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造成的闭袢型肠梗阻,同时肠系膜血管受压,也是绞窄性肠梗阻。常常是因为肠袢及其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解剖上的因素,并因肠内容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以及突然改变体位等诱发因素而引起。肠扭转部分在其系膜根部,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多见,扭转程度轻者在360度以下,严重的可达2—3转。常见的肠扭转有部分小肠、全部小肠和乙状结肠扭转。
病因:
常常是因为肠袢及其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处过窄或粘连收缩靠拢等解剖上的因素,并因肠内容重量骤增,肠管动力异常,以及突然改变体位等诱发因素而引起。肠扭转部分在其系膜根部,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为多见,扭转程度轻者在360度以下,严重的可达2—3转。常见的肠扭转有部分小肠、全部小肠和乙状结肠扭转。
(一)肠扭转是一种较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常可在短时期内发生肠绞窄、坏死,一般应及时手术治疗。
(1)扭转复位术:将扭转的肠袢按其扭转的相反方向回转复位,还需要解决预防复发的问题。
(2)肠切除术:适用于已有肠坏死的病例,小肠应作一期切除吻合。乙状结肠一般切除坏死肠段后将断端作肠造瘘术,以后再二期手术作肠吻合术,较为安全。
(二)非手术治疗:虽有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报导,但非手术治疗一旦无效,则需迅速改为手术治疗,以策安全。适应证:
1.全身情况较好,血压、脉搏基本正常的早期肠扭转。
2.无腹膜刺激症状,体征或经初步非手术治疗明显好转者。
3.对年老、体弱、发病超过2日的无绞窄的扭转也可试用。
1.小肠扭转
小肠扭转应注意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其他急腹症鉴别。还需与其他原因如粘连性肠梗阻、肠套叠等病情进展所致的绞窄性肠梗阻鉴别。另外,应注意与结肠扭转如乙状结肠扭转和盲肠扭转鉴别。一般来讲,不论是全小肠扭转或部分小肠扭转,术前往往只能做出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它的确切病因只有在剖腹探查时始能明确。
2. 乙状结肠扭转
(1)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大多数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病人在50岁以上,最明显的症状是进行性腹胀,持续3~4天。50%~60%的病人有恶心和呕吐。一些人可有顽固性便秘。绝大多数病人中可听到肠鸣音,一般无高调肠鸣音。典型的X线腹平片表现为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明显扩张,远段结肠常缺乏气体。可以通过hypaque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排除机械性肠梗阻而获得确诊。
(2)缺血性结肠炎 大部分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起病急,腹痛剧烈,伴有严重的腹泻,便血和呕吐。临床表现与乙状结肠扭转相似。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病变广泛的患者还可伴明显的麻痹性肠梗阻。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最有效的检查方式。
3.盲肠扭转
(1)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一般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较局限、固定,白细胞计数增加较显著。
(2)急性胃扩张 盲肠扭转X线腹平片显示单个卵圆形胀大肠襻,有气液面,其部位及形状提示有可能为张大盲肠。位于上腹的游离盲肠当胀气积液重时,X线影像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急性胃扩张。但经鼻胃管抽吸后,影像无改变。
(3)盲肠扭转仍需与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和缺血性结肠炎鉴别。
不同的肠梗阻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那么,肠梗阻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肠梗阻的原因吧!
肠梗阻的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30%):
1、肠内异物:肠石,寄生虫,大的胆石及粪块堵塞或嵌顿。
2、肠道内息肉,新生物,良恶性肿瘤或淋巴瘤堵塞。
3、肠套叠。
4、肠先天性异常:包括先天性肠道内闭锁,肠道有先天性的纤维幕或蹼形成,梅克尔憩室狭窄等,肠先天性异常一般较少见。
5、肠道或腹膜炎症性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结核性腹膜炎,放射性肠炎及NSAIDs等药物导致的肠道炎性溃疡所致的狭窄等。
6、肠粘连:常因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或腹腔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等)所致,手术后发生肠粘连以小肠粘连者为多。
7、疝:如腹股沟斜疝,腹内疝,包括网膜囊内疝,股疝等发生嵌顿。
8、肠扭转:扭转多见于肠系膜肿瘤或其基底部狭窄等原因所致。
9、肠管外肿瘤等压迫:如腹腔内,网膜,肠系膜的巨大肿瘤,腹膜后巨大肿瘤,胰腺假性囊肿等均可使肠管受压,严重者发生肠梗阻,近年来肠管外压迫所致的肠梗阻有增多的趋势。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20%):
运动障碍性肠梗阻是因肠壁肌肉活动紊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而非肠腔内外有机械性因素引起肠梗阻,因此也称为假性肠梗阻,其病因有:
1、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手术后。
2、非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常见于:
(1)电解质紊乱(尤以血钾,钠,镁异常多见)。
(2)多种全身性或腹腔内炎症,如败血症,腹腔内脓肿,重症胰腺炎及肾盂肾炎,肺炎等。
(3)重金属中毒。
(4)尿毒症。
(5)脊髓炎。
(6)甲状腺功能减退。
3、由于肠平滑肌病变或肌间神经丛等病变导致肠肌肉活动障碍所致的肠梗阻,常称为慢性假性肠梗阻,多见于下列病变:
(1)肠平滑肌病变: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结缔组织病,淀粉样变性,放射性损害及线粒体肌病等,患原发性家族性内脏性肌病者也常伴有慢性假性肠梗阻。
(2)肠肌间神经丛病变:可见于:a.神经源性肠发育异常,孤立性肠道发育异常伴神经纤维瘤病,或伴多发性内分泌瘤及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b.多种隐性及显性遗传性疾病;c.散发性内脏神经性病变(包括非炎症性变性病及变性的炎性疾病,如美洲锥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d.肠神经或神经丛发育异常,如肌间神经丛成熟障碍(常伴有中枢神经发育异常及神经元异常),全结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症等。
(3)神经元性疾病:可见于帕金森病,EB病毒感染后选择性乙酰胆碱功能不全及脑干肿瘤等。
(4)代谢内分泌疾病:见于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性间歇性卟啉病等。
(5)小肠憩室病:见于小肠憩室病伴类似进行性全身性肌硬化症,伴内脏神经元性疾病和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等。
(6)药物性因素:见于应用酚噻嗪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乐宁,阿片制剂,长春新碱后及麻醉剂性肠综合征(narcotic bowel syndrome)。
4、其他:继发于硬化性肠系膜炎,脂肪泻及脂质沉着症(lipidosis)。
急性缺血性肠梗阻(20%):
1、系肠管的血供发生障碍所致,常可造成肠壁肌肉活动消失,如肠管血供不能恢复,则肠管极易发生坏死,尤其是经终末支供血的肠管,肠管血供发生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以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
2、按肠管血供情况可分为2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表现肠内容物通过困难,而无肠管血液供应障碍,但单纯性肠梗阻可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
(2)绞窄性肠梗阻:表现为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并伴有肠管血运障碍。
3、按梗阻的程度可分为2类
(1)完全性肠梗阻: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
(2)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肠内容物仍可通过梗阻部,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演变为完全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亦可分为3类
(1)高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的梗阻。
(2)低位性小肠梗阻:一般指发生于远端回肠的梗阻。
(3)结肠性梗阻:一般好发于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或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好发。
5、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2类
(1)急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一般都是急性肠梗阻,也是完全性的。
(2)慢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一般是不完全性的,不完全性肠梗阻一般也是单纯性肠梗阻,慢性肠梗阻亦可演变为急性。
肠梗阻预防
1.机械性肠梗阻
治疗原发病(如:小儿先天性肠狭窄、肠壁肿瘤、肠石、蛔虫团、腹外疝嵌顿等),防止病情进展,出现肠梗阻。
2.粘连性肠梗阻
多继发于腹腔手术后、腹膜炎、损伤、出血等。因此术后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很有必要。
肠梗阻的病因很多。预防方面能做到的有患蛔虫症的 儿童 应积极驱虫治疗,有疝者宜及时修补,腹部手术时操作轻柔,有报道术后在腹腔内放置羧甲基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99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肠扭转的诊断
下一篇: 肠扭转症状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