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认为本病系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是寻常狼疮的一种变型或结核疹,但无确切的结核证据,组织学虽有结核样改变,但结核菌素试验经常阴性。病程有自限性,有自然痊愈的倾向。常不并发有其它结核。病损中亦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治疗无效,故近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真正病因尚未确定,某些细胞免疫检查显示异常。
第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癣(红癣)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股癣:阴癣
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
叠瓦癣:刀癣
癣菌疹:脚气疮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 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疖 :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
丹毒: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硬红斑:腓肠发
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痈:痈、有头疽
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红癣、丹癣
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第四章? 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緾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
风疹:风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扁平疣:扁瘊
疱疹样湿疹:痘风庖
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传染性红斑:丹痧
第五章 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丝虫病、蛲虫病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干疥、湿疥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蛲虫病:谷道痒
钩虫皮炎:类毒块
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第六章 接触性皮炎与湿疹?
接触性皮炎、湿疮(湿疹)、月蚀疮(耳后间隙性湿疹)、湿毒疮(淤积性湿疹)、四弯风(遗传过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湿疹)、粉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湿疹)、窝疮(手足湿疹)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腘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
婴儿湿疹:奶癣、胎敛疮
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
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尿布皮炎:湮尻疮
水田皮炎:水渍疮
第七章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皮炎 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
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緾、梅核丹
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第九章 药毒(药疹)
第十章 瘙痒性皮肤病?
风瘙痒(瘙痒症)、摄领疮(神经性皮炎)、粟疮(痒疹)、顽湿结聚(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
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
痒疹:粟疮
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第十一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毒性红斑? 附:酒红斑、环状或图状红斑、口周红变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红斑、急性热病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月经疹、白匕(银屑病)、副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紫癜风(扁平苔癣)、剥脱性皮炎、脱屑性红皮症、线状苔癣、光泽苔癣、硬化萎缩性苔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虫斑(单纯糠疹)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白疕、松皮癣、干癣、蛇风
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
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
毛发红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
扁平苔藓:紫癜风
汗管角化症:鸟啄疮
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
连圈状秕糠疹:远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晒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癣(春季皮炎)、痱疮(痱子)、夏季皮炎、冻疮(中西同名)、鸡眼(中西同名)与胼胝、皲裂疮、摩擦性苔癣样疹、汗淅疮(擦烂红斑)、射线皮炎、褥疮、猢狲疳(尿布皮炎)、红花草疮(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瘾疹(环状红斑)
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痱疮、热痱、痱毒
冻疮:冻风、冻疮
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
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火激红斑:火斑疮
手足皲裂:皲裂疮
鸡眼:鸡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
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
第十三章? 角化性与萎缩性皮肤病? ?
蛇皮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病、毛发角化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毛发红糠疹、毛囊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症、鸟啄疮(汗管角化症)、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肤萎缩、斑状萎缩、萎缩纹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过敏性紫癜,暴发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瓜藤缠(结节性红斑)、脉痹(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无脉(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脱疽(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附:脱脚伤寒(动脉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疮(坏疽性脓皮病)、化脓性肉芽肿、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和脂肪组织疾病
? 维生素缺乏病(含维生素A缺乏病,核黄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萝卜素血症、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黄色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肿、硬肿症、肠病性肢端皮炎、痛风、结节性脂膜炎
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
皮肤淀粉样变:顽癣
鱼鳞病:蛇皮癣、蛇身
硬肿病:肉痹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鬼脸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其它结缔组织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学物质及药物引起的硬皮样改变、干燥综合征
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
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干燥综合征:燥毒
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
成人硬肿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中西同名)、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红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火赤疮/蜘蛛疮(疱疹样皮炎)、登豆疮(疱疹样脓疱病)、王烂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掌跖脓疱病、镟指疳(连续性肢端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庖性皮肤病
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
类天庖疮:天庖疮
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
庖疹样皮炎:火赤疮
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
第十八章? 皮肤附属器病? 肺风粉刺(寻常性痤疮)、鼻赤(酒渣鼻)、白屑风(皮脂溢出)、面油风(脂溢性皮炎)、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白皮徒(石棉状糠疹)、黄汗/血汗(色汗症)、无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风(斑秃)、发不生(假性斑秃)、早秃、白发、汗疱疹、大汗腺痒疹、粟丘疹、甲营养不良、嵌甲
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肺风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
斑秃:油风、鬼剃头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体气、狐臭、体臭
色汗症:黄汗、血汗
汗庖症:蚂蚁窝
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肤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尘/黧黑斑(黄褐斑)、瑞尔黑变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白驳风(白癜风)
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
白癜风:白驳风、白斑
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变病:黧黑斑、面尘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
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
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
唇炎:唇风
龟头炎:袖手疳
女阴萎缩:阴瘘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风(剥脱性唇炎)、茧唇(腺性唇炎)、马嚼子疮(口角炎)、口疮(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疮)、花斑舌(地图舌)、镜面舌(舌炎)、袖口疳(龟头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渗出性红斑)、口疳(疱疹性口炎)、鹅口疮(白色念珠菌病)、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口吻疮(核黄毒缺乏性口角炎)、风赤疮痍(眼睑湿疹)、睑弦赤烂(睑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痣(痣细胞痣)、线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肿)、皮样囊肿、蟹脚肿(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皮赘、脂肪瘤、血瘤、赤疵(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棉状血管瘤、血痣(樱桃样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阴囊型血管角化瘤、气瘤(神经纤维瘤)、青斑(眼上腭青色斑、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结节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发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肤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红斑;恶性皮肤肿瘤:皮肤原位癌、乳疳(湿疹样癌)、基底细胞癌、翻花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
皮肤肿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湿疹样乳头癌:乳疳
鳞状细胞癌:翻花疮、
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
神经纤维瘤:瘤赘
淋巴管瘤:足肿
皮脂腺囊肿:脂瘤
皮角:脑湿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疮(梅毒)、臊疣(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中西同名)、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阴慝(泌尿生殖器滴虫病)、爱滋病、郁病(性病恐怖症)
肉蛆(皮肤蝇蛆病)、冷流肿(成人硬肿病)、颊疡(放线菌病)、席疮(褥疮)、骨羡疮(痉挛性瘙痒症)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
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
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
尖锐湿疣:臊疣、臊瘊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
滴虫性阴道炎:阴痒
细菌性阴道炎:阴痒
阴虱:阴虱疮
软下疳:妒精疮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生殖器疱疹:阴疮、热疮
皮 肤 科
带状疱疹?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
寻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盘箭
扁平疣? 扁瘊
传染性软疣? 鼠乳、水瘊
尖锐湿疣? 臊疣
脓疱疮? 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
手癣? 鹅掌风
足癣? 脚湿气、臭田螺
甲癣? 灰指甲
趾甲癣? 灰趾甲
神经性皮炎? 摄领疮、牛皮癣、顽癣
荨麻疹? 瘾疹、风疹块
结节性痒疹? 顽湿结聚
银屑病? 白疵、白壳风
斑秃? 油风脱发
脂溢性皮炎? 面游风
寻常痤疮? 粉刺
药物性皮炎? 药毒、膏药风
日光性皮炎? 日晒疮
扁平苔癣? 紫癜风
多形性红斑? 猫眼疮、雁疮
结节性红斑? 瓜藤缠
盘状红斑狼疮? 红蝴蝶疮、蝴蝶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蝶疮流注
白塞病? 狐惑
白癜风? 白驳风
一般鼻子上的黑头粉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趋于稳定后可以自行消退。但是中度或重度的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学习,甚至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等。
如果认为黑头粉刺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或者出现了中重度的表现,则需要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以下状况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重度黑头粉刺;
自行使用黑头粉刺非处方药物治疗超过一个月无效;
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不能参加正常的社交;
痤疮引起了疤痕。
就诊科室
痤疮患者应该首先到皮肤科就诊,就病情及其他表现接受评估,然后根据医生安排决定是否去内分泌科就诊。
相关检查
一般根据青年男女、皮损好发部位、皮损形态等就可以进行诊断。微粉刺(黑头和白头粉刺的前身)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可能需要在显微镜下查看。
女性患者可能会被问及到月经周期,这有助于判断痤疮是否和体内激素波动相关。
对于严重的痤疮、一般治疗疗效不佳、女性月经不调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性激素测定检查。一般情况下该检查包括以下六种激素水平:睾酮、脱氢表雄酮、雌二醇、孕酮、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
如果女性患者睾酮的含量或者促黄体生成素与促卵泡生成素的比值异常,则有可能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痤疮。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等进行鉴别。
酒渣鼻:多发于中年人,皮损分布于鼻尖、两颊、额头为主,患部有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晚期形成鼻赘,即鼻翼异常增大,呈明显累赘突出。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多发于成年人,皮损主要为半球形或略扁平的丘疹或小结节,呈暗红或褐色,触之柔软,中心坏死,玻片按压丘疹时,可以显出黄色或褐色小点,多对称分布在眼睑、鼻唇沟及颊部。
根据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控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对于严重的痤疮需要外用药和口服药联合治疗数月才能完全消除。
一般治疗
健康的饮食:少吃高糖饮食和奶制品,如薯条、面包、全脂牛奶等,多吃酸奶、蔬菜,水果和粗粮。
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生活不规律,避免暴晒,注意个人卫生等。
清洁皮肤:选择清水或者合适的洁面产品保持皮肤清洁,若需化妆时选择不会堵塞毛孔的化妆品或者无油化妆品,一定记得及时卸妆。
心理疏导:痤疮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心理压力过大又会导致痤疮更加严重,治疗痤疮时可配合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患者减轻心理压力,还会使疾病得到缓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痤疮 3.1 痤疮的病因 3.2 痤疮的病理改变 3.3 痤疮的临床表现 3.3.1 点状痤疮 3.3.2 丘疹性痤疮 3.3.3 脓疱性痤疮 3.3.4 结节性痤疮 3.3.5 萎缩性痤疮 3.3.6 囊肿性痤疮 3.3.7 聚合性痤疮 3.3.8 恶病性痤疮 3.4 痤疮的诊断 3.5 需要与痤疮鉴别的疾病 3.6 痤疮的治疗措施 3.6.1 外用治疗 3.6.1.1 抗生素类药物 3.6.1.2 过氧化苯甲酰 3.6.1.3 维甲酸类 3.6.1.4 白色洗剂 3.6.2 内服疗法 3.6.2.1 抗生素 3.6.2.2 性激素 3.6.2.3 皮质类固醇激素 3.6.2.4 维甲酸类 3.6.2.5 氨苯砜(DDS) 3.6.2.6 锌制剂 3.6.2.7 维生素类 3.6.3 物理疗法 3.6.3.1 面膜 3.6.3.2 皮损内注射 3.6.4 转诊 4 中医·痤疮 4.1 痤疮的病因病机 4.2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4.2.1 肺经风热 4.2.1.1 症状 4.2.1.2 针灸治疗 4.2.2 脾胃湿热 4.2.2.1 症状 4.2.2.2 针灸治疗 4.2.3 冲任不调 4.2.3.1 症状 4.2.3.2 针灸治疗 4.3 耳针疗法治痤疮 4.3.1 选穴 4.3.2 方法 4.4 耳穴割治法治痤疮 4.4.1 选穴 4.4.2 方法 4.5 推拿疗法治痤疮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痤疮的穴位 2 治疗痤疮的中成药 3 痤疮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痤疮 * 痤疮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cuó chuāng
2 英文参考
acne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痤疮
痤疮(acne)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因角质物堵塞,造成皮脂排出不畅,从而引起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1]。又称粉刺。痤疮是由于皮脂腺分泌过多,形成粉刺后又继发感染所引起的毛囊炎。
痤疮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与内分泌有关,主要发生于面部和胸背等处。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呈多形性,初为毛囊口之黑头粉刺,发展过程中可生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好发于颜面、上胸及背部。
痤疮慢性病程,反复发作[1]。青春期后大部分自然消退[1]。
治疗上主要是限制脂肪、糖类及刺激性食物,纠正便秘;可外用复方硫磺洗剂,炎症明显时,可内服或外用抗菌素。
3.1 痤疮的病因
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了。内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痤疮与性内分泌有密切的关系,青春期以前极少发病,性功能丧失或减退的人如古代宫廷被阉割的太监不发病,性功能降低的人,如应用睾丸酮可促使胡须的生长和痤疮的发生,用促皮质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疾病时,常引起痤疮性皮疹,女性在月经前常有痤疮发作。妊娠期痤疮症状减轻等。不论男女都有雄激素和雌激素。分泌性激素的器官在男性为睾丸及肾上腺;在女性是卵巢、胎盘及肾上腺。雄激素和雌激素在男女体内有不同比率,比率的改变可能使痤疮出现。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的分泌也与雄性激素增加有关,其中以睾酮增加皮脂腺活动性作用最强,孕酮与肾上腺皮质中脱氢表雄酮(DHA)也参与作用,后者在初期痤疮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作用转化成活性更高的5α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引起皮脂分泌增多,产生又浓又多的皮脂,不能完全排泄出去,渐渐聚积在毛囊口内,同时毛囊导管也因雄激素作用下而过度角化,毛囊壁肥厚、阻止皮脂排泄,毛囊壁上脱落的上皮细胞增多与浓稠的皮脂混合,成为干酪状物质,栓在毛囊口内形成粉刺,以后暴露在毛囊口外的顶端渐渐干燥,又经过空气的氧化作用,黑色素的沉积,尘埃的污染而变色形成黑头粉刺。毛囊中存在的痤疮棒状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卵圆形糠疹芽孢菌,特别是痤疮棒状杆菌含有使皮脂分解的酯酶,毛囊内的皮脂被脂酶分解而产生较多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的脂肪酸能使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生非特殊性炎性反应,当粉刺壁的极微的溃疡及游离脂肪酸进入附近真皮后,再加上黑头粉刺挤压附近的细胞,使它们的抗菌力下降而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引起炎症,于是病人发生丘疹,脓疱、硬节、结节及脓肿。
近年来有人认为本病与免疫有关,其患者的体液免疫中,血清IgG水平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痤疮棒状杆菌在患者体内产生抗体,循环抗体到达局部参与了早期炎症的致病过程。
关于微量元素与痤疮的关系。近期有人证明痤疮患者锌低可能会影响维生素A的利用,促使毛囊皮脂腺的角化,铜低会削弱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等。总之,痤疮患者微量元素锌、铜、铁低下,锰升高可使体内脂肪代谢、性激素分泌受到一定影响,加上皮肤抵抗力低下,可能与痤疮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遗传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多吃动物脂肪及糖类食物,消化不良或便秘等胃肠障碍,精神紧张,湿热气候等因素对痤疮病人可以有不利的影响,矿物油类的接触或碘化物、溴化物及某些其他药的内服也可加剧痤疮的恶化。
3.2 痤疮的病理改变
皮脂角化及角化不全的细胞所构成的黑头粉刺,挤塞在扩大的毛囊内,毛囊周围有炎性变化。在化脓的损害中,患部组织有脓肿,周围有很多的淋巴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有时可以发现葡萄球菌。如果损害已经日久,还可看到浆细胞、异物巨细胞及增殖的成纤维细胞。在较大的损害中皮脂腺部分地或完全地损毁,有时成为很大的囊肿。
3.3 痤疮的临床表现
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尔也发生于其他部位,眶周皮肤从不累及。开始时患者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还常有丘疹、结节、脓疱、脓肿、窦道或瘢痕。各种损害的大小深浅不等,往往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病程长,多无自觉症状,如炎症明显时,则可引起疼痛和触疼,症状时轻时重。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人均能自然痊愈或症状减轻。
临床上根据皮损的主要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3.1 点状痤疮
黑头粉刺是痤疮的主要损害,是塞在毛囊皮脂腺口的乳酪状半固体,露在毛囊口的外端发黑,如加压挤之,可见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
3.3.2 丘疹性痤疮
丘疹性痤疮皮损以炎性的小丘疹为主,小米至豌豆大的坚硬的小丘疹,呈淡红色至深红色。丘疹中央可有一个黑头粉刺或顶端未变黑的皮脂栓。
3.3.3 脓疱性痤疮
脓疱性痤疮以脓疮表现为主,脓疱为谷粒至绿豆大小,为毛囊性脓疱和丘疹顶端形成脓疱,破后脓液较粘稠,愈后遗留浅的瘢痕。
3.3.4 结节性痤疮
当发炎部位较深时,脓疱性痤疮可以发展成壁厚的结节,大小不等,呈淡红色或紫红色。有的位置较深,有显著隆起而在半球形或圆锥形。它们可以长期存在或渐渐吸收,有的化脓溃破形成显著的瘢痕。
3.3.5 萎缩性痤疮
丘疹或脓疱性损害破坏腺体,引起凹坑状萎缩性瘢痕。溃破的脓疱或自然吸收的丘疹及脓疱都可引起纤维性变及萎缩。
3.3.6 囊肿性痤疮
形成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常继发化脓感染,破溃后常流出带血的胶冻状脓液,而炎症往往不重,以后形成窦道及瘢前。
3.3.7 聚合性痤疮
聚合性痤疮是损害最严重的一种,皮损多形,有很多的粉刺、丘疹、脓疱、脓肿、囊肿及窦道、瘢痕、瘢痕疙瘩集簇发生。
3.3.8 恶病性痤疮
恶病性痤疮损害为小米至蚕豆大小的青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脓疱或结节,轻柔软,并且含有脓液及血液,它们长久不愈,以后痊愈遗留微小的瘢痕,也不感疼痛,浸润也很少。此型多见于身体虚弱的病人。
3.4 痤疮的诊断
1.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均可发病[1]。
2.皮损好发于面部、上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1]。多对称分布[1]。
3.损害为多形性,包括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1]。数量多少不等。重症者可出现萎缩或肥厚性瘢痕[1]。
4.痤疮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青春期后大部分自然消退[1]。
3.5 需要与痤疮鉴别的疾病
需与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及药物性痤疮相鉴别[1]。
根据患者多为青年,好发于面部及上胸背部,有黑头粉刺可以诊断,但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溴、碘所引起的痤疮样药疹 有服药史,没有典型的黑头粉刺,皮疹为全身性,发病无年龄的限制。
2.职业性痤疮 与焦馏油、机器油、石油、石蜡、氯萘等化合物接触的工作人员可引起痤疮样皮疹,通常与职业有关,同时工作的人员往往都发生相同的损害,损害往往很密,常发生在接触部位,如手背、前臂、肘部等处。
3.酒渣鼻 多见于中年人,皮疹只发生在面部,以中央部多见,常伴有毛细胞血管扩张。
4.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损害多为暗红色或带棕黄色的丘疹及小结节。在眼睑下缘皮损呈堤状排列,玻片压诊可见苹果酱色改变,损害与毛囊并不一致。
3.6 痤疮的治疗措施
1.注意调节消化道功能,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和刺激性食物,要常用温水,含硫磺或其他去脂消炎的香皂洗涤患处。
注意局部清洁,少食油腻及刺激性食物[1]。
2.不要用手抠或挤压粉刺,不要使用油脂类化妆品和皮质类固醇激素。
3.禁用溴、碘类药物。
4.向患者解释清楚痤疮是青春期内分泌的变化,主要是因性激素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现象。治疗可以减轻皮损,但很难完全消退,而随内分泌变化可周期性加重或减轻。
3.6.1 外用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消炎、杀菌、去脂、清除皮面过多的油腻,去除毛孔堵塞物使皮脂外流通畅。保持皮肤清洁、控制感染。可每日用热水,肥皂洗脸1~3次,用含有硫黄的药皂洗更好。
痤疮轻症者可外用1%红霉素软膏,一日2次[1]。维A酸软膏外用,每晚1次,连续4~8周[1]。注意局部刺激和避光[1]。局部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1]。
3.6.1.1 抗生素类药物
1%氯酊(氯霉素+水杨酸),2%红霉素酒精,1%洁霉素溶液等。
3.6.1.2 过氧化苯甲酰
有杀菌、角质剥脱和溶解作用,抑制皮脂分泌,减少游离脂肪酸。但少数患者对过氧化苯甲酰外用有反应,可产生接触性皮炎。因此,用药前要作斑贴试验,无反应再用,实验证明使用3.5%过氧化苯甲酰洗剂、霜剂等制剂效果较好,外涂每日1~2次。
3.6.1.3 维甲酸类
有角质剥脱作用,如0.05%~0.1%维甲酸霜或溶液,每日外涂1~2次。注意如用药后局部出现刺激反应性红斑、脱屑等,应暂停1~2于,然后继续使用,或从低浓度开始至皮肤耐受为止,可连用1~2个月。
3.6.1.4 白色洗剂
白色洗剂(硫酸锌4.5,含硫钾4.0,玫瑰水或水加至100)减少皮脂,抑制感染,使毛囊口扩张,便于皮脂排出。每日1~2次。
3.6.2 内服疗法 3.6.2.1 抗生素
痤疮重症除外用红霉素软膏或维A酸外,可联合口服红霉素0.5g,一日3次,连续2~4周[1]。也可使用四环素及四环素衍生物如多西环素、克林霉索[1]。
广谱抗生素可以控制炎症,以感染为主的应首选抗生素,以四环素类最好。四环素可能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对白细胞趋化性的抑制作用,能使皮脂中游离脂肪酸浓度明显下降。四环素可采用小剂量、长疗程,开始0.25g,每日4次,连服一个月,以后每2周递减0.25g,至每日0.25g时再维持一个月。红霉素的用量及用药时间同四环素。对其他抗生素无效的病例,可选用美满霉素(二甲胺四环素)50mg,每日2次,2~3周后减为50mg,每日1次。氯洁霉素(Clindamycin)是四环素最好的替换药,适用于炎症重或对四环素耐药者。开始剂量0.15g,每日2次,病情控制后减为每日1次,平均疗程3个月左右,可引起严重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等副作用,故仅用于皮炎重而无肠道疾病的患者。
3.6.2.2 性激素
性激素不能作常规应用。
1)乙烯雌酚 严重的患者可以用乙烯雌酚1mg,每日1次内服,10天为1疗程。如女病人使用,要在月经后5天开始使用,对于月经前加重的女患者可在月经开始后两三周内每天服乙烯雌酚0.25~0.5mg。对有栓塞性疾病、半身不遂、肝脏疾病、子宫不正常地出血者禁用。
2)也有人对女病人应用绒毛膜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in)每周1次,肌注500~1000U,不在月经前5~10天内应用。
3)黄体酮 对病情严重的以及月经前加重的女患者,可在经前10天肌肉注射黄体酮10mg,经前5天再注射5mg。
(3)抗雄性激素 抗雄激素治疗能降低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含量和减少皮肤表面细菌数,从而阻止或/和减轻毛囊及其周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而达到治疗作用。
1)安体舒通 每次20mg,每日3次。
2)酮糠唑 每日200mg,顿服一月后改为每天100mg顿服。
3)西米替丁 每次400mg,每日3次,一月后改为每次200mg,每天3次。
上述三种药物治疗女性痤疮,效果大为明显。
4)复方炔诺酮 男性每天1片,连服4周,女性在月经来潮第5天,开始0.625mg,连服22天。
5)甲氰咪呱 口服0.2g,每天3次。饭前服药,4周为一个疗程。认为有抗雄激素作用,可阻断二氢睾酮对毛囊受体的结合,抑制皮脂排出,减轻炎症。
3.6.2.3 皮质类固醇激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本身能引起痤疮性损害,对严重的囊肿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小剂量可减轻炎性反应,但只是暂时有效,长期应用就会发生许多副作用,一般尽量不用。常用强的松10mg,每日2~3次,有效后逐渐减量,时间不宜过长,并注意其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与女性激素或抗雄激素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3.6.2.4 维甲酸类
维甲酸类可抑制滞留的角化过度,防止新的阻塞和炎症形成,减少皮脂分泌和粉刺形成,对结节和囊肿性皮损效果好。13顺维甲酸1~2mg/kg,分两次服,连服2~3周,如需第二个疗程应停药8周后重复。停药后皮损可继续好转,但有皮肤干燥、唇炎、消化道症状、致畸形等。孕龄患者在服药期间及停药后半年内应避孕。
3.6.2.5 氨苯砜(DDS)
氨苯砜(DDS)可能有抗炎作用,适用于囊肿性和结节损害,口服50mg,每日2次,连服1~2个月,应注意血液系统、肝损害副作用。
3.6.2.6 锌制剂
锌制剂有抑制毛囊角化或炎症作用,葡萄糖酸锌70mg,每日3次,连服4周,或硫酸锌0.2g,每日2~3次,连服4~12周,有胃肠道副作用。
3.6.2.7 维生素类
1)维生素B2、B6和复合维生素B。
2)维生素A每天15万U,连服4~8周。
3)维生素A每天15万U和维生素E每天50mg,连服4~8周。
3.6.3 物理疗法 3.6.3.1 面膜
有中药面膜和倒膜两种,在做之前均先清洁皮肤,然后涂药、喷雾、按摩使理疗、按摩、药物融为一体,相互作用达到治疗和美容的目的。
1)中药面膜 将面膜粉加入少量的蜂蜜,用水调成糊状,然后涂于面部,边涂边喷雾边中医按摩手法循经按穴位和血循环的方向按摩。
2)倒膜面膜 在基质中加入不同药物,制成各种霜剂,然后将霜剂涂于面部,边涂边喷雾边按摩数分钟,用脱脂棉将眼、鼻、口和胡须部盖好后,再将石膏用水调成稀糊状,立即涂于面部,注意要露出鼻孔和口,待石膏由软变硬变热,由热慢慢变凉,即可将石膏拿下。
3.6.3.2 皮损内注射
用去炎松混悬液0.05~1ml(每ml含10mg)用盐水稀释注入严重的结节和囊肿损害内,每周1次,可连续3~4次。
3.6.4 转诊
囊肿性痤疮建议转往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
4 中医·痤疮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炎症。生于鼻处者中医称“肺风粉刺”、“肺风”、“肺风疮”。好发于青年男女,多见于颜面、胸背等处,多数青春期过后自然痊愈,少数严重者终生留有瘢痕。
痤疮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损害主要发于前额、双颊部,其次为胸背部。初起为粉刺,有的为黑头丘疹,可挤出乳白色粉质样物;常呈对称分布,可散在分布,在发展过程中可演变为炎性丘疹、脓疤、结节、囊肿,甚至瘢痕等,往往数种同时存在。病程缓慢,常持续到中年才逐渐缓解而痊愈,遗留或多或少的凹坑状萎缩性疤痕或瘢痕疙瘩。
针灸治疗痤疮有一定效果,局部勿滥涂外用物,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
4.1 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多由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或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脾胃湿热蕴积,侵蚀肌肤,或因冲任不调,肌肤疏泄功能失畅而发。
4.2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上红肿……亦有不饮酒而色赤者,名肺风疮,由血热郁肺不散也。宜清肺饮子,或四物、五苓二方合用,加黄芩、黄柏。”
《类证治裁·鼻口症》:“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
4.2.1 肺经风热 4.2.1.1 症状
多以丘疹损害为主,可有脓疱、结节、囊肿等,苔薄黄,脉数。
4.2.1.2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清热,化湿
选穴: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
随证配穴:肺经风热—少商、风门。
方义:本方取合谷、曲池清泻阳明之热;阳明多气多血,又经脉上走于面,故配内庭以清泄阳明经气;四白、阳白疏通局部气血,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2.2 脾胃湿热 4.2.2.1 症状
多有颜面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脓疱、结节、囊肿等,伴有便秘,苔黄腻,脉濡数。
4.2.2.2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清热,化湿
选穴: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
随证配穴:脾胃湿热—阴陵泉、天枢。
方义:本方取合谷、曲池清泻阳明之热;阳明多气多血,又经脉上走于面,故配内庭以清泄阳明经气;四白、阳白疏通局部气血,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2.3 冲任不调 4.2.3.1 症状
病情与月经周期有关,可伴有月经不调、痛经,舌黯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4.2.3.2 针灸治疗
治则:宣肺,清热,化湿
选穴: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
随证配穴:冲任不调—血海、三阴交。
方义:本方取合谷、曲池清泻阳明之热;阳明多气多血,又经脉上走于面,故配内庭以清泄阳明经气;四白、阳白疏通局部气血,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4.3 耳针疗法治痤疮 4.3.1 选穴
耳尖 肺 大肠 内分泌 交感
4.3.2 方法
每次选用3~4穴,耳尖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刺,中度刺激,每次留针20~30min,每日1次。
4.4 耳穴割治法治痤疮 4.4.1 选穴
交感 耳中 相应部位耳穴
4.4.2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小手术刀片轻轻在耳穴处划割,以渗血为度,稍微出皿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止血,每周割治1~2次,两耳交替。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5 推拿疗法治痤疮
以下方法对粉刺、丘疹、脓疱者有效[2]:
①用双手食指指腹轻轻按揉下关1分钟。
②用拇指指腹按揉尺泽100次。
③用双手的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天枢1分钟。
④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压内庭1~3分钟。 5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25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有哪些症状?
下一篇: 硬红斑可以并发哪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