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是类似球形的骨壳,容纳和保护颅腔内容。颅骨骨折的重要性不在于颅骨骨折本身,而在于颅腔内容的并发损伤。按骨折形状分类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儿童生长性骨折。凹陷或粉碎骨折的骨折片,既可损伤脑膜及脑又可损伤脑血管和颅神经。颅骨骨折约占颅脑损伤的15-20%,可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以顶骨最多,额骨次之,颞骨和枕骨又次之。一般骨折线不跨过颅缝,如暴力过大,亦可波及邻骨。头颅正侧位可确诊。由于骨折形态不同,其治疗及预后亦各不相同。
骨折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比骨折本身严重得多。经X线 平片检查发现颅骨骨折时,要警惕发生颅内血肿,故48小时内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及时发现颅内血肿。若骨折片插入脑内或压迫功能区,引起癫痫发作,应及早手术。婴幼儿的线形骨折常在3~4个月内愈合,预期不愈合者应考虑儿童生长骨折,应给予治疗。
是
X线平片颅骨X线检查可以确定有无骨折和其类型,亦可根据骨折线的走行判断颅内结构的损伤情况,以及合并颅内血肿的可能性,便于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颅骨摄片时,一般应摄常规的前后位和侧位片,有凹陷骨折时,为了解其凹陷的深度应摄以骨折部位为中心的切线位,当怀疑枕骨骨折和人字缝分离时,需摄额枕半轴位或汤氏(Towne)位;如前额部着力,伤后一侧视力障碍时,应摄视神经孔位;眼眶部骨折拍柯氏位,疑诊颅底骨折时,如病情许可,应摄颏顶位。
颅盖骨折经颅骨X线检查确诊率为95%~100%,阅片时应注意骨折线的部位和分支不规则,边缘比较锐利,借此可与颅骨的血管沟纹鉴别,当骨折线经过脑膜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横窦沟或矢状中线时,应警惕合并硬膜外血肿,线形骨折也要与颅缝区别,颅缝有特定部位,呈锯齿状,内板缝的投影亦不如骨折线清晰锐利,颅缝分离较骨折少见,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发生于人字缝,矢状窦和冠状缝,表现为颅缝明显增宽,或有颅缝错位或重叠,两侧颅缝宽度相差1mm以上或宽度超过1.5mm即可诊断颅缝分离,颅盖部凹陷骨折可为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内凹陷,呈环形或星形,借切线位片了解其深度,结合临床症状分析伴发的脑损伤。
颅底骨折经X线检查确诊率仅为50%左右,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即使颅骨平片未发现骨折线,如临床表现符合,亦应确定为颅底骨折,当骨折线经过额窦,筛窦,蝶窦和岩骨时,应注意是否伴发脑脊液漏,并警惕这类内开放性颅骨骨折有并发颅内感染的可能,另外阅片时还要注意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如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可出现鼻旁窦和(或)乳突积液表现,窦腔混浊,密度增高,鼻旁窦或乳突损伤,可于颅骨周围或颅内出现气体,颅内积气如果不是穿入骨折,则属内开放骨折。
2.颅脑CT扫描CT扫描采用观察软组织和骨质的两种窗位,将有利于颅骨平片所不能发现的骨折,尤其是颅底骨折,CT扫描可显示骨折缝隙的大小,走行方向,同时可显示与骨折有关的血肿,受累肿胀的肌肉,粉碎性骨折进入脑内的骨片也可通过CT扫描三维定位而利于手术治疗,CT扫描还是目前惟一能显示出脑脊液漏出部位的方法,Bruce报道平扫定位率达50%,如采用碘剂脑池造影CT扫描则可达69%,扫描时应注意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法,额窦最好应用轴位,筛窦,蝶窦及中耳鼓室盖部的骨折观察一般采用冠状扫描,应注意的是如果有损伤脊髓的情况存在,不易采用冠状扫描。
由于颅骨骨折会对脑体有很大的损伤,所以在检查过程当中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出现了遗漏的情况那会导致后遗症的出现,从而给患者带来非常严重的痛苦和伤害,为了避免这种恶性事件的发生,了解这些知识很有必要的。
颅底骨折的产生多因为颅盖骨折的延伸,但也有是暴力直接作用的结果。在颅底有几处薄弱的区域,如蝶窦、蝶骨翼的内侧部、颞骨岩尖部,这些区域易发生骨折,骨折的类型则取决于外力的方向、局部骨结构和颅底的孔隙。颅底骨折一般皆属线性骨折。颅底与硬脑膜粘连紧密,骨折时易致硬脑膜撕裂,加之颅底孔道众多,骨折线又常累及副鼻窦,皆可使蛛网膜下腔与外界相通,故颅底骨折多具开放性质,称“内开放性骨折”。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软组织出血、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和脑损伤。颅前、中、后窝解剖结构不同,骨折后临床表现亦各具特点。典型的颅前窝骨折具有“熊猫眼”,伴有脑脊液鼻漏和嗅、视神经的损伤。颅中窝骨折多以岩尖部骨折为主,岩尖部骨折占全部颅骨骨折的15%~48%。它又可分为横行骨折(5%~30%)和纵行骨折(70%~90%)。一半的横行骨折病人可有第5、6、7或8对颅神经的损伤,而纵行骨折则往往造成传导性耳聋。两者皆可表现出脑脊液耳漏、鼓室积血和Battle征。颅后窝骨折可有乳突皮下淤血和颈部肌肉肿胀,少数可有后组颅神经的损伤。颅底骨折多凭临床症状体征诊断,颅底摄片诊断率不高。治疗主要是预防颅内感染,合并脑损伤者按脑损伤原则处理。
颅骨骨折约占颅脑损伤的15-20%,可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以顶骨最多,额骨次之,颞骨和枕骨又次之。凹陷骨折或粉碎骨折的骨折片,既可损伤脑膜及脑又可损伤脑血管和颅神经。一般骨折线不跨过颅缝,如暴力过大,亦可波及邻骨。由于骨折位置和形态不同,其治疗及预后亦各不相同。骨折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比骨折本身严重得多。要警惕颅内血肿,48小时内应注意观察病情。若病情加重,应及早行头颅CT检查,及时发现颅内血肿。若骨折片插入脑内或压迫功能区,引起癫痫发作,应及早手术。 颅盖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手术复位。手术指征:
(1)骨折片陷入颅腔的深度在1cm以上;
(2)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因骨性压迫或并发出血等引起颅内压增高者;
(3)因骨折片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癫痫者。位于大静脉窦部的凹陷骨折如引起神经系统体征或颅内压增高者也应手术整复或摘除陷入之骨折。若缺损过大,则应留待日后择期修补。术前必须作好充分的输血设备,以防止骨折整复时大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以防出血。 颅底骨折多数无需特殊治疗,而要着重处理合并的脑损伤和其他并发损伤。耳鼻出血和脑脊液漏,不可堵塞或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多数脑脊液漏能在两周左右自行停止。持续四周以上或伴颅内积气经久不消时,应及时手术,进行脑脊液瘘修补,封闭瘘口。对碎骨片压迫引起的视神经或面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去除骨片。伴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于开放伤,需给予抗生素治疗。
骨折指、稳定性和不稳定性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中断。分为开放性 和闭合性、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85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硬皮病的分类是怎样的
下一篇: 中医看待硬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