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炭疽的预后

佚名 2023-11-13 05:09:44

炭疽的预后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间炭疽按流行病学可分为工业型和农业型两种。从流行病学来说,工业型炭疽不是原发流行型,而农业型才是原发流行型。首先是原发流行在畜间污染了炭疽芽孢的肉、皮革、兽毛再次感染人,是原发流行的继发扩散。

炭疽病的预后视临床类型、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而不同。皮肤炭疽的病死率已降低为1%左右,但位于颈部、面部、并发败血症或属于恶性水肿型的皮肤炭疽预后较差。肠炭疽的急腹症型、肺炭疽、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等,由于病情发展迅速而又较难及早确诊,故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患者常于发病后数日内死亡。

牛炭疽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最急性型炭疽病发病急,死亡快。对其他型病牛,应及早隔离治疗,用青霉素100万~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4次,连续3天,效果更好。

该病是一烈性传染病。既危害家畜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原因不明突然死亡牛,不准随便剥皮吃肉,必须经确诊后再行处理。本病发生后,要封锁疫点,对病牛尸和被污染草料、粪便等一律烧毁,被污染的土地必须铲除表土15厘米,被污染的水泥地用20%漂白粉或0.1%碘溶液等消毒。疫点内的牛都必须用青霉素预防,7天后再接种炭疽芽孢苗。对疫区周围牛群也要紧急接种炭疽芽孢苗。一般无毒炭疽芽孢苗成牛皮下注射1毫升,1岁以下小牛注射0.5毫升;第二号炭疽芽孢苗,不论大小牛均用1毫升。

疫区最后一头病牛死亡或病愈后15天再未发现病牛时,经彻底消毒后,方能解除封锁。在经常或2~3年内发生炭疽病地区,每年春季或秋季必须给牛接种1次炭疽芽孢苗。

GBZ 227—2017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基本信息 4 前言 5 标准正文 5.1 1 范围 5.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3 诊断原则 5.4 4 总则 5.5 5 分则 5.5.1 5.1 布鲁氏菌病 5.5.2 5.2 炭疽 5.5.3 5.3 森林脑炎 5.5.4 5.4 莱姆病 5.5.5 5.5 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 5.6 6 处理原则 5.6.1 6.1 治疗原则 5.6.2 6.2 其他处理 5.7 7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5.8 8 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5.9 9 职业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 6 附录 6.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6.1.1 A.1 定义 6.1.2 A.2 关于诊断原则 6.1.3 A.3 关于职业性森林脑炎 6.1.4 A.4 职业性艾滋病的职业感染确认和实验室要求 6.1.5 A.5 HIV感染的判定 6.1.6 A.6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命名 6.1.7 A.7 关于处理原则 6.1.7.1 A.7.1 隔离期 6.1.7.2 A.7.2 预后 6.2 附录B(规范性附录)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6.3 附录C(资料性附录)职业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 6.3.1 C.1 职业接触后个人处理程序 6.3.2 C.2 职业接触后用人单位处理程序 6.3.3 C.3 职业接触后医疗卫生机构处理程序 7 标准全文 1 拼音 GBZ 227—2017 zhí yè xìng chuán rǎn bìng de zhěn duàn

2 英文参考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3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27—2017 代替GBZ 227—2010《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05月18日发布,自2017年11月01日起实施。

4 前言 本标准的第6章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227—2010《职业性传染病诊断标准》;与GBZ 227—2010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诊断总则;

——修改了职业性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的表述内容;

——分则中增加了莱姆病和艾滋病两种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条款;

——附录A中增加了职业性莱姆病和职业性艾滋病两种传染病的职业史确认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 职业卫生学调查、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相关的内容;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B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职业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第二医院、辽宁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莉、李晓军、蒋轶文、石冬梅、李丹丹、郑元春、邢军、石耀辉。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Z 227—2010。

5 标准正文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

5.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及处理。

5.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80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GBZ 88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

WS 269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WS 283 炭疽诊断标准

WS 293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5.3 3 诊断原则

依据确切的病原生物(病原体)职业接触史,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结合职业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5.4 4 总则

4.1 具有确切的病原生物(病原体)职业接触史。

4.2 有明确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结果。

5.5 5 分则

5.5.1 5.1 布鲁氏菌病 5.1.1 从事接触布鲁氏菌的相关职业,如兽医、畜牧、屠宰、畜产品加工(乳、肉、皮毛)、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研究、应用及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的工作人员。

5.1.2 布鲁氏菌病诊断应同时具备下列各项(按WS 269执行):

a) 急性期出现间断或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伴有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查体可发现部分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皮疹或黄疸;

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及神经系统损害;

b)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任何一项为阳性或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5.5.2 5.2 炭疽 5.2.1 从事接触炭疽杆菌的相关职业,如屠宰、兽医、畜牧、畜产品加工(乳、肉、皮毛)、疫苗和诊断制品生产、研究、应用及从事炭疽防治等的工作人员。

5.2.2 炭疽诊断应同时具备下列各项(按WS 283执行):

a) 至少具备一种类型炭疽的临床表现(如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炭疽、败血症型炭疽);

b) 显微镜检查,发现皮肤溃疡的分泌物、痰、呕吐物、排泄物、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大量两端??? 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同时细菌培养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或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5.5.3 5.3 森林脑炎 5.3.1 从事接触森林脑炎病毒的相关职业,并有蜱叮咬史。

5.3.2 森林脑炎诊断明确,按GBZ 88执行。

5.5.4 5.4 莱姆病 5.4.1 从事接触伯氏疏螺旋体的相关职业,可有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史。

5.4.2 莱姆病诊断应同时具备a)中至少一项和b)中至少一项:

a) 临床表现:

1) 游走性红斑,叮咬部位红斑、丘疹、中心部位水疱或坏死;

2) 发热、头痛、咽痛、肌肉痛等类似感冒样症状,伴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3) 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炎症,如脑膜炎、颅神经根炎、脊神经根炎、脑脊髓炎;

4) 晚期有骨关节损害,如关节炎;皮肤出现硬化、萎缩、肢端皮炎等。

b)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或体液(脑脊液、关节液、尿液)中检测到高滴度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2) 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2倍及以上增高;

3) 受损组织切片或血液、体液涂片中的病原体直接检测阳性;

4) 组织或体液中伯氏疏螺旋体PCR检查DNA阳性。

5.5.5 5.5 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 5.5.1 职业感染的判定:

a) 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在从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防治和管理等活动中,有可能造成HIV意外感染,意外接触24h内检测HIV抗体为阴性,随访期内HIV抗体阳转的接触者,为职业接触感染;

b) 对于意外接触者在接触前、后6个月内发生过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或者有线索显示接触者感染的病毒不是来自本次职业接触感染的,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感染者感染的病毒是否来自本次职业接触。

5.5.2 艾滋病的诊断应具有下列一项(按WS 293执行):

a) 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

b) 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5.6 6 处理原则

5.6.1 6.1 治疗原则 6.1.1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必要时隔离。

6.1.2 病原治疗:使用疗效确切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6.1.3 对症治疗:消除或减轻病原体所致的病理损害,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减轻病人痛苦。

6.1.4 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给予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5.6.2 6.2 其他处理 如需劳动能力鉴定,按GB/T 16180处理。

5.7 7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参见附录A。

5.8 8 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见附录B。

5.9 9 职业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

参见附录C。

6 附录

6.1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6.1.1 A.1 定义 职业性传染病是指作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接触传染病的病原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

6.1.2 A.2 关于诊断原则 A.2.1 职业接触史的确认:具有染疫(布鲁氏菌病、炭疽)动物或其产品的密切接触史;病原体直接接触史;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在从事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防治和管理等活动中意外感染HIV;在林区、草原等地工作时有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史。

A.2.2 职业性布鲁氏菌病、职业性炭疽、职业性森林脑炎、职业性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和方法分别参照WS 269、WS 283、GBZ 88和WS 293。

A.2.3 职业卫生学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作业人员与染疫动物、人员或其产品接触方式、接触时间、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等。

A.2.4 需要鉴别的主要疾病如下:

1) 职业性布鲁氏菌病:与风湿热、伤寒、副伤寒、结核、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毒性脑炎等??? 鉴别。

2) 职业性炭疽:与肺鼠疫、马鼻疽肺病变、细菌性痢疾等鉴别。

3) 职业性森林脑炎:与其他致病原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血管病、颅脑外伤、代谢障碍??? 疾病、癫痫、中毒性脑病、心因性精神障碍等鉴别。

4) 职业性莱姆病:与梅毒皮疹、结缔组织病、森林脑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病、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

5) 职业性艾滋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结核、结缔组织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特发性??? CD4细胞减少症、何杰金氏病、假性艾滋病综合征等鉴别。

6.1.3 A.3 关于职业性森林脑炎 职业性森林脑炎的诊断及处理原则以GBZ 88为准。

6.1.4 A.4 职业性艾滋病的职业感染确认和实验室要求 A.4.1 职业接触艾滋病病毒应提供“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调查结论”。

A.4.2 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核酸序列同源性等实验室项目检测需在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艾滋病检测确证和监测筛查实验室进行。

A.4.3 窗口期:从HIV侵入机体到血清HIV抗体转为阳性的时间。在窗口期内检测不出HIV抗体。

A.4.4 随访期:指发生职业接触之后6个月。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分别在接触24h内及之后的第4、8、12周和第6个月抽血复查。对于接触者存在基础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

6.1.5 A.5 HIV感染的判定 应具有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或者具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从HIV感染到出现艾滋病症状需经过平均7年~8年的潜伏期,HIV感染需要给予及时治疗和定期检测。

6.1.6 A.6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命名 按照WS 269、WS 283、GBZ 88和WS 293的要求,不同疾病有各自的分期、分型及分度,因此职业性传染病诊断证明书中应加以明确,宜按照下列格式书写:

职业性布鲁氏菌病(xxx期)

职业性炭疽(xxx型)

职业性森林脑炎(xxx度)

职业性莱姆病

职业性艾滋病

6.1.7 A.7 关于处理原则 6.1.7.1 A.7.1 隔离期 A.7.1.1 布鲁氏菌病、莱姆病不需隔离。

A.7.1.2 炭疽的潜伏期为12h~12d,皮肤炭疽隔离至创口痊愈,痂皮脱落;其他类型炭疽症状消失后分泌物或排泄物连续培养2次阴性方能取消隔离。

A.7.1.3 森林脑炎按GBZ 88执行。

A.7.1.4 HIV感染和艾滋病处理原则参照GBZ/T 213和《艾滋病诊疗指南》。

6.1.7.2 A.7.2 预后 部分布鲁氏菌病、莱姆病病例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艾滋病、炭疽病病死率高。

6.2 附录B(规范性附录)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包括:

a) HIV消耗综合征;

b) 肺孢子菌肺炎;

c) 食管念珠菌感染;

d) 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2次;

f)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超过1个月;

g) 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

i) 肺外结核病;

j)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 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1) 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以上);

m) 慢性等孢子虫病;

n) 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 卡波西肉瘤;

p) 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 浸润性宫颈癌;

r) 弓形虫脑病;

s)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 HIV脑病;

v) 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6.3 附录C(资料性附录)职业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

6.3.1 C.1 职业接触后个人处理程序 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在职业活动中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在1h内报告用人单位。

6.3.2 C.2 职业接触后用人单位处理程序 用人单位应当在个人暴露发生后2h内向辖区内的处置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处置工作。

6.3.3 C.3 职业接触后医疗卫生机构处理程序 C.3.1 处置机构在接到用人单位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感染危险性评估、咨询、预防性治疗和实验室检测工作,收集、保存接触暴露源的相关信息,填写“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汇总表”,并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汇总表”上传至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处置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在随访期内开展随访检测,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C.3.2 处置机构对暴露情况进行感染危险性评估时,应当首先了解暴露源是否携带艾滋病病毒。对于不清楚感染状况的暴露源,应当在暴露当日采集其样本进行检测。

C.3.3 对存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感染风险的暴露者,处置机构应当在发生暴露24h内采集其血样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若抗体初筛检测阴性,需要在随访期内进行动态抗体检测;若抗体初筛检测阳性,进行抗体确证检测,若抗体确证为阳性,视为暴露前感染,将感染者转介到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进行随访干预和抗病毒治疗。

C.3.4 在随访期内,暴露者艾滋病病毒抗体发生阳转的,处置机构应当及时报告调查机构,并会同用人单位提交以下材料:暴露者完整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暴露者接触过暴露源的相关信息;暴露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或人事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并写明工种、工作岗位;暴露源携带艾滋病病毒的证明材料;暴露者在随访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报告。

C.3.5 调查机构组织临床、检验、流行病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对收到的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到处置机构进行核实。调查机构出具的调查结论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和用人单位,并作为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7 标准全文

植物有炭疽病的症状是什么?

炭疽病是黑盘孢目真菌所致病害的总称。在花卉病害中,炭疽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为害也比较重。如牡丹、山茶、茉莉、栀子、肉桂、鹅掌柴、米兰、九里香、橡皮树、白兰、富贵竹、棕榈科植物等木本花卉,菊花、百合、花烛、喜林芋、君子兰、萱草、金盏菊、鸡冠花、龙舌兰、万年青、中国兰、蝴蝶兰、兜兰、仙人掌科植物、吉祥草、麦冬等草本花卉都容易发生炭疽病。花卉叶片受害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可达90%以上。

花卉发生炭疽病时,除根以外的所有部位都可能被侵染。产生界限分明、稍微下陷、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颜色因病菌和被感染的花卉不同而不同,但一个共同特点是病斑上后期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成熟后,产生同心轮纹状或散生的黑色小粒点,或粉红色发黏分生孢子团。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疮疤,造成枯梢。

大多数炭疽病菌都为害叶片,是一种最常见的叶部病害。如春芋的叶上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具颜色较深的边缘,四周有时生宽窄不一的黄色晕圈,斑上生轮纹状或散生的黑色小粒点,粉红色发黏分生孢子团。鹅掌柴、橡皮树、龙舌兰炭疽病病斑呈灰白色,叶斑凹陷或不明显,有明显的深色边缘,上面分布不均匀的黑色小粒点。牡丹、栀子、肉桂、茉莉、鸡冠花炭疽病的病斑红褐色。中国兰、蝴蝶兰、兜兰等发生炭疽病后,产生近圆形或长条形褐斑,与没染病部分分界的云纹状边缘较深且较宽,发生在叶尖时常造成叶尖枯斑。

种子、种球发病后造成种子或种球腐烂,不能出土,常造成缺苗断条。当子叶出现病斑后,光合作用受抑制,幼苗瘦弱或病死。

百合等鳞片染病时,产生浅褐色斑,后变成黑褐色,略凹陷,造成花芽败育,不能开花。

为害花时,如花烛的佛焰苞腐烂。为害果实的如佛手染病后则出现不规则形果斑。

皮肤炭疽疫情的皮肤炭疽 - 预防方法

.患病动物尸体焚毁,污染物品必须及时消毒。 2.患者隔离治疗。
加强畜类检疫工作,病畜应作严密消毒处理,对畜产品加工前应经过严密消毒。加强对畜牧业及肉类、皮毛工人的卫生宣传教育及防护设备。对此类工作者可注射炭疽疫苗,初次注射0.5ml,6周或6个月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年注射1次。对青霉素治疗敏感,重者可致败血症及脑膜炎而危急生命。皮肤炭疽 - 治疗
1.全身治疗:青霉素最有效。每日注射100~200万U,连续应用5天以上。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应用氯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2.局部治疗:严禁挤压,不宜切开引流。可外搽抗生素软膏,如新霉素软膏。
患者应住院治疗,严密隔离。局部皮损用生理盐水湿敷,禁止手术或其他挤压处理,以免炎症扩散,局部可外用氯化氨汞(白降汞)软膏。
青霉素疗效最好,可大剂量肌注,首次100万U,2次/d,并可加用链霉素0.5g/次,3次/d,肌注。也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全身症状严重时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静脉滴注以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注射抗炭疽血清,剂量初次可用80~100ml。 中医疗法
(1)初期: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0g炒皂刺10g,制乳没各6g赤芍10g,白芷6g,土贝母10g鶒,防风6g,归尾10g,双花30g,陈皮6g,甘草6g。
(2)中期: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
(3)后期火罐网:治法:清心开窍健康搜索,回阳救逆。方药:四逆汤送三宝(紫雪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单方成药:梅花点舌丹、小金丹、蟾酥丸、玉枢丹、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3.外用药物:
(1)疮周:梅花点舌丹研磨或如意金黄散、鞭蓉散水调(或马齿苋鲜汁)外敷
(2)水疱或血疱:白降丹少许点其上,外敷化毒散膏。
(3)疮面:白降丹0.5g、及蟾酥丸2~3粒研细水调外敷。若疮面凹陷,用化毒散膏。等疮面清洁时用生肌玉红膏或甘乳膏。[1]
皮肤炭疽 - 疫情
辽宁省卫生厅消息,2011年8月某日,鞍山 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至(2011年8月10日)18时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18 例,所有病例均在鞍山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无死亡病例。据了解,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感染发生的。
当地政府已经依法开展了疫情处置工作,正在排查病牛来源,并对当地大牲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患病牛按要求进行处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34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