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颜面部疔痈如何辩证(疔肿简介)

佚名 2023-11-15 02:17:26

颜面部疔痈如何辩证

颜面部疔痈的辨证分析

本病主要因火毒为患,其毒或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戈尊,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或由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抓破皮肤,复经感染毒邪,郁于颜面肌肤,气血凝滞而成。由于面部血脉丰富,毒发之后,具有反应剧烈,发展迅速,毒邪易于扩散,甚至引起走黄的特点。

本病虽可由内外因素引起,但发病却有轻重之别。一般外感时邪即发病者轻,由脏腑积热蕴毒而发者重。以疮肿形色言,则色红活者轻,色紫暗者重。肿势局限,顶突根束者为毒聚易愈;结块木硬,漫肿无头,肉肿疮不肿者为毒散难愈。若肿势迅速扩大,疮形平塌,干陷无脓,兼见壮热烦渴,头痛如裂,泛恶呕吐,甚至神昏谵语,是为疔毒走散,入于营血的走黄危证。若毒邪内传脏腑,可引起内痈,或毒邪流窜于肌肉经络而形成流注,或毒邪流窜于骨骼而形成附骨疽。本病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

颜面部疔痈的辨证论治

初期

【证见】 患部有粟粒状脓头,痒麻相兼,或无明显脓头而木硬暴肿,焮热坚硬,状如钉丁,疼痛应心。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成脓

【证见】 疮形已成,根盘渐收,顶凸根软,高肿疼痛,伴有壮热头痛,口臭气粗,烦渴喜饮,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此期邪毒炽盛,若因挤压,易出现疮色紫暗、疮面倒陷,应警惕疔毒走黄。

【治法】 清热解毒。

疔肿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泛指多种疮疡·疔疮 4 疮疡的一种·疔疮 4.1 疔疮的病因病机 4.2 疔疮的症状 4.3 疔疮的辨证分型 4.3.1 火毒蕴结 4.3.2 火毒炽盛 4.4 疔疮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4.2 针灸治疗 4.4.2.1 体针 4.4.2.2 挑治法 4.4.2.3 火针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疔肿的穴位 2 治疗疔肿的方剂 3 治疗疔肿的中成药 4 疔肿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疔肿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疔疮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疔疮 已经自动替换为 疔肿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dīng zhǒng

2 概述 疔肿:1.泛指多种疮疡;2.疮疡的一种。

3 泛指多种疮疡·疔肿 疔肿为病名[1]。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泛指多种疮疡[1]。古无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证情较重之多种疮疡[2]。《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疡医准绳》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服触著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疱,此疔毒也。”

历代文献以疔命名者如:满天星疔、红丝疔、烂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乌茄疔、水疔、蛇眼疔、蛇头疔、水蛇头疔、蛇节疔、蛇背疔、蛇腹疔、断指疔、蛀节疔、泥鳅疔、鳅肚疔、鱼肚疔、鱼尾疔、鱼脐疔、牛疔、猪疔、牛拘疔、马疔、马口疔、羊疔、羊须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盘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盐肤疔、浮沤疔、瓜藤疔、杨梅疔、驴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镰疔、葡萄疔、冷疔、脱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窝疔、骊龙疔、腾虎疔、钉脑疔、赤疔、青疔、黑疔、黄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靥疔、紫靥疔、黄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浆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节疔、足底疔、穿心疔、颊疔、颧疔、鼻疔、镇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须疔、眉疔、对疔、正对口疔、偏对口疔、足面疗等一百余个[2]。

4 疮疡的一种·疔肿 疔肿(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3]。又名丁疮、丁肿、疔疮、疔毒、疵疮[1]。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疮》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肿论》云:“夫疔肿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3]。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肿、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肿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4.1 疔肿的病因病机

多因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风邪火毒,火热毒邪外发肌肤所致[3]。若火毒亢盛,内攻脏腑,则可发为疔肿走黄,是疔肿的危候[3]。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某些化脓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体表感染[3]。而疔肿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3]。

4.2 疔肿的症状

《外科精义》卷上:“夫疔肿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是也。”?疔肿因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而得名[1]。

多发于颜面,其次为四肢躯干[1]。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1]。

4.3 疔肿的辨证分型

4.3.1 火毒蕴结 疔肿·火毒蕴结证(ding with firetoxi amas *** ent 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6cm以上,顶突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舌质或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疔肿证候[4]。

4.3.2 火毒炽盛 疔肿·火毒炽盛证(ding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肿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肿证候[4]。

4.4 疔肿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黄连解毒汤、解毒大青汤;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1]。

外治用烟油膏(旱烟管油)厚敷疔肿四周,留头,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猪胆汁与雄黄、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肿四周;或用蓖麻子一粒去油,乳香一分去油共捣烂用饭和为饼贴之,可拔疔毒;亦可外敷黄连软膏,玉露膏等;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1]。

4.4.2 针灸治疗 注意:疔肿初起时切忌挤压和针挑患部;脓成后须切开排脓,而红肿发硬脓未成熟时则不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3]。如出现疗疮走黄现象,应及时采用综合疗法抢救[3]。

4.4.2.1 体针 取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等穴为主,并根据患部所属经脉而相应加穴[3]。如生于面部手阳明的,加商阳、曲池;生于面部足少阳的,加阳陵泉、足窍阴;生于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于足小趾的,加听会、阳陵泉等。疔肿初起者,可用艾条薰灸患部及相应经脉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3]。兼高热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3]。

4.4.2.2 挑治法 于背部脊柱(约三至八胸椎)两旁寻找丘疹样突起物乃阳性反应物,用三棱针挑治,每日1次[3]。

4.4.2.3 火针 适于疔肿已成脓者[3]。用较粗针具置火上烧红,迅速对准疮头刺入[3]。可代替手术排脓[3]。

5

疮疥疔痈可以用哪些药方治疗?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中医亦称疖,多由暑、湿、热毒蕴于肌肤所致。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特点为初起即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范围较大,甚者大于30厘米。属中医“有头疽”范围,多因外受风温热毒,内有脏腑蓄毒所致。

疔是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很容易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以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蛇头疔,指疔毒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者。

【方一】清暑汤

【出处】《外科全生集》

【组成】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滑石15克,车前仁10克,花粉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荷梗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暑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夏秋季节,患处结块,形似如锥,单个或多个,胸闷少食,小便短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热疖方

【组成】银花20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营和血。

【主治】患处突起,形似如锥,灼热疼痛,脓成溃破,数日而愈,或有发热、口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五味消毒饮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银花,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酒少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方解】银花清气血热毒,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清解之力尤强,并能令血散结,消肿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防风通圣散

【出处】《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各6克,石膏、黄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荆芥、白术、栀子各3克。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疖肿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散发全身各处,疖肿较大,易转变为有头疽。

【方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托里透脓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党参6克,生黄芪10克,白术3克,当归6克,穿山甲、白芷各3克,升麻2克,皂角刺5克,青皮、甘草节各2克。

【功用】益气活血,托里透脓。

【主治】治气血亏损,痈疮将溃,体虚邪盛,脓成未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舌淡苔白,脉虚缓。

【方解】本方治证乃气血亏损所致。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托;穿山甲、皂角刺、白芷、青皮溃疡排脓;当归补血活血。其配伍特点,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同用,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痈疮脓熟、正虚不溃的方剂。以气血亏损,痈疽脓熟不溃,见紫陷无脓者。若疼痛较剧者,加乳香、没药;气虚不足,面色萎黄者,加熟地黄、枸杞子;阳虚畏寒,局部紫陷者,加鹿角、肉桂。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产后缺乳,心悸等属气血亏损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服下,每次冲酒少许服用。疮疡已溃者忌用。

【方六】托里定痛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川芎各9克,乳香、没药各7克,罂粟壳6克,肉桂2克。

【功用】补血行瘀,内托止痛。

【主治】治痈疽溃后,因体弱血虚疼痛者。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活血;肉桂温经助阳,通血脉,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罂粟壳专止疼痛。诸药共奏其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补血行瘀,内托止痛的方剂。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实热者忌用。

【方七】阳和汤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30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肉桂、麻黄、生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治阳虚寒凝所致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不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外科常治一切阴证疮疡。

【方解】本方所治阴疽,属阴寒之证,由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故本方重用熟地黄,以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助熟地黄以养血;炮姜、肉桂温中有通,以温通经脉,解散寒凝痰滞;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同用,则补而不腻,通而不散;生甘草有化毒之功。本方配伍特点,为温补营血不足,解散阴凝寒痰,使破阴回阳,消寒化痰。

【药理】抑制结核杆菌,扩张血管,强心,利尿。地黄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1日1剂。

【方八】回阳三建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附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陈皮、枸杞子、山茱萸各6克,木香、甘草、紫草、苍术、厚朴、红花、独活各3克,煨姜5克,皂角树根白皮6克,米酒30毫升。

【功用】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主治】治阴疽发背,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后皮色紫暗,根脚平散,软陷无脓,皮不作腐,身冷,肢体倦怠,脉细。

【方解】方中附子、人参、黄芪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经脉;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诸药合用,共奏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阴疽不起之危证的方剂。以阴疽不起,根脚平散软陷,皮色暗而不活,无脓不腐,身凉,脉细为据。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分3次服。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大黄、黄柏、五倍子。任选1种,每种30克,或3种同用各等量。

【主治】疖。

【用法】研为细末,用食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5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巴豆6克、生姜10克、大黄6克、桂圆20克。

【主治】疖肿初期。

【用法】上药捣烂后加面粉调拌,塞于鼻孔中,左右交替,1日4次,3天为一疗程。

【方十一】神功内托散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6克,白芍、川芎、茯苓、陈皮、附子、穿山甲各3克,人参、黄芪、白术各5克,炙甘草、木香各2克,煨姜6克,大枣6克。

【功用】补气益血,温阳托毒。

【主治】治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所致疮疡平塌,漫肿钝痛,不散不腐溃,身凉,舌淡,脉细弱。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大枣补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附子温阳散寒;穿山甲散结透脓。诸药合用,共奏托毒外透之功效。临床应用:适用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多种化脓性疮疡,贫血,心肌劳损,心力衰竭,属气血不足,寒邪凝滞者,畏寒肢冷者,加鹿角、肉桂;疼痛者,加乳香、没药;身有寒热者,加麻黄、白芷。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内服药的同时,外敷温散箍毒药。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鲜马兰头100克,白酒适量。

【主治】疖、痈。

【用法】前一味加食盐少许捣烂用酒拌成糊状,涂敷于疖痈患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9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