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器官功能衰竭(mr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是指心、脑、肺、肾、肝、胃肠、胰腺及血液等器官中,在24小时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MOF又称多系统功能衰竭或综合器官衰竭。休克的晚期常出现MOF。MOF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而且衰竭的器官越多,病死率也就越高。如有三个器官发生功能衰竭时,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
MOF在临床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创伤和休克直接引起的速发型,又称单相型,发生迅速,发病后很快出现肝、肾和呼吸功能障碍,在短期内或则死亡,或则恢复;二是创伤、休克后继发感染所致的迟发型,又称双相型。此型患者往往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间歇期,多在败血症发生后才相继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MOF的主要原因是:①重症感染:约有70~80%的MOF是在重症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②休克时组织较长时间的低灌流和交感神经的高反应;③非感染性的严重病变如急性胰腺炎、广泛性组织损伤等。尤其是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减弱时,或者是治疗不当或延误时,如未及时纠正组织低灌流和酸碱平衡紊乱、过多过快输液、大量输血或过量应用镇静剂、麻醉剂等情况下,更易引起MOF。
MOF的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现认为MOF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作用的结果,其中休克时组织低灌流所致的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酸中毒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感染或感染中毒性休克时,细菌内毒素在MOF的发生气制中被认为是起着要害的作用。这是因为内毒素不但能直接或间接(如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损害各器官的功能,而且还可通过激活补体而使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从而使中粒细胞①释放各种水解酶,包括酸性和碱性蛋白酶,这些酶不但能破坏结构蛋白(如弹性蛋白酶破坏弹性纤维,胶原酶破坏胶原纤维等),而且还可分解血浆蛋白,激活凝血系统并从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②产生并释放活性氧和脂类代谢产物(如白三烯等),这些物质又可破坏生物膜和/或增高血管通透性,加重微循环障碍。在一般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向感染和损伤处趋化和聚集,是炎性的正常反应,但在休克或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原因,对这种炎性反应失去控制,从而使中性粒细胞释放的上述各种毒性物质得以广泛地破坏各器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故有人认为MOF是一种非特异性失控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此外,儿茶酚胺-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异常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休克时一方面因为细胞的缺血缺氧,使膜功能异常,腺苷酸环化酶系统的受体受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减弱;另方面由于组织ATP含量降低,缺乏产生cAMP的底物,结果使细胞内cAMP水平下降,进而影响细胞内的许多代谢过程和功能。
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微循环改变、代谢变化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病理生理过程。
1.微循环改变 微循环是组织摄氧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场所,其变化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微循环的血量极大,约占总循环血量的20%。休克时,全身的循环状态包括总循环血量、血管张力和血压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受其影响,微循环的状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有功能障碍。
对于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休克早期,由于总循环血量降低和动脉血压的下降,有效循环血量随之显著减少。此时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包括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产生的加压反射,以及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后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等环节,选择性地收缩外周和内脏的小血管使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以达到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有效灌注的目的。此时骨骼肌和内脏微循环的相应变化表现为:小动、静脉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影响而发生强烈收缩,同时动静脉间的短路则开放,其结果是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和回心血量增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和后括约肌相对开放虽有助于组织液回吸收,使血容量得到部分补偿,但对于组织而言,这些变化实际上使它已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微循环的这种代偿的巨大代价在保证生命器官功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此时组织缺氧尚不严重,若能积极治疗,休克状态常能逆转。
在休克中期,微循环内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道进一步开放,组织的灌注更为不足,细胞严重缺氧。在无氧代谢状况下,乳酸等酸性产物蓄积,组胺、缓激肽等的释放增加,这些物质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后括约肌则因对其敏感性低仍处于收缩状态。这样,微循环内则出现广泛扩张、血液滞留、毛细血管网内静水压升高、通透性增强等现象。由于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血液粘稠度增加,进一步使回心血量降低,心排出量减少,以致心、脑器官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在休克后期,病情继续发展且呈不可逆性。微循环内淤滞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和血小板容易发生聚集并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于组织得不到有效的血液灌注,细胞严重缺氧后溶酶体膜发生破裂,溢出多种酸性水解酶,后者则引起细胞自溶并损害周围其它细胞,以致组织及器官乃至多个器官受损,功能衰竭。
2.代谢变化 休克时的代谢变化非常明显,反映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能量代谢异常。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体内的无氧糖酵解过程成为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葡萄糖经由无氧糖酵解所能获得的能量要比其有氧代谢时所获得的能量少得多。一分子葡萄糖分别产生2分子和38分子ATP,分别提供197J和2870J的热量。休克时机体的能量极度缺乏显而易见。随着无氧代谢的加重,乳酸盐不断增加;丙酮酸盐则下降,乳酸盐/丙酮酸盐(L/P)比值升高(>15~20)。
休克时代谢变化的另一特点是代谢性酸中毒。此时因微循环障碍而不能及时清除酸性代谢产物,肝对乳酸的代谢能力也下降,使乳酸盐不断堆积。重度酸中毒(pH<7.2)对机体影响极大,生命器官的功能均受累。可致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和心排出量降低,呼吸加深、加快,以及意识障碍等。
代谢性酸中毒和能量不足还影响细胞各种膜的屏障功能。除了前面提到的溶酶体膜外,还影响细胞膜、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复合体体膜等质膜的稳定及跨膜传导、运输和细胞吞饮及吞噬等功能。细胞膜受损后除通透性增加外,还出现细胞膜上离子泵的功能障碍,如Na+-K+泵和钙泵。表现为细胞内外离子及体液分布异常,如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而钾离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逸出,导致血钠降低和血钾升高,细胞外液随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外液减少和细胞肿胀、死亡。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之后除激活溶酶体外,还使线粒体内钙离子升高,损害线粒体功能。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的毒性因子很多,如水解酶可引起细胞自溶和组织损伤,还有心肌抑制因子(MDF)、缓激肽等。还会释出可引起血管收缩的血栓素、白三烯等,对机体不利。线粒体的破裂使依赖二磷酸腺苷(ADP)的细胞呼吸受抑制,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对细胞代谢及其功能都有严重影响。
3.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肺:休克时,在低灌注和缺氧状态下,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均受到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间质水肿。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则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升高,可继发肺泡萎陷,出现局限性肺不张。正常肺功能需要有充足的血液灌注和良好的肺泡通气的保证,即通气/灌流比值保持正常(正常值为0.8)。休克时,该比值发生异常。在灌流不足的情况下,通气尚好的肺泡难以获得良好的气体交换,出现"死腔通气"现象。肺泡萎陷又使肺毛细血管内的血液得不到更新,产生"肺内分流"现象。这些变化都会使病人的缺氧状态加重。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发生于休克期内或稳定后48~72小时内。一旦发生ARDS,后果极为严重,死亡率很高。
(2)肾:在休克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锐减,尿量减少。生理情况下,85%血流是供应肾皮质的肾单位。休克时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近髓循环的短路大量开放,使血流主要转向髓质。以致滤过尿量减少,肾皮质肾小管发生缺血坏死,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每日尿量<400m1)或无尿(每日尿量<100m1)。
(3)心:除心源性休克之外,其他类型的休克在早期一般无心功能异常。因冠状动脉的平滑肌β-受体占优势,所以在有大量儿茶酚胺分泌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并没有明显收缩,心脏的血供尚基本保证。但在休克加重之后,心率过快可使舒张期过短,舒张期压力也常有下降。由于冠脉灌流量的80%发生于舒张期,上述变化则直接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少,由此引起的缺氧和酸中毒可导致心肌损害。当心肌微循环内血栓形成时,还可引起心肌局灶性坏死。此外,心肌因含有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易遭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4)脑:儿茶酚胺的增加对脑血管作用甚小,故对脑血流的影响不大。但当休克进展并使动脉血压持续进行性下降之后,最终也会使脑灌注压和血流量下降,导致脑缺氧。缺氧和酸中毒会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可继发脑水肿并出现颅内压增高之表现。
(5)胃肠道:休克时胃肠道的变化对病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血压降低时,胃肠等内脏和皮肤、骨骼肌等外周的血管首先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此时腹腔动脉阻力较休克前明显增高,比全身外周血管阻力的增高更为显著。这种代偿机制如果没能及时解除,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胃肠道可因严重的缺血和缺氧而有粘膜细胞受损,可使粘膜糜烂、出血。另外,受损细胞可释放具细胞毒性的蛋白酶以及多种细胞因子,促使休克恶化。正常的肠道屏障功能遭到破坏之后,肠道内的细菌或其毒素可发生移位。这是使休克继续发展,并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因素。
(6)肝:在缺血、缺氧和血流淤滞的情况下,肝细胞受损明显。肝窦和中央静脉内可有微血栓形成,致肝小叶中心坏死。肝的解毒和代谢能力均下降,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各种代谢紊乱和酸中毒经常发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9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疟疾的发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