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底脚坚硬如钉,故名疔疮。好发于面部和指端,由于发生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眉心的叫眉心疔;生于两眉棱的叫眉棱疔;生于颧部的叫颧疔;生于颊部的叫颊疔;生于鼻部的叫鼻疔;生于人中穴部位的叫人中疔;生于人中两旁的叫虎须疔;生于口角的叫锁口疔;生在唇部的唇疔。因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统称为颜面部疔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颜面部疖和痈。
【病因病机】
多与肌肤不洁,刺伤时火毒侵袭及饮食不节等有关,总由火毒为病。恣食辛辣油腻厚味或酗酒,致脏腑蕴热,火毒自内外发肌肤;或肌肤不洁,刺伤后火毒邪乘隙侵袭,均可发为疔疮。若火毒炽盛可流窜经络,更甚者可内攻脏腑而成危候。
【辨证】
主症 初起如粟粒状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始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加剧,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疔疮为火毒蕴结肌肤之证。若四肢部疔疮,患处有红丝上窜者,名“红丝疔”,为火毒流传经络;若疔疮兼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憒者,为疔疮内攻脏腑之危候,称为“疔疮走黄”。
痈疽疔疖(yōng jū qí jiāo)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名称,指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痈疽疔疖的发生通常与体内湿热、毒素聚积、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
在中文中,痈疽疔疖这四个字的读音为“yōng jū qí jiāo”。其中,“痈”(yōng)指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疽”(jū)指的是皮肤或组织的坏死;“疔”(qíng)指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脓肿;“疖”(jiāo)指的是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化脓性肿块。
痈疽疔疖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脓液的渗出。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如中药煎剂、外用药膏等。同时,饮食上也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总的来说,痈疽疔疖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发生与体内湿热、毒素聚积、气血不畅等因素有关。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同时在饮食上也要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痈:读音:[yōng]
疽:读音:[jū]
疔:读音:[dīng]
疖:读音:[jiē]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疔因其坚硬而根脚如钉故名。疖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
痈: 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 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 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扩展资料:
望诊
1.痈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者为痈,属阳证。多由温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痈。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粘,疮口易敛。
2.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或晦黯,局部麻木,不热少疼者为疽,属阴证。多由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深窜入里,流滞于筋骨及肌肉深处所致。其特点是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液稀薄,疮口难敛。
3.疔
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而深,犹如钉丁之状为疔。初起局部顶白,麻痒相兼,继而红肿热痛。多生于头面手足。疔毒多由火热毒邪,阻于皮肤,留于经络而成。
疔毒较一般疮疖为重,若患处起红线一条,由远端向近端蔓延,称红丝疔,或曰“疔毒走黄”,是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4.疖 发于皮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多由外感热毒或脏腑湿热蕴结,发于肌肤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痈疽疔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斑裂孔的护理
下一篇: 黄斑病变患者日常饮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