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有两种:一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有鞭毛,运动迅速,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spirillnm fever,在日本称为sodoku)。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长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streptobacillary fever)。美国麻省哈佛山曾由牛奶引起此病流行,乃因乳牛被鼠咬所致,故又称哈佛山热。解放前我国朱世镖(1940)曾从江西玉山报告鼠咬热1例,年龄是22个月。
预防
以灭鼠为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体温热型·回归热 3.1 定义 3.2 回归热的常见病因 3.3 影响体温热型的因素 3.4 关于体温热型 4 疾病·回归热 4.1 疾病名称 4.2 英文名称 4.3 回归热的别名 4.4 分类 4.5 ICD号 4.6 流行病学 4.6.1 流行特征 4.6.2 传染源 4.6.3 传播途径 4.6.4 人群易感性 4.7 回归热的病因 4.8 发病机制 4.9 回归热的临床表现 4.9.1 虱传型回归热 4.9.2 蜱传型回归热 4.10 回归热的并发症 4.11 实验室检查 4.11.1 病原体检查 4.11.2 血及尿常规 4.11.3 血清免疫学检查 4.12 辅助检查 4.13 回归热的诊断 4.14 鉴别诊断 4.15 回归热的治疗 4.16 预后 4.17 回归热的预防 4.18 相关药品 4.19 相关检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回归热的中成药 2 回归热相关药物 1 拼音 huí guī rè
2 英文参考 relapsing fever
3 体温热型·回归热
一类是治“本”,即对原发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改变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抗生素类、手术治疗、化学疗法、放射治疗等,属于治疗或干预有效的范畴。[1]
另一类是治“标”,即影响体温的调节。如糖皮质激素类、氯丙嗪、异丙嗪、解热镇痛药物、一些中药制剂和低温治疗等。[1]
这两种影响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同时存在,需注意鉴别[1]。
详见体温热型条。
4 疾病·回归热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热。依传播媒介的不同本病分为两大类,即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虱传回归热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心内膜炎,偶有脾破裂大出血。蜱传回归热于多次复发后,可引起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和颅神经损害等,可有视力障碍和神经麻痹等后遗症。
回归热早期应与疟疾、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进行鉴别。
早期应用抗生素效果较好。儿童预后良好,年老体弱、孕妇预后较差。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险恶。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6%,大流行时可高达50%。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5%,但新生儿病死率可高达60%。
目前尚无疫苗用以回归热的免疫预防,故重点仍为切断传播途径及控制传染源。预防虱传回归热为彻底灭虱。预防蜱传回归热主要环节为防鼠、灭鼠及灭蜱。灭蜱可用2%敌敌畏或3%马拉硫磷乳剂喷洒。野外作业者,应穿“五紧衣”防蜱叮咬。同时也应治疗患者。
2.感染内科 > 螺旋体病
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局限地区。以热带、亚热带为著,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春、夏季4月至8月为多。蜱传回归热为野鼠类自然疫源病之一。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地区发现少数病例后,该处时有散发病例。患病后免疫力约为1年。两者无交叉免疫。
4.6.2 传染源 虱传回归热的惟一传染源为患者。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是鼠类和患者,又因螺旋体在蜱体内尚能经卵传至后代,故蜱也为贮存宿主。
4.6.3 传播途径 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头虱也可。当虱吮吸患者血液时,螺旋体随之进入虱体内,经5~6天后即自肠道潜入体腔,并不进入涎腺,也不进入卵巢及卵。螺旋体在虱体腔内存活至虱自然死亡(20~40天)。人被虱叮咬后因搔痒将虱体压碎,螺旋体由体腔内逸出,随皮肤创面进入人体。螺旋体也可由污染的手经眼、鼻黏膜侵入人体。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因间歇期的血液具有传染性,故可经输血传播。
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软体蜱,螺旋体在蜱体内可生存数年至数十年,因蜱生命较长(15~25年),且螺旋体在蜱体内经卵传代。当蜱叮咬受染鼠或患者时,螺旋体被吸入蜱涎腺及体腔内生长繁殖,可经唾液传给人,因蜱唾液内含有抗凝剂、透明质酸酶和麻醉物质,它们不但促进螺旋体的扩散,还可保证叮咬时不被宿主发现和清除。另外蜱粪便及其体节内螺旋体可随搔痒而进入人体。
4.6.4 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婴幼儿及50岁以上者发病较少,成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乃因职业及生活因素所致。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受损及红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贫血、出血及黄疸。螺旋体侵袭神经系统及眼部,形成神经疏螺旋体病,则可发生淋巴细胞脑膜炎与外周面神经麻痹及眼部疾患。
回归热的病理变化以脾、肝、肾、脑和骨髓为主。病理变化示脾大,有散在的梗死、坏死灶和小脓肿,能产生自发性破裂。镜检可见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肝内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出血、充血与浊肿性退行性变。肾有浊肿及充血。心有弥漫性心肌炎和间质性病变。脑有水肿、充血,脑膜有炎性浸润,有时出血。
4.9.2 蜱传型回归热 蜱传回归热的潜伏期为4~9天,首次发作期平均为3~4天,间歇期平均7(1~63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有多至14次者。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瘙痒、抓破后可继发感染化脓。可表现为玫瑰疹、猩红热样疹。局部淋巴结肿大。上呼吸道症状、腰痛及皮疹均较多,但黄疸、腓肠肌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脾肿大均较均较虱传型为少。新生儿患者病情严重,有人报道5例中4例出现黄疸,3例死亡。在美洲西南部和非洲次撒哈拉沙漠地区,发现蜱传回归热病原体B.turicatae与B.duttonii均可引起神经疏螺旋体病。
近年来在埃塞俄比亚乡村诊所,有人报道用优质血沉棕黄层(qualitative buffy coat,QBC)技术离心,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回归热包柔螺旋体;与此先后在西非也有人报道,因该处蜱传回归热患者的血涂片中,螺旋体数目少,难以确诊,遂也提出采用QBC技术检测病原体,认为此法敏感性明显提高,而推荐使用。
伴有神经疏螺旋体患者,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均可升高,细胞数可增加,也可查到螺旋体。有时尿沉淀螺旋体也可阳性。
4.11.2 血及尿常规 虱传回归热患者发热期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在(10~20)×109/L之间,间歇期则恢复正常,分类变化不大。蜱传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血小板可减少。发作次数多者贫血明显,但出、凝血时间正常。有黄疸者,血胆红素升高。
尿中可见少量蛋白、细胞及管型。
4.11.3 血清免疫学检查 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如果第二次效价升高4倍,则有助于诊断。但因抗原多变异,致使抗体效价阳性率不高。又因其与其他微生物有雷同抗原,致使少数回归热患者血清可发生康氏或华氏反应阳性。虱传回归热可与变形杆菌OXk发生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蜱传回归热单一剂量治疗的复发率为20%或更高些,乃因蜱传回归热的螺旋体较多的侵袭脑部,螺旋体被血脑屏障保护而停留在脑内,当血内抗生素水平一旦下降,螺旋体即可再侵入血液内。故成人选用治疗方案:四环素剂量为500mg,或12.5mg/kg体重,4次/d,口服,持续10天。或多西环素100mg,2 次/d,口服,持续10天。如四环素忌用,则可用红霉素500mg,或12.5mg/kg体重,4次/d,口服,持续10天。如果已确定或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者,则用静脉注射青霉素G,剂量为300万U,6次/d,或头孢曲松2g,静脉注射,1次/d,或分为2次注射,持续10~14天。
凡有高热、病情严重者,应给以对症治疗。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被仓鼠咬出血后,首先要及时处理伤口。运用20%的肥皂水或者0.1%的苯扎溴铵溶液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挤出污血,彻底冲洗。又用2%的碘酒或者75%的酒精涂擦局部伤口,伤口一般不宜缝合或包扎,以便排血引流。如果伤口比较深,建议及时到医院接种破伤风疫苗以预防破伤风。
虽然说仓鼠体内一般不携带狂犬病毒,但考虑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病死率100%。人工养仓鼠感染狂犬病的几率是比较少的,但难以保证市场上卖的有的是野生仓鼠,野生仓鼠是有机会会携带狂犬病毒的。为稳妥起见,还是建议及时接种五针狂犬疫苗,一般建议于0,3,7,14,28天各接种一针狂犬疫苗。此外,被仓鼠咬伤后一个月需密切监测是否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皮疹、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如果有以上症状,需及时到感染科找专科医生就诊,由专科医生判断是否有感染鼠咬热、鼠疫等疾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9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