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脑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及局限性脓肿,是神经外科急症之一。由于脑组织直接遭到严重破坏,因而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若观察、治疗、护理不及时可出现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将有关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依病情轻重分级护理 注意观察病人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若有意识加深,瞳孔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脑脓肿形成 颅内压增高进展迅速,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反应迟钝,意识加深,此时应警惕脑疝的发生。
3.防止交叉感染 脑脓肿为颅内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开颅术后应住在单独的隔离房间,防止交叉感染。
4.术后有引流的病人 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引流袋每日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更换,防止脓液外流。
5.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抗生素。
6.发热的处理 脑脓肿患者在37.5℃~38℃之间,体温过高时给予冰毯、冰帽、酒精擦浴等降温处理,每4h测1次体温,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7.脑脓肿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 病人多体质衰弱,营养状况差,饮食护理极其重要,因而必须给予含有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以改善病人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疾病代码 4 疾病分类 5 疾病概述 6 疾病描述 7 症状体征 8 疾病病因 9 病理生理 10 诊断检查 11 鉴别诊断 12 治疗方案 13 并发症 14 预后及预防 15 流行病学 1 拼音 wài shāng xìng nǎo nóng zhǒng
2 英文参考 traumatic brain abscess
3 疾病代码 ICD:T90.5
4 疾病分类 神经外科
5 疾病概述 外伤性脑脓肿是指因外伤引起的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外伤性脑脓肿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常被脑外伤所掩饰,所表现的发热、头疼、颅内压增高以及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当脓肿形成之后,临床表现又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这时全无颅内感染的征象,仅有颅内高压,除头痛、嗜睡、脉缓,或偶有癫痫发作外,别无特点。
6 疾病描述 外伤性脑脓肿是指因外伤引起的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所形成的脓腔。
7 症状体征 外伤性脑脓肿早期急性炎症反应常被脑外伤所掩饰,所表现的发热、头疼、颅内压增高以及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均易与脑外伤相混淆,尤其是位于脑的非功能区,如额极、颞尖等所谓“哑区”,故时有遗误。当脓肿形成之后,临床表现又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这时全无颅内感染的征象,仅有颅内高压,除头痛、嗜睡、脉缓,或偶有癫痫发作外,别无特点。如果脓肿位于重要脑功能区,则常有局部神经缺损体征可有助于定位。
1.全身感染症状?在细菌侵入颅内阶段大多数病人有全身不适、发疹、发热、头痛、呕吐等急性脑炎或脑膜炎表现。一般在2~3?周内症状减轻,少数可持续2~3?月。当脓肿包膜形成后,病人体温大多正常或低热。而颅内压增高或脑压迫的症状逐渐加重。脑脓肿进入局限阶段,临床上可出现一个潜伏期,此期可由数天到数月甚至数年。在潜伏期内病人可有头痛、消瘦、疲倦、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或反应迟钝等症状。广泛使用大剂量抗生素,使早期的全身感染症状消失加快,潜伏期延长。
2.颅内压增高症状?随着脑脓肿包膜形成和增大,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病人再度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可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多清晨较重或用力时加重。可出现呕吐。尤其是小脑脓肿病人多呈喷射性呕吐。病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意识障碍,反映出病情严重。昏迷多见于晚期危重病人。约半数病人有视盘水肿。颅内压增高常引起生命体征的改变,呈Cushing?反应。
3.脑局灶定位症状和体征?常在外伤所致的脑机能障碍的基础上,使已有的症状逐渐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
4.脑疝或脓肿破溃?是脑脓肿病人两大严重危象。前者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血肿)所致的脑疝相似;后者为脓肿接近脑表面或脑室时,由于脓肿内压力骤然改变而致脓肿突然破溃,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病人突然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外周血白细胞剧增,脑脊液常呈脓性,如抢救不及时,常致病人死亡。
8 疾病病因 1.病因
(1)带菌物(如头皮、砂砾、碎骨片、金属片)直接进入脑组织最多见。
(2)颅腔与感染区或污染区(如鼻旁窦、中耳)沟通。
(3)脑膨出直接感染。
2.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链球菌次之,偶尔可有产气荚膜杆菌的感染。近年来有关厌氧菌感染的报道日见增多。
9 病理生理 脑外伤后脑脓肿多与碎骨片或异物存留有关,在火器性穿透伤中,污染的弹片残留较高速射入的枪弹更易引起感染,后者在飞行中因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已达到灭菌的效果。此外,经由颌面部、鼻旁窦或耳颞部、乳突气房等处射人颅内的穿透伤,感染的可能性则明显增多,尤其是在病人患有鼻旁窦炎症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外伤性脑脓肿的发病时间差异很大,可自伤后数周乃至多年之后,甚至数十年。细菌入脑后形成脑脓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经过急性脑炎期、化脓期,最后到脓肿形成。脓肿的发生多在伤后2?周~3?个月,尤以1?个月内多见。3?个月以后逐渐减少,少数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脓肿部位与细菌侵入颅内途径有关,开放性脑外伤的脓肿多发生在脑损伤灶或其附近,而火器伤则多沿伤道或其附近发展。污染的异物进入脑内时,则脓肿多以异物为中心,或在其附近形成。外伤性脑脓肿多为单发,但可有多房,脓壁的厚薄依时间而异。感染早期2周前后,处于化脓性脑炎及脑膜炎阶段。此时脑组织坏死、软化,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较明显,尚无脓壁形成。至3?周左右脓肿形成,周围有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网状内皮细胞及胶质细胞增生,构成完整的包膜,脓壁的厚度与时间成正比,1?个月的壁厚约1mm,为时较久的慢性脓肿,其壁厚度可超过脓腔直径。
10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患者的头外伤史,伤后急性化脓性脑炎的发作史,以及目前的颅内压表现和脑局限性症状、体征,结合各项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颅骨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碎骨片或异物存留。CT?扫描的出现,不仅使大部患者在术前能够明确诊断,而且可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CT?扫描是最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既可显示脓肿的大小、部位,又能看到脓肿的多少,有无分隔、积气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化扫描来了解脓壁的厚度,从而估计脓肿的期龄,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明确脓肿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腰椎穿刺术,一般认为,腰椎穿刺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不大,相反它可能诱发脑疝和脑脓肿破裂的危险。故仅在鉴别诊断很必要或明显脑膜炎时才小心进行。脑脓肿早期的颅内压常稍高,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多,一般在(5~10)×108/L?范围。若伴有化脓性脑膜炎者较高。当脓肿形成后,颅内压增高,脑脊液中的细胞数正常或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脑脊液蛋白含量大多增加至2~4g/L?或更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大致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颅内碎骨片和金属异物。慢性脑脓肿可显示颅内压增高的骨质改变或松果体向对侧移位。偶见脓肿囊壁的钙化。
2.颅脑CT?扫描?脑脓肿的CT?表现依脓肿发展阶段而异。急性化脓性脑炎阶段,病灶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不强化。化脓与脓肿壁形成期,在低密度区周围可显示等密度脓肿壁,脓肿壁可轻度强化,强化厚度多不均匀,脓肿较小时,可呈结节状强化,强化厚度多不均匀,脓肿较小可呈结节状强化,脓肿周围有不规则脑水肿带,多较显著。CT?不仅可以确定脓肿的存在、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及其周围脑组织水肿情况,而且可帮助选择治疗方法和确定手术时机。
3.MRI?检查?MRI?检查有其独到的优点,不仅在脓肿形成期,于T2加权图像上能显示坏死区周围的属特征性的低信号带,而且在脑炎期也能根据T1和T2?弛豫时间的变化,做出早期诊断。即在T1?加权图像上可见白质内不规则的略低信号区,在T2?加权图像上呈明显的高信号,脑炎中心区为稍低信号,并有占位效应。若采用GdDTPA?增强,则在T2?加权图像上可以看到不规则的弥漫性强化,并有助于临床治疗上的参考。
11 鉴别诊断 注意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部肿瘤等相鉴别。根据脑脓肿具有感染性病变的特点,可互相区别。
12 治疗方案 外伤性脑脓肿的治疗,原则上在脓肿还未形成前,仍处于化脓性脑炎阶段,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给予大剂量强效抗菌药物治疗。特别是对多发性小病灶或部位较深不宜手术切除的病例,保守治疗亦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不过,对外伤后颅内异物残留而成为有感染核心的脑脓肿,即使在化脓性脑炎期,是否能完全防止脓肿的形成,还值得怀疑。对已有包壁形成的脓肿,应及时施行手术治疗。通常对病程短、脓壁薄,位于脑重要功能区的脓肿,多采用穿刺引流术;对病程长、脓壁厚,位于非功能区的脓肿,或包裹有异物的脓肿,则手术将脓肿连同异物一并切除是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如脓肿浅在,周围蛛网膜下腔已闭锁且伴有开放性伤口或局部骨髓炎者,可行切开引流术,但还需注意清除脓肿内或其附近的碎骨片等异物。脓肿穿刺及置管引流适用于脑深部,重要功能区以及散在的多发脓肿;病程短、脓肿壁薄且不含异物者;另外对体质过弱或已有脑疝形成而无开颅手术条件时,穿刺引流可做暂时性治疗措施。手术前后需应用抗生素,颅内高压可使用脱水药。同时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1.穿刺引流术?根据脓肿的定位,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在局麻下行颅骨鉆孔或锥孔后使用脑针穿刺脓肿,进入脓腔时往往有明显的落空感,将脑针再稍深入1~1.5cm,以防脱出。然后用空针缓缓抽出脓液,待2/3?的脓液排出后,即可以等量的灭菌盐水,每次5ml?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转清。随后拔出脑针,经原穿刺孔的方向和深度插入硅橡胶管或导尿管。此时因脓腔内尚存有冲洗液,故可仔细调整引流管在最佳引流位置,再经头皮刺孔引出颅外并固定之。鉆孔切口如常分层缝合。术后每天或隔天用庆大霉素4?万~8?万U,及生理盐水溶液冲洗脓腔。全身继续抗菌治疗,定期复查CT,待脓腔闭合即可拔管。
2.脓肿切除术?全麻下施术,于病变区行骨瓣开颅,弧形切开硬脑膜,选择近病灶的非功能区。若颅内压不甚高,可直接通过脑皮层切口分离至脓肿壁,完整将其摘除才能避免脓液外溢造成污染。若颅压甚高或脓肿巨大时,则需用空针先行穿刺排空脓腔,再注入庆大霉素4?万~8?万U,并用双极电凝封闭穿刺孔之后,紧靠脓壁周围的水肿组织钝性分离摘除脓肿。脑部创腔需用庆大霉素(1500U/ml)或杆菌肽(500~1000U/ml)溶于生理盐水中反复冲洗。术毕分层严密缝合,不放引流。术后继续抗菌治疗至体温正常及脑脊液阴转后1~2?周为止。
13 并发症 脓肿的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
14 预后及预防 预后:一般预后良好,当脓肿引起脑疝,或者脓肿破溃时由于脓肿内压力骤然改变而致突然破溃时,脓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引起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脑室炎,如抢救不及时,常致病人死亡。
预防:伤后注意对头皮、颅骨等部位感染的控制,对于穿透伤的碎片、异物等,应及时手术进行清除。
15 流行病学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化脓性脑膜炎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13 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 14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14.1 典型临床表现 14.2 血常规 14.3 脑脊液检查 14.4 放射学检查 15 鉴别诊断 15.1 非化脓性脑膜炎 15.2 机械、化学、中毒性脑膜损害以及癌性脑膜病 15.3 出血性脑血管病 16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16.1 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 16.2 抗菌治疗 16.3 治疗基础疾病 17 预后 18 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20 参考资料 附: 1 化脓性脑膜炎相关药物 2 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穴位 3 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中成药 1 拼音 huà nóng xìng nǎo mó yán
2 英文参考 purulent meningitis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感染,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病死率、致残率高,需要及时救治[1]。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
化脓性脑膜炎在不同年龄与身体状况人群,致病菌有所区别,这对于抗菌药物选择具有重要价值;肺炎链球菌感染好发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患脑脊液漏者也多见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学龄前儿童多见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大肠埃希菌脑膜炎多发生于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多发生在颅脑手术后[1]。
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因独特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点,在我国属于乙类法定传染病[1]。
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于此类感染主要波及蛛网膜下腔,所以脑、脊髓、脑神经以及脊神经均可受累,而且还常常伴有脑室壁及脉络丛的炎症。
化脓性脑膜炎通常为爆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蒙眬、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 *** 症,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津斯基阳性。视盘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脑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脑神经,故可引起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积脓、脑脓肿、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颅内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肾炎、眼睫状体炎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颅外病变。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积水、失语、肢体瘫痪以及脑神经麻痹。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一经确定,即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若病原体明确者应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若一时无法明确者,可按一般发病规律选用药物。如果全身给药效果欠佳,可结合鞘内给药。若临床上考虑为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则需联合用药。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尚需注意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和加强护理。在充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投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有助于控制脑水肿和减轻炎症反应。
化脓性脑膜炎的预后在磺胺类药特别是抗生素问世以后已大为改观。若诊断及时、治疗恰当,预后均较好。但年老或新生儿以及存在严重并发症和神志昏迷者预后则较差。
化脓性脑膜炎尤其是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因此对婴儿的呼吸道感染必须予以重视,平时即应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积极治疗邻近部位化脓性病灶,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合理的抗炎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脑膜炎。
4 疾病名称 化脓性脑膜炎
5 英文名称 purulent meningitis
6 化脓性脑膜炎的别名 suppurative meningitis
7 分类 神经外科 > 颅内感染性疾病 > 颅内非特异性感染
8 ICD号 G00.9
9 流行病学 我国一般以肺炎链球菌所致者多,其次为流感杆菌。但在欧美各国,流感杆菌脑膜炎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社会菌群差异、人群免疫状态不同及检验方法的灵敏性有关。在我国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的化脱离群脑占小儿化脑总数2/3以上。新生儿容易发生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其中大肠杆菌占第一位,其次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β溶血性链球菌B组所致者国外较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多系败血症所致,或因创伤、手术、先天畸形而并发此菌感染。
10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化脓性脑膜炎可可由任何化脓性细菌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及绿脓杆菌等。其他较为少见。新生儿脑膜炎以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开放性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多数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感染途径:
1.由邻近的化脓性病灶所引起的,包括鼻旁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炎、颈部的化脓性病灶、颅骨骨髓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脓肿以及脑脓肿等。
2.由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等。
3.由远离的化脓性病灶经血行感染所引起的,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的化脓性感染,菌血症以及其他远处的化脓性病灶。
4.某些先天性的病变,如脑膨出或脊膜、脊髓膨出破溃时,感染也可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皮样囊肿如果与外界相沟通时,也可引起直接感染。
5.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所引起,包括颅脑和脊髓的手术。
11 发病机制 各种致病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大体上相似。早期只有大脑表面的血管扩张、充血,随之炎症迅速沿蛛网膜下腔扩展,且有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和沉积于脑沟、脑池和脑的基底部。有时炎症也可波及脑室内。脓液的颜色与致病菌种类有关,如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的脓液常为灰或黄色,肺炎双球菌脓液为淡绿色,绿脓杆菌的脓液为草绿色等。发病数周后,由于脑膜粘连致使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和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如并发脑动脉炎,可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此外,还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或脑脓肿等。显微镜下可见脑膜甚至室管膜及脉络丛有炎症细胞浸润,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有时还可发现致病菌。此外,还可见脑膜及脑皮层的血管充血或血栓形成,脑组织有水肿,神经元变性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表现。
12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通常为爆发性或急性起病,少数为隐袭性发病。初期常有全身感染症状,如畏冷、发热、全身不适等,并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头痛比较突出,伴呕吐、颈项强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精神症状也较常见,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妄、意识蒙眬、昏睡甚至昏迷。有时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在儿童尤为常见。检查均可发现明显的脑膜 *** 症,包括颈项强直、克尼征及布鲁津斯基阳性。视盘可正常或充血、水肿。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脑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脑神经,故可引起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
13 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 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积脓、脑脓肿、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颅内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肾炎、眼睫状体炎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颅外病变。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积水、失语、肢体瘫痪以及脑神经麻痹。
14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结合,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期间周围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90%。
脑脊液检查早期即有炎症性改变,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甚至为脓性,细胞数可高达(1000~10000)×106/L(1000~10000/mm3)以上,且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恢复期才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但糖与氯化物明显降低。50%病例经过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可查到致病菌。脑脊液的免疫蛋白测定可发现IgG或IgM均明显增高。乳酸脱氨酶含量也增高。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免疫对流电泳测定抗原及乳酸凝集实验等均有助于病原等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根据发热、头痛、脑膜 *** 症以及脑脊液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为主的炎症性变化等,诊断化脓性脑膜炎不难。但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6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是严重感染,基层医疗机构在有限条件下积极抢救,并及时转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1]。
若病原体明确者应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若一时无法明确者,可按一般发病规律选用药物,如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感染可首选青霉素G;嗜血流感杆菌应首选氨芐西林(氨芐青霉霉霉霉素)及四环素;肺炎球菌首选头孢菌素、氯霉素或卡那霉素;大肠杆菌首选氨芐西林及头孢菌素;厌氧杆菌和变形杆菌首选卡那霉素及庆大霉霉素;沙门菌属则首选氨芐西林及氯霉素;绿脓杆菌首选多多黏菌素E(黏菌素)及庆大霉霉素。如果全身给药效果欠佳,可结合鞘内给药。若临床上考虑为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则需联合用药。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尚需注意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防治脑水肿和加强护理。在充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投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有助于控制脑水肿和减轻炎症反应。
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人群,感染病原菌差别极大,临床应积极进行脑脊液细菌检查(涂片与培养),指导临床用药[1]。疗程2周左右为宜[1]。以下推荐的抗感染治疗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中可能有效的药物,在治疗48小时后效果不明显者,需要进行药物调整,包括应用非基本药物:
(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李斯特菌,一般选择头孢曲松(每日100mg/kg,每12小时1次)+氨芐西林(每日150~200mg/kg,每6小时1次)[1];
(2)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一般可选择头孢曲松(每日100mg/kg,每12小时1次)[1];
(3)青少年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选择头孢曲松治疗为主,2g静脉滴注,每日1次[1];
(4)成年人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选择头孢曲松2g,静脉滴注,每日1次[1];
(5)年龄50岁以上者,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等为主,选择头孢曲松(2g,静脉注射,每日1次)+氨芐西林(2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1];
(6)脑外伤与颅脑手术后化脓性脑膜炎者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选用头孢他啶(2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阿米卡星(0.2g,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或万古霉素[1];
(7)伴中耳炎、脑脊液漏者化脓性脑膜炎多为肺炎链球菌感染,选用头孢曲松(2g,静脉滴注,每日1次)[1]。
17 预后 与化脓性脑膜炎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患儿年龄、感染细菌种类、病情轻重,治疗早晚,有无并发症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婴幼儿抵抗力差,早期诊断较困难故预后差。新生儿化脑病死率可达65%~75%,特别是宫内感染肠道细菌预后极差。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道细菌引起者由于细菌耐药,治疗困难病死率亦高。肺炎链球菌所致化脑病死率可达15%~25%,且易于复发、再发。
化脓性脑膜炎的预后在磺胺类药特别是抗生素问世以后已大为改观。若诊断及时、治疗恰当,预后均较好。但年老或新生儿以及存在严重并发症和神志昏迷者预后则较差。
18 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 化脓性脑膜炎尤其是肺炎球菌脑膜炎,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因此对婴儿的呼吸道感染必须予以重视,平时即应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积极治疗邻近部位化脓性病灶,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合理的抗炎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脑膜炎。
19 相关药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坐骨神经痛的保健疗法
下一篇: 坐骨神经痛的西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