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长期以来,外感病存在着“寒”和“温”两大学派。不同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总结出“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但任何一种辨证法,均不能概括外感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在两大学派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深刻体验,总结出一个统一的辨证纲领──五期辨证法。即恶寒表证期、表里同病期、入里化热期、入营动血动风期和阴阳损伤期。这是外感病诊断和治疗的五个阶段,也是五个关键。尽管外感病千变万化,但一般不外这五个时期。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必须掌握这五个关键。治疗的方法和方剂,也应根据这五个阶段随机应变。它不但可以包括三大辨证法的全部内容,并且可以概括外感病的全过程,乃至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相结合。所以它更切合于临床,亦有利于寒温的统一。现列表3-1说明之。
表3-1 五期辨证法与其他辨证法的关系
五期辨证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二焦辨证
恶寒表证期 表寒 表、寒、实 肺 太阳 卫 上焦
表热 表、热、实 肺 太阳 卫 上焦
表里同病期 半表半里、实 肺、胆、募原 少阳 气 上焦、中焦
入里化热期 里、热、实 胸、肺、胃、肠 阳明 气 中焦
入营动血动风期 里、热、实 心包、肝 厥阴 营、血 上焦、下焦
阴阳损伤期 阴虚 里、热、虚 肝、肾 厥阴、少阴 营、血 下焦
阳虚 里、寒、虚 心、脾、肾 太阴、少阴 营、血 上焦中焦、下焦
不论寒温,均为外邪所侵而发病,初期都有表证,所不同者,无非是感受的外邪不同而已。表寒者,用辛温解表法;表热者,用辛凉解表法。临床可根据六淫的兼夹,及发病季节,地处环境,病人体质,平素宿疾等方面的因素,予以相应的加减即可。继而发展为表里同病,此期亦有不少共性。若外邪入里化热后,则更无必要去分辨是伤寒还是温病。试设一位临床表现为白虎汤证的病人来就诊,有谁能辨清是伤寒还是温病?又有什么必要去辨清是伤寒还是温病?有是证,用其法,用其方。至于温病的入营动血动风,恰恰可以弥补《伤寒论》的不足。它们的后期,伤寒虽易伤人阳气,但亦可热化伤阴;温病虽易耗损阴津,但也可出现伤阳。况且阴阳互根,阴虚可以损阳,阳虚可以损阴。所以不论寒温,见阴虚者,则滋阴,阳中求阴;见阳虚者,得扶阳,阴中求阳。可见寒温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是应该统一的,亦是完全能够统一的。
一、 恶寒表证期
此期为外感病初期,外邪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临床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项强、无汗或少汗、咽痒、咳嗽、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系列外邪侵犯太阳卫表的证候。其特点是发热和恶风寒同时存在,所谓“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但恶风寒消失后,身热稽留,而无其他新的变化,这时仍属表证。所以恶风寒的存在与消失后有无新的变化,是诊断外感病初期传变的关键”(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温病一得》)。它包括了太阳病、卫分证和部分上焦肺的病症。一般可分为表寒与表热两大类型。由于病邪有风、热、湿、燥、寒、疠之分,季节有春、夏、长夏、秋、冬之异,以及体质和反应性等方面的因素,临床常见的证型见表3-2(限于篇幅,突出重点,此仅列主要证型,其类方及加减均略,以期纲举目张。下同)。
表3-2 恶寒表证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表寒 寒束卫表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身疼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发汗解表 麻黄汤
营卫不调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声重,苔薄白,脉浮缓 调和营卫 桂枝汤
寒湿遏表 恶寒身重,骨节疼痛,微热少汗,苔白腻,脉濡缓 除湿解表 麻黄加术汤
凉燥犯表 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唇燥干咳,苔白欠润,脉浮紧 润燥解表 杏苏饮
气虚感冒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倦怠气短,舌淡苔白,脉浮弱 益气解表 参苏饮
阳虚受寒 恶寒微热,头疼身痛,肢冷声低,舌淡苔白,脉沉弱 助阳解表 麻附细辛汤
表热 风热袭表 发热恶风,咳嗽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疏风解表 银翘散
暑热寒闭 头痛发热,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苔白腻,脉濡数 清暑透表 新加香薷饮
湿热着表 身热不扬,头目胀痛,身重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解表 藿香正气散
温燥侵表 头痛发热,恶风干咳,咽干鼻燥,苔薄少津,右脉数大 润燥疏表 桑杏汤
血虚感冒 头痛身热,微恶风,心悸,少华,舌淡苔白,脉浮细 养血解表 葱白七味饮
阴虚冒风 头痛发热,微恶风,咽干烦渴,舌红少苔,脉浮细数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感受疫疠 高热,有局部红肿热痛,具传染性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为了执简驭繁,临证时可用僵蝉三拗宣肺汤加减治之。
僵蝉三拗宣肺汤方
僵蚕10g 蝉衣10g 牛蒡子10g 麻黄10g 杏仁10g 甘草5g 淡豆豉10g
【加减】恶寒无汗,脉浮紧加桂枝、葱白;汗出恶风,脉浮缓去麻黄,加桂枝、白芍;但咳、身热不甚加桑叶、菊花;发热、咽痛,口微渴,脉浮数加金银花、连翘;热甚,或咳喘加生石膏、三叶青;咳喘痰鸣肺热者加地龙、百部、葶苈子;寒饮咳喘痰稀白者加细辛、干姜、五味子;热郁胸膈、心烦懊侬加瓜蒌皮、栀子;头痛甚、寒加川芎、细辛、白芷;热加川芎、菊花、蔓荆子;项强加葛根、羌活;口渴加芦根、天花粉;鼻塞甚加辛夷、苍耳子;咽喉肿痛加野荞麦根、土牛膝、板蓝根;声音嘶哑加木蝴蝶、凤凰衣、老蝉;身热不扬、苔白腻兼湿邪者,合藿朴夏苓汤;高热甚,局部红肿热痛或具传染性者,去麻黄、豆豉,加红白重楼、大青叶、蒲公英、生石膏;气虚加黄芪、党参、苏叶;血虚加丹参、生地、白芍、当归;阴虚加玉竹、玄参、天花粉、石斛;阳虚加黄芪、附子、细辛等。
【方解】外感病,乃六淫之邪,侵袭太阳卫表,由表入里。故治疗只宜表透为要,勿使邪毒内犯,促其外达。此即叶天士所谓 “在卫汗之可也”。方中蝉衣轻清灵透而性凉,有以皮达皮之妙,善解外感风热,利咽止咳,且有抗过敏、抗应变、抗病毒等多种功效。僵蚕辛平,朱良春先生谓其 “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对温邪感染最为适宜”。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体会到该两药相互配用,相得益彰,兼擅表透与解毒之功,为治热病不可多得之对药。善用此对药者,当首推杨栗山先生。他在《伤寒温疫条辨》自创的15首方剂中,全部用了此对药,其中以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最为著名。谓其“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惟外感初期用大黄,为大多数医家所顾忌。故用牛蒡子以替代。牛蒡子,《药品化义》谓其“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消火,带辛能疏风……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麻黄辛温,有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宣肺利水之功。与杏仁、甘草配伍,名三拗汤,以泄肺而利气。豆豉善擅表透之功,张镜人先生家几代人最为推崇此味,邪在卫表,配葱白;外邪入里,配栀子;邪入营血,配生地。裘吉生先生对银翘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赞赏,谓其“微辛微温,发汗而不伤阴,辛凉剂中参此,又无凉遏之弊,诚为佳品。”故本方具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之功。适应一切外感病初期。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根据外邪性质,病人体质,平素宿疾,病程传变的不同阶段,采用对症加减,灵活化裁,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便可扩大其运用范围,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从而更进一步证明了寒温不但辨证纲领可以统一,处方用药亦可以统一。
二、 表里同病期
此期为外邪在表未解,逐渐入里,但又未完全入里,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形成表里同病。其特点是既有寒热头痛的表证,且易呈现往来寒热,发热起伏;又有胸胁苦满,烦渴呕恶,下利或便秘的里证。它包括了少阳病、部分太阳病、太阴病、气分胆以及邪伏募原等病证。范围较广,触及面亦大。临床常见的证型见表3-3。
表3-3 表里同病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表里同病 表寒下利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咳喘,下利,脉浮紧 解表和里 葛根汤
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薄白,脉浮紧 解表清里 大青龙汤
表寒内饮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心下有水气,苔薄白,脉浮滑 散寒化饮 小青龙汤
邪与水结 发热心悸,小便不利,欲饮或水入则吐,苔白润,脉浮大 化气行水 五苓散
表里俱实 憎寒壮热,头昏目赤,便秘尿赤,胸膈痞满,脉浮数 解表通里 防风通圣汤
里寒兼表 表未解,有寒热,心下痞,时下利,舌淡苔白,脉浮迟 温中解表 桂枝人参汤
邪在少 阳募原 偏热 邪在少阳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少阳兼表 发热恶寒,肢节烦痛,微呕不欲食,苔薄白,脉浮弦 和解散表 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里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急,烦,呕,便秘,苔黄腻,脉弦实 和解攻下 大柴胡汤
偏湿 邪留三焦 寒热起伏,入夜尤甚,烦渴,泛恶,尿赤,苔腻,脉弦数 分消走泄 蒿芩清胆汤
邪伏募原 寒甚热微,身痛肢重,呕逆胀满,苔厚腻,脉缓 宣透募原 达原饮
本节重点就邪在少阳气分胆的病变简述之,临床可用柴胡青蒿和解汤加减治之。
柴胡青蒿和解汤方
柴胡10g 黄芩10g 青蒿10g 半夏10g 陈皮5g 山栀10g 豆豉10g 碧玉散15g 生姜10g 大枣10g
【加减】肢节烦痛加桂枝;大便秘结加大黄;胸胁胀痛加川楝子、玄胡;呕恶甚合温胆汤;疟疾、邪伏募原加草果、槟榔;体虚加人参;妇人行经感冒、热入血室加丹参、桃仁、红花。
【方解】少阳为三阳之枢,外邪一旦侵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太阳争而为寒,内与阳明争而为热,故呈往来寒热,发热起伏。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口苦胁满,心烦喜,呕等症;方中柴胡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少阳专药;青蒿、豆豉协柴胡清透邪热;配黄芩、栀子苦寒清泄少阳胆腑相火,泻心肺之热;半夏、陈皮和胃降逆,散结消痞;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生姜暖胃止呕,大枣补中益气,姜枣相合,能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故本方有和解少阳、清胆和胃之功。凡邪入少阳,胆腑郁热,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有柴胡证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三、入里化热期
此期为外邪基本离表,入里化热。其特点是恶风消失,身热增高,发热恶热,胸膈烦闷,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下利,且易耗伤津液。它包括了阳明病、气分证、上焦胸肺、中焦脾胃以及湿邪内蕴而化热的病证。临床常见证型见表3-4。
表3-4 化热入里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胸膈肺热 热郁胸膈 身热心烦,懊侬不安,舌边尖红,微黄,脉数苔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
热灼胸膈 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 清泄膈热 凉膈散
痰热结胸 身热烦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黄滑,脉滑数苔 化痰散结 小陷胸汤
胸膈痰实 发热恶风,胸中痞塞,欲呕,苔黄,寸脉浮按之紧 涌吐痰实 瓜蒂散
邪热壅肺 身热汗出,咳喘烦渴,痰黏不爽,苔薄黄,脉数 清热宣肺 麻杏石甘汤
肺热腑结 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滑,脉右寸实大 清热泄下 宣白承气汤
燥热伤肺 身热干咳,烦渴而喘,咽干鼻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清热生津 清燥救肺汤
胃肠热结 无形热盛 高热汗出,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脉洪大 辛寒清热 白虎汤
胃热津伤 身热心烦,眠不安,津气虚少,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热生津 竹叶石膏汤
有形热结 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胀满痛,苔黄燥,脉沉实 攻下泄热 三承气汤
腑实阴亏 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舌红苔燥,脉数 滋阴攻下 增液承气汤
肠热下利 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 清热止利 葛根芩连汤
吐利痞证 呕吐,下利,腹中雷鸣,嗳出食臭,心下痞,苔腻,脉数 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
热痢下重 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脉数 清热解毒 白头翁汤
湿热内蕴 湿遏热蕴 身热午后为甚,汗出不解,胸闷痞满,苔白腻,脉濡缓 宣化泄热 三仁汤
湿热蕴毒 发热口渴,咽肿,溺赤,胸痞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解毒 甘露消毒丹
湿困尿闭 小便短少,甚或不通,热蒸头胀,苔黄腻,脉濡数 淡渗分利 茯苓皮汤
湿热发黄 面目周身俱黄,色鲜明,尿深黄,恶心,苔腻,脉数 清利退黄 茵陈蒿汤
湿热发胚 发热有汗不解,肌表发出细小的水疱疹子,名曰白胚 宣畅湿热 薏苡竹叶汤
湿热结滞 便溏不爽,色黄黑如酱,腹满呕逆,苔黄浊,脉滑数 导滞通下 枳实导滞丸
临床可用银翘白虎清热汤加减治之。
银翘白虎清热汤方
生石膏50g 知母10g 银花15g 连翘15g 草河车15g 三叶青15g 竹叶10g 山栀10g 甘草5g
【加减】胸膈灼热、懊侬心烦加豆豉、牛蒡子;身热烦渴、咳喘痰黏加麻黄、杏仁、瓜蒌;咽喉疼痛加僵蚕、蝉衣、土牛膝;咳痰黄脓加黄芩、鱼腥草;有伤津之象者加南北沙参、玄参、太子参;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结加芒硝、大黄;腑实阴亏,或气营两燔加生地、玄参、麦冬;便溏加山药、葛根;下利后重去知母、石膏,加黄芩、黄连、白头翁。
【方解】外邪化热入里,侵犯阳明中焦气分,“有两个证候经常出现,一为邪热由胃到肠(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致使大便秘结。由于腑气的不通,(则易)化火上炎,一方面消耗津液,唇燥舌干;另一方面影响神志,烦躁不安。为防止燎原之势,应予攻下……二为热邪(极易)损伤胃阴,消耗津液(而见壮热烦渴,汗出恶热),口舌干燥(等症)。由于津液的不足,热势愈炽,变化更速,此时必须以清热生津为急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是治疗热病和防止恶化的关键”(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温病一得》)。故方中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大清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山栀、竹叶、三叶青,助石膏清热除烦,清泄三焦之火。银花、连翘、草河车辛凉透邪,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故本方有大清肺胃之热,解毒透邪之功。凡外感病出现高热、烦渴、津伤、腑实等证时,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四、入营动血动风期
邪热进入营血,标志着病情严重,这是外感病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很多严重证候在这一时期出现,甚至死亡。所以外感病必须设法截断扭转其入营动血。如何截断? 医者务必见微防渐,护于未然,即在见有入营的前驱证,如身热夜甚、舌红转绛、苔黄少液、坝躁不安等症时,即可在银翘白虎清热汤内加鲜生地、豆豉、丹皮、紫草等清营泄热之味,务必设法转归气分而解。若邪热已深入营Ⅲ,便会出现斑疹显露、吐衄便血、神昏谵语、动风抽搐等严重证候,促使病情走向恶化,发生剧变。临床常见证候见表3-5。
表3-5 入营动血动风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邪入营血 邪入营分 身热夜甚,口反不渴,心烦舌绛,苔黄少液,脉数 清营泄热 清营汤
肺热发疹 身热咳嗽,肌肤散见红疹,舌红苔黄,脉数 泄热透疹 银翘散加减
胃热发斑 发热心烦,肌肤发斑,舌红绛,脉数 凉血化斑 化斑汤
热盛出血 壮热谵语,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凉血解毒 犀角地黄汤
气营两燔 壮热烦渴,骨节酸痛,斑疹出血,舌绛,苔黄燥,脉数 泄热凉营 清瘟败毒饮
瘀热蓄血 少腹急痛,便秘或色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舌紫,脉沉实 泄热逐瘀 桃仁承气汤
热入血室 妇人经期感冒,经水忽停,发热谵妄,胸胁胀满,脉弦 和解化瘀 小柴胡汤加减
神昏 热传心包 高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质红,脉数 清心开窍 清官汤、凉开三宝
痰蒙心窍 神识昏蒙,时明时昧,间有谵语,苔黄腻,脉滑数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动风 热盛动风 灼热肢厥,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红,脉弦数 凉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瘛疚,肢厥神倦,舌干绛少苔,脉沉细 滋阴熄风 大定风珠
治疗急宜清营凉血熄风,可用牛角地黄清营汤加减治之。
牛角地黄清营汤方
水牛角30g 生地30g 丹皮15g 丹参30g 玄参30g 大青叶30g 石膏100g 知母15g 银花30g 甘草5g
【加减】发斑疹者加紫草、栀子;吐衄便血者加黄芩、黄连、地榆;便秘加芒硝、大黄;热传心包、神昏谵语者选加“凉开三宝”;其中高热神昏用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动风便秘用紫雪丹(长于镇痉熄风),高热痰盛用至宝丹(长于芳香开窍)。这三种成药,常在高热神昏动风时作为急救使用;吴瑭说:“此荟萃各种灵异,皆能补心体,通心用,除邪秽,解热结,共成拨乱反正之功。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温病条辨》)。痰蒙心窍、神识昏昧、舌苔浊腻者去生地,加竹沥、菖蒲、郁金、苏合香丸;瘀热蓄血,少腹急痛,其人如狂者,合桃仁承气汤加水蛭;热盛动风加羚羊角、钩藤、僵蚕、蝉衣、地龙,甚者用蜈蚣、全蝎等。
【方解】邪热内传营阴,损伤血络,迫血妄行,阳络伤则血从上溢而为吐血、衄血;阴络伤则血从下溢而为便血、尿血;外溢肌肤,则见斑疹显露,热毒甚则斑色紫黑。热扰心营,则神昏谵语。肝经热盛,热极生风,则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方中牛角以代犀角,清心凉血解毒;配生地一以清营凉血,一以养阴清热;重用石膏、知母、甘草大清阳明气分之热,意在清热保津;配银花、大青叶清热凉血解毒,以透邪热,使入营之邪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丹皮、丹参、玄参,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符合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义。故本方具有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之功。凡邪热入营,动血,神昏,动风等急、危、重症,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总之,“夫病温者,总以邪热为患。邪热鸱张,最易出现伤阴、便结及神昏之变,以致病情日趋严重。故善治温病者,必须见微防渐,护于未然”。上海已故名老中医严苍山先生在这种学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温病治疗“三护法”──护脑、护津、护肠。他说“温病之邪热亢盛者,每致神昏谵语,治者必须预识病机,先事预防,务在先安其未受邪之地。故当其夜有烦躁,睡则梦语,醒则清明,或高热而见舌质红绛者,即须于大剂清热方中加入紫雪丹、牛黄清心丸等品……若待谵语、神昏、惊厥时始用此等方药,效果相差悬殊……温为阳邪,易于伤津劫液,初见舌质干燥乏津、口渴者,即用生津之品,如生地、石斛之属,毋使津劫而阴伤也。迨阴液既伤,再予甘寒咸寒之药,则有杯水车薪之憾。故护津法乃属未雨绸缪,与临渴掘井者自有高下之别。温病初用发汗,使邪从汗解。药后热不解,而大便不畅,或三四日未行者,即用下法,以温病下不嫌早也。盖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邪无凭借,热自得退。若必待腹满便秘燥实已甚而始下之,实已邪势鸱张,则危象已见矣”(严苍山《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温病专辑》)。说明护脑、护津、护肠的“三护法”有其较高的临床价值,亦是提高疗效的一种重要方法。
五、 阴阳损伤期
此期为外感病后期,它包括了太阴病、少阴病、部分厥阴病和下焦肝肾病。其特点是外邪已去但正气亦伤,阴虚阳衰。所以在整个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时刻制止其发展,并且要使之由深转浅,化重为轻,以减少其恶化的机会,要时时注意“护阳气、存阴液、顾及脾胃”,不使正气耗损。“留得一分正气,便有一分生机”,“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临床可分为阴津虚损和阳气虚衰两大类证。常见的病证见表3-6。
表3-6 阴阳损伤期证治简表
证型 主要脉证 主治 主方
阴津虚损 肺胃阴伤 身热未净,鼻咽干燥,干咳口渴,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
暑伤津气 身热息高,烦渴,溺黄,自汗,肢倦,舌红少苔,脉虚 清暑生津 清暑益气汤
阴虚火炽 身热烦渴,不得卧,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育阴清热 黄连阿胶汤
水热互结 发热干呕,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 养阴清利 猪苓汤
邪留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透邪 青蒿鳖甲汤
肝肾阴虚 手足心热,神倦欲眠,舌干绛少苔,脉虚 滋阴养液 加减复脉汤
真阴欲竭 多汗气短,神疲,舌红干燥无苔,脉虚细欲绝 护阴救脱 生脉散
阳气虚衰 脾虚中寒 腹满而吐利,时腹时痛,舌淡苔白,脉缓弱 健脾温中 理中汤
脾虚停水 头眩心悸,气上冲胸,小便不利,苔薄白,脉缓滑 健脾利气 苓桂术甘汤
心阳不振 心悸动,虚烦少气不得眠,舌淡少苔,脉虚细伴结代 强心复脉 炙甘草汤
肝寒胃逆 干呕吐涎沫,烦躁头痛,下利肢冷,苔白滑,脉迟 温肝和胃 吴茱萸汤
阳虚水泛 头昏目眩,心下悸,下利尿少,舌淡,苔水滑,脉沉弦 温阳利水 真武汤
阳虚阴盛 肢厥汗出,神倦欲卧,吐利拘急,舌淡苔白,脉微细 回阳救逆 四逆汤
真阳欲脱 大汗淋漓,肢厥,神衰欲脱,舌淡,脉微细欲绝 固元救脱参附汤
临证时阴虚者可用滋阴清热保津汤加减治之,阳虚者可用益气壮阳祛寒汤加减治之。
滋阴清热保津汤方
西洋参10g 生地15g 玄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6g 铁石斛12g 山药15g 白芍15g 甘草5g 仙灵脾15g
【加减】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低热有汗不解,口干喜饮,气逆欲呕者,加竹叶、石膏、半夏;阴虚火炽,心烦不得卧,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者,加黄连、阿胶、鸡子黄;大便秘结,肠燥难行者,酌加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邪留阴分,夜热早凉者,加青蒿、鳖甲、牡丹皮;阴虚动风者合大定风珠;大汗淋漓,汗热而黏,肢温身热,正气欲脱,将亡阴者,急加大剂量净萸肉、龙骨、牡蛎,生脉针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方解】热病后津耗阴伤,或其人平素气阴两虚,由于阴液的不足,“阴虚则生热”,而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心烦盗汗,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方中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名生脉饮,益气敛阴生津;生地、玄参、石斛清热养阴增液;山药益气养阴,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白芍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而出,与甘草同用,甘酸化阴,和营缓中;仙灵脾甘温补肾壮阳,但其性温而不燥,其效补而不峻,助阳而不伤阴,能调节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即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阴者,阳中求阴,阴得阳助则源泉不竭”之义。故本方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之功。凡阴虚内热、气弱津伤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益气壮阳祛寒汤方
人参15g 黄芪30g 焦白术15g 山药15g 附子10g仙茅15g 巴戟天15g 菟丝子15g 白芍15g 炙甘草5g
【加减】脾虚中寒加桂枝、干姜;脾虚停水、心悸尿少加桂枝、茯苓;阳虚目眩、心悸下利加茯苓、生姜;心阳不振、悸动虚烦、脉结代倍用炙甘草加桂枝、生姜、大枣;四肢厥逆、神衰脉微细合四逆汤;大汗淋漓,肌肤不温,四肢逆冷,阳气欲脱,将亡阳者,急倍用附子,加大剂量的龙骨、牡蛎、山萸肉,参附注射剂静脉缓注或静脉滴注以救脱。
【方解】病后阳气耗伤,或其人平素阳气不足,由于阳气的虚衰,“阳虚则生寒”而见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动则汗出,心悸尿少,或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方中人参、焦白术、黄芪、炙甘草、山药补气升阳,健脾止汗;附子大辛大热,为补火助阳散寒之主药;仙茅、巴戟天、菟丝子助附子温肾壮阳;仍用敛阴柔肝之白芍,因其与附子同用,则善翕收元阳下归宅窟,亦“阴中求阳”之意也。故本方有益气壮阳、温肾散寒之功。凡阳虚内寒,肾气不足之证,均可以此方加减治之。
上述五个时期,是我们在两大学派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深刻体验,根据临床实际出发提出的,足以概括外感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从而说明了寒温是可以统一的,并且处方用药亦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诚然,外感病从发生到痊愈,不是都要经过这五个时期,但是可以经过这五个时期。从恶寒表证期至表里同病期至入里化热期至入营动血动风期至阴阳损伤期,这是一个顺传的次序,但不一定都要按这个次序传变。恶寒表证期,可以传至入里化热期,亦可以逆传至入营动血动风期;阴阳损伤期,不一定要由入营动血动风期后传变,它可以发生在各个时期。
来自:三味书屋689 > 《待分类》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赵东奇 副主任医师
松原市中医院 治未病科
问医生
去挂号
赵东奇的相关内容
外感阴毒辨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847人已读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987人已读
伤寒论复习重点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2064人已读
对付外感病有诀窍,这些药对简单效果好!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734人已读
温热病证治(七):小结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436人已读
温病起手太阴论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845人已读
中医古今误案评析----感 冒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877人已读
外感热病怎么用药?听听伤寒大家的经验!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115人已读
全面解析《伤寒论》表里双解法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1435人已读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 好大夫在线
赵东奇 · 松原市中医院 · 925人已读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App 内打开
说两句吧
有帮助
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②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 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 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病原治疗的目的是既要杀灭红内期的疟原虫以控制发作,又要杀灭红外期的疟原虫以防止复发,并要杀灭配子体以防止传播。 控制发作 磷酸氯喹(Chloropuine phosphate)简称氯喹,每片0.25g(基质0.15g)。第一天4片,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治疗间日疟及三日疟第1天4片已足;治疗半免疫者单剂4片即可。该药吸收快且安全,服后1~2小时血浓度即达高峰;半衰期120小时;疗程短;毒性较小,是目前控制发作的首选药。部分患者服后有头晕、恶心。过量可引起心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紊乱、血压下降。禁忌不稀释静注及儿童肌肉注射。尿的酸化可促进其排泄。严重中毒呈阿斯综合征者,采用大剂量阿托品抢救或用起搏器。值得注意的是恶性疟疾的疟原虫有的对该药已产生抗性。 盐酸氨酚喹啉(Amodiaquine dihydrochloridum)作用与氯喹相似。每片0.25g(基质0.2g),第1天3片,第2、3天各2片。 哌喹(Piperaquine)及磷酸哌喹(Piperaquine phosphate)本品作用类似氯喹,半衰期9天,为长效抗疟药。哌喹每片含基质0.3g,磷酸哌喹每片0.25g(基质0.15g),口服首剂基质0.6g,8~12小时后再服0.3g(恶性疟0.6g)。哌喹须经胃酸作用成盐酸盐后才易吸收。磷酸哌喹吸收快,味苦。耐氯喹的虫株对本品仍敏感。 羟基哌基(Hydroxypiperaquine)及磷酸羟基哌喹(Hydroxypiperaquine phosphate)与哌喹类同,但吸收较快,半衰期2-3天。三天疗法恶性疟各服基质0.6、0.6、0.3g;良性疟疾各服0.6、0.3、0.3g。较哌喹类更适用。 硫酸奎宁(Quinine sulfate) 本品系金鸡钠树皮中的一种生物碱。抗疟作用与氯喹大致相同,除较迅速杀灭红内期原虫外,还有退热作用。但该药半衰期短(10小时),味苦;对中枢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昏,耳呜和精神不振;对心脏有全面抑制作用,静注可出现血压下降;对子宫能增加其收缩力,可引起流产;因此该药仅用于抗氯喹的恶性疟疾及重症病例的抢救。片剂每片0.3或0.12g,口服第1~2天0.45~0.6g,每天3次,第3~7天0.3~0.6g,每天2次。二盐酸奎宁仅在凶险疟疾时考虑使用。***盐酸甲氟喹(Meflquine hydrocloridum)适用于治疗各型疟疾及有抗性的病例。一次顿服4~6片(1~1.5g)。 硝喹(Nitro quinum,CI679) 本品对各种疟疾及抗氯喹虫株均有效。每片基质12.5mg,常与氨苯砜复方,各含12.5mg。口服每天4片,连服3天;3岁以下服1/4片。72小时方能控制症状,故作用较慢。 青蒿素 该药作用于原虫膜系结构,损害核膜、线粒体外膜等而起抗疟作用。其吸收特快,很适用于凶险疟疾的抢救。总剂量2.5g,首次1.0g,6小时后0.5g,第2、3日各0.5g。因排泄迅速,故易复发。蒿甲醚,肌注首剂0.2g,第2~4日各0.1g。 其它新药 磷酸咯啶(Pyracrine phosphate)每片0.1g,首剂3片,以后2片,每日两次,疗程2日。磷酸咯萘啶(Pyronaridine phosphas)疗程2日,各服基质0.8、0.4g。间氮丫啶(Azacrine)疗程3日,各服0.6、0.3、0.3g。半免疫者可服单剂0.6g。 针刺疗法 于发作前两小时治疗可控制发作,系调动了体内免疫反应力。穴位有大椎、陶道、间使、后溪,前两穴要使针感向肩及尾骨方向放散,间歇提插捻转半小时。疟门穴,承山穴单独针刺有同样效果。 中医药 祖国医学认为病因是外感暑温疟邪。分为正疟、瘴疟、久疟。正疟相当于慢性复发疟疾。正疟主张和解少阳,祛邪上疟,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苓、党参、陈皮、半夏、甘草)。瘴疟认为需清热、保津、截疟,主张给生石膏、知母、玄参、麦冬、柴胡、常山,随症加减。久疟者需滋阴清热,扶养正气以化痰破淤、软坚散结,常用青蒿别甲煎;何人饮;别甲煎丸等。民间常用单方验方,如马鞭草1-2两浓煎服;独头大蒜捣烂敷内关;酒炒常山、槟榔、草果仁煎服等。均为发作前2~3小时应用。 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 凡氯喹2.5g(基质1.5g)总量分3日服,未能消除无性生殖原虫,或1月内再燃者,称为抗性。对有抗性者应选用甲氯喹、青蒿素或联合用药。 其他治疗药物 青蒿素 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 水煎后分解) 出《素问·疟论》。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内经》又名痎疟,《金匮要略》名为疟病,《太平 圣惠方》始有“疟疾”之名。发病多因风寒暑湿之邪客于营卫所致。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根据体质强弱、所感病邪流行特点及证候的不同分类。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按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经疟等。除辨证用药外,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 防止复发和传播 磷酸伯氨喹啉(Primaquine phosphate,简称伯喹) 本品能杀灭红细胞外期原虫及配子体,故可防止复发和传播。每片13.2mg(基质7.5mg),可每日服3片,连续8天,或每日4片,4日一疗程。恶性疟疾为防止传播也可服伯喹,顿服4片或1日3片,连续2~3日以消灭配子体。本品过量或者红细胞缺乏G—6—PD,则易致溶血反应。伯喹可与控制发作的药物同时服用。 凶险发作的抢救 凶险发作的抢救原则是:①迅速杀灭疟原虫无性体;②改善微循环,防止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崩裂;③维持水电平衡;④对症。 快速高效抗疟药 可选用: 青蒿素注射液 100mg肌注,第1天2次,后每天1次,疗程3日。 磷酸咯萘啶注射液 3~6ml/kg,加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静脉滴入或分次肌注,2~3天一疗程。 磷酸氯喹注射液 0.5g(基质 0.3g)加于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300~500ml 中,静滴。第1天内每6~8小时1次,共3次,第2、3日可再给1次。滴速宜慢,每分钟40滴以下。儿童剂量应小于5mg/kg/次,较安全为2.5mg/kg,滴速12~20滴/分。患者一旦清醒即改为口服。 二盐酸奎宁注射液 0.5g加于5%葡萄糖盐水或葡萄糖液300~500ml,缓慢静滴,8小时后可重复1次。儿童剂量5~10mg/kg/次,肝肾功能减退者应减少剂量,延长时隔时间。肌注应双倍稀释深处注入,以防组织坏死。 其它治疗 ①循环功能障碍者,按感染性休克处理,给予皮质激素,莨菪类药,肝素等,低分右旋糖酐; ②高热惊厥者,给予物理、药物降温及镇静止惊; ③脑水肿应脱水;心衰肺水肿应强心利尿;呼衰应用呼吸兴奋药,或人工呼吸器;肾衰重者可做血液透析; ④黑尿热则首先停用奎宁及伯喹,继之给激素,碱化尿液,利尿等。
青蒿素是屠呦呦从《肘储备急方》中提取的。这本书是东晋著名医生葛洪写的。这一定是中医学的突破。
有人说,?肘保留急救方?是一种流行的方剂,它不使用阴阳、五行和辨证,与中医无关。一些人从青蒿素的发现中认识到?中药是一座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当然,中药可能含有一些尚未发掘的化学药物,但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只表明,从中药记录中寻找真正有用的药物极其困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按蚊叮咬或携带疟原虫的人的血液引起的昆虫传播的传染病。人体内有四种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中国,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是主要的寄生虫;其他两种情况很少见,近年来偶尔会出现从国外进口的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天疟、恶性疟和卵圆疟。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定期发作,全身发冷、发烧和出汗。
在长期反复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在此之前,许多药物对疟疾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疟疾本身就会产生耐药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再次使用其他药物,它对疟疾不会有任何影响。在非洲,许多药物被用来治疗疟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医学专家发现这种药物的作用越来越小。后来,人们发现与疟疾相关的病毒产生了耐药性,再次使用这种药物不再有效。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论治疟疾的章节中批评了庸医的诊病态度。具体如下:
“夫以未病先施万全之药,此为非人。虽有疟疾,亦不治也。何以知之?以夫以一身之疾,而强服万全之药,病势益甚,必矣。如此之人,医治不足为力。非徒疟疾如此,凡病皆然。”
大意是说,医生在治疗疟疾时,如果一开始就使用包含多种药物的“万全之药”,这种行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会使病情加重,而且这样的医生无法被认为是真正的医生。而且,这不仅仅是针对疟疾治疗,对于任何疾病的治疗,庸医的这种行为都是错误的。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张仲景对于庸医的态度批评的一个代表。
《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为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并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人们常以六经辨证法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法则论治内伤杂病。故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可见《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确立了规矩准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3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重症肌无力的一般护理
下一篇: 重症肌无力的危象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