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绝大多数肺心病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果,因此积极防治这些疾病是避免肺心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应讲究卫生、戒烟和增强体质,提高全身抵抗力,减少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对已发生肺心病的患者,应针对缓解期和急性期分别加以处理。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故需要积极予以控制。
(一)缓解期治疗 是防止肺心病发展的关键。可采用①冷水擦身和膈式呼吸及缩唇呼气以改善肺脏通气等耐寒及康复锻炼。②镇咳、祛痰、平喘和抗感染等对症治疗。③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如核酸酪素注射液(或过期麻疹减毒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和(或)雾化吸入,每次2~4ml,每周二次,或核酸酪素口服液10ml/支,3次/d,3~6月为一疗程。气管炎菌苗皮下注射、免疫核糖核酸、胎盘脂多糖肌肉注射、人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口服等。④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主要证候为肺气虚,其主要表现为肺功能不全。治疗上宜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以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肺循环情况。可选用党参、黄芪、沙参、麦冬、丹参、红花等。对缓解期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开展家庭病床工作能明显降低急性期的发作。
(二)急性期治疗
1.控制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故需积极应用药物予以控制。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宜根据痰培养和致病菌对药物敏感的测定结果选用,但不要受痰菌药物试验的约束。未能明确何种致病菌时,可选用青霉素160万~600万u/d,肌肉注射或庆大霉素12万~24万u/d,分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一般需观察2~3天,如疗效不明显可考虑改用其他种类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2~6g/d,羧苄青霉素4~10g/d、林可霉素1.2~2.4g/d等肌肉或静脉滴注或羧胺苄青霉素2~4g/d,分次口服。头孢噻吩、头孢羧唑、头孢哌酮2~4g/d,分次肌内注射或头孢环已烯同量分次口服也可选用。但切不可不必要地频繁调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红霉素加氯霉素;苯唑青霉素或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加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绿脓杆菌感染,可用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孢噻甲羧肟或加丁胺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联合应用。除全身用药外,尚可局部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注药物。长期应用抗生素要防止真菌感染。一旦真菌已成为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应调整或停用抗生素,给予抗真菌治疗。
2.改善呼吸功能,抢救呼吸衰竭 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缓解支气管痉挛、清除痰液、畅通呼吸道,持续低浓度(24%~35%)给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等。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和机械呼吸器治疗等。晚近有用肝素25~100mg或肝素50mg、654-210mg加于葡萄糖溶液中每日静脉滴注,共7~10天,以降低痰及血液粘滞性,解除支气管痉挛,抗过敏,但同时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免导致出血。
3.控制心力衰竭 轻度心力衰竭给予吸氧,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较重者加用利尿剂亦能较快予以控制。
⑴利尿剂的应用除个别情况下需用强力快速作用制剂外,一般以间歇、小量交替使用缓慢制剂为妥。除能减少钠、水潴留外,并使血气低含量异常可取得改善。但使用时应注意到可引起血液浓缩,使痰液粘稠,加重气道阻塞;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氯、低镁和碱中毒,诱致难治性浮肿和心律失常。因此,应用双氢氯噻嗪、丁苯氧酸、速尿等排钾药物时,应补充氯化钾或加用保钾利尿剂如氨苯喋啶或安体舒通等。中草药如复方五加农汤、车前子、金钱草等均有一定利尿作用。
⑵在呼吸功能未改善前,洋地黄类药物疗效差,使用时剂量宜小,否则极易发生毒性反应,出现心律失常。最好采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制剂如毛花丙甙(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口服洋地黄类的剂量,通常采用每天口服地高辛0.25mg一次给药法。应用小剂量地高辛后,心力衰竭未能满意控制时,可加用卡托普利25~75mg/d,分次服用。要注意血压、中性白细胞降低和蛋白尿等副作用。
⑶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是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可用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ml中,或再加入肝素50mg缓慢静脉滴注1次/d.此外如消普钠、消心痛、硝苯吡啶、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均有一定疗效。
4.控制心律失常 除常规处理外,需注意治疗病因,包括控制感染、纠正缺氧、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等。病因消除后心律失常往往会自行消失。此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还要注意避免应用心得安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以免引起支气管痉挛。
5.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在有效控制感染的情况下,短期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抢救早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有一定作用。通常用氢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后者亦可静脉推注,病情好转后2~3天停用。如胃肠道出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应十分慎重。
6.并发症的处理 并发症如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的治疗。
7.中医治疗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表现为本虚证实,病情多变,治疗应按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
⑴肺肾气虚外感型(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偏寒者宜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可用小青龙汤、真武汤等加减。偏热者宜清热化痰、佐以平喘,可用麻杏石甘汤合渗苏饮、泻白散加减。
⑵心肺肾阳虚水泛型(以心功能不全为主),宜温肾健脾、利水益气宁心,佐以活血化瘀,可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黄芪必甲散、苏子降气汤等加减。气阴二亏(心衰多伴有低钠、低钾、低渗血症)宜养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⑶痰浊蔽窍型(肺性肺病),宜清热豁痰、开窍醒神,可用清营汤、丹溪独活汤、涤痰汤等加减。
⑷无阳欲绝型(休克),需加阳救急汤、独参汤等。
⑸热淤伤络型(伴有出血倾向),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可用犀角地黄汤调十灰散、济生回生丸、黄土汤加减。此外,气虚津伤(用激素、抗生素及利尿剂治疗后期)宜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沙参麦冬汤加减。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
【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指慢性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变,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造成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患病率高。其原发病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最常见。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肺、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肺原发性疾病的症状,肺气肿和右心功能不全的体征及肺性脑病等。心电图、X线检查有且诊断。治疗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量强心剂。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咳喘”、“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范畴。本病临床除有肺的咳、痰、喘三大症之外,并有心、脾、肾等其他脏腑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紫绀、纳差、腹胀、浮肿、尿少等症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为新感引动外邪,使病情严重发展。
【治疗】1.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不能平卧,痰白而粘不易咳出,唇舌青紫,苔黄白,脉细数。【方一】小青龙汤加减【来源】《伤寒论》【组成】党参18克,桂枝10克,细辛3克,干姜6克,白芍12克,麻黄5克,五味子6克,瓜楼12克,白果10克,桑白皮12克,款冬花10克,紫苑12克,生石膏20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散寒,止咳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利水平喘,配伍桂枝增强宣散之力;桂枝配伍芍药起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加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桑白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款冬花、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嗽;白果化痰、止咳、补肺;生石膏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此咳喘为慢性喘息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致。痰多重不得平卧、邪实正虚,易外感,生病时兼夹风寒,故益气散寒为本,止咳平喘为标,标本兼治。收到增强体质,平喘止咳之功效。卫气固,外感亦少,再佐以活血和胃之品,调理善后,巩固疗效,配合适当的体力锻炼,使的病人恢复正常工作。【方二】射干麻黄汤【来源】《金匮要略》【组成】射干10克,麻黄8克,干姜10克,细辛3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五味子6克,大枣10克。
【功效】温肺散寒,豁痰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苏子、沉香,直折逆气;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蝉蜕、僵蚕开肺闭、降逆气;紫菀、冬花化痰止咳;五味子、大枣敛肺补肺。
【按语】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
2.痰热阻肺证【主症】素有痰饮,近加外感,咳嗽气急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二足浮肿,苔薄白腻,脉小数促。【方一】张氏经验方【来源】《张伯臾医案》【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3克,党参9克,熟附子9克,炙苏子9克,开金锁30克,鱼腥草30克,防己12克,泽泻18克。
【功效】益心气清化痰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麻杏石甘清热化痰;加党参、附子补益心气;防己、泽泻利水化饮;鱼腥草清热解毒;炙苏子除气平喘、止咳化痰。
【按语】此为外感引动宿痰、肺病及心的重症。凡痰饮皆津液所化,而所以成痰饮者,责之于肺、心、脾、肾。患者素有咳痰,乃肺气虚而痰饮内停,病久则必及心,心气亦弱。虚人复加外感,则实其实,虚其虚,遂致咳喘脉促,饮溢经络而肿,本虚而标实也;口渴、自觉内热,四末欠温等症,为寒热错杂之象。据张老经验,凡治痰饮久疾,必探其本而标本兼治之,方能获救,若一味治标,必伤其正,非其治也。方用麻杏石甘等味清化痰热之时,又用参、附等品补益心之气,标本兼顾,药效卓著。【方二】麻杏石甘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麻黄12克,杏仁10克,甘草6克,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按语】可加薏苡仁、冬瓜仁、苇茎、地龙清热化痰定喘。
3.痰瘀心肺证【主症】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心悸,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大便四日末行,唇舌黯紫少苔,脉弦滑。【方一】化痰祛瘀汤【组成】桃仁12克,杏仁12克,广地龙15克,昆布15克,全瓜蒌15克,白术15克,琥珀3克,檀香6克,海浮石18克。
【来源】(朱良春,新中医;1983;(11):18)【功效】消痰行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杏仁祛痰止咳,平喘;广地龙清热通络,平喘利尿;瓜蒌润肺化痰;白术健脾化痰;琥珀镇静安神;檀香理气和胃;海浮石清肺火,化老痰。
【按语】唇舌黯紫,辨证属瘀血无疑。痰热瘀血阻于肺,气道壅塞,故咳喘;肺失通调水道,则见水肿,心悸。大便闭结主因在肺,盖肺与大肠相表里,治以宣肺化瘀,消痰利水。【方二】血府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川芎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赤芍6克,柴胡3克,桔梗5克,枳壳6克,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9克,甘草6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瘀血停滞于胸,使气机受阻、气滞血瘀、肝失柔和;若瘀血化热,则会瘀热上冲、胃气上逆。本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桔梗开胸行气;牛膝引热下行;生地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为王清任治疗瘀血积于胸中,气机受阻所致,配伍得当,疗效确切。也可选用桃红四物汤。
4.阳虚水泛证【主症】心悸,喘咳不能平卧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尽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方一】真武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附子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
【功效】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水气溢于肌肤,故肢体浮肿;湿邪下注,故腹痛不利;筋脉失养,故身体震动。水停三焦是本方证的主要病机,治宜温壮肾阳,兼以健脾利湿。方中熟附子温肾助阳;云苓、白术健脾燥湿制水;生姜宣散水气;白芍敛阴护阴,缓急止痛,利小便。
【按语】赵锡武名老中医经验方:生石膏12克,麻黄3克,甘草9克,云苓12克,白术9克,白芍9克,附子6克,生姜9克,车前子15克,白茅根30克,杏仁9克,大枣9克;水肿势剧,心悸,喘满,依息不得卧: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方二】苓桂术甘汤【来源】《伤寒论》【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猪苓16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
【功效】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非但消已聚之饮,且可祛饮邪之源。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故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降冲.与茯苓合用,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化气以资利水,尤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气,利湿化饮,对于水饮留滞而偏寒者,实有温化渗利之卓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脾气健运,水湿自除;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转输之权。药仅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按语】气虚可加人参、党参。
5.阳脱证【主症】面色黯滞,唇及四肢紫绀,咳嗽气急,心悸,坐卧不宁,肢冷,脉伏,舌紫暗,苔白而灰糙。【方一】回阳汤【来源】(魏长春,浙江中医学院,1989;(10):422)
【组成】茯苓9克,党参9克,淡附子6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黑锡丹3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黑锡丹温壮下元,镇纳浮阳;茯苓利水消肿;党参补气健脾;附子回阳救逆,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炙甘草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按语】可加益气之人参、回阳之肉桂。严重可用西药治疗。【方二】四逆汤【来源】《伤寒论》【组成】熟附片15克,干姜9克,炙甘草8克。
【功效】回阳救逆。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少阴阳衰,必然是阴寒内盛,病情深重,正气衰减。病人缺乏阳气来温养肌体,而且脾土也不能温暖,心神不能温养,血脉也不能鼓动。故要用大辛大热而又可以归少阴经的附子,来回阳救逆。本方中熟附片回阳救逆,驱散阴寒;干姜温中祛寒;炙甘草温中益气,也能制附、姜两药的燥性。
【按语】本案肺心病有喘脱之险,魏老认为证虽属于外邪引发,但体温不升,外无表症可见,亦无痰热交阻之象,属久病精气内虚,阳脱于外之侯,故无需宣肺,急予益气、温里、回阳。
1.诊断依据
(1)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部疾病或肺血管疾病病史。
(2)有慢性咳嗽、咳痰、气促症状及肺气肿体征,逐渐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扩张,伴有或不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结合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气分析等检查。
2.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与肺心病均多见于老年人,但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纹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常并发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史,而无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病史;后期可出现左心衰竭;一般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表现;体检、X线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大为主的征象,可资鉴别。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时鉴别较困难。
(2)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病年龄小,多有风湿活动病史,无肺疾病史;瓣膜区可闻及瓣膜损害的特征性杂音;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特殊改变。
(3)扩张型心肌病:本病无慢性肺胸疾病史,多表现为全心扩大、心律失常、左心衰竭。无明显肺动脉高压、显著肺气肿征象。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急性加重期关键在于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处理好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控制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缓解期积极治疗基础原发病,提高免疫力,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2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内脏诱发性反射性癫痫
下一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并发症与预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