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蚴虫寄生在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囊虫病是猪绦虫病人内源性的自体感染或人进食猪条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称囊虫病。其中脑囊虫病最为严重。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人进食猪绦虫卵污染的水与食物,虫卵经口感染进入胃、小肠,经消化液作用后,六勾蚴脱出,穿过肠壁血管,经血循环散布全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肌肉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为囊虫。
猪绦虫病(taenia solium)的成虫较牛绦虫稍短,虫体由三部分所组成。全长2~4m.头节顶端突起有顶突,其上排有大小相间的一圈小钩,称为有钩绦虫。寄生时就用小钩和吸盘吸附肠壁。体节有700~1000个。每个节片内含有虫卵数约为3万~5万个。节片离体时多为数节同时脱落,虫卵与牛绦虫相似。
生活史 虫卵及体节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猪吞食后,卵内所含的六钩蚴即脱出钻入猪肠壁,随血流至全身各组织,在猪肌肉内约经2~3月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在猪的肌肉内最多,这种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珠肉"或"豆猪肉".人若食未熟的病猪肉,其中所含的囊尾蚴即可侵入肠内发育为成虫。
猪绦虫与牛绦虫不同点在于猪绦虫卵可在人体内发育成囊尾蚴,即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或囊虫病。所以人体不仅是猪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通过污染食物和自家感染使虫卵进入人肠道后,卵内的六钩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在人体不同部位发生囊虫病(囊虫蚴病)。其中以皮下组织的囊虫病最为常见,而以脑囊虫病最严重。
【流行病学】
我国各地都有病例报道,东北三省和云南、贵州、河南、湖北及山东、安徽等省更为多见并有流行。感染率与生食猪肉习惯有关,也有切肉板及刀污染猪囊尾蚴而引起感染的报道。发病年龄以青年为最多,小儿受染者也不少。
猪无圈放养或有些地区建"连茅圈"使猪有机会吃到含有虫卵或带节片的人粪,猪受染率较高也与本病流行有关。国外有仅2个半月龄的婴儿脑囊虫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
1.成虫引起的症状 与牛绦虫大致相同。
2.囊尾蚴寄生的症状 由于囊尾蚴所致的囊虫病。可因囊虫数目的多少及寄生的部位而异。六钩蚴寄生的部位很广泛,其中以在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口、肺、肾、肝、骨骼等处,而尤以皮下组织及肌肉为多见。寄生于脑组织者称脑囊虫病。
(1)脑囊虫病:症状极为复杂多样,从全无症状至引起猝死不等。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癫痫是最突出的症状,一般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后半年出现,1/10可自行缓解。颅压增高、失明、精神失常等症状也有出现。脑脊液检查多属正常,仅少数病例有细胞数和蛋白的轻度增加。
(2)肌肉与皮下组织囊虫病:结节数目1~2个至数百、数千个不等。头、躯干较多,四肢较少。结节不痛不痒,不粘连,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沉着。囊肿经过一定时间,最后钙化。2年内自行消退率为2.7%~6.9%。
(3)眼囊虫病: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以玻璃体最为多见,其次是视网膜。眼底检查,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浅灰色包囊,周围有红晕光环。时间长久可致失明。
【诊断说明】
与牛绦虫病相似。至于囊虫病的诊断:①有猪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猪绦虫卵或妊娠节片;②皮下组织有囊虫小结者,可通过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囊尾蚴可确立诊断;③免疫诊断;用囊尾蚴液作抗原做皮内试验,及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可作为初筛法,结果阳性者则可进一步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吸附试验较灵敏,特异性也比较好,但与包虫病人可出现交叉阳性。补体结合试验灵敏度较前者稍差,但特异性较好,假阳性反应也较少。这些方法除检查病人血清中抗体外,也可检查脑脊液中的抗体。二者可起到互补作用,提高阳性率,对确诊具有重要的价值。④患病时间较长者,囊虫已死亡而有钙化出现者(一般显示需5年以上),可借X线头颅片或脑室造影帮助诊断。此外,脑断层扫描对脑囊虫病的确诊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治疗说明】
1.驱虫疗法 驱虫药物可参考牛绦虫病的治疗外,还可用仙鹤草酚(agrimophol),是从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又名龙芽草)的根芽中提出的有效成分,对猪绦虫囊虫病的蚴虫和刚孵出来的成虫有直接杀灭作用。剂量:小儿用仙鹤草芽全粉0.7~0.8g/kg;或仙鹤草芽浸膏45mg/kg;或仙鹤草酚单体25mg/kg.三者任选其一,晨空腹1次口服,1.5小时后常规服硫酸镁,当天早晨禁食。注意服药时不要引起呕吐,以免节片反流入胃或十二指肠,产生自身感染引起囊虫病。
2.囊虫病的治疗1985年全国脑囊虫病协作会议,制订了诊断和疗效标准。目前用药:
(1)丙硫咪唑(albendazol):因此药作用缓慢,疗程较吡喹酮为长,虫体死亡后出现的副反应较轻,故成为当前治疗脑囊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每日总剂量为20mg/kg,分2次于就餐前半小时口服,连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脑囊虫病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情况合并应用激素及甘露醇等脱水剂,以减轻或防止副反应的发生。疗效可达98%以上。
(2)吡喹酮(araziquantel):此药可穿过囊尾蚴的囊壁,杀死蚴虫。剂量:治疗皮下一肌肉型总剂量为120mg/kg,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4日为一疗程。治疗脑型总剂量为180mg/kg,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9日为一疗程。但此药不良反应太大是其缺点,因其杀虫作用迅速,虫体死亡后,囊结周围的炎症反应和水肿明显加重,出现原有症状加剧,颅内压明显增高,甚至个别病例治疗后因发生脑疝而死亡。故脑型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颅内压的增高,在给药前应先测颅压,必要时先给降颅内压的药物,有人主张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眼型的治疗意见不一致。不论丙硫咪唑或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时,应于初诊服药后10天,半年、3年嘱去医院复治一疗程。
脑囊虫病如能定位或有脑室及导水管系统囊虫性梗阻的病例,药物治疗前应手术去除梗阻或作引流,以免治疗后发生脑疝等严重后果。
眼囊虫病应先手术取除眼内的囊虫,而后进行化学治疗,以免药物治疗后囊虫死于眼内,引起全眼球炎而致失明。
【预防说明】
①积极治疗病人;②加强猪圈管理;③注意饮食卫生,宣传不吃带囊尾蚴的猪肉,生、熟食切肉刀板及案板分开使用;④对屠宰场猪肉的检查要加强,发现病猪时妥善处理。
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颅脑内疾病。该病约占囊虫病的80%以上。是由于口服了猪肉绦虫虫卵,发育成囊尾蚴,经消化道穿出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再经体循环而到达脑膜、脑实质以及脑室内。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患此病后脑组织及大脑中枢损伤严重,头疼、浑身无力、肢体运动障碍,最严重的是继发癫痫,视物不清,甚至失明等。
治疗:
1.药物治疗
(1)吡喹酮 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颅内压增高危象。
(2)丙硫咪唑 亦系广谱抗蠕虫药物。常见的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头昏、发热、癫痫发作和颅内压增高。
(3)甲苯咪唑 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2.手术治疗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3.驱绦虫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灭绦灵(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泻药一次以排出节片及虫卵。
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治疗囊尾蚴病习用的方法是以手术摘除囊尾蚴。眼囊尾蚴病唯一合理的治疗法是手术摘取虫体,如待虫体死亡,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最近不得不摘除整个眼球。但在特殊部位或较深处的囊尾蚴往往不易施行手术,而仅能给予对症治疗。如脑囊尾蚴病时给抗癫痫药物等。国内有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囊尾蚴病取得疗效的报导。 近年证明吡喹酮、丙硫咪唑和甲苯咪唑可使囊尾蚴变性和死亡,特别是前者具有疗效高、药量小,给药方便等优点,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头晕、皮疹等毒副作用。 1.病原治疗(首先比奎酮或丙硫咪唑); 2.对症支援治疗(癫痫、颅内高压、抽搐的治疗); 3.手术治疗(眼内囊虫、脑室内囊虫梗阻时,需先选择手术治疗,后再作囊虫病治疗); 用药原则: 1.囊虫病皮肌型以口服比奎酮和其他辅助药物治疗。 2.囊虫病脑型应用比奎酮前3天先用地塞米松治疗减轻免疫反应;伴发颅内高压时加用甘露醇脱水;并发癫痫时要加苯妥英钠治疗。 3.眼囊虫和脑室囊虫者应先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后再用比奎酮治疗。 4.脑囊虫病治疗后引起发热、头痛、抽搐、皮疹时要加强对症支援治疗,病程长,体质衰弱者可用特需药物治疗。【囊虫病】其他相关疾病信息: ?6?1囊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6?1囊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6?1囊虫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6?1囊虫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6?1囊虫病应该如何治疗? ?6?1囊虫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6?1囊虫病应该如何预防和保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57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预防
下一篇: 面肌痉挛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