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表现:曲而不伸,或伸而难曲,艰于转动者。
病因病机:此是气血两虚,血不荣筋也。
处方:宜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大生地、白术、茯苓、丹皮、续断、碎补、虎骨、钩藤、炙草、官桂。(煎酒服。)
出处:《种痘新书》·卷之八(卷)·结痂杂症(篇)
原文:曲而不伸,或伸而难曲,艰于转动者,此是气血两虚,血不荣筋也。宜用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大生地、白术、茯苓、丹皮、续断、碎补、虎骨、钩藤、炙草、官桂。(煎酒服。)
薏米味甘淡,微寒,有健脾、补肺、清热等功效;临床有祛风湿、强筋骨、补正气、利肠胃、利尿、消水肿等作用。 是我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蛋白质含量平均比稻米、小麦、玉米等高5-8%;脂肪含量高2-5%。薏仁米素为中老年人日常滋补和美容佳品,且具有消热祛湿、消肿排浓和健脾等功效。
薏仁的性质微寒偏凉,因此,严重的脾胃虚寒患者、虚冷症、孕妇、体质虚弱,身体水分不足,常出现嘴唇干裂、口渴的人,都不适宜长期服食薏仁粥或单纯的薏仁食品,得依据中医学的“去性取用”原则来选择适当的药材搭配。例如:吃薏仁粥的时候,拌上些许胡椒粉,取胡椒的热性来抵制薏仁的寒性;或是与滋阴的麦冬、生地一同熬煮等流传甚广的作法,均有此用意。
做法:
1.薏仁汤:洗净,加5碗水,慢慢煎煮约3、4小时。 先把汤汁滤出来。 薏仁渣再加2碗水煎煮半小时,即可。
2.薏荷茶:薏仁炒熟后磨成粗粉。 荷叶、生山楂、橘皮皆研磨成粗末。 将上述四种材料均匀混合,分成100份,置于可供冲泡的纸袋中。薏仁一公斤,叶800公克,山楂一公斤,皮500公克
3.莲实美容羹:先将莲子、红枣、芡实、薏仁米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将桂圆肉一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烂熟加蜂蜜调味食用。桂圆肉大补元气,莲子补脾养胃,薏仁米、芡实为健脾利水之品。
中药记忆妙法多 1.五行配属记中药
五行配属记忆中药是通过五行配属的五色、五味的关系来记取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的一种记忆中药的方法。
(1)五色记忆中药:利用药物的青、赤、黄、白、黑的五种颜色,按照五色入五脏的关系来记忆药物的功效、主治。如:
青色入肝,青色药物多治肝经疾病。如青皮入肝经,能疏肝破气,散积化滞,善治肝气不疏而致肋肋疼痛或乳房胀痛之证;青蒿清泄肝胆之功,善治湿热黄疸;青箱子清肝明目退翳,善治肝热目赤之证。
赤色入心,赤色药物多治心经疾病。如丹皮入心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善治热入血分之出血证;丹参为植物丹参的根,色红紫入心经,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之功,善治瘀血证。
黄色入脾,黄色药物多治脾经疾病。如:黄芪色黄而柔软,能健脾益气、固表升阳,善治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之证;黄精色黄而带黑,有补脾润肺之功,善治脾虚食少或少气无力之证。
白色入肺,白色药物多治肺经疾病。如石膏清肺泄热,除烦止渴,善治肺热咳喘之证;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善治痰热壅肺之咳嗽痰稠之证。
黑色入肾,黑色药物多治肾经疾病。如熟地为地黄反复蒸晒后呈黑色之饮片,有滋补肾阴之功,善治肝肾阴虚而致腰膝酸软、眩晕盗汗、消渴、遗精之证。制首乌是何首乌的块根经加黑豆煮汁蒸晒而成,色黑入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善治阴虚血枯,须发早白之证。补骨脂为补骨脂的黑色种子,功能补肾壮阳,善治下元虚冷所致的阳痿、腰痛、早泄、遗尿等证。
(2)五味记忆中药:利用药物的辛、甘、苦、酸、咸的五种味道,按照五味入五脏的关系来记忆药物的功效、主治。如:
辛味的药入肺(卫)经,善治肺卫之表证。如: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善治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证。荆芥辛温解表,善治肺卫表证,感冒头痛。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喉利咽,善治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病在肺卫之表证。
甘味的药入脾(肉)经,善治脾胃病变。如:白术甘苦性温,能补脾益气、燥湿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纳少便溏、气短、倦怠之证;甘草甘平,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主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及胃腹疼痛等证;山药味甘性平,补脾益胃、养肺固肾,主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等证。
苦味药入心(血)经,善治心经病变。如:黄连味苦性寒,清心除烦,又泻火解毒,主治心火亢盛,烦躁不眠等证;牛黄味苦性凉,清心解毒,主治温病逆传心包,高热谵语,痉挛抽搐,神昏等热闭之证;莲子心苦寒之品,清心除热而治温热病烦热神昏。
酸味的药入肝(筋)经,善治肝经病变。如:木瓜为酸温,舒筋活络,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不能转侧之证;白芍酸苦微寒,有养血柔肝,平肝抑阳,缓急止痛之功。
咸味药入肾(骨)经,善治肾经病变。如龟板味咸、性平,能滋阴潜阳、补肾健骨,主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或阴虚阳亢,眩晕耳鸣等证;鹿茸咸温,有补肾壮阳,生精补血,强筋健骨之功;蛤蚧咸平,有补肾益肺,纳气定喘之功。
2.异部擅长记中药
清代张仁安在《本草诗解药性注》载歌赋云:
质轻上行入心肺,质重下行入肝肾,
中空发汗内攻实,枝达四肢皮行皮,
为心为干走脏腑,枯燥入卫润入营,
上下内外以此分,气血亦以类相从。
我们从这首歌赋中可以体会到,中药药用部位的不同,其功效会有差异,而利用其不同药用部分的擅长功效,可以帮助我们记取中药药性。
(1)以皮行皮:动、植物的表皮入药,其药性擅长作用于人体皮肤或皮里膜外、肌肉部位,常用于治疗皮肤病及水肿病。如:冬瓜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利水消肿;槟榔的果皮,有下气宽中,利水消肿之功。再如动物药蝉蜕为蚱蝉羽化后脱落的皮壳,能疏散卫表风热,透疹止痒,治外感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常用;蛇蜕(皮)善于疏风,可治皮肤瘙痒。
(2)以枝达肢:植物的枝、枝梢、根尖入药,其药性擅长作用于人体四肢及人体末梢部位,常用于治疗四肢、手指、足趾及阴茎等病证。如:桑枝祛风湿利关节,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酸痛,麻木拘挛;桂枝发汗解表,又温经通络,主治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
(3)以仁润肠:植物的果仁入药,由于果仁多含润质的油脂,多有润肠通便之功,可治疗便秘等证。如: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益脾,主治老人虚秘;火麻仁润燥滑肠,主治肠胃躁热,大便秘结;郁李仁润肠缓下,主治气血虚弱,津枯便秘;松子仁润肠益脾,主治老性习惯性便秘;决明子祛风明目、润肠通便,主治肠道积热,大便不畅。
(4)以藤通络(筋):缠绕性藤本植物入药,其药性擅长作用于人体之筋络部位,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等病变。如:络石藤祛风通络、化瘀止血,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筋骨疼痛之证;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主治风湿痹痛,关节酸痛,手足麻木等证;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主治风寒湿痹,筋骨酸痛,手足拘挛等证;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主治风湿痹痛,肢节酸痛,筋骨痿软等证。
(5)中空发汗:用植物呈中空的梗、茎入药,其药性擅长作用于人体上部或肌表部位,具有发汗解表,疏散风邪的作用,常用治疗表证、痘疹等。如: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升麻发表透疹。
(6)根多补益:用植物的根部入药,其药性擅长滋补人体之不足,治疗人体虚证。由于植物根植深土中,营养物质丰富,故有“根多补益”之说。如:人参补气救脱、补益脾肺,主治气虚欲脱或脾肺气虚证;党参补中益气主治脾盛气弱,纳少便溏等证;山药补脾益胃、养肺固肾,主治脾胃虚弱、肺虚喘咳等证;黄精补牌润肺、生津养液,主治阴虚肺燥、阴血不足、脾胃虚弱等证;何首乌补血益精、滋补肝肾、乌须发,主治肝肾两虚、精亏血虚证。
(7)以脏补脏(以腑补腑):是依照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与动物的脏腑组织器官对应关系,通过进食对应动物的脏腑组织器官,达到以脏补脏(以腑补腑)的目的。如:鸡肝、羊肝、鱼肝等补肝明目,主治目盲;猪腰、羊腰等补肾壮腰,主治肾虚腰痛;猪肚(猪胃)、 鸡内金等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猪心、牛心等补心安神;鱼脑、猴脑、猪脑等补髓养脑,主治髓海不足,健忘失眠等。再如牛蹄、猪蹄、熊掌、鸭掌等有补益足力之功,主治脚跟疼痛等;虎骨、牛骨、猪骨、狗骨能补髓壮骨,主治小儿先天不足,足软无力等证。
3.顾名思义记中药
通过从药物的名称理解和记忆药物的药性、功效,顾其名而思其义,正是记忆中药的常用方法之一。如:益母草是妇科经产要药,有活血调经之功,故名为益母之草。番泻叶是泻下药物,产于“番”而药用“叶”,“泻”即通便泻下。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有筋骨折断可以续之,故治挫伤骨折等。寒水石有寒水如冰之意,足显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通草寓有“通利”之意,能通络下乳,通利水道。接骨木有寓接骨续筋之意,有理伤接骨之功。断血流之药名有阻断血流之意,因而可治各种出血证。骨碎补即骨碎能补,肾主骨,故能补肾强骨,活血祛风。
4.音同(近)义通记中药
由于中医药知识的传承是由汉字作为工具的,在汉字的使用上也和汉字的发展变化一脉相承,尤其是古今字和通借字使用频繁,其中通借字尤为多见,即两个字的形体和意义本不相同,由于读音一样或比较接近,甲字被借作乙字,而甲字与乙字意义就相通了。如“藏府”通“脏腑”、“鞠华”通“菊花”、“蚤”通“早”、“利”通“痢”等。在中药药名上也常常使用这种音同(近)义通的通借字。利用这种音同(近)义通来记忆中药也是记忆法中经常应用的。如:泽泻通“择泻”,具有选择性地泻邪作用,故泻浊而不泻清,利水而不伤津;藁本通“高本”,人之高本在巅顶,故善治巅顶之头痛;磁石通“滋石”,石,五行属水,与肾配属,故有滋肾之功,主治肾虚之耳鸣。萆薢通“痹解”,即能解除风湿之痹痛;破故纸通“补骨脂”,即能补骨强筋、补养肝肾,主治下元虚损、手足沉重。
5.形态象征记中药
把药物的形态与人体及病证的征象进行抽象联系,以达到记取中药药性的目的。如:人参其形态似人形,人以气为本,故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要药;钩藤形态似四肢抽搐,故有平肝熄风之功;怀牛膝其形态如牛之膝关节,故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主治腰膝关节疼痛,曲伸不利等;狗脊其形似狗脊椎,故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胡桃仁其形如人之脑,脑为髓之海,故有补肾助阳之功;海狗肾其形若男子外阴,故常能补肾益精,壮阳起痿。
6.因地取效记中药
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对药物的功效有影响。因地取效记忆中药就是通过对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有共同特点的加以归类并记取药性的一种方法。
生于背阳阴寒之地的药物多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如:黄连生于高山荫蔽的草丛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龙胆草生于山坡阴湿地和灌木丛中,有清热泻火,清泄肝胆湿热之功;鱼腥草常生于阴湿的沟、塘边,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水通淋之功;凤尾草又名井边草,生于井边(内侧)、山石背阴处,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之功;垂盆草生长在阴湿的岩石、山沟、溪边,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夏枯草常生于竹林、树木阴湿之地,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之功。
长于水泽湖沼之地的药物多有利水渗湿之用。如:车前子生于路边低洼积水处,有利水通淋,清肝明目之功;瞿麦生于山脚、溪坑、湿地之处,能利水通淋,治小便淋漓涩痛;川木通生于山沟、溪边半阴湿地,有清热利尿、通经下乳之功;泽泻为沼泽植物,有利小便,清湿热之功;扁蓄生于路边低佳积水处,有利水通淋、杀虫止痒之功。
成于海滨大洋之中的药物多有软坚散结之性。昆布、海藻软结散结,消痰利水;海蛤壳、浮海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主治由肺热咳喘;牡砺平肝潜阳,软坚散结,主治阴虚阳亢,烦躁失眠,痰火郁结,痰核累疬。
7.因质取效记中药
中药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动物、矿石,又有根、茎、叶、种子、花卉之别,故中药质地有轻重之分。根据药物质地而分为不同的类别,同一质地的药物其药性有相同之处,通过药物质地来分类记取忆中药的药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质取效中药。
(1)质重多降,镇逆潜阳:如代赭石平肝降逆,既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又疗肺胃气逆之咳喘、呃逆等;磁石镇惊安神、潜阳纳气,治阳亢之耳鸣;龙骨、龙齿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治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诸证。
(2)质轻多升,升浮发散:如马勃质轻如粉末,清热解毒又利咽,主治热邪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火失音;薄荷叶芳香清凉,疏散风热,清理头目;桑叶祛风清热,治头目之疾。
(3)子类多降,泄降下气:如苏子下气消痰、止咳平瑞,治咳逆痰喘之证;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祛痰,治食滞胃院、嗳气吞酸;白芥子豁痰除饮、散结止痛,治痰饮壅滞,胸胁胀满,咳嗽上气等;葶苈子泻肺行水、祛痰定喘;治咳逆上气、一身浮肿之证;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4)花类升散,舒心解郁:合欢花宁神解郁,治情志不遂,忧郁忿怒、虚烦不眠;玫瑰花行气解郁、和血止痛,治肝胃不和,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绿萼梅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治肝胃郁滞,胸胁胀满,嗳气纳差;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外感风热表证及肝阳上亢所致头目眩晕,目疾等。
(5)虫蚁搜风,解痉止痛:如蜈蚣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治急慢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等;全蝎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治急惊风及中风所致口眼歪斜;僵蚕熄风止痉,治惊风、癫痫;地龙(蚯蚓)清热止痉、通经活络,治高热惊痫及中风后半身不遂;水蛭(蚂蟥)破血、逐瘀、通经,治瘀血阻滞的经闭,症瘕。
(6)血肉补益,填补精血:动物类药物多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填补精血。如:龟板滋阴潜阳、补肾健骨;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鹿茸补肾壮阳,益精补血,强筋健骨。猪脊髓有补阴益髓之功;鸡子黄有滋阴润澡之效。阿胶补血止血,治血虚眩晕及出血证;紫河车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7)炭类药物,止血止泻:血余炭止血化瘀,治尿血、吐血、便血等;侧柏炭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证;藕节炭止血消瘀,治各种出血证;棕榈炭收敛止血,治无瘀滞的各种出血证;地愉炭,凉血止血,治各种出血,尤适宜于便血、崩漏等。再如:大黄生用泻下,炒炭则可止泻。
8.背诵歌诀记中药
把中药的药性,编成歌诀诗赋加以背诵,是中医传统的一种记忆方法。由于中药歌诀编排的内容紧凑,朗朗上口,只要熟读顺口,背至滚瓜烂熟时,定能永久不忘。较早的如《药性赋》,文字简练,但不便理解,故1962年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又编辑了《药性赋四百味白话解》,更适合初学者背记和理解。书中还附录了“十八反药歌”、“十九畏药歌”、“妊娠禁忌药歌”等。
9.巧用联想记中药
《中药学》每一章节中含有多种药物,要想记住所有药名,必须要动一番脑筋。如解表风寒药,可以通过联想编成歌诀,如:“苏麻藁桂细白薷,生活夷耳荆防风”。——含中药紫苏、麻黄、藁本、桂枝、细辛、白芷、香薷、生姜、羌活、辛夷、苍耳子、荆芥、防风等。
此为联想记忆法,谐音寓意可读作:“苏麻高贵细白濡,生活宜耳谨防风”。你可以想像为:在《康熙王朝》中有一位苏(紫苏)麻(麻黄)喇姑,她倍受康熙垂爱,其高(藁本)贵(桂枝)之处是有着细(细辛)嫩洁白(白芷)而濡(香薷)润的肌肤。要保持美白高洁之态,生(生姜)活(羌活)中何法最宜(辛夷)耳(苍耳子)?那就是谨(荆芥)防风寒伤体。根据这种想象法,你便在趣味联想、谐音寓意之中记住了13味辛温解表药。
木瓜的好处很多,美容啊,丰胸啊,抗癌啊···
也有清热的作用,对胃也有好处,性温
所以吃木瓜不会上火,也不会长痘
不过虽然好像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是吃什么水果都还是不要过量的好哦~~~~
营养分析
1. 健脾消食 :木瓜中的木瓜蛋白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现代医学发现,木瓜中含有一种酵素,能消化蛋白质,有利于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故有健脾消食之功。
2. 抗疫杀虫 :番木瓜碱和木瓜蛋白酶具有抗结核杆菌及寄生虫如绦虫、蛔虫、鞭虫、阿米巴原虫等作用,故可用于杀虫抗痨。
3. 通乳抗癌 :木瓜中的凝乳酶有通乳作用,番木瓜碱具有抗淋巴性白血病之功,故可用于通乳及治疗淋巴性白血病(血癌)。
4. 补充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木瓜中含有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有效补充人体的养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 抗痉挛 :木瓜果肉中含有的番木瓜碱具有缓解痉挛疼痛的作用,对腓肠肌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果实含有丰富木瓜酶,维生素C、B及钙、磷及矿物质,营养丰富,果实含大量丰富的胡萝卜素、蛋白质、钙盐、蛋白酶、柠檬酶等,具有防治高血压、肾炎、便秘和助消化、治胃病,对人体有促进新节代谢和抗衰老的作用,还有美容护肤养颜的功效。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缺奶的产妇、风湿筋骨痛、跌打扭挫伤患者、消化不良、肥胖患者;
2. 不适宜孕妇、过敏体质人士。
烹饪指导
治病多采用宣木瓜,也就是北方木瓜,又名皱皮木瓜的,不宜鲜食;食用木瓜是产于南方的番木瓜,可以生吃,也可作为蔬菜和肉类一起炖煮。
1.舒筋活络。用于湿痹引起的肢体拘挛疼痛,本品能祛湿邪,解拘挛,舒筋络。常配牛膝、威灵仙同用。
2.和胃化湿。本品气香能醒脾和胃,味酸能生津空运舒筋,常用于治疗胃失和降的呕吐、疼痛、泄泻。
食疗作用木瓜性温、味酸,入肝、脾经;
具有消食,驱虫,清热,祛风的功效;
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肺热干咳,乳汁不通,湿疹,寄生虫病,手脚痉挛疼痛等病症。
路路通 (《纲目拾遗》) 【异名】枫实(《南方草木状》),枫木上球(《德胜堂经验方》),枫香果(《槐西杂志》),枫果、聂子(《纲目拾遗》),狼目(《药材资料汇编》),枫球子(《中药志》),狼眼(《中药材手册》),枫树球(《药材学》),九空子(《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的果实。 【植物形态】枫香(《本草经集注》),又名:聂聂(《尔雅》),枫木(《说文》),枫树(《尔雅》郭虞注),香枫,枫宸(《纲目》),枫仔树(《植物名汇》),三角枫,三角尖(《岭南采药录》),鸡枫树、鸡爪枫、大叶枫、槟树、槟臭。 落叶乔木,高20~40米;树皮幼时灰白,平滑。老时褐色、粗糙。叶互生;叶柄长3~7厘米;托叶线形,早落;叶片心形,常3裂,幼时及萌发枝上的叶多为掌状5裂,长6~12厘米,宽8~15厘米,裂片卵状三角形或卵形,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成总状花序,有锈色细长毛,雄蕊多数,密生成球形;雌花成圆球形的头状花序,被毛,有少数退化雄蕊,子房半下位,多数愈合;四周有许多钻形小苞片围绕,2室,花柱2,柱头弯曲。复果圆球形,下垂,直径2.5~3厘米,表面有刺,蒴果多数,密集复果之内,长椭圆形,成熟时顶孔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扁平,棱上有时略有翅。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湿润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分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 本植物的根(枫香树根)、树皮(枫香树皮)、树脂(白胶香)、叶(枫香树叶)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采摘,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复果呈圆球形,直径2~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暗棕色,上有多数鸟嘴状针刺,长约5~8毫米,常折断;苞片卷成筒状,有时裂开,内藏多数小蒴果。复果基部残留果柄,有时折断。蒴果细小,直径1~2毫米,顶端有一裂孔,内有种子2枚。种子淡褐色,有光泽。气特异,味淡。以色黄、个大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此外,湖北、河南、贵州等地亦产。 【药理作用】实验证明,枫香酒精溶剂(60%)外用,能防止钩蚴侵入小鼠皮肤。其防护效力与溶剂浓度成正比。 【性味】苦,平。 ①《现代实用中药》:"味苦涩,性平,无毒。" ②《浙江民间草药》:"性平,味淡,无毒。" ③《泉州本草》:"辛苦,性平,无毒。" 【归经】《纲目拾遗》:"通行十二经。" 【功用主治】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治肢体痹痛,手足拘挛,胃痛,水肿,胀满,经闭,乳少,痈疽,痔漏,疥癣,湿疹。 ①《纲目拾遗》:"辟瘴却瘟,明目,除湿,舒筋络拘挛,周身痹痛,手脚及腰痛,焚之嗅其烟气皆愈。" ②《岭南采药录》:"治风湿流注疼痛及痈疽肿毒。" ③《现代实用中药》:"烧灰外用于皮肤湿癣、痔漏等,有收敛、消炎、消毒作用。" ④《中药志》:"通经利水,除湿热痹痛。治月经不调,周身痹痛,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等证。"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治风湿性腰痛,心胃气痛,少乳,湿疹,皮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或烧烟闻嗅。 【宜忌】孕妇忌服。 ①《中药志》:"阴虚内热者不宜。" ②《广西中药志》:"虚寒血崩者勿服。" ③《四川中药志》:"凡经水过多及孕妇忌用。" 【选方】①治风湿肢节痛:路路通、秦艽、桑枝、海风藤、橘络、苡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脏毒:路路通一个。煅存性,研末酒煎服。(《古今良方》) ③治癣:枫木上球十个(烧存性),白砒五厘。共末,香油搽。(《德胜堂经验方》) ④治荨麻疹:枫球一斤。煎浓汁,每天三次,每次六钱,空心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耳内流黄水:路路通五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名家论述】《纲目拾遗》:"枫果去外刺皮,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能通行十二经穴,故《救生苦海》治水肿胀用之,以其能搜逐伏水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710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胆结石怎样治疗?
下一篇: 吃什么去火-试试这8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