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是主要寄生于肺部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临床上有咳嗽、胸痛、咯棕红色果酱样痰等症状,亦可由成虫、童虫、虫卵的异位寄生或侵入脑、脊髓、腹腔、肠、肾、皮下等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因此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当人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活囊蚴的蟹、蜊蛄、沼虾、水生昆虫红娘华等可获得感染。
肺吸虫病的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
2、外科治疗。
3、对症支持治疗。
4、胸腔穿刺引流积液。
5、用药原则,皮下包块可在局麻下行切开术,如有虫体则可取出。慢性脑型、脊髓型患者合并压迫症状时,其病变为非活动性,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可考虑手术治疗。
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人体寄生的肺吸虫,在国内有卫氏肺吸虫和斯氏肺吸虫两种。卫氏肺吸虫病分布于浙江、台湾、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斯氏肺吸虫病分布于四川、江西、云南、福建、广东、贵州、陕西等省。人和动物(犬、猫、猪和野生动物)是肺吸虫的终宿主。排出虫卵至水中,经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在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蜊蛄)体内发育成囊蚴。人生食石蟹、蜊蛄,囊蚴经口感染,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囊蚴破裂,幼虫脱出并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穿过横膈入胸腔和肺,在肺内发育为成虫。虫体进入纵隔,可沿颈内动脉人颅内侵犯脑组织。肺内病变呈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被破坏,形成脓肿和囊肿,周围有纤维包膜,囊内含胆固醇结晶、夏科雷登结晶、虫卵等。囊内多数只有1个成虫,一处形成囊肿,移行至另一处,再构成新的囊肿,旧病灶空洞可闭合,纤维化、钙化痊愈。
【诊 断】
卫氏肺吸虫病临床表现以胸肺型为主,次为皮下肌肉型。斯氏肺吸虫病以皮下肌肉型为主,呈游走性皮下结节,常见于胸腹、腰背及大腿部。X线典型的肺部囊肿阴影较少见,仅有肺内小片状浸润及渗出性胸膜病变。
1.临床表现 患者在流行区有生吃石蟹或蜊蛄的病史。肺吸虫进入胸腔,则引起渗出性胸膜炎和胸痛。侵入肺内,常有阵发性咳嗽、咳痰、咯血。痰呈赭色胶冻状,合并细菌感染时,痰呈脓性。肺部多无阳性体征,少数患者有局限性湿哕音,以及胸膜炎或胸膜增厚的体征。腹部可有压痛,有时可触到皮下结节。脑型肺吸虫病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少数患者有癫痫、抽搐、偏瘫、运动障碍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增高。
(2)检查虫卵:痰、胸水、肺泡灌洗液、胃液、粪便中查到肺吸虫卵可确定诊断。对可疑病例要反复检查。
(3)免疫血清学诊断:
①皮内试验。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为即时型反应,阳性率高达98.3%~100%,但与华枝睾吸虫、姜片虫有交叉反应,若将皮试液稀释为1:100 000~600 000,其特异鉴别率接近100%。
②补体结合试验。对早期诊断有价值,阳性率为90%~100%。
③间接血凝、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阳性有诊断价值。
3.X线检查 肺部可有浸润、囊肿结节及硬结阴影。有时发现胸膜粘连增厚、胸水、气胸或水气胸等征象。多数病例肺内呈混合型阴影,部分病例X线检查无异常所见,或仅有两肺中、下纹理增粗。治疗前后应定期摄片比较。脑型者,可做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等可显示病变部位。
4.活体组织检查 皮下或肌肉结节活体组织检查,可找到幼虫或虫卵,或嗜酸性肉芽肿(斯氏肺吸虫病找不到虫卵)。
5.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肺结核、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霍奇金病等相鉴别。
【治 疗】
1.病原治疗
(1)硫双二氯酚(别丁):为首选药物,毒性低,口服易吸收,近期治愈率84%~100%,远期疗效80%~90%。剂量:成人1g,每日或隔日口服3次,10~20个治疗日为1个疗程。脑型可重复2—3个疗程。副作甩有头晕、头痛、消化道反应、皮疹等,偶可出现赫氏反应。发生肝脏损害,应立即停药。有严重心脏病、肾病及妊娠时禁用。
(2)吡喹酮(EMBAY一8440):疗效高、疗程短、服用方便、副作用少,仅有轻微头昏、头痛、乏力等,是一种治疗肺吸虫病有希望的药物。剂量:每次25mg/ kg,3次/日,口服,连服2~3天。脑型患者间歇1周后再服1个疗程。
(3)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对肺吸虫病也有良好疗效。剂量:30 mg~50mg/kg,每日或隔日服用,10~15个治疗日为1个疗程。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等,偶有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精神症状。有精神病史,严重肝、肾疾病及孕妇均禁用。
(4)阿苯达唑:8mg/kg(1次量不超过400mg),分2次口服,连服7天。
2.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
3.对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有压迫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又差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 防】
该病可在流行区或到达流行区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蜊蛄、沼虾、红娘华或饮用生的溪水及食具(刀、砧板)的污染获得。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石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症状 3.1 腹型 3.2 皮肤型 4 病因 5 并发症 6 治疗 7 预防 8 饮食 1 拼音 nǎo fèi xī chóng bìng
2 概述 肺吸虫成虫寄生于脑内并不断移行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的一种疾病,以颞叶最常受损。
3 症状 头晕、头痛、视力障碍、偏瘫、腹泻、发烧、腹痛、癫痫和癫痫样发作、皮下结节、咳嗽、痰中带血、咳铁锈色痰。
胸肺型
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咳铁锈色痰。
4 病因 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是童虫或成虫在人体组织与器官内移行、寄居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及其代谢物等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5 并发症 容易合并胸肺型、腹型、皮肤型发病。可有肺炎和脑膜炎症状、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脓肿、囊肿等并发症。肺炎脑膜炎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6 治疗 药物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对于本病和重型肺吸虫病需要较长的疗程。或硫双二氯酚成人日剂量按50~60mg/kg计算,隔日分3次服用,10~15日为一疗程,可重复2~3疗程。对慢性病例和伴有占位性症状者,可配合手术治疗。
7 预防 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吸蛄及其制品;讲卫生,不饮用生水,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
8 饮食 螃蟹喜欢吃水中死鱼、死虾等腐败的动物尸体,因此在螃蟹体内就富集了大量的细菌。尤其是河蟹,大多生长在污浊的河塘,蟹体内外有大量的病菌。而当螃蟹一旦垂死或死亡后,螃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而组胺是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就会越来越多,因此毒气也就会越来越大,即使这个时候螃蟹被煮熟了,但它体内的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因此若人们吃了这样的螃蟹自然就会引起食物中毒。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是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世界上已报道的并殖吸虫有50余种,我国报道有32种,人体以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为主。人主要因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溪蟹和“小龙虾”而感染,这类“吃出来的病”被媒体称之为新的富贵病,也可通过生喝溪水或接触被囊蚴污染的炊具、食具、手、食物等而感染。
防治肺吸虫病的关键是“防”,改进饮食卫生习惯,倡导熟食,不生吃和半生吃(包括醉、腌、煨、烤、焰、爆炒、制酱等)蟹、_蛄、蛙、鼠及野生兽肉,不生喝溪水,将生、熟炊、饮用具严格分开。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脂肪肝的高发人群
下一篇: 怎样预防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