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常发病的夏季,依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支气管炎所引起的咳喘,采用温补脾肾之治法,以扶正培本,提高人体抵抗力,故每收良效。因为夏天阳气最为旺盛,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尤为敏感。冬病夏治是顺应四时之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养人体之阳气。阳气旺,则肌腠固密,外邪不能侵入,因而“夙根”可除,旧病不可发也。
夏天治疗咳喘病方法较多,中医治疗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服温补肺脾肾三脏之品,以养内虚之阳气;二是应用贴穴、发疱、艾灸、耳压等外治方法防治咳喘,而且已被实践证明有独特疗效。
【贴穴法】现代流行的是宗田从豁创制的冬病夏治咳喘膏:炙白芥子、玄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4药共研细末,在三伏天使用,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将药面放在6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约4~6小时后去掉,每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贴三次,连续贴治3年。药贴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药物被局部吸收的作用。经研究证明,贴药后能调整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降低机体过敏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能达到冬病夏治的预防性作用。
【伏灸法】先用七星针在心俞、肺俞、定喘、大椎等穴上敲击后,再以6厘米厚的姜片贴在穴位上,将艾叶绒捏成枣核大的圆椎体形艾炷,进行艾炷熏灸,每穴3壮,初伏开始,3日1次,以皮肤红润不起疱为度。连用3个月为佳。
【耳压法】用0.5平方厘米胶布粘附王不留行子一粒,贴压耳穴双肺、气管、内鼻、肾上腺和敏点,每年7~8月施行,隔日一次,两耳交替耳压,10次一个疗程,共做2~3个疗程。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冬病夏治是指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这是古时中医养生的一个场景,讲的是对于身体虚弱者来说,三伏天针灸、拔罐能起到与冬天吃补品一样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病,多发病于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心绞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冻疮等。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穴位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温度决定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所以有“十病九寒”“百病始于寒”之说。
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艾灸是地火,光疗为天火。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光疗,让“天火”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艾灸只通局部,光疗可通全身。
01了解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为什么我们总说冬病夏治?
因为只有夏天,阳气才充足;
这时候排寒祛湿效果更好!
俗话说:
打铁要趁热,祛寒自然也要借热!
夏天是排湿、排寒,调理身体最好的季节。
02什么是冬病?
冬病指的是好发于冬季或者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里、阴病症,如咳喘、慢性泄泻、关节冷痛、畏寒、寒湿型皮肤病、女性宫寒等疾病。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冬病患者阳气不足,冬季不利排寒;夏季阳气生发,毛孔张开利于排寒。
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一些体质偏寒,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夏天再痛饮去暑冷饮,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知道,寒气是会沉积的。
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03光疗祛冬病!
宫寒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血液流动速度减慢之后,就会造成身体内代谢出的废物不能被及时清理走,从而沉积下来,轻则引起痛经,经血颜色深且少,经血块状物多,重则会引起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输卵管堵塞甚至子宫癌,卵巢癌等各种恶性肿瘤。
预防或者改善宫寒,
要从根上做起,
就是保证气血畅通。
每天光疗腹部30-60分钟,用热度驱散寒瘀,对腹腔内的脏器进行排瘀、温通、改善供血。
胃寒
胃寒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许多胃病病人不敢吃冷、凉的食物,或天气一变冷,气温下降,胃就痛,腹泻等。
胃寒的症状表现有:胃痛、呕吐、腹痛、恶寒等。
调理胃寒:用光疗照脾俞、中脘、天枢穴位(30分钟即可)。
每天1次,可以温中健脾、温肾暖宫、清肝利胆、利尿通便、瘦腰塑身、护腰止痛。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05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肝硬化应该注意什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