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系胆道梗阻(最常见为胆石梗阻)使胆汁淤滞、胆管内压力迅速增高所致胆道急性化脓性感染。感染的菌种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大肠杆菌最多见。本病起病急剧凶险,是我国胆石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雷诺尔德五联征(Reynolds五联征)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症状,指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病人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
夏科氏三联征指出现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为肝外胆管结石继发胆管炎的典型症状。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多为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或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结石下移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胆总管平滑肌或Oddi括约肌痉挛所致。
拓展资料:
Reynolds五联征是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继发化脓性感染所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以肝胆系统病损为主,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形式。梗阻原因:结石>蛔虫>狭窄,梗阻部位多见于胆总管下段。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AOSC起病初期即出现畏寒发热,严重时伴寒战,体温持续升高。疼痛部位依梗阻部位而异,肝外梗阻者明显,肝内梗阻较轻。绝大多数病人可出现明显黄疸,但如仅为一侧肝内胆管梗阻可不出现黄疸;行胆肠内引流术后病人的黄疸较轻。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时也可表现为躁动、谵妄等。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Reynolds五联征网页链接
百度百科 ? ?夏科氏三联征网页链接
临床表现和诊断
1.病史与症状 患者多有胆道疾病史。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除具有一般胆道感染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外,还可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即Reyn?olds 五联症。 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嗜睡、神志不清,甚至昏迷;合并休克时也可表现为躁动、谵妄等。
2.体格检查 体温常持续升高达39?40℃或更高。脉搏快而弱,达120次/分以上,血压降低,呈急性重病容,可出现皮下瘀斑或全身发绀。剑突下及右上腹部有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压痛或腹膜刺激征;可有肝大及肝区叩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多>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胞质内可出现中毒颗粒。血小板计数降低,最低可达(10?20)×109/L;肝、肾功能受损,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氧血症,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4.影像学检查因病情危重,B型超声最为实用,可在床旁进行。如患者情况允许,可行 CT、MRCP 检查。
5.诊断 结合临床典型的五联症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可作出诊断。不具备典型五联症者,体温持续在39℃以上,脉搏>120次/分,白细胞>20×109/L,血小板降低时,即应考虑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一级预防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肝胆管结石 胆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故该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肝胆管结石及胆道蛔虫的防治。
①防治肝胆管结石。关键在于预防及消除致病因素。而已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的病人 则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尤其在并发胆道感染时应更积极地防治。早期即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控制胆道感染, 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去除结石 通畅引流,从而达到预防AFC的发生。
②防治胆道蛔虫症。蛔虫进入胆道后造成胆道不同程度的梗阻。使胆道压力增高,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可诱发AFC 另外,胆道蛔虫症也是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级预防AFC病情发展迅猛,很快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因此该病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根据反复发作的胆道病史,有高热、寒战、黄疸、全身中毒症状及腹膜炎体征,结合B超检查,诊断不难。一旦确诊,就应积极抗感染、抗休克,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补充血容量 纠正酸中毒,防治胆源性败血症, 同时准备急诊手术。手术原则是解除梗阻,减压胆道,通畅引流,力求简单快速。对高龄、全身情况差的患者可先行PTCD或经鼻胆管引流,待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手术 术后仍应行积极的全身支持疗法和抗感染措施。
三级预防AFC早期即可出现中毒性休克和胆源性败血症,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很差,病死率极高。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9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护肾强肾-预防甲流
下一篇: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