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的生殖系统并发症
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着,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生。
2、卵巢炎:约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
3、胰腺炎:约见于5%成人患者儿童中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小时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儿童患者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
4、肾炎: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5、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
6、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
腮腺肿大俗称“肿痄腮”,通常指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可 引起全身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春、冬季为流行高峰。本病 呈流行或散发,在人群集中处易造成暴发流行。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唾液、飞沫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 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最常见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男 孩多于女孩。感染后可有持久免疫力,两次发病者极少见o f临 床上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表现。腮腺肿大是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触之有弹性感,表面不红,吃酸性 食物时疼痛加重,可伴有中等度发热、头痛等。腮腺肿大约一周 消退,部分患儿可不出现腮腺肿大。由于腮腺炎病毒可引起全 身性感染,故可累及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并发症,对小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一般认为是病毒直接侵入中枢 神经系统所引起。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或脑炎,出现表情淡漠、 颈项强直、呕吐等症状,脑脊液检查异常者可高达65%0脑脊 液改变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 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结合临床,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 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一般无后遗症。
(2)生殖系统并发症:睾丸炎以15岁以上小儿多见,症状 轻重不一,早期有发热、寒战、头痛、下腹疼痛,患侧睾丸有明显 疼痛、肿胀,一般约10日消退。病变大多侵犯一侧,即使双侧也 仅有部分生精小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卵巢炎见于青春 期后女性,有发热、呕吐、下腹痛,症状较轻,不影响日后受孕。
(3)其他并发症:胰腺炎多为轻度或无症状,有时上腹疼 痛、发热、寒战、呕吐,血中淀粉酶增高可作为诊断参考。偶见腮 腺炎后几周内出现糖尿病。合并肾炎时可出现蛋白尿和血尿, 肾功能大多正常,常在腮腺炎后1 0~14日出现,大多数预后良 好。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还可并 发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听力丧失等。
流行性腮腺炎大多预后良好,个别患儿病情严重或并发心 肌炎、肾炎等时,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抢救。预防腮腺炎可应 用腮腺炎免疫球蛋白作被动免疫。儿童可在生后14个月常规 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但有接 种后发生脑膜炎的报道,故应慎重为好,患了腮腺炎的小儿应隔 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1.脑膜脑炎
腮腺炎病毒昰嗜神经组织病毒,脑膜脑炎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男孩较女孩多3~5倍。腮腺炎脑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炎不易鉴别,以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为常见症状,20%的患儿发生惊厥。脑脊液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膜脑炎症状可能在腮腺肿大前或同时发生,也有腮腺肿后2周内出现。脑电图可有改变但无特异性。一般预后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留有后遗症。中国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
2.睾丸炎
男性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发病率14%~35%。早期症状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头疼、恶心、下腹疼痛、患侧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阴囊临近皮肤水肿、发红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常伴发附睾炎。
3.卵巢炎
占青春期后女性患者的5%~7%。卵巢炎症状有发热、呕吐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导致不育的报告。
4.胰腺炎
严重胰腺炎罕见,轻型及亚临床型较常见。表现为中上腹疼痛和触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如不伴有腮腺肿大可误诊为胃肠炎。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
5.其他
心肌炎、肾炎、肝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关节炎等。眼的幷发症有角膜炎、泪腺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乳头炎。一般3周内恢复。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腮腺病毒感染导致颊和颈的唾液腺肿胀疼痛。罕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肝脏、甲状腺的炎症,虽然任何人都会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冬春两季高发。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呈球形,大小约80~300nm。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SSRNA)。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核壳有可溶性抗原(S)。S抗原和V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S抗体有无保护作用尚有争议,V抗体具有保护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能凝集鸡和豚鼠红细胞,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在Hela细胞、人胚肾与猴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本病毒耐寒,-50~-70℃可活1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2个月,37℃时可保持24小时,55~60℃20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以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
(一)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6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30~40%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是重要传染源。
需要隔离。患者在症状出现9天内,不允许到学校或去工作。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9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最具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三)易感性 普遍易感,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2~7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7~8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再次入血(二次病毒血症)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导管呈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内压增加,导致腺体肿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类似炎症改变。腮腺导管部分阻塞时,唾液中潴留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并从尿中排泄,导致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脑组织病变可呈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变,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偶见室管细胞坏死,结疤使大脑导水管狭窄,形成颅内积水。青春期患者易并发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可见水肿,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怕进酸食。包括发热,颈、颌下、耳前唾液腺肿胀、疼痛。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25%会出现睾丸肿大,三分一感染者可无症状。
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全程约10~14天。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或单独出现。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妊娠前3月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常引起胎儿死亡及流产,并可能引起先天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后期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
(二)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者,尿中淀粉酶也可升高。疑并发胰腺炎时除检测淀粉酶外,血清脂肪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三)血清学检查
1.中和抗体试验 低滴度如1:2提示特异免疫反应。中和抗体特异性强,但不作常规应用。
2.补体结合与血凝抑制试验 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及血凝抑制抗体,有显著增长者可确诊(效价4倍以上)。国外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及间接荧光免疫检测IgM抗体,可作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 早期患者可在唾液、尿、血、脑脊液中分离到病毒。
4.尿 肾脏受累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尿的改变。
[并发症]
(一)生殖系统并发症 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后期的成人患者,小儿少见。
1.睾丸炎 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见于腮肿后一周左右,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肿痛、伴剧烈触痛,重者阴囊皮肤显著水肿,鞘膜腔内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急性症状约3~5日,全程10日左右。病后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导致不育症。
2.卵巢炎 发生率约占成年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主要表现为骤起畏寒、发热,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触及肿大的卵巢,伴有压痛。不影响生育力。
(二)胰腺炎 发生率约5%,儿童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1周左右,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肌紧张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便秘,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消失。血清淀粉酶活力升高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μ%(正常值0.2~0.7μ%),提示近期有胰腺炎存在。
(三)神经系统并发症
1.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发病率5~25%,局部地区可达35%。一般认为系该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1周内发生。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或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均呈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一般预后良好,个别重者可致死亡。
2.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 偶于腮腺炎后1~3周发生,预后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面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见脑膜脑炎后因导水管狭窄,并发脑积水。
3.耳聋 表现为呕吐、旋晕、耳鸣等症状,主要是由内淋巴迷路炎及听神经炎所致。虽然发病率很低(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多发生于单侧(75%),故仍能保留一定的听力。
(四)心肌炎 约4~5%患者发生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严重者可致死。但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而无明显临床病状。偶有心包炎。
(五)肾炎 早期尿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腮腺炎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症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表现相同,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大多数预后良好。
(六)其他 约占5~10%,如乳腺炎、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泪腺炎,急性疱疹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多发生在腮腺肿大1~2周之内,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典型急性发作的腮腺肿痛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诊断 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
1.补体结合试验 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
2.血凝抑制试验 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
3.病毒分离 必要时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脑脊液或尿,接种人胚肾或猴肾细胞培养管培养,以便鉴定。由于手续繁杂,一般甚少采用。
[鉴别诊断]
(一)化脓性腮腺炎 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二)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 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可活动。可发现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三)症状性腮腺肿大 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如单纯疱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萨基病毒A组和B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确诊需借助于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学分离。
[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斯匹林以控制感染。可试用干扰素,对病毒有作用。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一)一般护理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 宜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
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40~60mg/日,连续3~5天,儿童酌减。
睾丸炎治疗: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数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
脑膜脑炎治疗 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
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莨菪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
[预后]
不会再感染,患病后有终生免疫。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二)被动免疫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有一定作用,但来源困难,不易推广。
(三)自动免疫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好,免疫途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法,该疫苗不能用于孕妇、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白过敏者。近年国外报道使用腮腺炎疫苗(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后,虽然明显降低了腮腺炎的发病率,但疫苗所致腮腺炎病毒的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有预防疫苗。在12-15个月时注射的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中就含腮腺炎疫苗。
最佳的预防是在适当的年龄接种疫苗。怀孕妇女,那些有蛋类过敏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须由医生决定。
(四)药物预防 采用板兰根30克或金银花9克煎服,每日1剂,连续6天。
2.
这是单方和复方的药物治疗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饮。
2.金银花、板兰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次。
以上4方用于痄腮轻症。
5.鸬鹚瘟方: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痄腮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热,口苦,夜不能睡,脉洪大。
6.青黛汤: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瓜蒌1/2个,加酒50毫升,水煎温服,每日1剂。适用于两腮肿硬,发颐。
这是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
治法与方药:主要治法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宜内外兼治。1、内治法:轻症用银翘散加减内服。可用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桔梗、牛子、板蓝根、柴胡、夏枯草、僵蚕、甘草等;重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内服。可选用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玄参、升麻、僵蚕、马勃、海藻、浙贝、柴胡等。若病情严重,出现昏迷抽搐或睾丸肿痛等并发症者,则宜住院治疗。2、外治法:(1)新鲜仙人掌一块,去刺,切成薄片或捣烂,外敷患处,干后即换,连用多天;(2)雄黄10、青黛15、芒硝15、冰片2,共研为末,酒醋各半,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后更换,至愈为止(上二方任取一种)。
预防护理:1、病者应隔离治疗到完全痊愈后3-5天为止;2、发病期间应多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喝水,忌油腻、辛热及不消化的食物;3、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茶、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漱口;4、流行期间,有接触史的易感小儿,每天用银花15、板蓝根15、甘草5,水煎当茶饮,或用板蓝根冲剂,每次1小包,连服3-5天以预防传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12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病毒性肺炎该怎样预防呢
下一篇: 如何诊断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