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自身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清中,使红细胞致敏,或激活补体,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溶血情贫血。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注意:①有无黄疸、输血史;②是否有疼痛性手足发绀;③是否患有淋巴系统肿瘤、骨髓瘤、胃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支原体、病毒感染及梅毒等疾病。④是否应用青霉素、奎尼丁、奎宁、甲基多巴等药物。 ⑵ 临床症状:头昏、乏力、气短、心悸;寒战、发热、腰痛、胸闷(急性溶血)。
(二)体检发现
贫血外貌、皮肤、巩膜黄染、脾轻度肿大,部分病人有手足发绀(冷抗体型)。
(三)辅助检查
血象:血红蛋白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增高,小球形红细胞增多,可见幼红细胞。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幼红细胞增生明显。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血间接疸红素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尿含铁血黄素阴性。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或阴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综合征)。
冷热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四)、鉴别诊断
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家族史;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10%;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自溶试验:溶血>5%。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酸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3.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篮纸片法:G6PD活性减低。
【治疗措施】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病因明确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400~600mg/d,静脉输注,3~5d后改用强的松:1mg/kg·d,口服,7~10d内病情改善,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时,每周渐减强的松用量10~15mg,直至强的松20mg/d,定期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2~3周,若稳定每周减强的松2.5mg,至5~10mg/d,或隔日应用强的松10~20mg维持治疗6个月。
脾切除: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周溶血和贫血无改善;或每日需较大剂量强的松(>15mg)以维持血液学的改善;或不能耐受强的松、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有禁忌证者应考虑脾切除治疗。脾切除前最好做51Cr红细胞寿命和扣留试验,判断切脾疗效。
免疫抑制剂:对糖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不能达缓解;有脾切除禁忌证;每日需较大剂量强的松(>15mg)维持血液学改善者。应用硫唑嘌呤:50~200mg/d;环磷酰胺:50~150mg/d。血液学缓解后,先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后减少免疫抑制剂至维持剂量,维持治疗3~6个月。用药期间注意观察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其它:⑴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4~1.0g/kg,连用5d,对小部分IgG介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疗效,但疗效短暂。⑵ 血浆置换:适用于抗体滴度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的病人。⑶ 输血:溶血危象或贫血严重的病人可适量输全血或洗涤红细胞。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寻找潜在疾病,治疗原发病。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免疫抑制剂:对保暖及支持治疗无效病人可应用,苯丁酸氮芥:2~4mg/d,疗程3~6个月;或环磷酰胺:100~150mg/d,疗程>3个月。
目录 1 拼音 2 基本信息 3 发布通知 4 临床路径全文 4.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1.1 适用对象 4.1.2 诊断依据 4.1.2.1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4.1.2.2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4.1.2.3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4.1.3 治疗方案的选择 4.1.4 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4.1.5 进入路径标准 4.1.6 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4.1.6.1 1.必需的检查项目 4.1.6.2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4.1.6.3 3.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 4.1.7 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4.1.8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4.1.9 出院标准 4.1.10 变异及原因分析 4.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表单 5 临床路径 1 拼音 zì shēn miǎn yì xìng róng xuè xìng pín xuè lín chuáng lù jìng (2019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19年1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印发,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3 发布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有关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9〕9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委组织对19个学科有关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24个病种临床路径(2019年版)。现印发给你们(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12月29日
4 临床路径全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4.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沈悌、赵永强主编,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4):265267.]。
4.1.2.1 1.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2)库姆斯试验(Coombs test)阳性,通常为IgG、IgG+C3型,偶尔为IgA型。
(3)如果库姆斯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符合,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又能除外其他溶血性贫血,可考虑为库姆斯试验阴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需进一步追查是否继发于:风湿性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慢性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非淋巴系肿瘤(卵巢囊肿、肝癌)和药物(青霉素类、奎尼丁)。
4.1.2.2 2.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寒冷环境下出现耳廓、鼻尖及手指发绀,加温后消失,可有贫血或黄疸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发现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等。
(2)冷凝集素试验阳性。
(3)库姆斯试验几乎均为补体C3型。
4.1.2.3 3.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PCH) (1)符合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如受凉后血红蛋白尿发作,发作时出现贫血且进展迅速,实验室检查发现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反复发作者有含铁血黄素尿等。
(2)冷热溶血试验阳性。
(3)库姆斯试验为补体C3型。
4.1.3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版),《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7,38(4): 265267),《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druginduced immune and secondary autoimmune, haemolyticanaemia(2017)》(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17, 177(2): 208220)。
1.糖皮质激素。
2.其他免疫抑制剂:CD20单克隆抗体、环孢菌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堿等。
3.脾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且反复发作者。
4.输血:输血须谨慎,必要时输注洗涤红细胞。
5.其他治疗
(1)达那唑。
(2)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3)血浆置换疗法。
(4)补充叶酸。
(5)网织红细胞减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EPO。
4.1.4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4.1.5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59.001/D59.101/D59.10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1.6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4.1.6.1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分类、网织红细胞、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2)肝功能(包括乳酸脱氢酶、直接和间接胆红素)、肾功能、电解质、输血前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血型鉴定、自身抗体谱筛查。
(3)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尿胆原、尿含铁血黄素。
(4)免疫球蛋白、补体、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和间接试验)、冷凝集素试验、冷热溶血试验。
(5)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
(6)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细胞CD55、CD59、Flear。
(7)骨髓形态学检查。
(8)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骨髓淋巴细胞表型,排除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
(9)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4.1.6.2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检测红细胞自身抗体IgG、A、M和补体C3。
(2)冷热溶血试验若阳性应做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
(3)凝血功能、尿游离血红蛋白。
4.1.6.3 3.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 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
4.1.7 (七)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4.1.8 (八)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
(1)常规起始剂量[泼尼松0.5~1.5mg/(kg·d)]。
(2)视病情可选用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对于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可首选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
3.若CD20单克隆抗体过敏,可以选用其它免疫抑制剂:如环孢菌素、环磷酰胺、长春新堿、硫唑嘌呤等。
4.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溶血危象、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输注洗涤红细胞。
(2)血浆置换:对IgM型冷抗体效果较好(37℃时80% IgM型抗体呈游离状态),但对其他吸附在红细胞上温抗体效果不佳,且置换带入大量补体。
(3)其他药物: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部分AIHA患者有效。
4.1.9 (九)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4.1.10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常规治疗无效、发生严重并发症等,则退出该路径。
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天内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 ? 完成病历书写
□?? ? 开实验室检查单
□?? ? 对症支持治疗
□?? ? 病情告知,必要时向患者家属告病重或病危通知,并签署病重或病危通知书
□?? ? 患者家属签署输血及骨穿知情同意书
□?? ? 上级医师查房
□?? ? 完成入院检查
□?? ? 骨髓穿刺术(形态学检查)
□?? ? 继续对症支持治疗
□?? ?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 ? 完成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书写
□?? ? 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其注意事项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 血液病护理常规
□?? ? 一级护理
□?? ? 饮食
□?? ? 视病情通知病重或病危
□??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 血常规+分类、网织红细胞、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
□?? ?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沉、凝血功能、抗“O”、C反应蛋白、血型、输血前检查
□?? ? 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 ? 输洗涤注红细胞(有指征时)
□?? ? 血浆置换(必要时)
□?? ? 其他医嘱
长期医嘱
□?? ?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 血常规+分类、网织红细胞
□?? ? 骨髓穿刺:骨髓形态学
□?? ? 输注红细胞(有指征时)
□?? ? 自身抗体筛查
□?? ? 溶血相关检查:网织红细胞、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结合珠蛋白、胆红素、尿胆原、尿含铁血黄素;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抗人球蛋白试验、冷凝集试验;单价抗体测红细胞膜附着的IgG、A、M和C3;尿游离血红蛋白、冷热溶血试验
□?? ? 梅毒、病毒等有关检查;
□?? ? 凝血功能
□?? ? 病原微生物培养、影像学检查(必要时)
□?? ? 其他医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 ?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 ? 入院护理评估
□?? ? 宣教
□?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13天
住院第14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 ? 上级医师查房
□?? ? 复查血常规+分类、网织红细胞,观察血红蛋白变化
□?? ? 根据体检、辅助检查、骨髓检查结果和既往资料,进行鉴别诊断和确定诊断
□?? ? 根据其他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判断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 ? 开始治疗
□?? ?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 ? 注意观察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
□?? ? 完成病程记录
□?? ? 上级医师查房,进行评估,确定有无并发症情况,明确是否出院
□?? ?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等
□?? ? 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返院复诊的时间、地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理等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视情况可第1天起开始治疗)
□?? ? 糖皮质激素:常规起始剂量[泼尼松0.5~1.5mg/(kg·d)]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 ? 静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0.4g/(kg·d)×5d或1.0g/(kg·d)×2d(必要时)
□?? ? 达那唑
□?? ? 重要脏器保护:抑酸、补钙等
□?? ? 其他医嘱
临时医嘱
□?? ? 复查血常规
□?? ? 复查血生化、电解质
□?? ? 输洗涤注红细胞(有指征时)
□?? ? 血浆置换(必要时)
□?? ? 对症支持
□?? ? 其他医嘱
出院医嘱
□?? ? 出院带药
□?? ? 定期门诊随访
□?? ? 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
主要护理
工作
□?? ?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 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5 临床路径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docx
尚未阐明,病毒、恶性血液病、自身免疫病等并发AIHA或原发性AIHA可能通过遗传基因突变和(或)免疫功能紊乱、红细胞膜抗原改变,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红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发生溶血。
1)遗传素质:新西兰黑鼠是AIHA的动物模型,较易产生抗红细胞抗体,出现溶血性贫血的表现,酷似人类的AIHA,抗体产生与体内CD5+B细胞增多有关。其他小鼠较少出现类似表现,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素质有关。
2)免疫功能紊乱:患者有抑制性T细胞减少和(或)功能障碍,辅助性T细胞功能正常或亢进,相应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增多。
3)红细胞膜蛋白成分异常:电泳发现AIHA患者红细胞膜带-3-蛋白(band-3-protein)减少,提示红细胞蛋白修饰导致膜成分丢失。
4)溶血的机制:温抗体IgG致敏的红细胞主要由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FcR)识别、结合,进一步被吞噬;一部分致敏红细胞被吞噬时发生膜损伤,部分细胞膜丢失,红细胞变为球形,变形能力降低,渗透性增加,最终在脾或肝中被破坏;此外,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也可引起红细胞破坏;红细胞上还吸附有补体C3,而肝脏Kupffer细胞上有C3b的受体,因此当红细胞上存在IgG和(或)C3时,脾将摄取吸附有IgG的红细胞,肝将扣押带有C3的红细胞,故此型溶血最重,单纯吸附IgG者次之,单纯C3型溶血最轻。若包被有C3b的红细胞在肝内未被吞噬,C3b可逐渐降解为C3d,吸附有C3d的红细胞寿命正常。
AIHA患者体内IgG型红细胞抗体分为四个亚型:IgG1、IgG2、IgG3、IgG4。
脾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R也可分为FcRI、FcRII、RcRIII,这些受体可与IgG1和IgG3结合而对其余两种亚型的IgG无反应。此外还有少量的IgM和IgA型抗体,脾脏巨噬细胞无IgM型而有IgA型FcR,故吸附有IgA型抗体的红细胞可在脾脏破坏,而吸附有IgM型抗体的红细胞均在肝脏破坏。
冷抗体所致溶血中的所有冷凝集素都是IgM,多数情况下IgM活化补体停留在C3b阶段,通过肝脏时被其中Kupffer细胞上的C3b受体识别并清除,发生的溶血仍属于血管外溶血;通常红细胞上有高浓度的C3b时才能使红细胞被破坏,而许多C3b被降解为C3d而失活,因此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的溶血通常不严重,只有IgM抗体滴度很高时才可能出现严重的溶血,但这种情况较罕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斑变性有哪些病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