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如何鉴别病毒性肝炎(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祝由网 2023-11-14 01:11:17

如何鉴别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根据临床经验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

  鉴别病毒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前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湿热及胃肠炎等疾病相鉴别。

2、慢性肝炎须与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相鉴别。

3、重型肝炎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如药物中毒、暴发性脂肪肝等进行鉴别。除此此外,在急性重型肝炎临床黄疸表现还尚不明显时,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神经精神等症状相鉴别。

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甲肝症状和护理方法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有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确诊甲型肝炎应根据病毒学指标。

   鉴别诊断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治疗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

  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

什么是肝炎检查?

肝炎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①丙氨酸氨酶(ALT,曾称为谷丙氨酶GPT):
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
  ②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曾称为谷草转氨酶GOT):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③乳酸脱氢酶(LDH):
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④Y谷氨酰胎酶(Y—GT):
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⑤胆碱酯酶:
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⑥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
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4、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
重型肝炎常见低K 、低Na 、低CI-,亦可有低Ca2 、低Mg2 、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
  (2)血糖:
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
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对预后有评估作用。
  (5)甲胎蛋白(AFP):
HBV和HCV感染与HCC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AFP含量的检测是率选和早期诊断HCC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肝细胞癌变和肝细胞修复时,AF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进行动态观察。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提示有肝细胞再生,为预后良好的标志。
  (6)汁酸:
血清中胆汁含量很低,当肝炎活动时胆汁酸升高。由于肝脏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运转活动不同,检测胆汁酸有助于鉴别胆汁淤积和高胆红素血症。
  5、病原学检查
  (1)抗HCV IgM和抗HCV IgG:
HCV Igm阳性提示现症HCV感染,抗HCV IgG阳性提示现正感染或既往感染。抗HCV IgM的检测受较多因素的影响,如球蛋白、RF等,稳定性不如抗HCV IgG。目前国内多用酶免疫试验(EIA)检测抗HCV IgG。抗HCV IgG低滴度提示病毒处于静止,高滴度提示病毒复制活跃。
  (2)HCV RNA:
HCV在血液中含量很少,分子杂交甚至一次性PCR均难以检出HCV RNA,常采用套式PCR以提高检出率。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及技术要求较高易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分析结果时应结合临床做出正确判断。
  6、肝组织病理检查:
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还可在肝组织中原位检测病毒抗原或核酸,以助确定病毒复制状态。
  7、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有助于鉴别阻塞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对肝硬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反映肝脏表面变化,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脾脏大小,胆囊异常变化,腹水等。在重型肝炎中可动态观察肝脏大小变化等。CT、MRI的应用价值基本同B超,但价格较昂贵,且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如应用增强剂,可加重病情。
  8、肝纤维化指标:
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缺乏特异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61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