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道家养生之动静合宜乃养生长寿之道

本站整理 佚名 2023-08-22 19:59:51

古人云:“勤可以致寿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勤有三益》),同样,“‘静’可以益寿”(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在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清静养生”和“运动养生”两种主要模式。前者始于老子,老子的“致虚静,守静笃”、“无欲以静”的思想,对中医清静养生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谓“静”是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机体不可过劳;二是指心不轻动,以便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后者始于庄子,他提倡“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华佗倡导五禽戏,孙思邈提倡“常欲小劳”等。所谓“动”包括走动、活动、运动、劳动等。

欲求长生之道,到底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历来养生家众说纷纭。应该说,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养生方法,不能截然分开。早在南北朝时期宋梁间的著名医药学家、道家陶弘景就指出:“静以养神,动以炼形,能动能静可以养生。”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也提出“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二程集·粹言》)到明清时期则逐步形成动静合宜、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明代医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强调“动静不失其常”。清代医家方开则进一步阐明:“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则伤阳,阴必偏胜。”(《延年九转法》)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养生健身活动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实,动与静是相对的,该动时不动,阳气不振,易于生病;该静时不静,阴气不存,也易于染病。动静合宜,劳逸适度,才是生命的真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5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