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后,其分解产物已被吸收或稀释,电解质会计师已趋稳定,故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其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构成。如果摄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药物(主要是2价离子如Mg2+或SO2-4)是浓缩、高渗而又难消化和吸收的,则血浆和肠腔之间的渗透压差增大,血浆中的水分很快透过肠粘膜进入肠腔,直到肠内容物被稀释成等张为止。肠腔存留的大量液体可刺激肠运动而致腹泻。 1.高渗性腹泻的病因 (1)高渗性药物: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制酸药如氧化镁、氢氧化镁;脱水剂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药如乳果糖等。 (2)高渗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于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肠粘膜吸收,形成高渗透压的肠内容物引起腹泻。常见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见。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国很普遍,健康汉族人中的发生率为78%~88%。其中55%~65%的人摄入牛奶或乳制品后发生水泻、腹绞痛、腹胀和排气增多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是因为未消化的乳糖聚积,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泻。 2.高渗性腹泻的特点 ①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②肠腔内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③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泻 许多疾病造成弥漫性肠粘膜损伤和功能改变,可导致吸收不良腹泻。 1.常见原因 (1)肠粘膜吸收功能减损: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等均有肠粘膜病变,可见肠绒毛变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缩,微绒毛杂乱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国内极少见,是一种先天性肠吸收障碍,又称麦胶性肠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于某种肠酶的缺陷以致麸质的消化不安全,产生对肠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麦胶蛋白所致。 (2)肠粘膜面积减少:小肠被手术切除超过全长的75%或剩答卷肠段少于120cm可致短肠综合征,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肠末段被切除或病损时,胆盐重吸收障碍,总量减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细菌在小肠内过长:也属于盲袢综合征的性质,细菌分解结合胆盐,影响微胶粒形成,导致脂肪泻。 (4)肠粘膜阻性充血:常见于门静脉高压和右心衰竭,肠粘膜充血水肿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泻。 (5)先天性选择吸收障碍:以先天性氯泻(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为典型,但此病罕见。 2.吸收不良性腹泻的特点 ①禁食可减轻腹泻;②肠内容物由未吸收的电解质和食物成分组成,渗透压较高。 (三)分泌性腹泻 肠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隐窝细胞的功能,吸收则靠肠绒毛腔面上皮细胞的作用。当分泌量超过吸收能力时可致腹泻。 刺激肠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为四类:①细菌的肠毒素,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经体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降钙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剂,例如胆盐和长链脂肪酸,通过刺激阴离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各种通便经如蓖麻油、酚酞、双醋酚汀、芦荟、番泻叶等也属于此类。 肠道分泌大量电解质和水分的机理相当复杂。近年发现,肠粘膜隐窝细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钙离子等的增加是诱导粘膜分泌的重要环节。以霍乱弧菌和VIP为便,都是先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环化酶-cAMP系统,致cAMP浓度增高,引起大量肠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肠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过cAMP而梭状芽胞菌(C.difficde)是通过钙离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 (四)渗出性腹泻 肠粘膜炎症时渗出大量粘液、脓、血,可致腹泻。渗出性腹泻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因为炎性渗出物可增高肠内渗透压;如肠粘膜有大面积,损伤,电解质、溶质和水的吸收可发生障碍;粘膜炎症可产生前列腺素,进而刺激分泌,增加肠的动力,引起腹泻。 (五)传染性腹泻 又称菌利或结肠炎,小时候一旦被传染或感染,终身都带此病,一般传染原因是因为碗没有经过消毒柜处理或是用别人用过的碗筷,或没喝碗的汤、饭、饮料均可传染,尤其是是小孩不懂事,好吃很容易被导致传染,长大后常伴有终身性轻微腹泻,但平常不复发,有的是碰到过敏的事情后就发作,比如有的碰到大鱼大肉就发作,有的吃过于辛辣数小时后发作……1.肠道炎症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②感染性炎症:来自侵入性病原体和基细胞毒,如志贺氏疾病杆菌、沙门氏菌属、螺杆菌、耶尔林氏菌(Yersinia)、结核杆菌、阿米巴原虫、难辨性夹膜杆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肠放射损伤;⑤脓疡形成,如憩室炎、肿瘤感染。 2.渗出性腹泻的特点 ①粪便含有渗出液和血,结肠尤其是左半结肠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脓性便,如有溃疡或糜烂,往往带有血液。小肠炎时,往往无肉眼可见有脓血便。②腹泻和全身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肠受损程度。 (五)运动性腹泻 许多药物、疾病和胃肠道手术可改变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促使肠蠕动加速,以致肠内容物过快通过肠腔,与粘膜接触时间过短,因而影响消化与吸收,发现腹泻。 1.运动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①药物性腹泻,如普标洛尔(心得安)、奎尼丁可改变肠道正常的肌电控制;②神经性腹泻,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经切除后引起的腹泻;③胃肠切除后腹泻,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别使幽门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泻。大段小肠切除也可致腹泻;④类癌综合症;⑤部分性肠梗阻;⑥肠易激综合征。 2.运动性腹泻的特点 ①粪便稀烂或水样,无渗出物。②腹泻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痛。 (六)在因吃过多食物而胃涨也有几率发生

引起肠源性腹泻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肠源性腹泻的原因有:

(1)肠道炎症:肠道炎症所引起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炎症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①感染性炎症性腹泻:为最常见的一类腹泻,常见于:

病毒感染:按发病率高低顺序分别为:轮状病毒(其中包括A组轮状病毒、成人腹泻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星状病毒、冠状病毒、嵌杯样病毒、Norwalk 因子以及其他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腹泻等。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腹泻十分常见,呈全球性分布,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霍乱、副溶血弧菌感染、弯曲菌感染、溃疡性肠结核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胃肠炎等。

真菌感染:如肠念珠菌病等。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肠病、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绦虫病等。

②非感染性腹泻:如炎症性肠病(包括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放射性肠炎以及缺血性肠病等均可有腹泻,结肠憩室炎或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也可伴有腹泻。

(2)肿瘤:肠道肿瘤,如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以及直肠癌等,导致肠黏膜的浸润、糜烂和溃疡等病变,均可引起腹泻;Apud 瘤、胃泌素瘤、类癌以及胰性霍乱等,则由于产生大量的胃肠肽类物质而引起腹泻。

(3)吸收障碍:小肠黏膜受损,如小儿乳糜病、热带和非热带斯泼卢病、乳糜管或肠系膜淋巴结病变等引起的肠腔内菌群失调以及小肠部分切除或短路手术等,均可引起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4)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海豚中毒以及肉毒中毒等。

(5)化学品中毒:如砷、汞、磷及酒精等中毒。

(6)药物作用:泻剂如硫酸镁等;拟副交感神经药如新斯的明、乙酰胆碱及毛果芸香碱等;广谱抗生素如林可霉素及氯林可霉素;降压药如胍乙啶及利血平等都能引起腹泻。

(7)肠变态反应性疾病:因对乳品及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导致腹泻。

(8)其他:如尿毒症及营养不良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6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