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秋季节,在我国的华北、华南、西南以及福建和港澳地区,常发现一些高热病人,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由于恙虫病症状较为复杂,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将恙虫病误诊为流感、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癌症等,误诊率高达70%。
每年春秋季节,在我国的华北、华南、西南以及福建和港澳地区,常发现一些高热病人,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由于恙虫病症状较为复杂,一些缺乏经验的医生容易将恙虫病误诊为流感、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癌症等,误诊率高达70%。
恙螨又称恙虫、沙疯,能传染恙虫病。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源是家鼠和野鼠,恙螨幼虫为传播的媒介。当恙螨幼虫叮咬有隐性感染的鼠后,其下代幼虫叮咬人体即将立克次体传入而使人得病。
本病潜伏期为一周左右,开始突然高热、寒战、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若在这段时间不及时准确治疗,病人可能出现肺炎、心衰、感染性休克、肾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脾肿大,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仔细地寻找被虫叮咬形成的焦痂,为本病的关键体征。被幼螨叮咬的地方可形成溃疡,直径约为0.2-0.3厘米,周围有红晕,若发现此特异性体征,即可诊断本病。
当前,国内多采用氯霉素,四环素治疗可迅速治愈本病。在恙虫病发生的高峰期,旅游及野外作业者,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被恙螨幼虫叮咬;应使用驱避剂在衣领、袖口和裤脚上,或扎紧裤脚和袖口,或穿长布袜,涂防虫剂于外露皮肤或衣服上,以防恙螨幼虫近身。
宝宝肌肤娇嫩,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为蚊虫的“盘中餐”。然而,有一种虫子可要当心,一旦被它“叮”上,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危及生命健康!这种虫子就是——恙虫!
可能很多妈妈都对恙虫知之甚少,然而,恙虫病所带来的危害可不容小觑。下面就来好好扒一扒恙虫病的真面目,妈妈也能够更好地做好防范措施,守护宝宝的健康。
一、恙虫病多见于5-11月,高发于6-8月
恙虫病主要通过恙虫叮咬进行传播,恙虫通常“潜伏”在野地、树丛、草地中。恙虫病多见于南方地区,在5-11月份多见,在夏秋季节高发,尤其在6-8月达到高峰期。
因此,妈妈如果在夏秋季节带宝宝到外出行,可得打醒十二分精神,以免宝宝不小心中招恙虫病。
二、恙虫病特点:易误诊、致高热,严重时致命
恙虫病的发病初期跟普通感冒症状很相似,会出现头痛、发烧、畏寒、寒战、全身酸痛、疲乏、食欲下降、嗜睡等不适症状,因此,恙虫病常常被误诊。但若把它当作感冒来对待,则很容易导致宝宝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妈妈要怎样才能判断宝宝有没有中招恙虫病?它有哪些症状特点?
1、高热:恙虫病不仅会引起宝宝发热,而且还是高热。宝宝体温会在一周内升高,可高达40-40.5℃。
2、皮肤焦痂与溃疡:这也是恙虫病的典型症状。最初,恙螨叮咬的皮肤部位会出现焦痂,开始呈红色硬性皮损,直径大约为1cm。然后出现水疱并溃破,最后形成一层黑色痂。宝宝一旦得了恙虫病,有65-98%的可能性会出现皮肤焦痂和溃疡。
3、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患病的宝宝会出现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并可能会伴有疼痛和压痛。少数情况下,严重时可能会全身出血性皮疹,掩盖了焦痂表现。
4、其他严重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脑炎、脑膜炎、心肌炎、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恙虫病由于能够导致心、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如果没法及时诊断,很可能会致命。
三、应对恙虫病,早发现+早治疗
虽然恙虫病看起来来势汹汹,不过,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那么就能很好地降低风险,让宝宝尽早恢复健康。
早发现:如果宝宝从户外活动回来,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烧且持续不退,妈妈就得警惕了,很可能是恙虫病在作怪。妈妈先要认真检查宝宝身上是否有虫子叮咬后产生的焦痂,一般恙螨幼虫会选在潮湿、有汗味又隐蔽的部位下口,比如腋窝、腹股沟、外生殖器等。如果发现有焦痂,则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医。
早治疗:一旦确诊宝宝患上恙虫病,医生通常会对症用药治疗,比如选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妈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以免宝宝病情加重。
四、妈妈做好5招 有效预防宝宝中招恙虫病
正所谓防范于未然。为了避免宝宝中招恙虫病,做好这5点很关键:
1、野外游玩尽量长衣长裤:宝宝出门游玩,妈妈要给TA穿长袖衣裤,并扎好袖口、领口和裤脚,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位可适当涂抹驱蚊药。
2、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由于恙螨喜欢“藏”在草地和树丛中,所以妈妈尽量避免宝宝坐在草地、灌木丛边缘及河边。
3、回家后细心检查:宝宝回家后,妈妈要及时给TA换衣服和洗澡,同时要注意清洗腋窝、腰部、会阴等比较隐蔽的部位,并留意是否有被虫子叮咬的痕迹。
4、除草、灭虫和灭鼠:家里如果有种植花草,需要经常做好除草、灭虫和灭鼠工作,并且避免在草丛或树枝上晾衣服或晒被子。
5、宝宝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外出回家后,如果宝宝出现发热,以及皮疹、皮肤焦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近10年,国内每年约有300至500人感染恙虫病,感染病例数仅次于登革热。专家提醒,感染恙虫病会出现高烧、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症状 ; 若没有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6成,建议到山区活动,要涂抹防蚊药剂,避免恙螨叮咬。 国内出版恙螨专书 卫福部出版《台湾恙螨志》一书,透过近10年在本岛及离岛地区的调查、采集,针对国内现有38种恙虫的形态特征、分布及传播疾病等详尽介绍,并建立属检索表及种检索表,可作为公共卫生防治利器。 仅4种恙螨会致病 经由此次调查发现,国内仅有少数种类恙螨会传播恙虫病,且会随着不同地域及季节由不同恙螨感染,在夏季主要由地里纤恙螨感染,英帕纤恙螨是花莲县夏季主要病媒;而小板纤恙螨及粗毛纤恙螨,则分别为金门县及连江县的冬季病媒。 恙螨常寄生于动物 疾管署研究检验及疫苗研制中心科长王锡杰表示,恙螨幼虫为一种寄生性病媒,体型微小仅长约0.2至0.3 mm,肉眼几乎看不见,常寄生的动物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及爬虫类等。 恙虫病致死率达6成 王锡杰强调,感染恙虫病会出现持续性高烧、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在临床上不易被联想是虫媒疾病,未及时治疗致死率达6成,提醒民众至山区或进行户外活动时,最好穿着浅色长袖衣,并涂抹防蚊药剂;离开草丛后应尽快沐浴,更换洗全身衣物,降低感染恙虫病的机会。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25106/3大症状恐是恙虫病 致死率高达6成 关键字:恙虫病, 发烧, 头痛, 淋巴结肿大, 王锡杰, 疾管署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诊断 5 治疗措施 6 病原学 7 病理改变 8 流行病学 9 临床表现 10 并发症 11 辅助检查 12 鉴别诊断 13 预防 14 预后 附: 1 恙虫病相关药物 1 拼音 yàng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tsutsugamushi disease
3 概述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啮齿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晋葛洪在1600余年前已述及本病流行于华南一带,称之为“沙虱热”。
4 诊断 疫区居住史、流行季节、职业、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外斐试验等有重要参考价值,补结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固相放射免疫试验可协助确诊,双份血清而有4倍以上升高尤有重要意义。必要时作动物接种试验。
5 治疗措施 基本同流行性斑疹伤寒,国内以往多采用氯霉素或四环素,每日1~2g,疗程3~6d;现也有采用多西环素者,认为其疗效胜过上述药物,且疗程也可缩短(200mg顿服,或第1日200mg,第2~3d各100mg)。用环丙沙星治疗本病也有较好的效果,剂量为0.2g,每日2次。用药后复发少见,国外报道的复发率较高,可能系不同株所致。复发以同样药物再治依然有效。
6 病原学 病原体呈双球状或短杆状,在细胞质内近核处成对或成堆排列,大小为0.3~0.5μm×0.8~2.0μm。对热及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5℃10分钟即失去活力,0.5%石炭酸可迅速将其杀灭;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
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常有差异,因而各地的发病率、复发和病情轻重也很不一致。从受染卵黄囊中可分离出致死小鼠的毒素,仅为同株而不为异株免疫血清所中和。除特异性抗原外,还具有与变形杆菌OXk相同的抗原物质。
7 病理改变 受恙螨幼虫叮咬后局部可发生丘疹、溃疡或焦痂。病原体先在局部繁殖,继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而产生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死亡后释出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各脏器的炎性病变和一些变性病变,以及临床上的毒血症症状。
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溃疡或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较著,中央可呈坏死。内脏普遍充血,脾肿大数倍,肝轻度肿大并有局灶性坏死。心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可伴出血及小的变性病变。肺充血,伴有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脑有淋巴细胞性脑膜炎,脑干处可见小出血点。肾有时呈广泛的急性炎症变化。胃肠道特别是回肠下端常广泛充血。
“斑疹伤寒结节”也见于本病,小血管周围有单核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但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肿胀不如流行性斑疹伤寒显著,血栓形成也较少见。
8 流行病学 国内本病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海南、西沙群岛等,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的报道。但总的来讲,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本病也流行于日本、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前苏联东南部等地。
因受啮齿类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响,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而以6~9月为高峰,但也有呈全年型,甚至冬季型者。
(一)传染源 本病主要流行于啮齿类动物中,野鼠和家鼠感染后多无症状,而在体内长期保存病原体,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得病后虽血中有病原体,但因恙螨幼虫螫人仅属偶然现象,故人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不大。
(二)传播途径 传播本病的恙螨有地里纤恙螨、红纤恙螨等,台湾以红纤恙螨为主要媒介,其他省、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云南、四川等的主要媒介则为地里纤恙螨。恙螨很微小,成虫长义不超过1mm,色呈橘红、红或淡黄;多集居于杂草丛生的丛林中,幼虫当鼠类行经过即附着鼠体吸食其组织液,饱食一次后即跌落地上而发育为稚虫、成虫。幼虫自受染动物获得立克次体,发育为成虫后仍带有之,且可经卵传代。受染第二代幼虫叮咬鼠类时又可将病原体感染健康鼠,如此循环不已。人在疫区的田野或草地上工作、卧息时,可因被受染幼虫叮咬而感染,在农忙和洪水期间易发生流行。恙螨稚虫及成虫均自营生活,并可在泥土中越冬。
(三)易感者 人对恙虫病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劳动者易得本病。男多于女,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维持数月。
9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0天,一般为10~14天。起病多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以上,伴寒战、剧烈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便秘、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咳嗽、胸痛等。个别患者诉眶后痛及眼球转动痛。严重患者每有谵妄、重听、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心率增速或减慢、微循环障碍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一)焦痂和溃疡 为本病特征之一,见于65%~98%患者。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成水疱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或黑色痂,称为焦痂。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成小溃疡;大小不一,直径1~15mm,平均约5mm,边缘略耸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一般无痛痒感,偶继发化脓。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但也有多至2~3个及10个以上者。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 *** 等处,但头、颈、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
(二)淋巴结肿大 绝大部分有之。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而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三)皮疹 为斑疹或斑丘疹,暗红色,加压即退,少数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约3~5mm,以胸、背和腹部较多,向四肢发展。面部很少,手掌脚底无疹。少数于第7~8病日在上腭和颊部出现小红色内疹。皮疹的发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较大差异,自30%~100%不等,可能与不同株、病情轻重、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皮疹于第2~8病日出现,平均为第5~6病日,一般持续3~7天后渐次隐退。
(四)其他 心肌炎比较常见,表现为心音弱、舒张期奔马律等。肝脾肿大均属轻度,脾肿大(30%~50%)较肝肿大稍多见。此外,尚有全身感觉过敏、全身皮肤潮红、肺部干湿罗音等。
本病的自然病程为17~21天,热渐退,经特效药物处理后病程有明显缩短。
10 并发症 有支气管肺炎、脑炎、胸膜炎、中耳炎、腮腺炎、流产、血栓性静脉炎、DIC、感染性休克等。偶有各处出血、血管内溶血等。国内所见的并发症较少,以支气管肺炎和心血管功能不全较多见。
11 辅助检查 (一)血尿常规
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有并发症时则增多。半数患者的尿中有蛋白质,偶见红、白细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
1.外斐试验 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发生凝集反应,第1病周围仅30%阳性,第2周末为60%左右,第3、4周可达80~90%。效价自1∶80~1∶1280以上不等,随病程而逐渐增高;第4周后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数为阴性。单份血清的诊断意义不大。
2.补结试验 特异性和灵敏性均比外斐试验为高,但因各株间的抗原性差别大,故宜采用多价抗原或当地代表株抗原。被结抗体在病程中效价上升快,可维持5年左右。
3.免疫荧光试验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血清抗体,阳性率较外斐试验为高。荧光抗体多在1周末出现,2周末有显著升高,3~4周最高;6个月后仍保持一定水平,可持续数年至十年而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
4.动物接种 可取高热期病人全血0.3~0.5ml接种于小鼠腹腔,动物一般于第10天发病,而于11~16d内死亡。取脾、肝或腹膜作涂片或印片,经染色(最好用荧光抗体)后可检出位于单核细胞胞质内的病原体。
(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已建立了用PCR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Sta58主要抗原基因片段的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但一般实验室难以开展此项检查。
12 鉴别诊断 恙虫病需与其他立克次体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区别。还要注意混合感染的病例,如恙虫病合并伤寒、恙虫病合并钩端螺旋体病等。
13 预防 (一)消灭传染源 主要是消灭野鼠和家鼠,采用各种捕鼠器与药物灭鼠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和消灭传播媒介,在房屋四周清除杂草以防恙螨寄生,垦殖荒地以驱逐啮齿类动物,在屋内外及场地喷撒杀虫剂以杀灭各种节肢动物。
(三)保护易感者 在疫区工作或露宿,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为恙螨幼虫叮咬;应将地面及其周围杂草铲除烧掉,再撒上灭虫药物;宜扎紧袖口和裤脚,或穿长布袜,涂防虫剂于外露皮肤或衣服上,以防恙螨幼虫近身。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仍在研制中。初步研究表明,恙虫病立克次体中分子量为56KDa的表膜蛋白抗原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已在大肠杆菌表达成功,但能否用作疫苗,尚需进一步研究。
14 预后 各地恙虫病的病死率不一,未用抗生素为9%~40%,乃与病原体不同株和患者健康等因素有关,及时采用氯霉素、四环素等后很少死亡。老年人、孕妇、有慢性加杂症如心血管疾病等预后较差。死亡多发生于第2或第3周,死因多为肺炎、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DIC等。
恙虫病相关药物 盐酸四环素片 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2)支原体属感染。(3)衣原体属感染...
盐酸多西环素片 ,如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2)支原体属感染。(3)衣原体属感染...
盐酸美他环素片 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2)支原体属感染。(3)衣原体属感染...
土霉素片 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洛矶山热、恙虫病和Q热。(2)支原体属感染。(3)衣原体属感染...
四环素片
5月5日,佛山一家长发现其不足两岁的儿子洪仔阴囊左侧有一红色皮疹,且逐渐发展成黑色焦痂。5月13日,洪仔因发烧入院就诊,被医院诊断为“恙虫病”。除了发烧,患儿送院时还出现了肝功能损害等情况,经治疗后病情稳定。
据洪仔爸爸介绍,五一期间他们曾带孩子到公园玩耍,经常坐草地。“在乡下的时候,孩子经常 *** 裤子,所以也不能确定是在乡下还是在市区公园里被虫咬伤。”5月5日左右,他发现孩子的阴囊左侧有一红色皮疹,后来逐渐发展成了黑色的痂皮。七天前,洪仔由于高热不退被送往市二医院治疗,当时他已经出现了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损害等情况。经过临牀和实验室检查,医生诊断为“恙虫病”。
据悉,恙虫病在临牀上以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高热、毒血症、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为特征。医生提醒,恙虫病尚无疫苗可预防,主要是灭鼠,避免被恙虫幼虫叮咬。在恙虫病流行季节不要在草地上坐卧,在野外工作活动时,必须扎紧衣袖口和裤脚口防叮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得了急性胃炎我们应该吃什么
下一篇: 认清癫痫假性发作避免误诊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