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面瘫与足厥阴肝经经脉有关吗?

佚名 2023-11-13 11:17:50

面瘫与足厥阴肝经经脉有关吗?

足厥阴肝经面部循行是: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鼻咽部),连目系(眼球连于脑的组织),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肝经与面部的关系主要在于其面部的分支,面颊内侧及口唇内侧的经筋为肝经所属。在面瘫病变时,此处经气不畅,口亦不能治愈,面瘫治法中有颊粘膜割治放血法,实则是疏畅患处肝经经气;另外,肝经与眼肌、额肌关系密切。故面瘫发生时,额肌运动障碍,目不合,目干,多泪,面颊运动障碍,鼻咽部不适,口唇运动障碍,均可取本经穴(如太冲)治疗。

肝脏及足厥阴经脉所属病症

? ? ? ? 肝病则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不识人,善暴僵仆,里急緛戾,胁痛呕泄,令人喜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状,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食,筋挛节痛,爪甲枯而色青,脉沉细而滑。实则胁下痛寒热,心下坚满,气逆头眩,颈直背张,筋急目赤,颊肿耳聋,善怒,脉浮大而数。肝绝汗出如水,恐惧不安,伏卧四肢乏,目青如盲,面赤,舌卷苍黑,泣下八日而死。筋绝爪甲青,呼骂不休,九日而死。怒气伤肝,为呕血飧泄,煎厥薄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为消瘅肥气,目薄盲,耳暴闭,怒则其气逆,悲胜怒,病怒狂者,不可与食,气衰则愈,铁落水饮之。肝胆虚主病寐而不睡,两目昏暗,时泪下,视物不明,见黑花,四肢弱,筋脉怠惰,指节无力。实则气壅,其候肩项拘急,头皮痒痛,目赤,筋骨痛,四肢倦,不思饮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

? ? ? ? 肝经有病,肝为足厥阴脉,自足而上,经脉环绕外阴,抵达少腹,又循行向上贯肝鬲,分布胁肋,所以肝经有病,两胁下痛引少腹。其气实则易怒,《灵枢经》说:肝气实则怒。肝脉自胁肋上循至喉咙,入于颃颡,连于目系。胆少阳脉,其支行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所以肝胆气虚则目晄晄然无所见,耳无所闻,易恐惧,担心有人会抓捕自己。治则取其厥阴与少阳之经脉穴,以调和之。如果两经气旺,而经气上逆,则出现头痛、耳聋、听力减退、两颊肿胀。治则,应看其左右经脉血满于常时,针刺放血。

? ? ? ? 肝脏这个部位,据中医学理而论,很容易受病,而很多病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大概分类,仍以虚实二者来归纳它。主要的现象,“虚则恐,实则怒”。以及面色青苍,爪甲枯,两胁下疼,痛引小腹,肚脐的右方肝脏本位有“动气”,扪诊发生压疼感觉,又觉有物“牢固”触指,四肢胀满,小便淋涩,大便干燥,脚小肚转筋,胸膈气满,心中烦而善怒,肩项身热,这些都是肝病症状的常态。中医经典所载最精的理论说:“肺传之肝,病曰肝痹”。这相当于西医所诊断的慢性肝炎症,肝脏长大了几横指的说法。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与经验,对于肝脏本脏的病变,不宜用大攻大破一类的药物,把它当作症瘕去硬攻。如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比较好些。当以“虚者清补”,“实者清泻”为总原则。

倪海厦《人纪系列针灸篇》笔记之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1.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2.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肝经主治以下病症: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存血。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脏,主生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节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与器官的活动也正常和调。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出现香类两乳或者是少腹等部位涨疼不适,还会出现吐血,咯血等血的病理现象。

二、运化功能:肝的疏泄正常,则胆汁能正常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

反之则肝气淤结,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出现肋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等症状。

三、调节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

反之则肝气郁结,心情容易郁抑,容易受刺激,抑郁难解。

《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意思就是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状。

肝开窍于目,眼睛的问题归肝管。肝的阴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

肝经风热,则可见眼睛痒痛,

肝阳上亢,则头目眩晕等。

肝主筋,脚抽筋,发癫痫,全身紧绷,也是肝在管。

其华在爪,爪既包括指甲和趾甲。

肝血盛衰,可影响爪的枯荣。

肝血充足,则爪坚韧明亮,有光泽度。

若肝血不足,咋爪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肝在志为怒,怒可伤肝,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极易发怒。

肝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半夜1点到3点。

肝经一个14个穴。

1.大敦穴:肝经井穴主要功能是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疝气遗尿崩漏,阴挺,闭经。

睾丸掉了,哪边掉,就用对侧的大敦穴,一痛它就会缩回去。

肝藏魂,心藏神,肺藏魄。神魂魄三个能各得其位,人就一定能睡觉。

失眠分很多种,中医是对症治疗。

1)半夜一点到三点,血回流到肝脏里,所以人能睡眠,如果此时不能睡,是肝出问题;2)整个晚上不能睡,是心脏出问题;3)半夜三点到五点不能睡,是肺出问题。时症用俞穴。

2.太冲穴:肝经的俞穴。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郁证,胁痛,腹胀,经不调,崩漏,癫痫,小儿惊风。

3.行间穴:肝经的荣穴,属火也是肝经的子穴,实症在此穴上治疗。治疗:胸胁痛,急性肝炎。

肝经络到我们的阴部,小便有血,从肝经入手。导致小便带血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膀胱结石,肾结石,肾肿瘤,肝癌。

4.中封穴:肝经经穴。主要功能: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5.蠡沟穴:肝经的络穴。肝经的实症虚症都可以用它。

治疗:外阴瘙痒,阳挺,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6.中都穴:肝经的郄穴。主治:产后恶露,两胁痛,腹胀。

7.膝关穴:散寒除湿,通关利节。治疗:膝部肿痛,下肢痿痹,膝盖风湿关节炎。

8.曲泉穴:肝经的合穴。治疗:男人遗精,小便不利,女人阴痒,外阴疼痛。

9.阴包穴:疏肝调经。治疗:小便困难,女人月经不调。

10.足五里穴:疏肝理气,清利下焦。主治: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睾丸肿痛。此穴还可用灸法,来求子。

11.这里分享一个治肝三穴。

如:右腿内侧,让丈量法,一只手按着腿的高骨推到腹股沟的位置,取一条直线。取一条直线后,以中点为肝一,左右各一寸为肝二肝三。

肝三穴专治肝硬化肝癌。它还可帮助诊断,在穴位用按压法,有痛感。

没事可用小金油推治肝三穴,推到不疼,没结节就好了。

肝癌会引起腹水,腹水用三皇穴: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水分,水道。

12.阴廉穴:疏肝调经,通经止痛。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病。

13.急脉穴: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主治: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14.章门穴:脾募章门,可治脾脏跟胰脏的问题,用于募治疗法。

脏会章门,肝心脾 肺肾都可以在章门上治疗。五脏的气血在肝经章门会聚,所以没事也揉它吧!

15.期门穴:肝募期门,用俞募治疗法,治疗肝病。

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

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睛窠:睛窠指的是眼珠。脏腑的精气皆上营养于目,从而形成了眼睛的可视功能。血之精华供给眼珠所须的一切营养物质。

瞳神:瞳神是骨之精华,内应于肾。肝肾同源,肾水虚亏而不能养肝,或肾精过度散失者可以出现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黑珠是指瞳子之外的黑轮,属肝。黑珠是筋之精,内连目系。目内廉深处是目系,肝火上冲则出现两轮红痛。

白珠:白眼珠是气之精,黑轮外四围白色的部位都属肺。若肺火上腾于目,则白珠出现红色血丝。

两眦:两眦,统称目眦。靠颞侧的称锐眦、靠鼻侧的称内眦,在脏属心。小肠及三焦的经脉经筋均行至目外眦,胆的经脉起于目外眦,经筋结聚于目外眦,小肠经脉的支脉至目内眦,膀胱的经脉起始于目内眦。

眼皮:上下眼胞皆属于脾,肌肉组织功能主司其约束作用。足阳明胃经的细筋网维于下眼胞,足太阳膀胱经的细筋网维于上眼胞。目网指的是上下眼胞的睑边,又叫目睫,主司眼的开合功能。

睫皮:睫毛属脾。若脾胃气虚,眼胞皮肉紧缩,胞楞拘急,目不能开,生长在胞楞的睫毛便会倒入眼中,这种情况叫倒睫拳毛,又叫拳毛倒插。

目泪:泪是肝之液,风行则水动,如肝风内动则常泪出。还有在肝火盛的情况下也容易泪出,这就好象烧竹沥一样,用火烤则竹沥渗出。若病人迎风流泪,是风火之邪相合所致。若突发悲哀伤及于心,此时悲痛泪出是气与肝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眵(音chī):目眵,俗称眼屎,多属肺气结硬于此。

目眶骨:目眶是指眼窝四周的骨头。上边的叫眉棱骨,下边的叫琢骨,之外就是颧骨了。

琢(音zhuō):琢骨是指目下的眶骨,颧骨内侧与上牙床部分相连。

頞(音è):頞是指鼻梁,也就是常说的山根部。

鼻:鼻子,是主司嗅觉的器官。

山根:足阳明经脉交山根处,可作望诊中望心的参考。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为下极,故《灵枢》说:下极者心也。

鼻柱:鼻柱在山根下。相家说:年寿是指鼻尖部位,在望诊中可作诊断肝病的参考,年寿的左右与胆相应,可作诊断胆病的参考。

面王:面王指鼻尖,又称鼻准。相家说:鼻头也叫明堂,属土,与脾相应。明堂两旁为等边相等,上有迎香穴,另上有鼻孔深处之通道。相家还说:兰台廷尉应胃,足阳明胃经起始于鼻的两旁,其经筋亦结于鼻旁。

鼻孔: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挟鼻孔而行,手太阳小肠经经脉抵于鼻,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结于鼻下两旁。

颧:颧为颧骨,若病人两颧现为赤色多预视肾有虚损。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筋结聚颧部,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合于颧部,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穴在眼下颧骨部位下面锐骨端的凹陷中。

人中: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肤纵沟部,可作为望诊时诊断膀胱、子宫病变时的参考。若人中沟平浅,嘴边无有胡须的男性多患有不育症。手阳明大肠的经脉交叉于人中部,督脉的水沟穴也在人中部。

琢:是指琢与鼻旁间近生门牙的骨部。

顑:顑,俗称之为腮,是指口旁颊前之软组织处。

耳:耳是主司听觉的器官。肾气通于耳,肾元充足则听觉聪敏,若耳的听觉功能异常则应首先考虑到肾的原因。

蔽:蔽是指的耳门。

耳廓:耳廓是指的耳轮。足阳明胃经上行于耳前,其经筋结于耳前;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行于耳前,手少阳经筋循耳前,足少阳经筋循耳后,皆属于目外眦;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的经筋皆结聚于耳后完骨;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皆行于耳后部位。

颊:颊是指耳前颧部脸的两侧部位。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经筋皆上行于颊,手太阳小肠经只有经脉上行于颊,足阳明胃经的经筋循颊而上行,足少阳胆经经脉、经筋皆循行过颊,足厥阴肝的经脉下行颊里,手少阳三焦经经脉从耳上角以屈下行颊部,两支脉亦在颊部相交而行,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就在耳的下方。

曲颊:曲颊是指颊之骨。因其曲而向前,形如环形,受下牙床骨尾之钩而名。

颊车:颊车是指下牙床骨。下牙床骨总载诸齿,能细嚼食物,故叫作颊车。

口:口是主司言语和食物摄入的器官,属脾。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之经脉交于口,脾主司运化,食物进入口后藏之于胃,脾运化其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所以五脏的功能与脾关系密切,其功能旺盛与否皆验之于口。

唇:唇是指口之外端,由是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阴明胃经所主。热邪盛则唇深红,寒邪盛则唇淡红,邪气实则唇红活,经气虚则唇黄白,脾燥则唇干,脾热则唇裂,肝风内盛则唇润动不止,脾虚寒盛则唇现青色。或者因七情聚然变化,动火伤血,或心火传脾,或饮食肥腻厚味,湿热伤脾,皆可出现口唇肿及白皮皱裂如蚕茧,或唇下肿黑如枣。

吻:吻是指口的四周,口上生有胡须,大肠所主。

颐:颐是指口角后面颊之下的部位,生有胡须,胆所主。

颏:颏是指口之下,唇至最下边的部位,俗称下把壳。男性颏上生长有长须,胃所主。

颔:颔是指颏下与结喉之上两侧肌肉软组织之处。手太阳小肠经筋结于颔,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经筋皆行于颔。

齿:齿系指牙龈所生长的骨质部分。内床部分叫齿,在外整齐的部分叫牙。牙齿由肾所主,齿为骨之余,故牙齿之病多归肾论治。临床先分清齿病是在牙床还是病在牙齿,上牙床属于足阳明胃经,喜寒而恶热,下牙床属手阳明大肠经,喜热而恶寒。如果牙床的病治牙,牙的病而去治牙床,是怎么也治不好的。

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是主司味觉的器官。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手少阳三焦经之经脉、经筋均系于舌。

舌本:舌本即指舌根。

颃颡:颃颡是指口内直上咽喉壁上的后鼻道,主司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悬雍垂:悬雍垂是张口作“啊”音时所看到的喉部似乳头样的小舌,俗称叫作礁嘴。

喉:喉是通声音、气息的通路。喉在咽前方,与肺相通,主司气体交换,故称作肺系,也说作喉气通天。肺热甚则见喉哑,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皆循行于喉。

咽:咽是指饮食的通道,在喉腔的后方,与胃相通,主司饮食物的纳入。胃口在膈膜以下,咽部至胃的长度是1.6尺,通称之为咽门,咽门以下有膈膜,咽气与地相通。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的经脉挟咽,足厥阴肝经循喉,心、脾、肝三经之邪均可出现咽喉干的病症。

喉咙:喉咙是肺所联系的器官

嗌:嗌是由所系,是指咽的下端,食管的上口。手太阳小肠经之经脉循咽,其病邪可致嗌痛。手少阳三焦经之病邪可致嗌肿。

会厌:会厌是喉管上窍似皮似膜的组织,上司开合,系声音的门户。若饮食下咽时会厌不闭,则可能饮食物误入气道。凡舌抵上腭时则会厌能闭,若喉、咽、嗌、会厌四器官组织之功能有一个失去了,病人就会因不能正常饮食而死。

结喉:结喉是指喉部正前方向前突起部分,相当于喉的管头(喉头的甲状软骨)部。瘦人多突出于颈前,胖人则多隐于肉中而不现于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